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廣會館

(中國4A級旅遊景區)

鎖定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包括湖廣會館(又名三楚公所)、廣東公所、齊安公所(又名黃州會館)以及江西會館、江南會館部分遺蹟。
明清時期,由於長江獨特的交通優勢和地理條件,這裏八省通衢、商賈雲集。湖廣會館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埠的歷史見證,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重慶的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和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
湖廣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
2000年,重慶湖廣會館被列為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重慶市渝中區長濱路芭蕉園1號
開放時間
全年 09:00-17:00 [1]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30元
著名景點
禹王宮
齊安公所
廣東會館
江西會館

湖廣會館景點背景

會館(又名南華宮)、齊安公所(又名黃州會館)以及江西會館、江南會館部分遺蹟。

湖廣會館景點介紹

又稱禹王廟,始建於清康熙初年,由湖廣籍人士集資興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59年)王爾鑑編《巴縣誌》就有禹王宮的記載,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光緒十五年(1889年)均重修、擴修。其位置在江西會館、齊安會所、廣東會館之間。
禹王宮總佔地面積達8561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門面對千帆競渡的長江。據史料記載,整體建築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結構嚴密,氣勢宏偉,分大轅門(廟門)、大殿廊房和戲樓庭院三部分。大殿、戲樓和廊房的所用木材,都從“楚北運來”,可謂“投工之多,造工之精,歎為觀止。”大殿為重檐歇山式,面積270平方米,通高12.5米,進深14米,闊16米。殿堂與戲樓相連接,大殿、戲樓雕樑畫棟,粉壁彩屏,富麗堂皇。尤其是大殿和戲樓飛檐下的環樓木雕,雕刻着“二十四孝”和《西遊記》、《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和山水花鳥,工藝,刻鏤逼真,畫面屢出不窮。更為壯觀和珍貴的是會館的轅門建築,大門為仿木結構重檐石排樓,高6米、闊5米,石雕上山水、人物和花鳥圖案,玲瓏剔透、千姿百態,工藝十分精巧。大門兩側有一對石雕的文武獅子峙立相望,堪稱四川石雕藝術中的珍品。廟內出土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太極圖碑1通。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齊安公所

又名帝王宮、齊安宮,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由湖北黃州府移民修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因為唐代湖北黃州一帶曾設置過齊安郡,所以命名為齊安公所。
齊安公所建築佈局依中軸線排列、由下往上戲樓、天井、兩廳、進廳、大殿,兩側是附屬建築。在牆身緊連的石門上可見“齊安公所”四個陰文大字,門匾上所嵌青花、彩瓷片不少為龍紋。另院外牆面存青磚,磚上模印“齊安公”三字。左側院有一木結構青瓦面的廂樓,臨窗遠眺大江位置較佳。大殿脊樑上鎏金“嘉慶丁丑(1817年)孟春月穀旦立,光緒己丑隨黃州闔府重建”。出土清代石碑9通,內容為重修殿宇記等,保存完好。

