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濠河

(安徽境內河流)

鎖定
濠河,安徽境內河流,發源於鳳陽縣鳳陽山北麓,河道全長56公里。
中文名
濠河
發源地
鳳陽縣鳳陽山北麓
河道長
56公里

濠河幹流情況

濠河,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為濠河,改豪州為濠州。 [1] 
濠河在淮河流域中的位置 濠河在淮河流域中的位置
濠河水系分佈及河道走向 濠河水系分佈及河道走向
濠河 濠河
有東西兩源,皆發源於鳳陽山北麓,自南向北,橫貫本縣中部,至臨淮關入淮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全長50公里,流域面積621平方公里。
東源出自濠礦山泉水,因山中有石穴出鐘乳石,又名鍾乳山,今為白雲山,濠河由此而得名。濠礦山泉水眾多,以玉蟹泉、南泉、北泉、西泉、森泉、八卦泉、朱石泉等水量較大,終年不斷,這些泉水組成濠河的源頭,與青山各來水相匯於王二橋(今為王家橋),向北經北灣、殷澗鄉、亮崗鄉在岔口東南部與西源匯合,長14公里。
西源出自離山東麓玉女潭,匯合牛背、馬跑、木龍、洪洞溝、大澗、普搓、柳泉、靈泉、涼泉等溪水,北出射子口,向東經鄔崗、嘆兒灣、周圩、大廟、亮崗等地與東源匯合,長18公里。
東源與西源匯合後向北約10多公里經大通橋,再北流4公里,在獨山口西納來自府城周圍各溝橋水,該水又名獨山新河,由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府楊毓健修竣,夏秋季節濠河受淮河水頂託,可通3至5噸小木船至府城,冬春季節則不通航。河水連續北流4公里,進入臨淮關又北行1公里,穿鐵路大橋、濠梁橋,在廣運橋舊址注入淮河。
濠河河道彎曲,流水不暢。自河源至亮崗為上游,水面寬1—10米,河槽深切5—8米,比降0.14‰;自亮崗至陳家灣為中游,地形為高低起伏的崗地,河面寬10—20米,比降減少為0.02‰;自陳家灣至臨淮關為下游,地形為寬闊的沖積平原,河面寬30—50米,比降0.12‰,兩岸築有河堤,長8.5公里,寬1.5—2.0米,高程21.5米,防洪標準為5年一遇,保護農田3.6萬畝,人口2萬,1975年曾將原河道截彎取直、拓寬河牀,開挖新河約8公里,比較有效地提高了濠河的防洪能力。1956年西源在射子口建官溝水庫,可灌5.45萬畝;1958年東源在山陳家建鳳陽山水庫,可灌7萬畝。濠河入淮水量每年平均9808萬立方米。 [2] 
濠河發源於鳳陽縣鳳陽山北麓,河道全長56公里。高陳家以上分兩支,以東支為正源,河道全長56公里,流域面積626平方公里。流域範圍:西界天河,西南與窯河、洛河為鄰,東南臨池河水系,東與小溪河接壤,北抵淮河,以低山、丘陵為主。東支為濠河上游,分岔很多,源出狼窩山(海拔340米)、大金山(332米)、團山(277米)、三山(228米)諸山以北。在山陳家建有鳳陽山水庫,控制諸源來水,控制面積146平方公里,出庫後河道西北流,至高陳家南,左納一小支,稍下與西支唐河相匯。西支稱唐河,源出狼窩山北麓,河道西北流,自金條灣經岱莊村,於司王營注入官溝水庫,大壩在黃莊,控制面積83平方公里;出庫後,河道折東流,經嘆兒灣至高陳家匯入東支。兩支匯口以下合流,經杜澗、陸家崗,折東北流;過陳家灣至臨淮關,於鎮東注入淮河。  濠河下游地勢低窪,稱濠河窪,窪底高程14.0米。淮河臨淮關計劃洪水位21.45米時,窪地容積1.62億立方米,水面積44.8平方公里; [3] 

濠河水文特徵

1954年淮河臨淮關洪水位最高,7月31日達21.38米;1966年11月6日最低,為10.33米。 [3] 

濠河主要支流

西支稱唐河,源出狼窩山北麓,河道西北流,自金條灣經岱莊村,於司王營注入官溝水庫,大壩在黃莊,控制面積83平方公里;出庫後,河道折東流,經嘆兒灣至高陳家匯入東支。 [3] 

