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約翰·濟慈

鎖定
約翰·濟慈(英文: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19世紀初期英國詩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員。 [1] 
1815年就讀於倫敦國王大學,1817年開始寫作。1818年到1820年,先後完成《伊莎貝拉》《聖艾格尼絲之夜》《海壁朗》《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等作品。1821年2月23日,因肺結核病逝於意大利羅馬,享年25歲。 [1] 
濟慈與雪萊拜倫齊名,被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代表。 [2] 
中文名
約翰·濟慈
外文名
John Keats
別    名
濟慈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倫敦
出生日期
1795年10月31日
逝世日期
1821年2月23日
畢業院校
英國倫敦國王大學
職    業
詩人
代表作品
《恩狄芒》《夜鶯頌》《希臘古甕頌》
信    仰
基督教

約翰·濟慈人物經歷

濟慈手稿:燦爛星辰 濟慈手稿:燦爛星辰
1795年10月31日,約翰·濟慈出生於英國倫敦。在埃菲爾德學校,濟慈接受了傳統正規教育,在閲讀和寫作方面,濟慈受到師長克拉克的鼓勵。年輕的濟慈非常鍾愛維吉爾,14歲時,他將維吉爾的拉丁語長詩《艾涅阿斯紀》翻譯成英語。 [3] 
1810年,濟慈被送去當藥劑師的學徒。1815年濟慈考入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但沒有一年,濟慈便放棄了從醫的志願,而專心於寫作詩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 [4] 
1816年,他認識了李·亨特、雪萊等詩人,並且受到他們的影響;5月,他在亨特主編的《探究者》上發表了第一首詩作《哦,孤獨!如果我和你必須同住》;11月,他便不顧監護人的反對,放棄行醫,專門從事寫詩創作了,從而走上了棄醫從文創作詩歌的道路。 [3] 
約翰·濟慈墓碑 約翰·濟慈墓碑
1817年3月,在雪萊的幫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詩歌》,該詩集收錄了濟慈創作的第一首詩《致斯賓塞》,以及其他的十四行詩,該詩集受到一些好評,但也有一些極為苛刻的攻擊性評論刊登在當時很有影響力的雜誌《Blackwood'smagazine》上。濟慈沒有被嚇倒,他在來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詩集《恩狄芒》。 [4] 
1818年夏天,濟慈前往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説他的兄弟湯姆得了嚴重的肺結核,濟慈即刻趕回家照顧湯姆;年底,湯姆死了,濟慈搬到一個在漢普斯泰德的朋友的房子去住。 [5] 
1818年,創作了《鮫人酒店》原文每行七音節; [6]  1819年先後出版了《秋頌》《狠心的女郎》《夜鶯頌》《希臘古甕頌》 [6]  《倦怠頌》《憂鬱頌》《伊莎貝拉》《聖亞尼節前夜》,十四行詩《白天逝去了》,長詩《恩狄芒》《海壁朗》等。 [7] 
1820年3月,濟慈第一次咳血。1821年2月23日,之後不久,因為迅速惡化的肺結核,病逝於意大利羅馬。他的書信,手稿等作品主要都收藏於哈佛大學Hughton圖書館,部分收藏於大英圖書館、位於北倫敦的濟慈紀念館等。 [4] 

約翰·濟慈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在濟慈青少年時期,他的父母便相繼去世。他有三個弟弟(其中一個夭折)和一個妹妹,但那種過早失去父母的悲傷始終影響着濟慈。 [4] 
感情
芬妮·布朗
芬妮·布朗(2張)
1818年底,濟慈遷居至漢普斯泰德的朋友家中,他在那裏愛上了鄰居—芬妮·布朗。芬妮·布朗是個漂亮、活潑、善良的十八歲少女,有着敏捷、聰明、機智的頭腦,她真誠地愛着濟慈。次年,濟慈與芳妮訂婚。但他越來越壞的健康狀況和微薄的經濟收入使結婚成為不可能,這使他陷於很大的痛苦中。1820年秋天的時候,醫生建議他必須住到比較温暖的地方去。濟慈在友人的陪伴下,來到羅馬。1821年2月,濟慈在羅馬病逝,芬妮·布朗收到該信息後悲痛欲絕,她為濟慈服喪長達7年的時間,直到她去世都一直帶着濟慈送給她的訂婚戒指。 [3]  [8] 
墓誌銘
濟慈的墓誌銘是: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中文: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
這是濟慈生前為自己撰寫的墓誌銘。 [9] 

