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熊

(食肉目熊科熊屬下的棕熊亞種)

鎖定
灰熊是食肉目熊科熊屬哺乳動物,又稱棕熊、藏馬熊、哈熊、馬熊、人熊。頭部碩大,吻部較長,具寬大的足掌與長爪;尾巴較短,甚不顯眼;肩部具有發達的肌肉,使得肩部外觀高高隆起;被毛濃密。整體毛色多變,包括深棕色、棕紅色、淺棕黃色及灰色等;通常四肢色深,而身體和頭部稍淺。 [5]  老年熊呈銀灰色;幼年為棕黑色,頸部有一白色領環。 [6]  野外生活的灰熊壽命有20—30年。 [7] 
灰熊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各大陸,包括北美洲、亞洲與歐洲的北部。 [5]  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新疆、青藏高原和東北山林地區。 [6]  棲息於多種生境中,包括森林、灌叢、苔原、草原、亞高山山地、高寒荒漠與半荒漠等。活動的海拔跨度可從海平面上至5000米。食性隨着地域、棲息地類型、季節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變化。主要以各類草本植物莖葉、植物球莖、塊莖、儲藏根、果實等為食,會捕食馬鹿、馴鹿等大型有蹄類以及者鼠兔、旱獺、魚類、昆蟲等小型動物。營獨居。雌性在4.5—7歲首次生育。通常在5月初至7月間交配,但母熊體內的胚胎則延遲到10—11月才着牀,在冬眠期間產仔。平均每2年1胎,每胎1—3(平均2)仔。帶仔的母熊極具攻擊性。 [5] 
灰熊面臨的主要威脅和致危因素是棲息地喪失和非法捕獵(偷獵)。 [5]  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8]  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列入附錄一,被《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評估為易危( VU )。 [5] 
中文名
灰熊
拉丁學名
Ursus arctos
別    名
藏馬熊
哈熊,馬熊
人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熊科
熊屬
棕熊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裂腳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熊亞科
熊族
亞    種
灰熊

灰熊形態特徵

灰熊
灰熊(39張)
大型食肉目動物,體長180~200釐米,體重達200千克。外形與黑熊相似,但毛色不同,多為棕褐色或棕黃色;老年熊呈銀灰色;幼年為棕黑色,頸部有一白色領環;胸毛長達10釐米。腳掌裸露,具厚實的足墊,但前足腕墊不如黑熊的寬大,與掌墊分開。 [1] 
灰熊雖然身體結構跟棕熊相近,但灰熊的身軀則顯得更為肥胖、蓬鬆,且體型較重。一般成年的灰熊約2.5公尺長,450公斤重,較大者甚至可以重達700公斤。
公熊在爬行時肩高約1.3公尺,站立時身高約2.7公尺,母熊則比公熊來得小的多。 灰熊的肩部具有強而有力的肌肉,呈隆起狀,爪子相當地長,可達15公分。由於體型龐大,成年的灰熊會盡量避免攀爬樹木,儘管如此,它們的行動卻出人意外地敏捷,可以每小時50公里高速奔馳。
它們具有極為敏鋭的嗅覺,但視覺和聽覺跟狗一樣普通。體毛的顏色則有許多種,包括帶有銀色或藍色光澤的灰色毛,或是帶有金色光澤的紅色毛。這種光澤是由毛髮末端的銀色或淡黃色所造成的效果。
根據觀察資料顯示,在熊之間存有某種型式的溝通方式,是由系統性的訊號所構成。
在樹幹留下的抓痕或咬痕是用來向其他熊宣告地盤的。在它們講究秩序的社會中,留下深刻的足印即代表對入侵者的阻喝。一般相信,熊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警告彼此而保持距離的。

灰熊生活習性

灰熊更喜歡在山中的森林苔原以及海岸沿線居住。在十一月或十二月前後,熊會進到洞穴中冬眠,但它們並不是完全進入休眠狀態,偶爾也會外出覓食。
植物性一般食物佔了60~90%,包括各種根莖、塊莖、草料、穀物及果實等,動物性食物如昆蟲、齧齒類、有蹄類、魚和腐肉等。冬眠。野生壽命大約20~30年,圈養可達50歲 [2] 

灰熊地理分佈

適應力比較強,分佈於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體長1.5~2.8米,肩高0.9~1.5米,體重可達130~700公斤,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灰熊可重達1500磅(680公斤),儘管它們體積龐大,卻可達到每小時35英里(55公里)的速度。它們曾廣泛地生活在落基山脈(Rocky Mountains)和大平原(Great Plains),但是,狩獵者使灰熊物種數量降低了不少。
如今,灰熊只存在於幾個分散點,包括黃石國家公園,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愛達荷州(Idaho)和懷俄明州(Wyoming)的部分地區。
灰熊是北美地區重要的“原住民”,也是美國西部和阿拉斯加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之一,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灰熊數量曾一度達到數萬只。但是由於它們性格兇猛,對人類造成威脅,因此也不斷遭到捕殺。加之人類對其棲息地的破壞,灰熊數量急劇下降。到1975年,美國境內只剩下了200餘隻灰熊。因此,它便被列入了“瀕危動物”名單。
30年來,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地區的灰熊數量已經恢復到了600多隻。因此,有關部門認為,根據《瀕危物種法》,灰熊應該從“瀕危”名單中去掉。
美國漁業及野生動物管理局提出要將灰熊從黃石國家公園受保護的物種名單中去掉,因為它們的數量已經得到了恢復。如今,灰熊被劃分到“受威脅”的一類,而非屬於“瀕危”名單。