濠河流域概況

濠河所在地鳳陽,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是全國農業“大包乾”的發源地,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縣。鳳陽,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瀕淮河與五河縣相望,東、南部與嘉山縣、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蚌埠市接壤。東西長74.64公里,南北寬49.6公里,面積1949.5平方公里。鳳陽縣境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為鍾離子國,後有鍾離、蠶富、燕(yān)、中立等縣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縣為臨淮縣。洪武七年,割臨淮縣四個鄉設置鳳陽縣。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臨淮縣併入鳳陽縣。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中部為傾降平緩的崗丘,北部為沿淮沖積平原。海拔一般為15—17米。境內最大湖泊是花園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約30平方公里。最高山峯為狼窩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經縣境北部52.5公里,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橋河、濠河、天河、窯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河網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
鳳陽物產豐富,盛產稻、麥,玉米、山芋、豆類等也有大面積種植,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經濟作物有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烤煙。煙草種植已有7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著名的三大產煙區之一。花園湖螃蟹最為出名。 [4]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因鍾離地枕豪水,鍾離郡改稱豪州。大業三年,改豪州為鍾離郡。隋末,為杜伏威的屬地,改鍾離郡為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後,鍾離縣屬淮南道豪州。天寶元年(742年)改豪州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為濠河,改豪州為濠州。直至明代改為鳳陽。 [1] 

濠河治理開發

濠河河道治理

濠河河道彎曲,因流沙淤塞,水流不暢,尤其上游河道窄狹蜿蜒曲折,隨地形變化而流,1965年一場大暴雨,林橋附近幾個村受災,1975年大汛後,縣委動員全縣民工疏通河道,截彎取直,拓寬河牀,開挖新河道8公里,西岸修築圩堤。濠河西岸原來只有老塘湖、四灣幾個小圩,堤頂高程不到10米,洪汛一到,一片汪洋。1982年大汛,縣委重視圩堤建設,大抓修圩保田,堤頂高程增高到21.5米。 [5] 

濠河水庫

官溝水庫 位於鄔崗鄉境內的老唐河上游,1956年3月動工興建,次年9月竣工,1958年4月發揮灌溉效益。
官溝水庫 由省水利廳勘測、規劃、設計,1955年9月經省計委批准施工。原設計標準是50年設計300年校核,校核洪水位為69米,壩頂高程為70米,頂寬6米,壩長310米,興利水位65.1米,興利庫容1400萬立方米,庫容係數為72.5%。由於設計庫容小,調節性能差,溢洪頻繁。為了充分發揮效益,提高水庫蓄水量,1973年進行擴建,於1975年完工。擴建後水庫抬高了蓄水位。泄洪閘關閉後,興利水位達67米,相應庫容為2200萬立方米,總庫容6450萬立方米。
大壩。頂長560米,最大壩高26米、寬5米、壩頂高程74米,另加1.2米高的防浪牆。大壩為粘土斜牆砂礫壩,迎水面以砌塊石護坡,斜牆與砂礫之間設反濾。防浪牆頂不僅可適應最高洪水位風浪爬高,同時也不低於洪水的靜水位。最高程75.2米。
泄洪閘。位於大壩東端,為四孔×4.75米開敞式泄洪閘,底高程為65.1米,閘門頂高程為67米。
非常溢洪道。位於大壩西端,長30米,底高程67米,頂高程70.5米的自潰壩。同時在非常溢洪道上建1座淨跨為30米,寬5.5米雙曲拱橋1座,以利搶險之用。
輸水涵洞。位於壩東首,是泄洪灌溉兩用隧洞,全長90米、寬2.6米、高2.6米,設計流量為54立方米/秒,洞底高程54米,進口建立豎井樓蓋1座,操縱室1間,設有電動螺桿式雙聯啓閉機,啓閉力20噸。
渠道。1條長3.3公里的總乾渠、3條幹渠(西乾渠長5.5公里,北乾渠長9.9公里,東干渠長8公里),渠道沿等高繞崗坡而行。配套建築87座,其中渠岸跌水14座,渠道跌水16座,支渠斗門32座,公路橋8座,分水閘4座,渠道溢道6座,進水涵3座,倒虹吸2座,大渡槽1座,拱橋兼渡槽1座。
灌溉效益。1958年4月起灌溉面積6萬畝,1978年加固擴建後,灌溉面積達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萬畝,保證灌溉面積5.6萬畝,相應保證率75%。
鳳陽山水庫 位於縣南部殷澗鄉,座落在濠河東支流上,原名殷澗水庫。1956年10月省水利廳設計,1957年9月動工興建,1958年8月竣工。水庫控制面積146平方公里,流域形狀為橢圓形,東西長22公里,南北平均寬不足7公里,最大淹沒面積11.1平方公里,庫區以上為山區,河道曲折,岸坡沖刷明顯,河牀較大,壩下逐漸平緩。流域南部分水嶺為石灰岩區,多下降泉,在最旱年份也不斷流。
水庫為百年設計、千年校核,1976年以前溢洪底層高程為49.7米,底寬20米,相應洪水位53.17米。為保證下游人員安全和確保津浦鐵路以及灌溉農田的需要,於1981年對大壩加固擴建。擴建後壩頂高程由原53.7米提高到57.2米,防浪牆頂高程為58.1米,興利水位由49.7米高程相應庫容3288萬立方米增加到50米高程相應庫容3540萬立方米,總庫容由原來7680萬立方米擴大到11478萬立方米。
大壩。壩型為折線型均質壩,壩頂長737米,最大壩高28米,壩頂高程57.2米,防浪牆頂高程58.1米,傾角20°左右。
溢洪道。位於大壩西端馬鞍部,1958年水庫建成後,溢洪道底寬僅20米,隨着水庫擴建加固,溢洪道底寬擴大到進口88米,出口45米,底高程47.6米,子堰高50米,最大泄洪量為1890秒立方米。
輸水涵洞。為馬蹄型,位於大壩東端,曲線高程46米,洞身長45.6米,進口高程為42米,最大泄量為30秒立方米,閘門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平板,規格為2.15×2.35米,配用2台8噸啓閉機。
渠道。分總乾渠、乾渠、支渠。總乾渠1條長2公里;乾渠有東西2條,長39.15公里;支渠8條長35公里。
灌溉效益。保證灌溉面積8.9萬畝。 [6] 

