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北河

鎖定
漢北河是湖北省中部的一條人工河。為1969年至1974年天門河下游改道後的新河。因位於漢水以北,故名“漢北河”。
漢北河自天門市萬家台接天門河起,在武漢市東西湖區新溝鎮注入漢江。全長91.8公里。 在垌冢七星垸進入孝感地區,自西向東經應城天鵝、漢川麻河、雲夢肖李壪、漢川劉隔和民樂至武漢新溝注入漢江。支流自民樂閘分流,經淪河出府河入長江
中文名
漢北河
別    名
漢北水利工程
所屬水系
漢江流域長江流域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中部
流經地區
天門市、應城市、漢川市、武漢市東西湖區
發源地
天門市萬家台 [1] 
主要支流
溾水
大富水
河    長
91.8 km
面    積
6256 km²
省級河長
吳海濤 [5] 

漢北河幹流概況

漢北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漢北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江北河,漢北河系漢江下游北岸的主要支流。是天門河下段,大富水下游、溾水下游於1969~1970年實施整治形成的新河。其中從河源到天門萬家台河段,仍稱天門河,萬家台以下至出口新溝閘稱漢北河。
上游幹流天門河發源於京山市官橋鋪王家嶺,海拔450米,先自北而南經京山、鍾祥境進入天門。由楊場附近轉向,自西向東橫貫天門,過應城、漢川,由武漢與漢川交界處的新溝鎮注入漢江。高水時期,還可通過左岸支流淪水至東山頭閘排入府澴河。漢北河干流(含天門河),全長242公里,河道坡降0.22‰ 。幹流以萬家台為界分上下兩段,上段長145公里,平均坡降0.58‰,河曲發育,彎曲係數達2.62,為蜿蜒性河流;萬家台以下至新溝閘全長97.65公里,系1969~1970年開挖的人工河道,底寬 30~115 米,河段設計比降為1/10萬。兩岸堤距自200~750米不等,設計過水流量800~2000立方米/秒。 [2] 

漢北河流域概況

漢北河流域地處江漢平原北部邊緣,向掠一帶為大洪山前低山丘陵。大致上以幹流為界,左岸一側主要為棕褐色亞粘土組成的平緩崗地,地面波狀起伏。幹流右側為坦蕩的平原。全流域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集水面積8691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約佔全流域面積的10%,崗地佔37%左右,其餘一半以上面積為平原。流域內森林植被較少,覆蓋率僅8. 8%。 [2] 

漢北河主要支流

漢北河水系較發育,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佈。大部分分佈在左岸。主要的主流有大富水、溾水、季詞、司馬河、上馬漢寺河、永隆河、西河、東河等。其中大富水與溾水原匯入汈汊湖,與天門河同屬汈汊湖水系。在1969~1970年以整治改道後匯入新河。 [2] 

漢北河水文特徵

漢北河流域位於鄂南向鄂北過渡地帶,降水量中等偏少,多年平均1077毫米,比全省同步期平均降水量少90毫米左右。全年中4~8月降水量約佔全年總量65%,季節分配不均。伏早、伏秋連旱比較頻繁。
漢北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2.2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29.1億立方米,相應年徑流探344.5毫米。稍高於府澴河、內荊河。最大年徑流量49.9億立方米(1970年),最小年徑流量為7. 58億立方米(1966 年),年平均產水模數33.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在湖北省24條主要中小河流中處於倒數第六位。
漢北河是經過重點整治的河流,沿途建設有一系列排灌控制閘,為彌補本流域地表徑流資源的不足,在流域上段建有羅漢寺引水閘,可直接引漢江水入漢北河。下游幹流出口建有新溝排水大閘,設計排水量1500立方米/秒,支流出府澴河處有東山頭閘。漢江大水年份如漢北河流域與漢江,府澴河同時發生洪水,外江水位高漲,漢北河出口閘門被迫關閉,流域上來水蓄於河槽,河槽形同水庫,由於漬水不能及時外排,往往造成嚴重內澇。 [2] 

