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汐龍

鎖定
潮汐龍(學名:Paralititan)是指一種大型泰坦巨龍類蜥腳下目恐龍。是所發現最巨大的恐龍之一,也是第一種被證實存活在紅樹林生態環境的恐龍。這些化石是從1935年以來,拜哈里耶組首次發現的四足總綱動物。該地層屬於上白堊紀的海岸沉積層,當地的屍體被保存於由潮汐帶來的沉積層,這些沉積層包含了紅樹林植被的化石潮汐龍的肱骨長達1.69米,比任何已知白堊紀的蜥腳類恐龍還長。潮汐龍的脖子、尾巴更長和中間的身子加起來,總長達到27~30米 [1] 
中文名
潮汐龍
拉丁學名
Paralititan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晰臀目
亞    目
晰腳形亞目
泰坦巨龍科
潮汐龍屬

潮汐龍分佈範圍

化石被發現於埃及的拜哈里耶組,該地層屬於上白堊紀的海岸沉積層。這些化石是從1935年以來,拜哈里耶組首度發現的四足總綱動物。潮汐龍的肱骨長達1.69米,比任何已知白堊紀的蜥腳類恐龍還長。當地的屍體被保存於由潮汐帶來的沉積層,這些沉積層包含了紅樹林植被的化石。潮汐龍所棲息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位於古地中海的南岸。潮汐龍是第一種被證實存活在紅樹林生態環境的恐龍 [2] 

潮汐龍形態特徵

潮汐龍 潮汐龍
人們對於潮汐龍的所知甚少,所以很難去估計潮汐龍的正確體型大小。然而有限的化石顯示,潮汐龍是被人們所發現最巨大的恐龍之一,體重被估計有60-80公噸。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以薩爾塔龍作為參考,估計潮汐龍的身長約26米。如同其他的泰坦巨龍類,潮汐龍擁有寬廣的姿勢,身上可能擁有防禦用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潮汐龍可能被大型掠食動物所獵食,例如鯊齒龍

潮汐龍生活習性

潮汐龍的頭很小,腿也不夠長,可以想象得出,行動是不靈便的,要捕捉動物來吃,只能守株待兔了。好在它們不吃肉,就吃植物,而它們住的地方,當時還不是沙漠,而是海濱。這裏漲潮時是海,退潮時是陸,海水是鹹的,一般陸生植物不能在這裏生長,但紅樹卻喜歡這種地方,加上那時氣候炎熱,樹木長得很快,足供恐龍在此飽餐。因此,潮汐龍也是第一種被證實生活在紅樹林生態環境的恐龍 [2] 

潮汐龍物種學史

潮汐龍曾出現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Monsters Resurrected》,被描述成一種繁盛的草食性恐龍,並被同時代的鯊齒龍皺褶龍棘龍所獵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史密斯等把它定名為“paralititan stromeri”,在漢語中,叫它羅氏潮汐龍。
比例圖 比例圖
恐龍在地球上剛出現的時候和以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沒有這樣巨大的形體。這次發現的恐龍,出現於侏羅紀之後的白堊紀,初步定為是生存在九千四百萬年前,這時恐龍在地球上已出現了大約一億五千萬年,而在此以後約三千萬年它就全體絕滅了。這種巨型恐龍的化石,以往在別處找到過,四川馬門溪出土的馬門溪龍,就和它是近親,都屬於古生物學分類中的巨龍類,titan的中文譯為泰坦,是希臘神話中一羣巨人的總稱,這些巨型恐龍,可謂恐龍中的"巨人",因此科學家想到用來作為這些脖子尾巴長,腿短腦袋小,吃植物的巨型恐龍這一“科”的名字,科(family)是生物學分類中從上到下倒數第三個等級,種是最低的一級(species),這次發現的是一個新種。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史密斯等把它定名為“paralititan stromeri”,parali的意思是潮汐,表示它產地的特點,在漢語中,姑且先叫它潮汐龍吧。“stromeri”則是紀念慕尼黑大學地質學家施特勒默爾(stromer,ernst)博士,就是他首先在這裏找到三條食肉的恐龍的化石,1935年他的研究成果開始發表出來; 施特勒默爾博士採的化石標本被陳列在慕尼黑的博物館中,而這個博物館就在納粹總部的對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盟軍的轟炸中全完了。施特勒默爾博士是反對納粹的,納粹對他懲罰,他的兒子被送到進攻蘇聯的前線,死在那裏,施特勒默爾博士也早已故去。但是他的研究成果仍流傳下來,這次找到恐龍就是踏着他的足跡得到的成果,前去探尋的都是年輕人,美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幾位研究生,也是他們運氣好,僅七個禮拜就得到這一重大發現。因為過去在非洲少有恐龍化石發現。而白堊紀這個時段的恐龍化石也是發現得較少的,看來這個環境如此有利於恐龍的生存,有一必有二,希望是大大的。這支追蹤恐龍的年輕隊伍,得到以天文學家和科普創作大師卡爾·薩根(sagan,carl )的遺孀 anne druyan 女士和電視藝術與教育頻道的支持。anne druyan 女士是“卡爾薩根宇宙工作室”的頭,這個工作室是一家提供科學材料的公司。左邊這幅圖就是他們的藝術家根據這一新發現繪製的,藍天白雲,一羣潮汐龍在海濱漫步,它們代表着恐龍發展到自己的顛峯,在當時的地球上沒有什麼生物敢與它們較量了。模式種羅氏潮汐龍Paralititan stromeri),意為“恩斯特·斯特莫的潮汐巨人族”。它們是由Joshua B. Smith、Matthew C. Lamanna、Kenneth J. Lacovara、彼得·達德森、Jennifer B. Smith、Jason C. Poole、Robert Giegengack、以及Usery Attia在2001年所命名;種名是紀念德國古生物學家與地理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他在1900年代早期於非洲地區發現了許多恐龍 [1] 

潮汐龍化石

埃及開羅西南西南290公里撒哈拉沙漠的巴哈利亞(bahariya)綠洲附近出土的恐龍化石,這遺骸是一條尚未成年的恐龍留下的,但它的一塊肱骨就有一米七那樣長,特別是脖子和尾巴更長,和中間的身子加起來,總長達到27-30米。高度尚不確定,但已能算出它的體重約有75-80噸,可能是已發現的恐龍個體中最重的之一。不過它的頭卻很小,腿也不夠長。

潮汐龍棲息環境

行動是不靈便的。要捕捉動物來吃,只能守株待兔了。好在它不吃肉,就吃植物,而它住的這地方,當時還不是沙漠,而是海濱。這裏漲潮時是海,退潮時是陸,海水是鹹的,一般陸生植物不能在這裏生長,但紅樹 mangrove 卻喜歡這種地方,加上那時氣候炎熱,長得很快,足供恐龍在此飽餐。須知它的軀體如此巨大,要維持生存,不多吃點不行。據專家研究,象這樣的巨型恐龍,一天二十四小時,有十幾個小時在吃東西。這個地方不僅食物多,有水的時候,還可以藉助水的浮力,比較方便地覓食,真是它們的天堂,所以這裏還會有找到恐龍化石的希望 [1] 
參考資料
  • 1.    周海霞編,探索恐龍世家,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04,第9頁
  • 2.    沐之主編,恐龍百科全書 超值彩圖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8,第2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