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澆花節

鎖定
德昂族澆花節(又稱潑水節),於每年清明節後七天舉行,是把佛陀誕生、成道、涅盤三個日期合併在一起舉行的紀念活動,為期三天。是德昂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最能集中體現德昂族傳統文化的一項活動。雲南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鄉處東瓜村的澆花節,則是較完整地保持着本色的一個節日·澆花節於清明節後的第7天開始,一般為3至5天。澆花節與傣族“潑水節”內涵相同,但活動內容差異較大。
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説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
中文名
澆花節
外文名
Flowers Festival
別    名
潑水節
節日時間
每年清明節後七天
節日民族
德昂族

澆花節民族簡介

德昂族(原稱崩龍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5462人。 [1]  ,位於亞熱帶半山區,住房多為竹木結構樓房。
澆花節 澆花節
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居住在鎮康、耿馬等縣的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岩”、“巖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澆花節節日傳説

“澆花節”的來源傳説有多種:一種是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侍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一種是古代時,天庭有七個仙女下凡,在湖水中沐浴,被崩龍人發現,即飛回天庭,仙女臨飛時,告訴崩龍人説:若是思念她們,可塑佛像,每年替她們潑水沐浴;
一種是釋迦牟尼為關懷天下民間疾苦,見老天久早不雨,便告之崩龍族每年在堆沙節,各信徒提一桶水,潑於佛身,天即降甘露以拯救百姓;一種是釋迦牟尼佛飛回天庭時,留下經書,要求崩龍族百姓每年舉行堆沙節,便給佛潑水,佛會保佑崩龍人民清吉平安,五穀豐登。

澆花節節日程序

第一天集體在寺院聽佛爺誦經;第二天為佛像沐浴;第三天一早,每家的晚輩要準備一盆熱水,端至堂屋中央,把家裏的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叩頭請他們原諒晚輩一年中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檢討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的和睦、吉祥。午後才能相互潑水。

澆花節節日活動

澆花節潑水祝福

德昂族的澆花節多在公曆4月中旬左右舉行,一般3-5天。臨近節日,人們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和水龍。節日清晨,人們身着盛裝,前往佛寺供佛,聽佛唸經。並在佛寺周圍堆沙造塔,然後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塵小屋中,舉行為佛洗塵儀式。信徒們將最清潔的水倒入水龍中,水由龍口流出,順龍口與小屋間的竹水槽流向佛像,灑遍佛像全身。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羣,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在象腳鼓樂和歌聲中,年輕人將水筒高高舉過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他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捧在手中,口唸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是潑水者還是被潑者,都高興異常,笑聲朗朗。

澆花節情人節日

澆花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説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但與傣族的“丟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習俗。節日之前,小夥子要悄悄地編織幾個漂亮的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意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着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悦的心情。

澆花節節日詳述

佛爺的第一罐水
“澆花節”的前一天,人們要先在寨子的中心搭建一個臨時的“奘房”,並支起兩個木製的龍身水槽。長約10米的龍身水槽平行支立在“奘房”的外面。另一條長約6米的龍身水槽尾部與那條大的龍身水槽尾部十字相交,其中約有兩米槽身穿過“奘房”,兩個龍身水槽相交處上方水槽中的水可流入下方的水槽,穿過“奘房”的槽身中心部位底部有一個向下的出水口。此口連接着一個可以轉動的裝置,水下流時,這個裝置在轉動中會將流水均勻地灑落到周圍的佛像身上。浴佛是“澆花節”的中心內容。
“奘房”搭建好後,村民便上山採花來裝飾臨時的“奘房”,採花主要由青年男女來完成,所採之花是四月在三台山遍地開放的野梨花。當晚。德昂族人家制作了傳統的食品“餈粑”。
“澆花節”到了,村裏的人起了個大早,梳妝打扮。9點鐘,我來到了“奘房”前,看看是否有什麼“序曲”。最先出現的是3個拿着掃帚的婦女。她們將活動場地打掃得乾乾淨淨。9點半鐘,臨時的“奘房”側面擺起了幾張圓形篾桌,不斷有人前來在圓桌上擺放着各種祭品。快到10點鐘時,人突然多了起來。接佛儀式準時在佛寺舉行。接佛主要由村裏老年人的一些代表來完成。老年男人們將大約20幾尊高二三十公分、造型各異的鎏金佛像搬下來,擺放在佛寺大廳中大佛像的前面,面對大佛像開始誦經。婦女們則始終跪坐在大廳靠後的位置上。儀式完畢後,婦女們先退到大廳外,迎接佛像出寺。男性村民懷抱佛像向村內的臨時“奘房”走去。一路上,不斷有站在路邊等候的婦女向抱着佛像的隊伍拋灑米粒,以示吉祥。接佛的隊伍依次進入“奘房”將佛像小心地放好,以確保每尊佛像都能被澆下的水流洗得乾乾淨淨。整個接佛過程有條不紊,而且顯得有些神秘。
佛寺唯一的佛爺並沒有參與接佛儀式,但隨後在臨時的“奘房”周圍開始的集體誦經是在佛爺的帶領下進行的。誦經時,老年男子雙手合十散坐在臨時“奘房”的周圍,而老年婦女則雙手舉起燃着蠟燭的小圓篾桌集中在一起。所有的老年男女此時口中都念念有詞。誦經大約持續了一個小時。佛爺起身將自帶的一罐水第一個倒入龍身水槽中,接着是老年男人開始澆水,隨後,等待已久的人們爭先恐後地將手中早已準備好的水倒入龍身水槽中。這是“澆花節”的高潮。我發現,倒水是由男人來完成的,女人只能將水遞給站在竹排上的男人來完成澆水。
老榕樹下的愛情
第一次澆水完畢後,男女老少一起聚在村口,在鑼鼓聲中浩浩蕩蕩地來到離村口1公里多的龍潭中取水。這是一個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小水潭。這小小的水潭養育了處東瓜村世代村民。望着這潭水,我不禁想到開拓這片土地的德昂族先民們是何等的艱辛。也許是出於對水源神聖的尊重,也許是對水賜予生命的感激,打好水的人羣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圍着水潭旁的一棵古榕樹歡歌跳躍。這時,我看見幾個姑娘將手中的水筒(竹筒)遞到了男青年手中,幾個姑娘取出嶄新的德昂筒帕分別遞給小夥子們。古老的榕樹下,德昂族青年男女用傳統含蓄的方式,表達着永恆的愛情,續寫着無限美好的愛情故事。這不是小説,也不是詩歌,而是鮮活的生活,這情景着實讓我激動不已。姑娘們取水用的花竹筒,和裝飾得無比美麗的揹簍,都是有情人在“澆花節”前送給姑娘們的。
“澆花節”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們繼續到水潭中取水,然後回到臨時“奘房”澆水,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最後將洗得乾乾淨淨的佛像送回佛寺。與接佛一樣,送佛也要舉行講究的儀式。“澆花節”的第二天,村民的一些代表還要到鄰近的德昂族村寨去做客。第三天,鄰近的德昂族人會回訪。“澆花節”在村民間互相祝福的潑水中結束。
參考資料
  • 1.    趙家祥.德昂族歷史文化研究.雲南省德宏州:德宏民族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