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延渠

鎖定
在河西,東漢時鑿了兩條很長的灌渠,一條叫漢延渠。
中文名
漢延渠
外文名
漢延渠
時    期
秦自戰國
鞏    固
對這些地方的統治,

漢延渠背景介紹

秦自戰國後期起,國力日漸強大。它除重視經營東方和南方外,也很注意開拓西方和北方。它先後打敗了西戎義渠和遊牧民族匈奴,將領土擴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廣大地區。它為了鞏固對這些地方的統治,除派駐重兵、營建西北長城等外,又在當地設立郡縣,進行治理。其中北地郡的郡址雖然設在義渠(甘肅慶陽境),但其管轄範圍已遠及寧夏平原。郡的轄縣之一富平縣,治所便在今寧夏吳忠縣西南,該縣的主要管區,就是寧夏平原。秦既在這裏築長城,駐戍兵,派官吏,治百姓,為解決官兵的糧食問題,自然有必要興建水利,以開發當地的農業生產。
在較早的文獻中,找不到秦朝曾在這裏興建水利的記載。不過秦人曾在此鑿渠的傳説,卻廣為流傳。相傳寧夏平原黃河以東的秦渠,就是因為它鑿於秦而得名①。秦渠又名北地東渠,據説這個名稱也與它位於北地郡的黃河以東有關。歷史上北地郡的建制,雖然一直延續到唐,但其轄地達到寧夏平原的,只有秦、漢時期的北地郡。秦渠鑿於秦朝,還是可能的。除河東秦渠外,據説秦還在河西穿鑿渠道,後人稱為北地西渠。

漢延渠歷史背景

到漢朝,寧夏平原的地位比秦朝更為重要。為對付強大的匈奴漢武帝在西北邊陲實行大規模的軍屯和移民實邊政策。僅移民實邊,先後將100多萬內地居民,遷徙到五原、朔方(兩郡都在河套一帶)、酒泉、張掖(兩郡都在河西走廊一帶)北地等西北邊郡。北地郡的寧夏平原,由於百姓、軍隊大幅度增加,一時建起了許多民政、軍政機構。秦朝時,這裏只設了一個富平
縣,到西漢,除富平外,又增設靈武(治所在今銀川市北)、廉縣(治所在今銀川市西)、眴[shùn順]卷(治所在今中寧縣東北)等縣。此外還有渾懷都尉、上河典農都尉等軍事性質的機構。由於這裏的地位日漸重要,東漢時將北地郡的郡治也移到了富平縣。
與這些變化相適應,兩漢時寧夏平原上的灌溉工程也增多和擴大了。在河東,相傳漢武帝時開了一條新渠,即後人稱呼的漢渠或漢伯渠。這條渠道的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繞過秦渠的南面和東面,到富平北面回注黃河。《水經注》引《地理志》説:“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這條河溝指的應是漢渠。漢渠的溉田面積要比秦渠大一些。在河西,東漢時鑿了兩條很長的灌渠,一條叫漢延渠,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璜主持穿鑿。相傳它是在原來北地西渠的基礎上延展而成。另一條由徐自為主持穿鑿,它在漢延渠西面,與漢延渠並行向北延伸。因為徐自為官居光祿勳,所以人們又稱這條新渠為光祿渠。
可以説,後來銀川平原的水利佈局,漢朝就已經基本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