湖廣會館廣東公所

又名南華宮,由廣東移民捐資興建。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公所位於下洪學巷19號、33號。與湖廣會館毗鄰。該公所(公館)現存主體結構呈四合院佈局。四周高牆聳立,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5米,原進會館之大門在33號院內。原入口大門為牌樓式,四柱三間五樓。各樓翹角飛檐,樓面房脊、瓦壠、滴水俱全。有二圓形漏窗。門上豎額飾浮雕卷草龍經緯度,上有“廣東公所”四個金燦燦的大字,標示整個建築的隸屬關係和性質。
廣東會館大門門楣上題刻“南嶺觀瞻”和兩側門上題刻“嶽峙”“川渟”。院內以戲樓為中心,三面是耳樓和看廳。戲樓為木結構歇山式淡綠加黃色琉璃瓦頂,戲台高2.8米,台頂是疊澀八角藻井,額枋雕二龍戲珠,頗為鮮見的是龍身、龍頭用用了兩種不同的藝術加工手法,龍頭系圓雕並鏤空龍嘴,嘴內含珠可轉動,龍身則採用淺浮雕手法制作,縱觀龍雕,活靈活現,可稱巧奪天工。兩側耳樓為觀戲樓廂,中為天井,從戲樓過天井至看廳分前全兩廳,皆懸山式小青瓦頂,樑架結構為七檁七架樑。此看廳上雕刻非常豐富,捲棚檐口下四撐拱的鏤空戲雕可謂精美絕倫。刻鬼、刻神多是《封神演義》內容。也刻清代官吏辦案情節。穿枋、額枋戲雕、成段、成組涉及多個戲目。也刻游龍、瓶花圖案等。雕刻金光閃閃,是極珍貴的戲曲文物。兩旁看廂分別有兩額匾書字,一為“騁懷”、一為“遊目”,意即觀戲使人胸懷寬廣、飽眼福知天下事。該會館的後殿建築已在解放東路小學時被拆除。廣東公所的規模不太大,但木雕非常精美。

湖廣會館江西會館

又名萬壽宮,同時又是蘇皖兩省重慶同鄉會的會址,在東水門內芭蕉園,與湖廣會館毗鄰。江西會館由於當年在重慶的江西富商巨賈多,建築得十分富麗氣派。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最富有特色的是會館內一樓一底的戲樓,設計講究,金碧輝煌,為單檐歇山式大房頂,房頂均用景德鎮窯燒製的黃綠兩色琉璃筒瓦,戲台台階和台口都是景德鎮出品彩繪花鳥人物畫面的瓷磚嵌鋪,戲台台口兩邊廂房和戲台的飛檐均佈滿着精刻的木雕。雕刻着山水、人物花鳥的精美圖案,雕工精細,造型生動。從這些會館金碧輝煌的建築,充分顯示着200多年前,西南商業重鎮重慶萬商雲集,八省通衢的繁盛,也充分顯示古能工巧匠技術之高超。

湖廣會館歷代沿革

湖廣會館是一處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會館羣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包括了廣東公所(亦稱南華宮)、湖廣會館(亦稱禹王廟)和齊安公所以及江西會館的部分遺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是我國長江以南城市主城區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築會館羣,具有較高的建築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歷史上重慶明清時期的商業繁盛,吸引了外地大量商人進入重慶市場,尤其是兩廣、兩湖和山西、陝西、福建、江西、雲貴等省的商人。各商幫自乾隆時期就陸續在城裏設立會館。昔日重慶城著名的“八省會館”,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經濟實力,它們是湖廣會館(又名禹王宮,在東水門內),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在東水門內),廣東會館(又名南華宮,也在東水門內),陝西會館(又名三元廟,在朝天門內),福建會館(又名天后宮,在陝西街),雲貴會館(在繡壁街),山西會館(在人和灣),同慶公所等。當年的八省會館中,建築最宏偉氣派的要數財力的湖廣會館和江西會館。這兩大會館和相毗鄰的廣東公所都在商業集中繁華的下半城的東水門內,形成龐大的建築羣,也就是我們所統稱的湖廣會館建築羣。
解放後各會館改為了居民居住住房和單位倉庫,昔日重慶的八省會館早已成為歷史遺蹟,大都不復存在,而令我們所能見到重慶會館遺蹟,只有還基本保留完好的湖廣會館羣(禹王廟、齊安公所、廣東公所及江西會館部分遺址)。因年代久遠和歷史原因,湖廣會館建築羣現已破爛不堪,大量精美雕刻、雄偉殿堂散落和淹沒在已改作居住住房和單位倉庫中,在東正街4號商業儲運公司倉庫院內,還殘存着的大殿和戲樓的部分建築。狀元橋洪學巷9號重慶新光包裝廠佔用的廣東會館的廂房和戲樓上的木質雕刻,雖年久損磨,也依稀可見雕樑畫柱精工技巧和金粉的光輝。
重慶市、區兩級政府對湖廣會館的保護和開發非常重視,將其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決定進行修復建設。確定從提升重慶曆史文化名城品牌、保護古文物建築和改善人民羣眾生活環境的角度,把湖廣會館修復建設成為一個集歷史、文化、人文價值為一體的新旅遊觀光點。工程已於2003年12月28日動工,計劃2005年6月完工,10月對外開放,迎接同期在渝召開的亞太城市市長峯會
重慶湖廣會館現已被國家三建委納入《長江三峽區域旅遊發展規劃》優先啓動的重要旅遊項目名單,成為開發建設的新十大特色旅遊精品。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重慶湖廣會館將成為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重要的歷史文化旅遊景點。