灰熊飼養管理

每天進行一次常規的籠舍打掃和清洗,投入的各種飼料保證清潔無污染。成年熊的飼料量:窩頭3-4kg/只、雞架1kg/只、雞蛋1—2個/只。由於熊在各個季節的攝食量不同,所以,不同季節應飼餵不同量的飼料。一般每年的5月份過後,採食量會明顯加大;11月份過後,採食量又開始明顯下降。保證不同季節的各種蔬菜、水果的充分供應。一般每隻1.5—2kg。另外,由於籠舍面西背東,做好防暑降温和防凍保暖是日常工作的重點。夏季在浴池中加水供其洗浴,地面上用噴淋噴水;冬季在暗籠內鋪墊稻草,防止賊風。 [3] 

灰熊妊娠期護理與幼崽飼養

每年5~7月發情,母熊一年只能生產一次,孕期6~9個月,一般在次年1月份產仔,每胎2~4只,一般在凌晨到早晨時產仔,產仔間隔不超過2小時。

灰熊產仔前

雄性不承擔養育後代的任務,有時甚至會攻擊幼崽,而母熊產仔前性情波動會比較大,對周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為了確保母熊順利生產需要提前把母熊與其他分開,移入選好的產房中單獨飼養,讓其提前適應新的環境,一般會在12月份將母熊移入產房。產房的位置需要離其他熊舍有一定的距離,以確保安靜不受到打擾。同時因為體型較大,所以產房需要較大的空間,動物園內產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3.5米、寬3.5米、高4米。母熊將在產房中居住4~5個月,在移入母熊前需要對產户進行清掃和消毒,在房內準備一些乾草,可以用來做鋪墊物,能夠起到保温的作用。在將母熊移入產房後要對母熊飼料進行調整,增加食物的數量和種類,確保為其提供足夠的營養。其中飼料的數量需要以母熊平時的食量為依據進行提高,提高到原來的1.5~2倍;需要調整飼料的種類以確保營養的均衡,調整後的飼料包括蔬菜、水果、肉類、魚類、蛋類和顆粒飼料,還可以加入一些牛奶。

灰熊產仔後

母熊產仔後反應也比較激烈,嘈雜的聲音或陌生人的出現都可能刺激到母熊,從而造成幼崽的受傷和死亡,育幼期間要保持產房周邊的安靜,禁止飼養員以外人員進入,飼養員在工作過程中也要避免對其干擾,在給母熊餵食時不要滯留時間過長或注視太久。產仔後母熊會把幼崽抱在懷中,無法觀察到幼崽情況,飼養員可以通過幼崽的叫聲進行判斷。大約20天可以觀察到幼崽活動,可以在給母熊餵食過程中進行觀察,但不能表現過於明顯和時間過長。

灰熊分離

母熊生產大約1個月左右,飼養員已經可以觀察到幼崽情況。在確保不會影響母熊的情況下,多注意母熊和幼崽情況。在飼養過程中是無法對產房打掃的,到4月下旬產房內衞生條件越來越惡化,而母熊也很長時間缺少運動和光照,這樣會對母熊的健康和幼崽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4月下旬需將母熊和幼崽分離,母熊放回原獸舍,幼崽開始進行人工飼養。
在分離後母熊情緒會因為與幼崽分離出現煩躁的情況,這段時間需要多關注母熊狀況,多喂一些母熊喜歡的食物。剛分離的幼崽只能食用流質食物,將顆粒飼料和胡蘿蔔煮熟後加入牛奶、奶粉和雞蛋做成稀粥。剛開始時先取少量餵養,觀察幼崽飲食和排便情況。在此過程中幼崽可能對新食物不太適應而出現消化不良,這時可以適當加入有助於消化的藥物。每天餵養4次,此外還要喂幼崽一些清水。隨着幼崽對食物的適應和體形的增長,可以慢慢增加食物的量,同餵食時間慢慢調整到早中晚三餐,還可以將新鮮的水果切成小塊當作輔食。
5月在天氣狀況良好的時候,可以將幼崽放在動物園內專門為熊類提供的户外運動場內活動,但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以1~2小時為佳,在其對户外條件慢慢適應後,可以延長時間。5月下旬稀粥已經無法滿足幼熊的營養要求,所以可以將其改成稠粥,同時再增加一些水果及蔬菜。
6月下旬幼熊基本上可以食用一般的食物,也能夠在户外自由活動。不過在此時間段,仍需要多對其各個方面多做觀察。在熊類活動的運動場內建有水池,在天氣較好的情況下,飼養員會將幼熊放入水池中進行遊泳訓練,在游泳過程中飼養員會全程陪同防止幼熊溺死,直到幼熊可以熟練掌握。
7月份幼崽各方面情況良好,在此情況下幼熊死亡的幾率已經非常低,這表示幼熊的飼養已經取得成功,此後需要保持對幼熊的持續關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