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家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低碳節能研究專家、經濟學家、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鎖定
潘家華,1957年6月 [13]  ,湖北枝江人,低碳節能研究專家,經濟學家 [9]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2]  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8]  [10] 
潘家華於1978年3月—1981年就讀於華中農學院園林系;1982年3月—1985年就讀於北京林學院生態專業,畢業後獲得碩士學位;1985年曆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1992就讀於劍橋大學,畢業後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在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3年返回中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後任研究員、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1998年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能源與環境顧問;2001年10月,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發展研究室主任;200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2005年5月曆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200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1]  ;2014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計劃” [14]  ;2018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 [2]  ;2020年9月任職於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3] 
潘家華長期從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氣候變化經濟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12] 
中文名
潘家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7年6月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持續發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
《低碳城市:經濟學方法、應用與案例研究》
主要成就
2018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
籍    貫
湖北枝江
學位/學歷
博士研究生

潘家華人物經歷

1957年6月,潘家華出生。 [13] 
197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7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8年3月—1981年,就讀於華中農學院園林系。
1982年2月,退伍。
1982年3月—1985年,就讀於北京林學院生態專業,畢業後獲得碩士學位。
1985年,歷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1988年—1992年,就讀於劍橋大學,畢業後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在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3年,返回中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後任研究員、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年—1998年,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能源與環境顧問。
1998年—2001年,赴荷蘭參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關於温室氣體減排的社會、經濟、技術綜合評估報告的協調、組織、寫作和編撰工作。
2001年10月,返回中國,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發展研究室主任。
200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
2005年5月,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200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1] 
2014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計劃”。 [14] 
2018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2] 
2020年9月,任職於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3] 

潘家華主要成就

潘家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潘家華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土地與資源經濟學、世界經濟、能源與氣候政策等。 [1] 
潘家華學術觀點主要為:一、環境資源保護與利用均屬於經濟學問題,所謂環境效益實際上是一種可以量化的經濟效益。如同其他資源利用一樣,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應是一個包括外部性和資源經濟價值的經濟優化問題;二、明確的產權界定是環境資源效率利用與保護的一個重要條件和手段;三、環境資源作為一種自然資產,與人文資本存在一種轉換和替代關係。但資源的不可逆特徵表明這種關係只能在一定的可行區間內實現,資源的可枯竭性則意味着人文資本對部分自然資產的轉換和代只能是功能上的,而非為實物上的;四、全球環境保護涉及南北以及各國之間的公平與利益關係,有關全球環境可持續承諾的經濟含義已成為環境外交、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決策基礎;五、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導市場失效而一些利益集團籍環境保護而尋租和索租所引致的政府失效,在缺乏法制規範與監督的情況下,損失更大;六、貧困、環境質量、收入、資源存量存在着一種權衡取捨和優先序列差異,收入水平作為一個經濟增長和發展指標,地位十分重要。發展中國家肩負發展經濟、保護環境和解脱貧困的多重任務,又受到資金短缺、技術落後和不盡完善的社會規範的制約,因而所面臨的困難遠大於發達國家,需要以經濟發展為動力,促進和保障可持續發展。 [13] 
  • 學術論著
據2023年6月北京工業大學網站數據,潘家華已獨立撰寫學術專著8部(包括英文專著2部),合著(第一作者)28部(包括英文專著6部),主編學術專著30餘部,在《科學》《自然》《牛津經濟政策評論》《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等中國國內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譯)著300餘篇(章、部) [3] 其主要論文有“人文發展的概念構架與經驗數據”“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制度框架”;主要專著有《持續發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低碳城市:經濟學方法、應用與案例研究 [1]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氣候變化經濟學》等。 [11]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1993年
世界環境與發展的南北途徑及其趨同態勢
1993年
建設開放的長江大市場
文匯報
1993年
論土地資源的價格基礎
1994年
排污許可額的市場配置原理與應用
1994年
水資源跨流域配置的資源經濟問題研究
《自然資源》
1994年
從極限到持續
1994年
長江開放與湖北經濟的騰飛
1994年
環境問題的經濟理論與應用
《世界經濟》
1994年
三峽投資的社會評價及其政策含義
參考資料 [7] 
  • 承擔項目
截至2022年7月,潘家華已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家重大科技支撐等國家項目,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招標、重大國情項目以及有關部委、地方政府委託和國際合作項目60餘項。 [5]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擔任角色
2009年—2013年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管理對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課題負責人
2013年
城市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課題負責人
2013年
中國低碳城鎮化戰略研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託課題

