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濟南燕山學校

鎖定
2002年經濟南市教育局批准,山東省濟南燕山中學燕山小學合併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名為“山東省濟南燕山學校”,學校位於濟南市歷下區燕山小區內,佔地25畝。學校在職教職工177人,其中高級職稱28人,中級職稱55人。本科學歷60人。現有60個教學班,近3600名學生。
現山東省濟南燕山學校原址已拆,搬到原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燕山中學舊址已和燕山小學合併,成為燕山小學的一部分。
2021年12月,濟南燕山學校成為濟南市第二批“領航學校”立項培育校。 [5] 
中文名
濟南燕山中學
外文名
Ji'nan Yanshan School of Shandong
創辦時間
1987年
校    訓
厚德博學,燕達天下
知名校友
張璐
所屬地區
濟南
類    別
九年一貫制學校
現任校長
陸鋒
佔    地
25畝
學校原名
甸柳二中

濟南燕山學校學校歷史

山東省濟南燕山學校始建於1987年,初名“山東省濟南甸柳第二中學”。
1992年更名為“山東省濟南燕山中學”
1989年,小學部(時稱燕山小學)成立。
2001年學校投資460萬元進一步改善了辦學條件:辦公樓加層、裝修;辦公設備全部更新;操場的200米跑道和4個籃球場鋪設了塑膠,增加排球場乒乓球枱;16個教學班更新單人桌椅;學校開闢了小花園;拆除臨街房,改建為150米透視牆;新建微機室兩個,設150台微機;更新了實驗設備、添加了圖書等。
2002年,兩校合併為山東省濟南燕山學校
2012年6月,中學部由燕山小區遷入燕子山路36號(原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舊址併入小學部。
至2018年,在校學生3148人,62個教學班,教職工270人,其中正高級教師2人,省特級教師2人。市級以上骨幹教師數現已佔教師總數的29.8%。 [1] 

濟南燕山學校理念文化

濟南燕山學校精神傳統

辦學理念: 關愛每一個學生,關懷每一位教師
燕山精神:合作、自信、追求卓越、主動發展
校訓: 厚德博學 燕達天下
(小學部校訓:身心若燕,德智如山)
校風: 篤行 競進 創新 競雅
學風: 勵志篤學,善思求真 [2] 

濟南燕山學校形象標識

學校刊物:《陽光》,半月刊
學校形象: 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
學校校徽:學校校徽主要“燕”字首字母、漢字“中”為主要設計元素,同時融匯飛燕、書本等造型綜合設計而成 [2] 
校徽 校徽
小學部校徽
小學部校徽 小學部校徽

濟南燕山學校學校領導

(2017年,現任)
陸 鋒——校長兼黨總支書記
韓 衞——副校長,分管德育工作
孔 儀——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
宋憲國——副校長,分管總務、後勤、安全工作
韓 勇——主任,分管行政、黨務、工會工作 [3] 

濟南燕山學校辦學條件

濟南燕山學校教學建設

學校以管理嚴格,校風正,教師隊伍穩定,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校園環境好而贏得社會廣泛讚譽。在“關愛每一個學生,關懷每一位教師”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學校堅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推動發展,創造優異的教育成果。學校培育了“合作、自信、追求卓越、主動發展”的燕山精神,形成了“校長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教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學校為師生的共同成長服務”的校本管理特色,打造出一支 “勤學習、善合作、懂科研、有自信”的優秀教師隊伍,積澱了以和諧為核心的學校文化。

濟南燕山學校師資力量

學校有一個有事業心、責任感、學歷水平高、管理有經驗、團結奮進、有威信的領導班子,有一支職業道德好、愛崗敬業、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學校領導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教學為中心,被山東省教科所、山東省嘗試教學理論研究推廣中心命名為嘗試教學實驗基礎。2001年被評為山東省創新教育實驗與研究先進單位、市師德建設先進單位、歷下區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歷下區基層先進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1] 

濟南燕山學校建設成果

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思想,面向全體、高標準培養學生,連年向三所省重點高中輸送優秀畢業生人數多、質量高。有300名優秀學生在全國生物、物理、化學、數學、英語競賽中獲獎。學校多次被評為學科競賽優勝學校。
學校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閲覽室、微機室、科技活動室面向學生開放。設有體育訓練隊、合唱隊、美術小組,連續被評為市、區文化節先進單位,學校被市體委命名為濟南市田徑傳統項目學校。
2001年7月,燕山中學被定為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成員學校;同時,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小學整體改革探索新的路子努力奮鬥。

濟南燕山學校學校名人

張璐出生於1977年,初中畢業於濟南甸柳二中(今濟南燕山中學),高中畢業於山東省實驗中學,1996年畢業;是外交學院國際法系1996級學生,2000年畢業。這位77年出生的女孩不僅有着端莊典雅的外貌,而且天資聰慧,曾在倫敦一所大學學習外交學專業,並且拿到了碩士學位。 [4] 
2010年3月14日,總理記者會上,張璐為温家寶總理進行翻譯,並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熱議名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