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滑動

(地理學術語)

鎖定
滑動是指在重力影響下巖體沿滑面的下坡滑動和擴展。
當地層全部或部分地成巖後有一個適宜的坡度,並在地層系列中存在着屈服單位(潤滑層)及軟弱面(滑動斷裂面),使滑動主要在重力控制下得以發生。
中文名
滑動
外文名
sliding
注    音
huá dòng
定    義
重力影響下巖體沿滑面的下坡滑動
形    成
滑體、滑動面、滑動帶等
所屬學科
地理學

滑動形成

滑動滑體

滑體指滑坡的整個滑動部分。是從斜坡上滑落的塊體,它沿弧面滑動呈旋轉運動。 [1] 
滑坡的平面一般呈舌狀,它的體積不一,最大可達數千立方米。一些近代滑體上的樹木,因滑體旋轉滑動而歪斜,這種歪斜的樹木叫做醉漢樹。如果滑體上形成了相當長的時間,這種醉漢樹就會長成所謂馬刀樹

滑動滑動面

滑動面,指滑走坡體沿下伏不動的巖體、土體下滑的分界面,簡稱滑面,滑動面大多是弧形的,滑動面上往往可以看到滑走坡滑動時留下的磨光面和擦痕,在緊貼滑動面兩側岩土可見到拖曳構造現象。

滑動滑動帶

滑動帶,指平行滑動面受揉皺及剪切的破碎地帶,簡稱滑帶。

滑動滑動構造

滑動構造是指岩層在重力作用控制和影響下,岩層(體)向下坡滑動形成的褶皺和斷裂。重力構造思想早在構造地質學建立初期就已出現,20世紀50年代又引起構造地質學家的注意,20世紀60年代以來,馬杏垣等通過嵩山變形研究,對滑動構造的基本特徵和發生規律作了系統總結和概括,並在生產實踐的應用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滑動基本結構

滑動構造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組成部分:下伏系統(原地系統或原地巖系)、潤滑層、滑面、滑動系統(運移巖系)。
1:下伏系統;2:潤滑層;3:滑面;4:滑動系統;5:前緣推擠帶 1:下伏系統;2:潤滑層;3:滑面;4:滑動系統;5:前緣推擠帶
下伏系統
主滑動面以下的巖系,為滑動構造的基底。組成下伏系統的岩層一般巖性堅實成層厚,或固化程度高,在重力滑動過程中起着基盤作用。變形相對滑動系統較弱。
潤滑層
潤滑層是下伏系統與滑動系統之間在滑動中起着潤滑作用的軟弱層,如常見的有膏鹽層、黏土巖和煤層等潤滑層。例如我國南方三疊系中的膏鹽層、薄層泥灰岩二疊系中的煤層在重力滑動中均起了良好的潤滑作用,尤其是砂泥質岩組成的巨厚志留系已成為我國南方區域性潤滑層。
滑面
滑面是指滑動巖系藉以滑動的破裂面或斷層面不整合面、巖性顯著差異的界面、塑性岩層界面均為滑面產出部位。在整個滑動系中,除主滑面外,還有次級滑面。在鄂東南區域性重力滑動系中,元古界與蓋層間的不整合面以及志留系與泥盆一石炭系之間的平行不整合面都是主滑面,二疊系中煤層、三疊系中膏鹽層和泥灰岩等為次級滑面。
滑面一般呈後陡、中平、前緩、凹面向上的鏟狀。滑面即斷層面,常具有各種斷層伴生構造
滑動系統
滑面之上滑動的巖系,構成了沿滑面脱頂滑動的構造系統。構造變形一般強烈複雜,是一套有逆衝斷層伴生的褶皺,褶皺自後緣至前緣變形逐漸加強,由斜歪一倒轉一平卧,在倒轉翼發育了逆衝斷層。斷層和褶皺面基本一致,傾向後緣,在大型強烈滑動的構造系統中,會出現複雜無序多級滑脱的現象。

滑動分帶

滑動構造在滑動方向上可以分為後緣拉伸帶、中間滑動帶和前緣推擠帶。
後緣拉伸帶
滑動系統發生並起始運移帶,以強烈拉伸為特色,形成傾向與滑動方向一致的正斷層地塹地壘、大片張節理和角礫岩等構造。
中部滑動帶
滑動面一般隱伏於地下,其上滑動系統中的褶皺及伴生的逆衝斷層等構造,顯示明顯的定向性。
前緣推擠帶
滑動系統沿滑面下滑至前緣形成前緣(或外緣)擠壓帶,以複雜的緊閉倒轉至平卧褶皺以及疊瓦式逆衝斷層為特色,有時還形成類似混雜堆積的滑裂巖。
嵩山來頂瑤北山滑裂巖 嵩山來頂瑤北山滑裂巖
該圖表示嵩山滑動構造前緣產出的滑裂巖,它與一般斷層角礫岩不同的是礫塊大小非常懸殊,最大的可長達幾百米,小的只有幾釐米,排列雜亂,形狀也很不一致,基質膠結物成分也很複雜。

滑動結構特點

①自後緣至前緣,構造上表現為拉伸一剪切一擠壓;
②滑面斷層不僅剖面上呈弧形,在平面上也是弧形,後緣弧頂指向滑動反方向,前緣弧頂指向滑動方向;
③不協調是滑動構造的又一特色,不僅滑動系統與下伏系統構造上下不協調,滑動系統內次級滑面上下也顯著不協調。 [2] 
參考資料
  • 1.    (英)穆爾(W.G.Moore).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09-01
  • 2.    劉德良,陳江峯,沈修志.地球與類地行星構造地質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9-07-0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