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杏垣

鎖定
馬杏垣(1919年5月25日—2001年1月22日),出生于吉林長春,祖籍河北樂亭,構造地質學家,地震地質學家,教育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國家地震局副局長。 [1]  [9] 
馬杏垣1942年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1945年—1948年就讀於英國愛丁堡大學;1951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52年—1978年任教於北京地質學院1978年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1985年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2001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7]  [9-10] 
馬杏垣長期從事構造地質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岩石圈動力學和地震地質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9] 
中文名
馬杏垣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吉林長春
出生日期
1919年5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1年1月22日
畢業院校
愛丁堡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籍    貫
河北樂亭

馬杏垣人物生平

青年馬杏垣 青年馬杏垣
1919年5月25日,馬杏垣出生于吉林長春。
1931年,從長春市自強小學畢業。
1937年,就讀於重慶南渝中學。
1938年,入讀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並留校任教。
1945年—1948年,就讀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後獲得博士學位。
1951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52年—1978年,任教於北京地質學院。
1963年—1965年,任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
中年馬杏垣 中年馬杏垣
1972年—1975年,任湖北地質學院副院長。
1978年,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1985年,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
1985年—2000年,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
2001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享年82歲。 [7]  [9-11]  [14-15] 

馬杏垣主要成就

馬杏垣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83年,馬杏垣授課中 1983年,馬杏垣授課中
20世紀50年代,馬杏垣在燕山地區進行了1:50000的區域地質測量,在五台—太行山區開展1:200000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1978年,對大陸伸展構造和裂陷作用的形成機制、發育歷史及其與地震活動的關係進行了研究與探討,還研究了地殼塊體構造與地震活動的關係;20世紀80年代,從事大陸岩石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國岩石圈各類圖件68幅的大型圖集,後又進行了全球地學斷面的研究工作。 [19] 
  • 學術論著
馬杏垣專著《解析構造學》 馬杏垣專著《解析構造學》
截至2001年1月,馬杏垣在中國國內外發表論著100餘篇,代表論著有《五台山區地質構造基本特徵》《中國大地構造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國前寒武紀構造格架及研究辦法》《地質構造形跡圖冊》《嵩山構造變形—重力構造、構造解析》《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地圖集》《中國及其鄰近海域岩石圈動力學圖(1:400萬)》《江蘇響水至內蒙古滿都拉地學斷面》等。 [9]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48年
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 [7] 
英國
1965年
全國第一屆構造地質學術會議 [9] 

1979年
全國第二屆構造地質會議 [2] 

1980年
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 [9]  [12] 
巴黎
1982年
第一屆大陸地震活動與地震預報國際學術討論會 [9] 

1983年
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現場會 [7]  [9] 
嵩山
1984年
第27屆國際地質大會 [9] 

1987年
國際岩石圈構造演化和動力學討論會 [9] 

1989年
大陸構造及成礦作用學術討論會 [9]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78年
中國東部前寒武紀大地構造發展的樣式 [9] 
全國第一屆科學大會獎
1981年
《嵩山構造變形—重力構造、構造解析》 [7] 
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1:400萬中國及鄰近海域岩石圈動力學系列圖件集 [7]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400萬中國及鄰近海域岩石圈動力學系列圖件集 [7]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400萬中國及鄰近海域岩石圈動力學系列圖件集 [7] 
國家圖書一等獎

1:400萬中國及鄰近海域岩石圈動力學系列圖件集 [7]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國家地震局地學大斷面的編著和綜合研究 [9]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家地震局地學大斷面的編著和綜合研究 [9]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馬杏垣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馬杏垣人才培養

  • 院系建設
1985年,馬杏垣與日本地震學家和達清夫合影 1985年,馬杏垣與日本地震學家和達清夫合影
馬杏垣參與並籌建了北京地質學院。 [7] 
  • 學科建設
20世紀60年代,馬杏垣在北京地質學院任教期間,結合中國的構造實際,創建瞭解析構造學。 [2] 
  • 講授課程
馬杏垣在北京地質學院任教期間,講授《構造解析學》《普通地質》《構造地質》《中國區域大地構造》等課程。 [3]  [7] 
  • 編著教材
1995年,馬杏垣與武奇齡合影 1995年,馬杏垣與武奇齡合影
馬杏垣在北京地質學院任教期間,主編了《構造地質學基礎教程》《中國區域地質》等教材。 [7] 
  • 培養成果
馬杏垣培養了一大批構造地質研究人才 [7]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温家寶 [5]  ,岩石學家莫宣學院士 [3]  ,礦牀學與區域成礦學家翟裕生院士 [4]  ,礦產勘探學家趙鵬大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及地質學家殷鴻福院士 [7]  ,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金翔龍院士 [13]  ,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徐錫偉院長等。 [16] 

馬杏垣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78年
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 [7] 
1978年3月—1983年6月
1983年6月—1988年4月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9] 

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 [9]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7] 

地質論評》副主編 [7] 

地震地質》主編 [7]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委員會構造委員會委員 [7] 

國際岩石圈委員會執行局委員 [7] 

國際地震危險諮詢委員會委員 [7] 

《結構地質學(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編委 [7] 

《構造學(Tectonics)》編委 [7] 

《構造物理學(Tectono G physics)》編委 [7] 

《地球物理學(Geophysics)》編委 [7] 

岩石圈計劃喜馬拉雅委員會主席 [7] 

第六協調委員會“喜馬拉雅及其鄰區分委會”副主席 [9] 

第六協調委員會“喜馬拉雅及其鄰區分委會”主席 [9] 

馬杏垣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1993年,馬杏垣夫婦在家中 1993年,馬杏垣夫婦在家中
馬杏垣的父親從商,父親把馬杏垣送到一所叫自強小學的學校唸書,學校的校訓是“自強不息”。這普通的格言,成為他終生恪守的座右銘。 [9] 
  • 婚姻家庭
馬杏垣的妻子是沈荃 [17] 

馬杏垣人物評價

1991年,參加中國科學院春節聚會 1991年,參加中國科學院春節聚會
“學習他(馬杏垣)赤誠報國的崇高理想和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學習他嚴謹求實的實幹態度和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學習他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和艱苦奮鬥的質樸本色。”(水文地質學家王焰新評) [6] 
“馬杏垣熱愛黨、熱愛祖國人民,胸懷赤子丹心,他嚴謹治學、追求真知、潛心育人,他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勇攀科學高峯,他謙虛謹慎,為人師表,堅持在教學科研一線,把文章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他以身許黨、以身報國的高貴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應急管理部原副部長、中國地震局黨組原書記、局長鄭國光評) [6] 
“馬杏垣是一位卓越學者、科學大師,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地質科學事業、地震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地震地質》編委會評)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