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水文化論綱

鎖定
《漢水文化論綱》是一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1] 
中文名
漢水文化論綱
作    者
潘世東
出版社
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8月1日
頁    數
697 頁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216056687

漢水文化論綱作者簡介

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主編,中文系教授,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紀學術骨幹,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十堰市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孝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高職高專學報研究會理事長。主要著作有《寫作人才學》(20萬字,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合著)、《中國文化自然精神》(45萬字,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合著)等,在《中國文化研究》、《文藝研究》、《武漢大學學報》、《學術論壇》、《華中師大學報》、《宗教研究》等重要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

漢水文化論綱內容簡介

《漢水文化論綱》立足於文化歷史學、文化哲學和文化地理學等學科背景,首次從六個層面系統地梳理了漢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漢水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徵,全面地描繪了漢水流域具有典型意義、五彩紛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風民俗,填補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與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漢水是古代“江河淮漢”四大名瀆之一,地處承東啓西、勾連南北的文化交鋒區和彙集地,在中國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開放性、固執性和創新性都非常典型,因而,《漢水文化論綱》的出版,無論是對地域文化、河流與流域文化,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都具有較強的啓發、借鑑價值。

漢水文化論綱目錄

引言
一 漢水文化研究所面臨的問題
二 漢水文化研究的文化意義及當代價值
三 漢水文化研究的文化背景和理論視野
第一編 漢水流域古老的文明歷史淵源
第一章 古老的漢水與古老的生命源頭
一 漢水是中國遠古最大的江河
二 漢水流域早期的生命起源及地質地貌考古發現
三 恐龍蛋與漢水流域早期的生命演進
四 “鄖縣人”與中國文化的發祥地
第二章 漢水,古老的華夏民族源頭地
一 “華夏”之名的由來及與漢民族的關係
二 華夏民族與漢水的關係
第三章 漢水流域古老民族的遷徙融合與古老的方國
一 先秦時期漢水中上游的古老民族遷徙融合
二 漢水流域古方國的類型
三 漢水流域古方國分佈概況
四 幾個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漢水方國
五 漢水文化與楚文化的關係
第二編 漢水文化的類型構成
第四章 民間文學
一 漢水流域有代表性的神話
二 漢水流域的民間歌謠
三 漢水流域的民間故事
第五章 民俗文化
一 漢水流域的歲時時令節慶習俗
二 漢水流域的居住習俗
三 漢水流域鄉村的婚嫁習俗
四 漢水流域的喪俗
五 漢水流域的祭祀與信仰習俗
六 漢水流域的飲食習俗
七 漢水流域的禁忌習俗
八 奇異的生活習俗:楚步、解手、半夜搬家、火燒龍燈
第六章 民間藝術
一 漢水流域的民間工藝
二 漢水流域民間文藝
三 流行於漢水流域的幾大劇種
第七章 宗教文化
一 漢水流域道教產生的歷史文化淵源
二 漢水流域道教的產生
三 漢水流域道教的長足發展
四 漢水流域道教的的全面繁盛
五 漢水流域道教的的逐漸衰微
第八章 移民文化
一 漢水流域歷史上的移民
二 荊襄流民運動
三 漢水流域移民的歷史原因
四 移民對漢水流域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影響
五 中國與韓國在漢水文化上的驚人相似
第九章 商旅交通文化
一 通往中原的古代水道、驛道和商隊
二 葛結在漢水流域中上游的蜀道
三 蜀道上的棧道、閣道和碥路
四 橫亙東西、勾連南北的漢水流域古代鹽道
第十章 科技文化
一 天文與地震遙測科學
