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溧陽市實驗小學

鎖定
溧陽市實驗小學的前身是歷史上的“平陵書院”,創建於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地址在原溧陽縣城東北隅。院內有“蒼雲”石巍然屹立。相傅宋丞相趙葵定居溧陽後樂晚香堂於城南,宋理宗賜他“三石”,“蒼雲”其一,石上篆刻“蒼雲”二字,傳為宋高宗所書。至明孝宗弘治年間知縣符觀移置於行館(平陵書院前身)。光緒28年(1902年),清政府廢科舉行新學,“平陵書院”改名為“溧陽縣高等小學堂這是我市創辦學校的開始,全市僅此一所,距今已有109年。
中文名
溧陽市實驗小學
前    身
平陵書院
建立時間
1781年
榮譽稱號
江蘇省模範學校

溧陽市實驗小學辦學歷史

堂長是“儒學教論”(清代管文人的官職)陳垂綸,後由宋葆祺繼任。當時的課程設置為“修身、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書畫、體操”等。學堂每年招收40名學生,學制4年,另附設“蒙學班”(相當於初小)共2班,每班20人,學制亦是4年,共12個班,320名學生。1912年,因校舍不夠,將“蒙學班”移至東門節孝祠內(原縣委小會堂北)。
民國元年(1912年),又將學堂改名為“溧陽縣高等(級)小學校”,以後又為“溧陽縣第一高等(級)小學校”(南渡、戴埠、別橋分別為“二高”、“三高”、“四高”)。課程設置有“國文(固語)、修身(後改為公民)、歷史、地理、算術、博物(即原來的格致,後改為自然)、體育、音樂、美術(勞作)、英語”等。這一段時期的校長有蔣國彬,宋德經、周孝曾、張景遠、錢松巖、周國鏞、孔祥夫等人。
1937年溧陽淪於日寇鐵蹄之下,校舍被日軍佔用作兵營,學校暫時停辦。八年抗戰期間,學校時辦時停,一度曾遷至局墊鄉崇巷村辨學,校長烏楊海濱、宋啓潤等。1940年至1942年由劉建萍在節孝詞辦過“建時”小學(葛建時當為江蘇省知名人物,故借其名辦學)。1942年日寇再次侵佔溧城鎮,學校又被迫停辦,直至抗戰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鄉村小學改辦為4年制保國民學校,每個區設有6年制中心國民學校。縣政府決定在縣城內辦一所較具規模能起模範作用的中心國民學校,定名為“溧陽縣示範中心國民學校”(簡稱“示範小學”),校址定在原節孝祠。困日寇撤退時對校舍校產進行極度破壞,故“示範小學”初辦時校舍破敗不堪,連一張課桌椅都沒有。是年商會會長姜寶德出面召集城區大商户和木行業主開會,動員獻資獻料;政府亦同意折部分城牆磚壘課桌椅墩。師生整天義務勞動,砌磚墩,鋪木板,除雜草,運廢物,到1946年3月中旬,寸正式開學上課。同年5月,由當時的縣長李乙飛、參議會議長姜玉書、省訓團教育長許聞天以及沈同文、周西鎬、姜寶德和各區區長、鄉紳代表計40餘人組成校董會,一方面繼續向縣內的富户勸募,一方派校長馬效祖等人去上海在溧陽籍的工商界人士中發動捐資。這次共募捐到現款2000多元,一批木材,用於校舍整修之後,還製作了1000付課桌和25付辦公桌椅。從此,“示範小學”才算有一個象樣的規模。由於教師們的認真教育,“示範小學”的聲譽漸高,要求入學的人更多,原來的校舍不夠用,隨於1947年3月至同年6月又利用美國敉濟總署的救濟特資,在現實驗小學的校基上建造了38間教室。這樣,新舊校舍一起使用,教學用房就寬暢多了。從抗戰勝利到全國解放,先後任“示範小學”校長的除馬效祖外,遣有朱歧、宗銓、揚彭祥等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校獲得了新生。"示範小學"亦改名為"在溧陽縣東門街小學"。當時只有12個班級,18名教職員工,800名左右學生,44間教學平房。由於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不斷增加教育投入,不斷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加上歷任學校領導和教職員工的努力,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85年,溧陽辦起了師範學校,"東門街小學"改名為"溧陽師範附屬小學"。1960年被確定為"溧陽縣重點小校"和"江蘇省學制改革試點學校",開設"週會、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常識、勞動、體育、音樂、圖畫"等課程。同年4月,當時的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歐陽惠林同志在縣委書記顏景詹、宣傳部長王明遠等陪同下,來校視察工作,對學校的教學改革給予肯定和讚賞。同年5月,學校被評為省的先進單位,出席了在南京召開的羣英會。1962年,因凓陽師範停辦,學校又改名為"溧陽縣東門街小學"。這一時期擔任學校正副校長的有錢選青、周樹範、黃德榮、楊正才、王炳之、蔡書俊、湯興華、王孝祥、楊秉達、周鏡坤。文化大革命其間,學校改名為"東風小學",學校成立革命領導小組,任正副組長(校長)的有許士美、董全福、楊卓英、餘義光等。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國家為了加快振興教育事業,決定在各市縣辦重點中小學,"東風小學"被江蘇省教育廳(現為教委)確定為"重點小學"。1980年,省教育廳明確規定省的重點小學必須要在全面貫徹方針,進行教育改革上起示範帶頭作用,統一將省的"重點小學"改名為"實驗小學",課程設置為"政治(後改思想品德)、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常識、體育、音樂、圖畫、勞動"等。

溧陽市實驗小學學校規模

20多年來,學校取得長足的發展,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逐步完善,教育改革繼續深化,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學校特色日趨鮮明,"勤奮守紀活潑團結"的校風得到進一步發揚。學校現有54個班,其中幼兒班12個,小學班42個,學生總數近3000人,其中幼兒園663人,小學部2213人,教職工125人,其中特級2人,大專以上的教師佔100%,校內近萬平方米的七幅棟教育樓錯落有效,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初步實現了教育教學現代化,教育科研取得豐碩成果,省級立項課題2個,常州市級立項課題7個,涉及到德、育、體、美、勞各個方面,多年來,學校教師先後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近300篇,"求實創新"的教風已經形成。少先隊活動豐富多彩,卓有成效,被團中內,國家教委授予"全國紅旗大隊"和"雙學活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學科 成績穩步上升,體藝活動蓬勃開展,"三棋"、"科教"、"珠心算"已成為特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

溧陽市實驗小學學校榮譽

為了表彰實驗小學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績。1980年4月,省政府給予之嘉獎;1993年9月,省教委授予"江蘇省模範學校"榮譽稱號;1998年8月,被省教委、省科技命名為"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1998年7月,新一任專家型年輕校長芮火才同志邁着輕勁的步伐走馬上任了,這樗着精進而富於創新的領導班子的形成,溧陽市實驗小學全體教工,正精神振奮,意氣 發,決心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繼續發揚前輩們的敬業奉獻精神,進一步加強學校內部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科研,努力優化育人環境,再展素質教育宏圖,為黨的教育事業作出更大更新的貢獻。改革給學校注進了新的活力,渙發新的生機,促使這所古老的學校辦成為一所在省內外頗有知名度的社會主義新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