約翰·濟慈主要作品

作品類型
作品名稱
完成時間
怠惰頌
1819年
賽吉頌
1819年
夜鶯頌
1819年
希臘古甕頌
1819年
憂鬱頌
1819年
秋頌
1819年 [10] 
十四行詩
詠和平
1814年
致查特頓
1814年
致拜倫
1814年
寫於李·亨特先生出獄之日
1815年
哦,孤獨!如果我和你必須同住
1816年
多少詩人把光陰鍍成了黃金
1816年
給一位贈我以玫瑰的朋友
1816年
接受李·亨特遞過來的桂冠
1816年
致姑娘們—她們見我戴上了桂冠
1816年
對於一個長困在城裏的人
1816年
致喬治·濟慈
1816年
初讀恰普曼譯荷馬史詩
1816年
刺骨的寒風陣陣,在林中迴旋
1816年
一清早送別友人們
1816年
給我的兩個弟弟
1816年
致海登(一)
1816年
致海登(二)
1816年
厭於世人的迷信而作
1816年
蟈蟈和蟋蟀
1816年
致柯斯丘什科
1816年
給G.A.W.
1816年
啊!我真愛—在一個美麗的夏夜
1816年
漫長的嚴冬過去了,愁雲慘霧
1817年
寫在喬叟的故事《花與葉》的末頁上
1817年
初見額爾金石雕有感
1817年
獻詩—呈李·亨特先生
1817年
詠大海
1817年
詠勒安得畫像
1817年
英國多快樂!我感到由衷滿意
1817年
坐下來重讀《里亞王》有感
1818年
我恐懼,我可能就要停止呼吸
1818年
給—
1818年
致斯賓塞
1818年
人的季節
1818年
訪彭斯墓
1818年
寫於彭斯誕生的村舍
1818年
致艾爾薩巨巖
1818年
寫於本·尼維斯山巔
1818年
致荷馬
1818年
為什麼今夜我發笑?沒聲音畫答
1819年
詠夢—讀但丁所寫保羅和弗蘭切
1819年
斯卡故事後
1819年
致睡眠
1819年
詠名聲(一)
1819年
詠名聲(二)
1819年
如果英詩必須受韻式制約
1819年
致芳妮
1819年
白天消逝了,甜蜜的一切已失去!
1819年 [10] 
明亮的星
1821年 [11] 
抒情詩
1814年
睡與詩
1816年
致愛瑪
1818年
詠美人魚酒店
1818年
仙子的歌
1818年
雛菊的歌
1818年
你到哪兒去,德文郡姑娘?
1818年
羅賓漢—給一位朋友
1818年
詩人頌
1818年
幻想
1818年
冷酷的妖女
1819年 [10] 
敍事詩
恩狄芒
1818年 [12] 
聖亞尼節前夜
1819年 [10] 
伊莎貝拉
1819年 [7] 
拉米亞
1819年 [13] 
海壁朗
1821年 [14] 

約翰·濟慈創作特點

約翰·濟慈作品思想

愛與美是約翰·濟慈畢生的精神追求。約翰·濟慈在五篇長篇敍事詩《恩狄芒》、《拉米亞》、《海壁朗》、《聖亞尼節前夕》以及《伊莎貝拉》中表現了對永恆的愛與美的執着追求,代表着濟慈詩歌的藝術成就。這五首長詩不僅在濟慈全部詩歌創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而且與同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和雪萊相比,濟慈長詩展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風貌。雖然濟慈短暫的一生中充滿了“疲勞、熱病、和焦躁”,但他仍舊在長詩中構築了一個愛與美交織的世界。
一、濟慈筆下的愛:首先表現為對浪漫愛情的描寫和追求。濟慈詩歌中的愛還可以理解為,對人類普遍精神困境的關注和思考。
二、關於“美”的實質含義,濟慈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並沒有做出明確而細緻的闡述。也許與柏拉圖理解的美相似,濟慈長詩中的美是一種“涵蓋一切、統攝一切的最高理念”。這個美的概念既包括藝術作品,也包括人的行為思想;美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
總結:濟慈在長詩中建構了一個愛與美的世界,這使他能夠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艱難現實。濟慈自幼失去父母,長大後三弟不幸早夭,妹妹寄居別處鬱鬱寡歡,二弟移民美洲生存維艱,濟慈自己在照顧弟弟時感染肺病,詩集出版後遭受到批評家的惡意攻擊,紛至沓來的磨難損害了濟慈的身心健康,最終在貧病交加中英年早逝。然而,濟慈面對現實中的苦難並沒有放棄對愛與美的追求,正是現實中的痛苦促使他用藝術的方式去追尋愛與美,因此可以説,苦難人生是他詩思的催化劑,促使濟慈在詩歌藝術當中建造了一個愛與美交織的藝術世界。 [15] 

