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耳鰻鱺

鎖定
烏耳鰻鱺,俗名烏耳鰻 [3] 脊索動物門鰻鱺目 [4]  鰻鱺科鰻鱺屬的魚類。體前部圓筒狀,尾部側扁,頭較大。眼圓形,每側鼻孔兩個,前鼻孔位於吻端,後鼻孔位於眼前緣。口前位,口裂稍平,向後伸達眼中部下方 [3] 
烏耳鰻鱺分佈於中國福建南部的江湖河口,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福建廈門,其生活於江河干流或支流,濕地、鹹水,半鹹水或鹼性湖泊、淺灘及沼澤。白天潛在石縫、洞、泥中,夜出捕食。鰻鱺的天然餌料在白仔階段為水蚤、紅蟲。長至黑仔後,逐漸以小魚、蝦、貝類、動物屍體等為食,當水温降至15度以下時,食慾減少,再降至10度便停止攝食,當水温升高,食慾增加。但在28度以上時,隨温度升高,食慾下降。烏耳鰻鱺屬於降河性洄游魚類,在淡水中不能繁殖,性腺也不能完全發育成熟。每年秋天,即將成熟的鰻鱺由淡水河流進入大海產卵,在洄游過程中,生殖腺逐步成熟,體色變為藍黑色,體側有一層金黃色的光澤,胸鰭的基部變成金黃色呈現所謂的婚姻色。其是一次產卵魚類,一尾雌鰻一次產卵700萬-1300萬粒,產卵後的成鰻不久即死亡 [3] 
烏耳鰻鱺是中國特有種,現存數量極少,屬稀有種類,自首次發現後,沒有再次採獲的報道。其擴散能力有限、密度低、種羣波動大 [3] 現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年)》評估等級:極危(CR) [4] 
別    名
烏耳鰻
中文學名
烏耳鰻鱺
拉丁學名
Anguillanigricans (Chu et Wu, 1984)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亞    綱
輻鰭亞綱
鰻鱺目 (Anguilliformes)
亞    目
鰻鱺亞目
鰻鱺科 (Anguillidae)
亞    科
鰻鱺亞科
鰻鱺屬 (Anguilla)
烏耳鰻鱺
分佈區域
福建南部的江湖河口
定名人
Chu et Wu
年    代
1984
體    長
最大體長可達52cm
生態習性
亞熱帶洄游性底層魚類,棲息於淡水或半鹹淡水海區
對人類危害
無害

烏耳鰻鱺形態特徵

體延長,軀幹部圓柱形,尾部側扁。頭較大,稍平扁。吻圓鈍。眼小,圓形。前鼻孔短管狀,後鼻孔裂縫狀口中大,前位,口裂伸達眼中部下方。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尖鋭,排列成帶狀。犁骨牙帶向後不伸達上頜牙帶後端水平線上,僅伸達其後方2/3處。體被細長小鱗,呈席紋狀,埋於皮下。側線孔明顯。背鰭、臀鰭發達,與尾鰭相連。胸鰭寬圓。尾鰭鈍圓。體側無斑點。背鰭全部、臀鰭後部和尾鰭灰色,邊緣黑色;胸鰭黑褐色;唇部、上下頜和犁骨牙帶均黑色 [1] 

烏耳鰻鱺生活史

鰻鱺屬於降河性洄游魚類,在淡水中不能繁殖,性腺也不能完全發育成熟。每年秋天,即將成熟的鰻鱺由淡水河流進入大海產卵,在洄游過程中,生殖腺逐步成熟,體色變為藍黑色,體側有一層金黃色的光澤,胸鰭的基部變成金黃色呈現所謂的婚姻色。
鰻鱺是一次產卵魚類,一尾雌鰻一次產卵700萬~1300萬粒,產卵後的成鰻不久即死亡。鰻的受精卵孵化後,成為葉狀幼體並自產卵場由海流作用漂向邊岸,變態成白苗。這時白苗潛藏在河口附近沿岸的巖礫、泥土、樹枝、海藻等陰暗處,等待溯河。當江河水温達到8~10℃時,才開始溯河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在中國沿海,自南向北是白仔鰻溯河的季節。當鰻抵達水溝、河流、湖泊、港灣等目的地後,白天潛在石縫、洞、泥中,夜出捕食。鰻鱺的天然餌料在白仔階段為水蚤、紅蟲。長至黑仔後,逐漸以小魚、蝦、貝類、動物屍體等為食。當水温降至15℃以下時,食慾減少,再降至10C便停止攝食,當水温升高,食慾增加。但在28℃以上時,隨温度升高,食慾下降 [2] 

烏耳鰻鱺生活環境

種羣數量很少,故罕見,生活於江河干流或支流,濕地、鹹水,半鹹水或鹼性湖泊、淺灘及沼澤。為降河洄游性魚類,產卵習性與日本鰻鱺相似。

烏耳鰻鱺分佈範圍

分佈於福建南部的江湖河口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廈門。

烏耳鰻鱺瀕危等級

中國物種名錄評估等級:極危 CR B2ab(i);
依據標準:現存數量極少,屬稀有種類,自首次發現後,沒有再次採獲的報道;
中國種羣佔全球比例 :中國特有。

烏耳鰻鱺致危因素

擴散能力有限、密度低、種羣波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