濠河排灌

五里廟電力灌溉站
位於府城東五里廟的合(肥)蚌(埠)公路邊。1965年3月動工興建,當年12月竣工。先後建成濠河滾水壩,防洪閘,一、二級廠房等樞紐工程。一級站裝水泵2台配55千瓦電機;二級站裝水泵2台配55千瓦電機各1台。
廠房 一級站建築面積52.5平方米,二級站48平方米。
五里廟電力排灌站,是攔濠河水提灌,在一級引水渠下游濠河上築1道滾水壩,長90米,壩頂高程16.64米,滾水壩用漿砌塊石。防洪涵洞為拱型,閘洞寬1.7米,高1.5米,閘底高程14.20米。
輸電線路 由鳳陽變電所10千伏供電,線路長3.7公里,全站裝2台變壓器,分別為150千伏安、180千伏安。
渠道 灌區渠道3條,西乾渠1500米,北乾渠1980米,引水渠1299米。有生產橋14座,公路橋1座,放水涵21處,灌溉面積1.2萬畝,排澇面積8平方公里,0.2萬畝。 [6] 

濠河排澇工程

濠河上自陸家崗下至臨淮關,河長10公里,兩岸是河灣地,地勢低窪,地面高程20米下有36平方公里,耕地4.4萬畝,這些地區經常受澇以及淮水倒灌威脅。1972年以後在20米高線的崗地挖溝,出土成堤堆在靠灣地一側,利用崗嘴有利地形,不僅可以封閉構成堤圩,還可以將崗地花水撇入濠河,沿濠河依地形特點圈圩7個,做土石方170萬立方米。在花園湖行洪區挖一條新板橋河,以小紅山下1公里處東引入花園湖,新河長4.5公里。 [6] 

濠河航道港口

濠河
原有上、中、下3處分洪入淮。1951年治理淮河和興修水利時,將濠河通過新橋溝的入淮處即上處和經月明湖至慈家橋(今大東關橋)的入淮處即下處均築壩堵塞,僅留現時的中處廣運橋入淮。廣運橋內常有船隻停靠或裝卸農副產品。明代初期從臨淮關經獨山下的老塘湖可通往府城東門外的迎水寺。經獨山東二道桅的帆船可通往大通橋、林橋。建國前還可通航一般帆船,建國後因河道淤塞只能泄洪、灌溉、排澇,不能通航。 [7] 
臨淮關港口地處淮河中游南岸,臨淮關廣運橋北300米處,距蚌埠31公里,歷史上是水陸交通要道,商賈雲集之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臨淮關設大關,舊址在東關街。用鐵鏈封鎖淮河,控制上下船隻來往或檢查收税。所以人民亦稱鐵鏈關,與壽縣的正陽關、盱眙縣的盱眙城為淮河上的三大關。民國2年臨淮關建火車站後,3個月就修有專線通往港口馬灘。民國26年8月,日軍佔領臨淮關,專用線被拆除。
民國34年至民國37年,逐年恢復了東關驛、北碼頭、河下、臨北、火車站5個水旱碼頭,從事水陸裝卸和搬運。
建國後,按歷史習慣,臨淮關的商業和貿易集市仍在濠河西側,即店口街和馬灘以東,由於遭水患,以及地形、人口、交通、工業諸因素,致使商業區西移。所以1981年以前從店口街渡口到新橋溝為臨淮關港區。七號碼頭以東為客運碼頭,西為貨運碼頭。1981年新港區建成,貨運港口作業全部移到新橋溝以西的新碼頭,1985年新客運站的候船室和碼頭建成,客運港口則遷到新橋溝新址。
清光緒六年臨淮關港建有淮寧船塘,塘址在新橋溝。船塘的西面與玉帶河相通,南面與濠河相通,為濠河上入淮處。由於歷年河道變遷淤積,1957年前,臨淮關港的木帆船尚在新橋溝以北的濠河入淮處停泊和避風。
民國初期,在臨淮關東的東慈橋建有鳳凰嘴船塘。民國21年至民國27年間過往船隻大都在這裏停泊過夜。這個船塘曾是濠河上下入淮處。1958年新橋溝北築壩攔洪,船隻不能進入,鳳凰嘴船塘由於濠河堵口,北面亦築壩攔洪,失去水源,現已成農田。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