湖廣會館歷史沉鈎

元末,起義軍領袖明玉珍在重慶定都,建立大夏,皇宮就設在洪學巷湖廣會館一帶。
中國民主革命先驅鄒容少年時曾在廣東會館參加科舉童子式。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2張)
宣統三年(1911年),清朝欽差大臣端方奉命入川鎮壓保路運動,由於重慶保路運動高漲,端方來渝後一直躲在江西會館,並從這裏離渝去川西。湖廣會館地區還是重慶蜀軍政府成立後革命黨人重要集會活動場所。大革命時期,中共四川軍委在此設軍火轉運站,對後來的瀘順起義具有重要意義。

湖廣會館相關文章

從朝天門碼頭的兩江交匯處,沿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往長江上游行走大概一公里左右,就能看到江邊那些層層疊疊的黃色房子。這就是湖廣會館。
明末清初,掀起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作為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會之所,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譬如重慶人所説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於湖廣方言。不過在湖廣填四川之前的宋代川音,已經無法聽見了,也無從尋覓了。
當年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最高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瓏,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作為具有地緣性質的幫會機構,會館的主要職能是聯絡鄉情,以壯鄉威。所以,它既是同鄉之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鄉戲曲的聚會之所,又是同鄉之人抵禦外侮、互相幫扶的重要組織。
湖廣會館,又名兩湖會館,當地老百姓也稱禹王宮。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坐北朝南,大門面對千帆競渡的長江。湖廣會館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埠的歷史見證,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重慶的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和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
史料記載,湖廣會館整體建築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結構嚴密,氣勢宏偉,分大轅門、大殿廊房和戲樓庭院三部分。大殿、戲樓和廊房的所用木材,修建時大量使用的木柱,都是專門從湖廣運來的。據説移民相信只有從家鄉運來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由於長期以來遭受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已經無緣見到了。看到的會館羣是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重建,幾年前重慶政府進行保護性修復後的成果。
聽常年生活在會館附近的老人講,湖廣會館的圍牆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封火牆。顧名思義,也就是隔絕火患的意思。站在江邊抬頭往上看,黃色的牆體呈階梯狀疊落,是典型的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沿着山坡依次建造的巴渝建築風格。整個湖廣會館圍牆連綿不斷,造成異常震撼的視覺衝擊。
踏入會館,院落並不大,沒有一出洞口眼界開的景象,有的只是古老石板泛出的温潤,建築散發的獨特木頭香氣,還有院落裏若有似無的桂花味道。
無論是四川、北京抑或重慶,但凡有湖廣會館的地方就有禹王廟。每年的正月十四,湖廣會館會有原汁原味地重現着幾百年前傳統廟會的場面,禹王祭祀儀式、跳財神、唱川劇、説評書、民間雜耍等等。
禹王宮使用的是傳統的黑青瓦,雖歷經重修、擴建,青瓦的風格都始終保持了最初巍峨古樸的樣子。黑青瓦下的大殿前檐還能辨認出殘存的斗拱結構,細細小小的樣子,典型的清代前期建築風格。飛檐下的人物故事、山水花鳥的環樓木雕,工藝,精美絕倫。
禹王宮裏有三面向外伸的戲樓,兩邊有廂樓,專供貴賓享用,台下的場地才供一般觀眾使用。戲台兩邊,拉彈吹敲的配樂人員使用的樂樓很小,估計這和當時的觀眾注重表演者有關。相傳禹王宮原有13座戲台,是戲台最多的會館,曾有“戲台九重,台台不見面”的説法,可惜如今只剩這一樓一底了。
齊安公所裏栩栩如生地再現着當年“襄義舉、篤鄉情、聯嘉會”的盛況。那些身着清初服飾的,表情或威儀、或謙卑、或談笑風生、或面容沮喪的仿真雕塑,能把人們帶回到多年前的歷史歲月中。
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是看戲、品茶、會友的場所,同時也是整個會館建築羣的制高點,登高望遠,江水滔滔,讓人不由心生思古之幽情。在公所裏遺留的對聯“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如實地反映着那些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齊安、廣東兩大公所最值得看的就是它們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眾説紛紜的精彩。品味湖廣會館的精妙與雅緻,自然怎麼也離不開戲樓。
廣東公所的戲樓是現存四座戲樓中保存最好,最氣派精緻的。戲樓斜撐上的木龍,口含龍珠,珠子竟然能自由滾動而不脱落,工藝之高妙,令人稱奇。在廣東公所的鼎盛時期,無不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崑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此時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湖廣會館每天下午三點必有一場摺子戲,每逢週末、節假日川劇的絕技變臉也會粉墨上演。看戲時要一碗綠茶,聽戲品茶,這就是過往重慶人的閒情雅趣。