約翰·濟慈創作手法

濟慈的作品中直接對生活中的衝突予以了表現,作者沒有隻顧着訴説自己的煩惱,而是將自己所處的那個充斥“疲勞、熱病和焦躁”的世界表現在讀者面前。作者懷着憤懣的情緒,勾勒出一卷蕭索而悲涼的畫面。世間的哀傷和夜鶯的快樂構成了一組鮮明的對比,強有力地襯托出作者讚揚這永恆美的主旨,展現出他的人文傾向與觀點。在其作品裏,現實和理想交相融合,構成了他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濟慈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美,他任憑自己的想象在神秘中追尋,所以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自己應對整個社會負起的責任。濟慈的很多作品都對生活中的慘劇予以深刻的表現,他痛斥社會,力圖顯現人性中惡的一面,表現出那個時期真實存在的悲劇。
在他早期的詩作《致喬治·濟慈》《詠和平》中就有對現實的描寫;在其中後期的作品《恩狄芒》《拉米亞》等,這種現實感就更加明顯了。特別是在《夜鶯頌》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現實中的衝突與悲痛。該部作品裏,濟慈一開始描寫主人公身處的洋溢着歡歌笑語的精彩世界。夜鶯在大自然中無牽無掛快樂鳴叫,將生活的美妙用委婉的歌聲來表達。聽到鳥兒的歌唱,主人公一開始是喜出望外的心情,緊接着悲從中來。他被病魔折磨得苦不堪言,聽到了夜鶯快樂的歌唱,對比自己的處境難免心生悲傷。
在他的創作初期,《睡與詩》是其成功的作品之一。他憑藉深刻的觀察與極富深度的思考,展現出睡夢和寫作這兩者之間衝突又相關的關係。睡夢是人類大腦處在不受控制的狀態,而創作詩歌是人有意識的高階模式;這兩者完全不同,看上去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濟慈從獨特的角度把這兩者當成是藝術創作中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在他看來,在睡夢中的想象力是超乎尋常的,可以當成詩歌來看。
在後期作品中,尤其是傑出的六篇“頌體詩”,將濟慈的哲理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憂鬱頌》就是其中的一部。濟慈用精闢獨到的評論以及各種文學修辭手法,把自己的感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詩篇中,讓整部作品獨具韻味,意藴連綿,發人深省;在作品的末尾,他留下了與眾不同而動人心絃的金玉良言:她與“美”共處—那註定凋零的“美”。作者運用擬人的方式,將“美”“歡愉”和“欣慰”這三種個性表現得活靈活現,使人讚歎不已;“歡愉”總會向人們作出一副告別的模樣,和悲傷同存;“欣慰”和悲痛同存,所以“痛苦的欣然”。作者更進一步展現了人生的雙重性—沉鬱和快樂兩者相依相存,只有一直努力地追尋美滿幸福,同時具有不畏艱險的勇氣與力量,才可以真正體悟到生活的真義。雖然該作品的結局帶有悲觀色彩—帶着勇氣去嘗試“歡樂果”的人最後變成了“憂鬱”的另一類人,但讀者仍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苦心:人的一生為什麼如此珍貴,就是因為快樂和悲痛是同時存在,彼此不分的。 [16] 

約翰·濟慈作品形式

濟慈 濟慈
濟慈的作品極富哲理色彩,作者運用自身智慧及對人生刻骨的觀察與思索之後得出的見解。濟慈一生都在努力實驗詩體創新與改良,希望詩歌的表現形式與內容能夠完美融合,創作出富有美感的佳作。所以在他創作的時候,他一定會挑選與內容相符的創作形式,力求形式與內容的結合能表現出他的思想。十四行詩是他創作初期經常使用的一類形式。這種詩體分為前八行與後六行,以此表現截然不同的看法。濟慈創作的《明亮的星》就是採用這種詩體,詩歌的境界高深,立意深沉,兩種看法比對明顯,可以稱之為十四行詩中的傑出佳作。
濟慈特別看重詩歌形式,他精心改良,採取與內容相符的詩歌形式。比如《冷酷的妖女》中,他採用了中世紀民謠的形式,他將每節的末行進行簡化,促使作品的節奏變得更快,讓詩歌的韻律更為動聽,而且短句裏隱含了蜿蜒波折的意義,重點展現出了作品裏妖女的狡詐與騎士的悲慘,這和詩歌沉鬱,悲涼的氣氛相符。在《阿格尼斯節前夜》中,他將每節的末行增加了數字,使得整部作品節拍表現緩慢而有力,詩作的敍述與描景變得深沉而精緻,展現出了多角度的生活場景。
濟慈在不斷創新後,開拓了抒情詩的表現形式,除了借景抒情,還有即事抒情及詠物抒情。前者在其敍事詩中較為常見的。在《伊莎貝拉》中,就有很多即事抒情的篇章。比如第三十節講述了主人公在愛人被殺害以後的悲痛情景。作者對這些內容的描述極富衝擊力,藉此表達了他對世間罪孽的深惡痛絕以及對貧苦百姓的深刻同情。儘管他創作的詠物詩十分少見,但該類詩歌在他的作品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希臘古甕頌》。該作品不但描寫了古甕的外形特徵,還着力表現雕刻在上面的畫作,濟慈將詠物、寫景、抒情都融會於一體,促使整部作品彰顯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16] 

