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溝弧盆系

鎖定
海溝一島弧一邊緣海盆系統的統稱。 [1] 
中文名
溝弧盆系
外文名
trench arc basin system
介    紹
海溝—島弧—弧後盆地體系的簡稱
構    成
海溝島弧弧後盆地

目錄

溝弧盆系簡介

溝弧盆系(trench arc basin system)是板塊構造中海溝—島弧—弧後盆地體系的簡稱。由大洋板塊大陸板塊俯衝形成的海溝島弧弧後盆地等具有生成聯繫的構造—地貌體系。在中國文獻中常用來表徵板塊匯聚的構造環境。

溝弧盆系構成

溝弧盆系 溝弧盆系
海溝島弧弧後盆地依次從大洋向大陸方向排列而構成的 全球最宏偉壯觀、延伸最長和最活動的現代區域構造地貌體系。如西太平洋近亞洲大陸邊緣帶(見圖)。在南美洲西岸則由海溝、山鏈所組成而無弧後盆地,故又概稱為溝弧-弧後系,在這裏弧後盆地由前陸盆地所取代。
板塊構造學理論中,溝弧盆系或溝弧-弧後系是現代岩石圈板塊會聚斂合的消亡邊界,是活動大陸邊緣的地貌要素和主要地質構造單元。溝弧盆系或溝弧- 弧後系因大洋岩石圈板塊向大陸岩石圈下斜向俯衝,形成貝尼奧夫帶,深可達700餘公里,在洋底出露處就形成狹窄的深海溝。岩石圈板塊在海溝的消亡速率與洋中脊的擴張速率相等。

溝弧盆系詳細介紹

海溝帶呈重力負異常帶且地熱流很低,它靠近島弧帶一側因剛性板塊碰撞而出現高壓變質作用帶,而在海溝帶內則有從兩側刮下來的巖塊和巖楔伴隨鬆散沉積物形成混雜堆積。島弧在大陸型地殼上形成,但因下方有俯衝的洋殼而呈重力正異常,在靠近弧後一側出現高地熱流是主要的火山活動帶。島弧帶的火山岩以鈣鹼系列的安山岩英安巖流紋岩為主的組合為特徵,與其下方的洋殼重熔分異形成的英雲閃長質花崗岩類深成岩體對應為同源產物。靠近海溝一側的火山活動較少,岩石以拉斑系列為主,而靠大陸的另一側的火山的化學組分就轉變為鹼性系列特徵。強烈的火山活動帶也是高温變質作用分佈帶。島弧帶強烈的剝蝕伴隨經常的地震成為鄰側海溝帶內的濁流及成熟度低的碎屑岩的主要來源。至於弧後構造,主要一類為島弧帶後的具洋殼的盆地,如西太平洋的亞洲大陸邊緣,稱為弧後盆地,又稱邊緣海。島弧有時發生縱向分裂而出現雙島弧夾弧間盆地。另一類弧後構造如東太平洋的南美洲西岸,直線狀安第斯山脈取代了島弧帶,而後側為前陸盆地。西太平洋的溝弧盆系與東太平洋的海溝山脈型的成因差別,被解釋為在貝尼奧夫帶的板塊俯衝的角度不同,前者較陡而後者較緩所致。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四)礦牀地質、應用地質分冊:地質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