二 醫藥科學
三 鑄造技術
四 紡織技術
五 漆器技術
第三編 漢水流域的文化結叢
第十一章 漢中文化
一 漢中的獨特歷史人文地理地位
二 漢中的風土人情
三 漢中著名的風景名勝
四 蓮花落——漢中歷史上獨特的乞丐文化
五 曇花一現的張魯政教合一政權
六 漢中歷史名人
第十二章 商洛文化
一 商洛的歷史文化地位
二 商洛古驛鋪溯源
三 “商洛八關”
四 “商山四皓
五 倉頡造字陽虛山
六 商洛酒文化
第十三章 房陵文化
一 房陵文化的特點
二 漢水流域的古文明大國——庸
三 房陵黃酒與房陵酒文化
四 伍家溝民間故事村及故事
五 呂家河民歌文化
第十四章 南陽文化
一 藴藉深厚的古南陽先楚文化和詩經文化
二 南陽漢文化
三 南陽內鄉的衙門文化
四 南陽古名人舉要
五 當代“南陽作家羣
第十五章 襄陽文化
一 襄陽的歷史文化地位
襄陽萬山與漢水神女
三 襄陽先楚文化
四 襄陽的政治軍事地位與襄樊圍城之戰
五 襄陽曆史文化名勝
六 襄陽曆史文化名人
第十六章 荊州文化
一 荊州的歷史文化地位
二 荊州與三國曆史文化
三 劉表與荊州學派
四 荊州的歷史文化名勝
五 荊州歷史文化名人
第十七章 漢派文化
一 漢派文化的歷史演變
二 漢派文化的古今代表事相例舉
三 武漢人與漢派文化之批判
第四編 漢水流域的特色文化形態
第十八章 炎帝文化
一 江北與江南的民族和文化源遠流長
二 大江南北炎帝及其後裔的遺蹟
三 大江南北炎帝神農氏遺蹟的同異
四 論炎帝神農嘗百草對漢水文化的深遠影響
第十九章 楚文化
一 楚國的興起及楚文化的形成
二 楚文化形成前文化遺存
三 楚國的文學與藝術
四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質
第二十章 三國文化
一 何謂三國文化
二 三國文化與漢水的關係
三 漢水流域三國文化的特徵
第二十一章 武當文化
一 武當道教及武當道教文化研究
二 武當武術
三 武當文學藝術
四 武當建築藝術
五 武當道教養生與修煉養生的五項基本原則
六 武當文化的特徵
第二十二章 孝文化
一 中華孝文化的歷史發展及其內涵
二 漢水流域孝文化的流變
三 漢水流域古代孝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及本事
四 漢水流域孝文化的當代價值
五 對孝文化的揚棄與創新
第二十三章 神農架《黑暗傳》與漢民族史詩文化
一 《黑暗傳》在神農架的發現及成書
二 《黑暗傳》的故事梗概
三 《黑暗傳》是否可以視為“漢民族神話史詩”
四 《黑暗傳》文化底藴的多視角探測
五 《黑暗傳》的價值系統探測
第五編 漢水文化的精神要素分析
第二十四章 漢水文化的特徵
一 開放性和廣適性。
二 持久性和變化性。
三 豐富性和生長性。
四 過渡性和和諧性。
第二十五章 漢水文化精神
一 首創首發、敢為人先的精神¨
二 國家至上、勇赴國難的愛國精神
三 公而忘私、犧牲奉獻的精神
四 太和博愛、厚德載物的精神
五 注重孝道、道德至上的精神
六 獨立求真、不懈探索的精神
第六編 漢水文化個案解析
個案之一:漢水流域“寄死窯”之歷史文化哲學解讀
一 對寄死窯習俗的學術理論解析
二 對“寄死窯”之歷史文化哲學解讀
個案之二:漢水流域喪歌多文化向度的價值系統結構
喪歌習俗與漢水流域喪歌的分類
二 漢水流域喪歌的多文化向度的價值系統結構探測
個案之三:論漢水文化旅遊經濟發展的前景與對策
一 十堰市文化旅遊資源基本存量現狀分析
二 十堰市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與旅遊經濟融合的現狀分析
三 整合文化產業資源,大力推進文化旅遊經濟發展
個案之四:《桃花源記》與漢水流域桃花源求真
一 東南西北著名桃花源述論
二 《桃花源記》與漢水流域竹山武陵源和桃花源
後記

漢水文化論綱相關內容

從地理位置上看,漢水流域位於我國南北方之間,是我國自然地理南北差異的過渡帶,既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北兩大文化板塊的結合部,又是南北文化交融、轉換的軸心。流域內的漢中盆地南陽盆地和襄樊盆地,又是我國西部和中部地區南北交往的通道,在它們周圍是我國佔古代最著名的幾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北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東北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平原,東南是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平原,西南是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平原。漢水河谷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東西的走廊,是西部高原走向中部盆地和東部平原的重要通道之一。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不僅使漢水文化源遠流長,而目至遲到戰國時期漢水文化帶己經形成,聲名遠播,卓爾不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