漢北河治理開發

漢北河新河開挖

漢北河開挖也稱天門河改道,目的是使天門河、鬼水、大富水與汈汊湖分開,撇除山丘面積6304km2的山洪排入長江和漢江。新河規劃的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其洪峯流量20003/s。新挖河道從天門城關萬家台至漢川新溝,全長97.65km,同時疏挖辛安渡至東山頭淪河14.8km。新溝排洪流量為1500m3/s,東山頭排洪流量為500m3/s。老觀湖、龍骨湖、沉泥湖、龍賽湖等155.7km2面積作為控制調洪區。當龍賽湖閘閘外水位高於29m,天門水位達30m時,龍賽湖與老觀湖開閘進洪,最大分洪流量1400m3/s,其分洪頻率為5年一遇。當東山頭閘、新溝閘外水位超過295m時,泄洪對下游增加威脅,則根據情況東西汊湖與汈汊湖也可依次分洪蓄水。同時,對大富水、溾水下游進行改道。
漢北河在孝感地區境內的工程標準:自漢川七星觀經江邊堰、應城天鵝、漢川麻河、雲夢肖李溝至漢川民樂閘三角洲分兩支,一支由新溝閘出漢江,一支經孝感淪河由東山頭閘入府河在諶家磯出長江。 [3] 

漢北河工程實施

漢北河開挖工程,經國務院1969年10月25日批准後,由孝感、荊州兩個地區完成,投入這個工程建設的有6縣,52萬餘民工(漢川16萬,孝感10萬,應城10萬,雲夢6萬,黃陂7萬,漢陽(原漢陽縣,今武漢市蔡甸區)3萬)。天門縣負擔開挖漢北河從天門縣上游3km處開口,挖一條新河接皂市河,經應城義和的丁咀到龍賽湖,與老天門河匯合開向麻河渡;漢川縣負擔下游從麻河渡至劉家隔到新溝。應城完成茫洞湖閘、麻河渡閘和龍賽湖閘等配套建築物的興建。
1969年動工興建了茫洞湖閘,1970年動工修建了龍賽湖閘和在漢川境內的麻河閘,至1971年建成啓用。
1970年,縣河下游改道以後,老河道之水從三孔閘排入漢北河,新河道出口改在北咀接漢北河。
漢北河開挖全部工程完成總土方8821萬m3,石方8.51萬m3,砼10.8萬m3,完成標工6410個,工程總投資5293萬元。經過120個工作日的艱苦奮戰,於1970年5月29日建成通水。 [3] 

漢北河工程效益

漢北河工程完工後,使漢北地區水利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促進了農業生產,工程效益顯著。
1、疏導溾水、大富水、天門河直接入漢北河,減輕洪水對內垸的威脅。漢北河主體工程1970年建成後,發生過三次超設計水位的洪水。1980年,龍賽湖閘前水位29.3m,是漢北河開挖後出現的第一次高水位,在天門船閘分洪120m3/s入汈汊湖的情況下,保證了漢北河沿線堤防安全。1983年7月4日,漢北河支流大富水應城站洪峯流量1870m3/s,5日,天門河又接踵而來547m3/s的洪峯,同時在新溝閘下漢江水位28.56m水位頂託下,民樂站水位28.78m,龍賽湖站水位29.82m,天門站水位30.33m,全河流洪水均超過設計值。在未分洪的情況下,兩岸堤防仍安全渡汛。1998年8月8日,龍賽湖閘前水位30.37m,超歷史最高水位0.2m,確保堤防安全。
2、墾殖滅螺,擴大耕地面積。漢北河開挖以後,消滅釘螺孳生面積10.23萬畝,增加墾荒面積5萬餘畝。同時改善排澇面積24萬餘畝,灌溉面積14萬畝。
3、改善了航運條件。溝通了長江、漢江、府河、漢北河、大富水的航運網絡,使沿河兩岸的天門、應城、漢川、雲夢、孝感的農副產品、石膏、黃沙外運,促進了經濟發展。 [3] 
漢北河

漢北河近況

2020年7月19日8時發佈的天門市江河湖庫水雨工情快報顯示,18日7時至19日7時,天門市平均降水量66.9毫米,中小河流水位普漲。19日12時,漢北河天門站水位達29.31米,重上警戒水位,超警戒水位0.01米。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