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滄龍類

鎖定
滄龍類,又稱蒼龍類,是白堊紀後期的海生爬行動物,大形的種類體長達15米,內部構造和生理特點仍然是爬行動物式的。它們用肺進行呼吸。滄龍類有一條約佔身體長度二分之一的長形槳狀大尾,游泳速度極快。
中文學名
滄龍類
拉丁學名
mosasauridae
別    名
蒼龍類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有鱗目
亞    目
蜥蜴亞目
滄龍科
分佈區域
加利福尼亞,新西蘭等地

滄龍類簡介

滄龍類,又稱蒼龍類,是白堊紀後期的海生爬行動物,在白堊紀末絕滅。在系統上與現代的大蜥蜴類近緣。大形的種類體長達15米,鼻孔後退到頭頂部,四肢扁平成為鰭腳,尾扁長,呈狀,能划水,顯有海中生活適應的形態構造。看來是一種非常貪食的肉食性動物,常發現帶有傷痕和斷痕的下顎和鰭的化石。從這類動物身上發現有鑽孔的菊石的殼,從對孔的分析判明瞭菊石的捕食方式。這類動物不僅捕食海中的動物,還可在海面上捕捉在空中描準捕魚的翼龍
滄龍類
滄龍類(7張)
在北美北部化石很多,但也有在加利福尼亞,新西蘭等地發現的報道。在北海道白堊紀層中曾發現過這類動物的尾椎骨

滄龍類生理特徵

滄龍類也是水生爬行動物的一類,它們的內部構造和生理特點仍然是爬行動物式的。它們用肺進行呼吸,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吸進空氣中的氧氣,呼出體內的二氧化碳。它們每隔一定時間就要游到水面換氣,就像今天的水生哺乳動物鯨一樣。它們的生殖方式也與陸生爬行動物一樣進體內受精、卵生。 [1] 

滄龍類外觀特徵

滄龍類是巨大而兇殘的水生蜥蜴,四肢變成槳狀的鰭腳,頭較大,具有長而尖的嘴,嘴裏長滿尖利的牙齒,頸部極短,身體細長,體長大約11米。尤為突出的,是它們有一條約佔身體長度二分之一的長形槳狀大尾,是快速游泳的強力推進器。 [2] 
滄龍類
滄龍類(14張)
滄龍和海王龍都屬滄龍類,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海洋中,以魚類或軟體動物為食,一旦發現獵物,便猛追不捨,直到咬住為止。由於它們的游泳速度極快,即使是非常善於游泳的肉食性魚類也難逃被捕食的厄運。滄龍類於白堊紀末絕滅。

滄龍類生活習性

白堊紀的海平面很高,造成全球很多地方的海侵現象,也形成位在北美洲西部內陸海道滄龍科化石已在荷蘭、瑞典、非洲、澳洲、新西蘭、以及南極洲Vega島等地發現。加拿大與美國的完整或部分滄龍科化石發現於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田納西州佐治亞州、以及幾乎所有曾覆蓋在海道之下的州:德州阿肯色州西南部、新墨西哥州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內布拉斯加州、達科他地區、蒙大拿州曼尼托巴省、以及北達科塔州等地發現。滄龍科化石也在加州、墨西哥、秘魯丹麥等地發現。
許多在新西蘭發現的“恐龍”化石其實都是並不屬於恐龍的滄龍科化石蛇頸龍類化石;新西蘭是太平洋火環的一部分,從不是大陸的一部分。

滄龍類演化

許多研究人員,根據鬆散如鉸鏈般頜部、縮退的四肢、可能的運動方式等特徵,認為蛇從滄龍類演化而來。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69年建立起“Pythonomorpha”來包含蛇與滄龍類。這個名詞有多達一個世紀被人遺忘,而在90年代再度被提起。最近發現的南美洲蛇類 Najash rionegrina,使蛇演化自滄龍類理論遭到質疑。
在2005年11月份的荷蘭地球科學雜誌,研究人員確認最近發現的達拉斯蜥蜴,是陸生的巨蜥(例如科摩多龍)與水生滄龍類,兩者之間的早期連結。
滄龍類動物是白堊紀後期演化產生的海生爬行動物,同樣也在白堊紀末絕滅。滄龍類動物是蜥蜴和蛇的近親,它們的祖先是小型的陸生蜥蜴,為了覓食而慢慢地向水域演化。為了適應海中的生活,它們擁有鋒利的牙齒,鼻孔後退到頭頂部便於呼吸,四肢扁平成為鰭腳,尾巴扁長利於划水,明顯有適應海中生活的形態構造。軀體也藉由海水的浮力支撐而變得越來越大。 [3] 
參考資料
  • 1.    動物奧秘探索 11,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12,第73頁
  • 2.    黃強等著,劍橋少兒百科全書 恐龍公園,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03月第1版,第170頁
  • 3.    陳鏡宇,楚麗萍編著,恐龍探秘百科 超值全綵白金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6,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