2013年—2016年
轉移排放、碳關税對中美經濟的影響及策略研究—基於CGE模型的實證分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5年—2018年
地球工程的綜合影響評價和國際治理研究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
課題負責人
2017年—2021年
氣候變化經濟學優勢學科
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峯計劃項目
課題負責人
2018年—2020年
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專項
課題負責人
參考資料 [11]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10年
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制度框架
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制度框架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八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持續發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人文發展的概念構架與經驗數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低碳城市:經濟學方法、應用與案例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九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參考資料 [1] 

潘家華人才培養

  • 教育觀點
2022年11月,在接受《問學》訪談關於“面向本碩博階段的同學,在學術積累的初期階段,哪些方面是比較重要”的問題時,潘家華説:在大學一方面是學知識,對於基礎課像線性代數、微積分要有系統學習。還需要而且應該有獨立性的思考,對專業問題要學會研判,培養批判性思維。對於碩士生及博士生,是研究導向的學習,學習是為了研究。什麼是研究?標誌是創新,而所謂創新,也就意味着“無中生有”,以小見大,通過現象看本質,發現問題,然後再往前走一步。對於經濟、政治、法律等社會科學研究,必須也只能是問題導向,培養批判性、創新性思維。在不同階段,學習的方式、對知識的認知,包括對導師的認知都要作相應的調整。其次要閲讀文獻。做學術研究的話,要找準一個問題對它的來龍去脈、從始至終的理論發展,不同流派的觀點和方法做細緻的梳理學習。 [12] 
  • 科研思想
潘家華在研究中,注重博採眾長,強調自我充實。他認為,學術創新不等於出新點子,要求對問題進行邏輯思考和分析論證後,唯實求新;前沿研究不同於熱點追蹤,需要對問題加以深入解析和綜合考察,自闢溪徑;學術研究不能轟轟烈烈,要勇於在寂寞與清貧中,上下求索。 [13] 
  • 課程建設
潘家華在亞洲開發銀行培訓項目中,講授“環境經濟學理論”和“環境經濟評價方法”等課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研究生和留學生講授“可持續發展原理”和“中國經濟轉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等課程。 [13] 

潘家華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2年
綠色中國年度人 [1] 

2016年
第九屆中華寶鋼環境優秀獎 [1] 

2018年
2023年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會士 [4] 

潘家華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0年—2015年
國家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17] 
2012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17] 
2018年—2023年
2019年—2023年
2019年—202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專家委員會委員 [17] 
2020年5月
全球氣候適應顧問委員會委員 [17] 
2020年—2025年
2021年—2025年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副主任 [17] 
2023年5月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智庫聯盟學術顧問 [6]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 [1]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 [1] 

城市與環境研究》主編 [1]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 Environmental Studies》主編 [1] 

潘家華人物評價

“博學多識的潘家華深耕包括經濟學、能源學在內的眾多領域,他的工作和研究對中國的低碳發展、能源利用富有重要意義。”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評) [15] 
“潘家華潛心進行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的理論探索研究,為國家和政府提供決策支撐對生態文明進行了政治經濟學界定,為中國正在實踐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為地方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制定提供諮詢。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變化、國際可持續治理、碳交易等領域國際交流活動,積極宣傳中國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努力引領國際學術話語權,並致力於國際生態文明新型話語體系的構建,為世界環保事業做出突出貢獻。”(《中華工商時報 》評) [16] 
“潘家華為中國國家和地方加強環境管理、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做了積極貢獻。”(新浪網評)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