湖廣會館建築特色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2張)
不同於北京湖廣會館那種建築空間寬大,氣勢宏大的特點,卻更多繼承了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園林的手法。固而會館院落之間反覆出現高大的封火牆把空間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個小院落間有小門連接,空間上並不斷絕。這使每個院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與對應的風景,假山花草、小橋流水、圍廊雕畫,都是特有的風貌,完整空間內又包含着獨特性,這正江南園林的特點和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的結合。同時,也可以看見重慶地域建築特色。整座會館依山勢而建,建築高差有別,錯落有置,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設有天井涼台。這都是傳統徽式建築結構沒有的特點。重慶湖廣會館的建築特色的確與眾不同。 重慶湖廣會館裝飾也有很濃郁的徽式風格。木雕出自皖南木雕一系。皖南即古代徽州所在,徽州木雕是聞名全國的精品。行雲流水般的刻畫線條,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人、鬼、神、花、鳥、獸,無不一精。廣東公所戲樓斜撐上的木龍,口含龍珠,木珠竟然能自由滾動而不脱落,工藝之高妙,令人稱奇。1928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沖刷的不止是九門八碼頭,也沖垮了重慶八大會館。上世紀60年代,因為與過去的重慶袍哥堂有染,湖廣會館被戴上“拉幫結派”的帽子。在“破四舊”的大運動中,紅衞兵數番“洗禮”,湖廣會館的木雕石雕作品保持下來的已經不多。
湖廣會館封火牆是很具建築特色的。它對建築的層數、高差、進退等問題,都能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使單調的懸山頂人字屋面變得錯落有致,曲折流暢。湖廣會館的封火牆除了連續不斷的特點外,其造型與地形的結合也很有特色。齊安公所的封火牆造型是最獨特的。封火牆形式繁多,主要有梯形、曲線形(拉弓牆)、人字形,一字形。齊安公所的封火牆正是曲線形的拉弓牆,呈圓弧形,配以牆體結構的連續,因此視覺上很像翱翔着的巨龍的背脊,龍脊依山勢而下,自然氣勢非凡。北方的封火牆是直線的,講究中規中矩,莊重但缺乏靈氣;而南式封火牆如浙江保留的封火牆,都還能體味出靈動的趣味。湖廣會館的封火牆就是屬於南式。
湖廣會館曾經承載了重慶往昔的一段輝煌,而湖廣會館將繼續承載新重慶的另一段輝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