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瀹潭

鎖定
潭地處妹灘之下,瀹水之口。是新安江邊的大村子,有近500户人家,1800餘口人,自上而下有上村頂、鋪裏、鋪外、中山、吊前、里門、外門、新屋下等七八處居民點,逶迤延伸2公里多長。村上人主要姓方,亦有張、孫、胡、任諸姓。
中文名
瀹潭
位    置
新安江邊的大村子
人口數量
1800餘口人
屬    性
村落
瀹潭 瀹潭
簡介
瀹潭是新安江邊的古村落,地處妹灘之下,瀹水之口,國家AAAA級景點新安江山水畫廊主要景區之一。當地方言“瀹”音讀為yào,所以外人誤傳別名“藥”潭。有近500户人家,1800餘口人,自上而下有上村頂、鋪裏、鋪外、中山、吊前、里門、外門、新屋下等七八處居民點,逶迤延伸2公里多長,為方姓家族世代居住之地,明清時期多為徽商。亦有汪、張、孫、胡、任諸姓。
妹灘是新婚的妻子在這裏送別遠行的親人的地方,依依難捨,淚灑江灘,由此得名。
瀹潭 瀹潭
瀹潭村腳,有數株大樟樹,屹立江岸,附近有一古祠方氏宗祠,解放後曾闢為培育莘莘學子的學堂。祠內有一方氏石碑,碑額為:瀹潭方氏宗祠記,文稿為明代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所撰(參見許國石坊),寫碑者乃賜進士第嘉議大夫南京總督糧儲户部右侍郎方弘靜,碑額篆文乃武英殿供奉管理校正書籍事務中書潘緯。碑文刻於明“萬曆癸已歲孟冬月望日”,即1593年農曆10月15日,計有850餘字,內容分前後兩部。前部先寫始遷祖為北宋士大夫方子華公,時在北宋靖康之亂時由汴京遷於此(1126年前後);碑文後部載宗祠修建始末。文革時石碑曾被村民當作水井邊的洗衣板 ,導致部分字跡被沖刷侵蝕。
瀹潭方氏宗祠記 瀹潭方氏宗祠記
瀹潭村原有一幢明代所建之方光田宅。上世紀80年代興建潛口民居博物館時,將該古宅拆遷彼處。如今只剩下半截方氏宗祠(僅存寢堂)算是一處古建。該祠在解放初被闢為瀹潭小學時就有所拆建,後承包給一村民作為養雞場之用,現宗祠正在重新修葺之中。
越過瀹潭村方氏宗祠後山,有一村落名為汪村,為汪姓家族世代聚居之地,汪、方兩家族自明代至民國期間多通婚。汪氏家族代表人物有方弘靜同時代之汪道昆(詩人、戲曲家、抗倭將領)。
當地特產“三潭”枇杷及野生魚類、冬筍、野生蕨、筍乾、芙蓉糕、麻酥糖、炒米糖,有采摘枇杷、柑橘、茶葉、養蠶、榨油、磨豆漿等傳統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