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湘中作

鎖定
《湘中作》是唐朝詩人張九齡創作的五言詩。該詩描寫了沿途兩岸的秀美景色,並借湘水一往無前地繞南嶽流淌隱喻任何艱難險阻也阻不斷作者追求前進的腳步,表達了作者還京時的喜悦心情。該詩以景語為主,間以仕途感詠之言。 [1] 
作品名稱
湘中作
作    者
張九齡
創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詩

湘中作作品原文

湘中作
湘流繞南嶽,絕目轉青青
懷祿未能已,瞻途屢所經
煙嶼宜春望,林猿莫夜聽
永路日多緒,孤舟天覆冥
浮沒從此去,嗟嗟勞我形 [2] 

湘中作註釋譯文

湘中作詞句註釋

①湘流:指湘水。南嶽:即衡山,五嶽之一,在湖南省衡山縣西。
②絕目:極目,極盡目之所至。
③祿:祿位。已:止。這句意思是,詩人對於祿位的懷念,尚未停止。
④“瞻途”句:意思是,看到的路途,是自己多次經過的。張九齡是廣東韶關人,他到首都長安去做官,多次經過南嶽。
⑤嶼(yǔ):河中小洲。衡山附近湘江中有觀湘州、鰲洲等小嶼。
⑥猿:猴子。宋代劉敞公是集》記載:“往得南嶽玄(黑)猿,特善嘯。立秋後風雨頗涼,聲尤清絕。”
⑦永路:長遠的道路。緒:愁緒。
⑧冥:昏黑。
⑨浮沒(mò):飄浮汩沒。謂仕途順暢或不順暢。
⑩嗟(jiē)嗟:嘆詞,表示感慨。勞我形:勞累我的身體。 [3-4] 

湘中作白話譯文

湘水環繞着南嶽衡山,極目遠望,但見一片青色。
身膺公務,不可歇息,舉目兩岸景色,都那麼熟悉,這是我多次路過的地方。
煙水瀰漫的島嶼,尤適宜春季眺望;林中猿嘯,千萬別在夜間傾聽。
在這漫漫長路,我的思緒交纏;縱一葉扁舟,行在冥冥夜色之中。
從此浮沉而去了,真可嘆啊!我竟如此勞碌奔波。 [5] 

湘中作創作背景

該詩是一首紀行詩,是詩人張九齡於開元十九年(731)春,奉召由桂州任上赴京任秘書少監時途中所作。 [6] 