約翰·濟慈人物影響

濟慈在《希臘古甕頌》中提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個命題,對後世抒情詩的創作影響較大。 [17] 
濟慈對英國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的文學有着影響,他從三個方面影響了眾多的的詩人和藝術家:豐富的感官描寫,舒適恬靜地表現中世紀的理想,有關藝術和思想,或思想和世俗的悖論。深受濟慈影響的詩人和藝術家主要有:浪漫派詩人托馬斯·胡德,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艾爾弗雷德·丁尼森,前拉斐爾派詩人和畫家D·G·羅塞蒂,象徵派詩人w·B·葉芝以及死於一戰的年輕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等。濟慈為他們的詩歌提供了創作靈感、寫詩的技巧、故事內容和主題風格。 [18] 

約翰·濟慈人物評價

英國詩人珀西·比西·雪萊:他本是“美”的一部分,而這“美”啊,曾經被他體現得更加可愛。
黎巴嫩作家紀·哈·紀伯倫:濟慈應説,此地長眠者,他的聲名是用火鑄寫在天空。 [9] 
中國作家屠岸: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成就,是難以預料的。但是人們公認,當他二十四歲停筆時,他對詩壇的貢獻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齡的喬叟、莎士比亞彌爾頓 [9] 
美國作家丹尼爾·S·伯特:除彌爾頓外,沒有其他英國詩人對後來人產生過像濟慈這樣深刻的影響。 [11] 

約翰·濟慈後世紀念

濟慈故居
倫敦的濟慈故居位於西北部漢普斯泰德區,在濟慈的時代還是偏僻的郊區鄉村,附近是叢林和草地。濟慈在這裏住過一個不太長的時期。1818年12月,濟慈的弟弟湯姆死於肺結核,他的好友布朗把他接到自己家中同住,這就是現在的濟慈故居。濟慈一度離開此宅,後又住入,直到1820年9月他赴意大利為止。在這裏,他寫出了他最主要的作品,《聖亞尼節前夕》《海壁朗》等。 [19] 
主要作品
濟慈的書信、手稿等作品,主要都收藏於哈佛大學Hughton圖書館,部分收藏於大英圖書館、位於北倫敦的濟慈紀念館等。 [4] 
參考資料
  • 1.    詩歌日曆:濟慈誕生日(1795.10.31)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4-12-23]
  • 2.    魏丕植 .讀濟慈[J].《黃河之聲》,2012年,(第24期).
  • 3.    李鄉狀.世界名人的青少年時代 外國文學家 第八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31頁
  • 4.    魏德蛟,英美名詩選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第55-56頁
  • 5.    郭嘉編譯,英美詩歌精品賞析,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10,第158頁
  • 6.    楊迅文.梁實秋文集:鷺江出版社,2002年:第516-534頁
  • 7.    郭一平.外國文學家的故事(三):學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第100-143頁
  • 8.    倫敦名人故居因主人偉績 輝煌不減當年(組圖)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20-05-01]
  • 9.    濟慈.濟慈詩選(英漢對照):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11-01:目錄
  • 10.    (英國)濟慈.英詩經典名家名譯:濟慈詩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241頁
  • 11.    劉丹,席紅梅主編,英語美文賞析,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7.03,第76頁
  • 12.    (英)約翰·濟慈著;羅美玲譯,水中的音符濟慈詩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09,第258頁
  • 13.    張介明主編,比較大學語文,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07,第213頁
  • 14.    杜望舒主編,外國文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08,第176頁
  • 15.    陳瑩.愛與美的世界:淺談約翰·濟慈的敍事長詩:《吉林大學》,2016年:第1-50頁
  • 16.    周學芳.詩化的心靈之旅——約翰·濟慈詩歌創作評析[J].《語文建設》,2016年,(第14期).
  • 17.    錢超英.關於"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約翰·濟慈《希臘古甕頌》及其他[J].《外國文學研究》,1991年,(第1期).
  • 18.    劉治良.漫談濟慈對英國詩歌的影響[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 19.    拜謁濟慈墓和濟慈、雪萊紀念館  .《 中華讀書報 》[引用日期2020-05-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