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漁鷗

鎖定
漁鷗(學名:Larus ichthyaetus)體長68釐米,是形體較大的背灰色鷗。頭黑而嘴近黃,上下眼瞼白色,看似巨型的紅嘴鷗,但嘴厚重且色彩有異。體型與銀鷗相同或略大。冬羽頭白,眼周具暗斑,頭頂有深色縱紋,嘴上紅色大部分消失。飛行時翼下全白,僅翼尖有小塊黑色並具翼鏡。第一冬的鳥頭白,頭及上背具灰色雜斑,嘴黃而端黑,尾端黑色。棲於三角洲沙灘、內地海域及乾旱平原湖泊。常在水上休息。常見於大型湖泊。繁殖地從黑海至蒙古、中國;越冬在地中海東部、紅海至緬甸沿海及泰國西部。
外文名
Pallas's Gull
中文學名
漁鷗
拉丁學名
Larus ichthyae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鷗形目
鷗科
鷗屬
漁鷗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人及時間
Pallas, 177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漁鷗形態特徵

漁鷗
漁鷗(15張)
漁鷗夏羽頭黑色,眼上下具白色斑。後頸、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背、肩、翅上覆羽淡灰色,肩羽具白色尖端。初級飛羽白色,具黑色亞端斑;內側3枚初級飛羽灰色。第1-2枚初級飛羽外側黑色。次級飛羽灰色,具白色端斑,下體白色。冬羽頭白色,具暗色縱紋,眼上眼下有星月形暗色斑。其餘似夏羽。幼鳥上體呈暗褐色和白色斑雜狀,腰和下體白色,尾白色,具黑色亞端斑。 [3] 
虹膜暗褐色,嘴粗狀。黃色,具黑色亞端斑和紅色尖端;腳和趾黃綠色,幼鳥嘴黑色,腳和趾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2000克,體長630-715毫米;嘴峯50-71毫米,翅雄性470-520毫米,雌性460-497毫米,尾170-200毫米,跗蹠68-80毫米。 [3] 

漁鷗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岸、海島、大的鹹水湖。有時也到大的淡水湖和河流。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在天山和蒙古西北部,有時上到海拔2900米,甚至3000米左右的高原湖泊中。 [3] 

漁鷗生活習性

漁鷗為夏候鳥和旅鳥。春季於3-4月遷來中國,秋季於9-11月遷離中國。常成小羣活動,多出入於開闊的海邊鹽鹼地和沼澤地上,特別是生長有矮小鹽鹼植物的泥質灘塗。也頻繁地在附近水域上空飛翔,有時亦出現於內陸湖泊。越冬的漁鷗多單隻或成小羣活動於湖泊等水域中。 [3] 
主要以魚為食。也吃鳥卵,雛鳥、蜥蜴、昆蟲、甲殼類,以及魚和其它動物內臟等廢棄物。 [3] 
叫聲:粗啞叫聲似 [3] 

漁鷗分佈範圍

漁鷗世界分佈

分佈於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不丹、中國、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格魯吉亞、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蒙古、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塔爾、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斯里蘭卡、蘇丹、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土耳其、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也門。區域性滅絕:土庫曼斯坦。 [2] 
旅鳥: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丹麥、法國、希臘、中國香港地區、匈牙利、意大利、日本、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馬爾代夫、馬耳他、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索馬里、瑞典、突尼斯、烏干達、英國。產地不確定:吉布提。 [2] 

漁鷗中國分佈

甚常見於大型湖泊。繁殖於青海東部的青海湖扎陵湖及內蒙古西部的烏梁素海。遷徙經過新疆西部、四川、甘肅、雲南、西藏及珠江兩岸港汊。有少量冬候鳥偶爾見於香港 [3] 
漁鷗分佈圖 漁鷗分佈圖 [4]

漁鷗繁殖方式

漁鷗的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海岸、湖邊和島嶼上。常成羣營巢。巢多置於水邊懸巖或平地和沙地上。也常常與其它水鳥在一起營巢。巢主要由水生植物、枯草和草根構成,內墊有羽毛。巢間距有時最近還不到20釐米。 [3] 
4月中旬成羣向繁殖地集中,爭相佔據巢域,選擇巢位並可明顯看出成對活動,互相追逐開始交尾,交尾在巢域或巢內進行,雄鳥起主導作用,若雌鳥接受時,即站立不動,兩翅稍松,頭稍後昂,尾羽翹向一側,這時,雄鳥即跳到雌鳥背上進行交尾,頻頻扇動雙翅,泄殖腔互相接觸2-3次,每次交尾時間為3-6分鐘。明天交尾1-3次,持續整個卵期。巢位選妥後,雄鳥、雌鳥輪流用前爪和嘴在地面挖掘,2-3天后地面形成一個小圓坑,平均直徑約21.9釐米(17-26釐米)、深約5.3釐米(3.6-6.7釐米)。巢完成後呈碟狀,外徑約33釐米,內徑約20釐米,深約5釐米。 [5] 
產卵期為4月下旬至6月底,5月中旬進入產卵盛期,每產一個卵需隔48-72小時,多數在清晨產卵。年產一窩,每窩1-5枚卵。卵呈橢圓形,表面具淺灰、淺綠和淺褐3種,上布茶褐色斑點,鈍部密集。卵重約126克(111.9-140克),大小約:長83.1(74-93)毫米,直徑52.9(50-56)毫米。多數在產一枚卵後就開始孵化。雌雄輪孵,每天交換2-3次。孵化期28-30天。雛鳥從破殼到完全出殼需24-30小時。雛鳥為早成鳥。出殼後一週內由親鳥抱暖。出殼第二天開始索食。育雛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出殼7天后卵齒脱落,可啄食地上食物。 [5] 

漁鷗保護現狀

漁鷗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漁鷗種羣狀況

散佈於黑海(克里米亞)、巴爾喀什湖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西北地區(甘肅、青海、西藏東部)、緬甸東部、地中海、紅海、波斯海灣、裏海南都和印度洋北部的海岸。(德爾奧等,1996年)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