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汕紅頭船

鎖定
潮汕紅頭船是指清代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從事遠洋貿易的商船,因船頭油刷硃紅色而名紅頭船。與紅頭船是同義詞 [1]  。潮汕歷代原稱潮州,故潮汕紅頭船也稱潮州紅頭船。
紅頭船是從潮汕地區開始起航駛向世界的,是廣東潮汕人的一個重要的象徵。紅頭船曾經是中國同世界各地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各地華僑同祖國聯繫的紐帶 [2]  潮汕地區是紅頭船的故鄉和始發地,大多數潮汕先輩為了生存和夢想,駕着紅頭船遠渡重洋。
中文名
潮汕紅頭船
別    名
紅頭船
解    釋
清代潮州府從事遠洋貿易的商船
類    型
商船
地    區
潮汕

潮汕紅頭船歷史來由

在潮汕一帶,幾百年來“紅頭船”都與當地人的生活和歷史交織在一起,散發着一種藝術化的民俗色彩。很少有人會想到,開始時,將船頭漆成紅色出於官府的強制,目的是切斷當地居民與海盜的聯繫。東南沿海,特別是閩粵交界一帶,早在宋元兩朝鼓勵海外貿易時,海商們為了追求更多利潤,已經在悄悄繞開當時的市舶司(海關)偷偷進行貿易,同官商爭利;明清實行海禁,讓這些“地下貿易”也難做了,但這一帶地少人稠的客觀情況又讓當地民眾離不開海洋貿易,不得不繼續“以海為田”。既然不能再合法“通蕃”,他們就乾脆做了非法的“海賊”,於是“商船”轉為“寇舶”,形成官府眼中的海盜集團。
到了明朝後期,南澳一帶的海盜勢力已大到了動不動就“戰艦數百,聚眾萬餘”,橫行海上,向過往船隻徵税,儼然一海上王國。中原王朝屢次征討,但總是無法斬草除根。沿海許多豪門、官員、官員親屬都與海盜有着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海盜就具備了“民眾基礎”,官兵來圍剿海盜時,沿海民眾的反應則是“每見官兵動靜,則星火徒報,官府密令哨探,則推避不從”。
“紅頭船”舉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做法是“將出海民船按次編號,刊刻大字,船頭桅杆油飾標記”(雍正初年諭旨),此外還限制民船營造規模,期望以此舉加強對民船的控制。廣東在南,南方屬火,用色為赤,於是船頭便漆成紅色。 [3] 
明末清初,一些海上寇盜集團在官府的強大軍事剿捕和嚴控之下最終無法立足,流轉到東南亞各國,各自找尋落腳點建立其商貿經營和生活的據點,後落籍各國。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廣東海禁正式停止,大量沿海居民復又從事海上貿易活動,越來越多的潮商湧向海外進行商業冒險,主要以販運大米、煙、糖、茶葉、瓷器為主,向南販運到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向北販運到中國江浙地區和日本,“紅頭船”也在當時成為了潮商的文化象徵。 [4] 

潮汕紅頭船商船簡介

大多數潮籍華僑就是乘坐紅頭船到海外謀生,尋求發展。紅頭船曾經是中國同世界各地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各地華僑同祖國聯繫的紐帶。

潮汕紅頭船主要特徵

潮汕紅頭船第一特徵

第一特徵就在於它明顯的顏色,不僅用殊砂油頭,而且用白粉油腹,頭部兩側還畫上兩顆圓圓的黑圈,再在船舷刻上黑字。在當時“諮會福建.浙江.江南(指江蘇)督.撫.提諸臣,各遵諭旨油飾標記”。因廣東在南,南方屬火,用色為赤,赤即紅色。應用“紅油漆飾,青色鈎字”。(青,青絲之青,也就是指黑色);而江蘇在其它三省之北,北方屬水,用色為黑,“青油漆飾,白色鈎字”;浙江即為西方的白色,“白油漆飾,綠色鈎字”;福建則為東方的綠色,“綠油漆飾,紅色鈎字”(俗稱為“綠頭船”)。四省的船以四色作為區別。而紅頭船還特意在船頭畫上像雞眼的黑圈,認為船頭畫上眼睛,才不會迷失航道。

潮汕紅頭船第二特徵

設置風帆,是紅頭船的第二特徵。一般是雙桅和單桅,遠航船還有三桅。中桅高掛巨帆,上再疊帆,船頭船尾每桅各有一帆。從而大大加強了風對船的推動力,船舶乘風前進的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了。遇上好風,四帆齊張,船行如飛,遠行於南洋諸島在動力上是絕對無問題的。另外紅頭船的風帆本身也有它的特點,它是介於尖刀形和寬刀形之間的折衷形。

潮汕紅頭船第三特徵

紅頭船的第三特點是船體結構大,“體長二十餘丈”,外加密封的橢圓形船尾和堅固的船尾甲板室,因此載重量大。在當時,每艘紅頭船可容數百人,載物重自數十噸至二百餘噸不等。另外紅頭船設置了大鐵錨,這就比早先的石錨.木錨更先進,也保證了船在停泊時的穩定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