湘中作作品鑑賞

湘中作文學賞析

該詩着重抒寫詩人赴湘水途中的感受。首句説:“湘流繞南嶽”,展示出一幅氣勢壯闊的山水圖畫,同時在寫景中暗寓行旅的路線。該句雖不事刻畫,但着一“繞”字便可使人想見山形的曲折、水流的婉蜒。次句承上寫舟行所見,極目望去,進入視野的都是青青的山色。一個“轉”字頗值得玩味,它既與“繞”字呼應,傳達出舟繞山而行的逼真感受,而且隱約透露出詩人的內心情緒。因為青青山色固然令人賞心悦目,但如果一路行來,轉過一山又是一山,眼前唯見青山白水,久而久之,自不免覺得單調乏味,更何況從下文可知詩人此行並非為着遊山玩水,所以開頭兩句雖只是寫景敍事,已為全詩奠定了倦遊的基調。
“懷祿未能已,瞻途屢所經。”是該詩的主旨,全詩的寫景抒情都從這兩句生髮。上句揭示了行旅“未能已”的原因乃在於“懷祿”,具體到該首詩不過是作官的一種委婉的説法,從中可見詩人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處境。下句接着説因“屢所終”之故,旅途的自然山水在他的眼裏統統失去了新鮮感和吸引力。這兩句詩語調低沉,其中不僅流露出詩人的羈旅之感、飄泊之嘆,還有詩人對宦遊生涯的厭倦。
正因為詩人懷着這樣一種心情並且移情於物,所以湘江上的一切景物便都蒙上了一層悽清黯淡的色彩。“煙嶼”以下四句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幅處處滲透着詩人主觀感情的圖景。五、六兩句,一從視覺着筆,一從聽覺入手,傳達出旅人白天、夜晚的不同感受,運筆極為簡練。“煙嶼”本是美景,惜乎只“宜春望”,言外之意是眼下卻不能給人帶來審美愉悦;猿啼本自悽哀,在萬籟俱寂的夜裏,格外顯得淒厲,使人傷情。這兩句一“宜”一“莫”,正反成對,使詩意跌宕不平。接着兩句繼續寫旅途情景,但變換了一種角度。江水迢迢,長途漫漫,一葉孤舟從日出到日落,從黃昏到夜晚,日復一日,簡直不知何日是歸期、何處是盡頭!如果説上兩句側重抒發的是詩人淒涼感傷的情懷,那麼這兩句更多地帶有孤寂苦悶的意味。
以上八句層層蓄勢,結末的抒慨雖語氣直露卻情真意切、水到渠成。“浮沒”一詞,語意雙關,既指行舟的隨波逐流,也喻宦海的沉浮,“浮沒從此去”一句似乎很曠達,但緊接着便是一聲嗟嘆:“嗟嗟勞我形。”並在此沉重的嘆息中收束全詩。
該詩將山水同行旅結合起來寫,卻又不同於一般的山水行旅詩。它沒有對沿途風光多作刻畫,而主要用賦的手法抒寫行旅感受,即或寫到景物,也是為這一主旨服務。聯繫詩人的際遇,不難理解,這行旅中的種種感受,正是他屢遭遷謫的經歷和他厭仕途的心結在詩中的折射。詩人將它們不露痕跡而又富於啓示地融進長途跋涉的體驗中,從而創造出既真實動人又含蓄藴藉的獨特意境。 [7] 

湘中作名家點評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景霓《燭光集》:“這些山水之詠,不論是《湘中作》、 《自豫章南還江上作》或《巡按自灕水南行》,都給人一種清淡、自然、古樸的美感。詩人不故作藻飾,卻將自然清秀的山川原貌呈現於讀者眼前,吟詠之際令人心曠神怡。” [8] 

湘中作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代政治家、詩人。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中書令,以剛正不阿、直言敢諫著稱,是開元時期賢相之一。早年即以文名,愛與文人學士交遊,王維王昌齡孟浩然錢起綦毋潛等都曾受其獎掖。他又是盛唐前期重要詩人,擅長五言古體詩的創作,風格清淡,語言素練質樸,在掃除齊梁綺靡詩風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嶺南第一人”的讚譽。在藝術表達上,張九齡多用興寄的手法委婉藴藉地表達個人情感,顯示出楚辭對他的深刻影響。著有《張曲江集》二十卷。代表作品為《感遇》十二首、《望月懷遠》、《湖口望廬山瀑布水》等。 [9-10] 
參考資料
  • 1.    李振林編注.《張九齡學術研究論文集》:珠海出版社,2008.11:第97頁
  • 2.    本社編.《全唐詩 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第267頁
  • 3.    周寅賓選注責任編輯:陳仿粦.《南嶽詩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05月第1版:第13頁
  • 4.    周蒙,馮宇主編.《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 2》: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08:第48頁
  • 5.    羅韜.《張九齡詩文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79-180頁
  • 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韶關市委員會文史委員會.《韶關文史資料 第12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韶關市委員會文史委員會,1988年08月第1版:第172頁
  • 7.    餘冠英.《中國古代山水詩鑑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101-103頁
  • 8.    王景霓著.《燭光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06:第57頁
  • 9.    周家丞主編.《唐詩三百首新編》: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02:第34頁
  • 10.    文亞傑,劉進球主編.《南嶽詩文聯選粹》: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2: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