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北釘螺

鎖定
湖北釘螺是螺科釘螺屬動物。貝殼中等大小,堅厚,呈圓錐形,殼高10毫米,寬4毫米。螺層7-8層,各層緩慢增長。殼頂略尖。殼面呈黃褐色,具有粗而稀疏的縱肋,縱肋的數目變化很大。殼口呈長橢圓形,具有黑色框邊,背側具有一條強的唇嵴,內唇外折,遮蓋窄小的臍孔,上方貼復於體螺層上。臍孔呈縫狀。厴為角質,呈長橢圓形,有旋紋。 [4] 
湖北釘螺在國際上分佈於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中國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及四川等省。湖北釘螺是水陸兩棲動物,幼螺在水中生活,成螺則一般生活在靠近水源,潮濕而營養質豐富的陸地上。江湖洲灘、河流兩岸、灌溉溝渠、地下水或者地表水充足地區是釘螺孳生的適宜環境。最適湖北釘螺產卵的温度為20-25℃。水是釘螺生長、繁殖的必要條件之一,尤其是幼螺。 [4] 
湖北釘螺是中國日本血吸蟲病唯一的中間宿主。 [5]  公安縣湖北釘螺生態站於2020年6月成立,是服務於全國及全球的“湖北釘螺”和“日本血吸蟲”的產、學、研科技平台。 [6] 
中文學名
湖北釘螺
拉丁學名
Oncomelania hupensis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腹足綱(Gastropoda)
亞    綱
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
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圓口螺科(Pomatiopsidae)
亞    科
圓口螺亞科(Pomatiopsinae)
釘螺屬(Oncomelania
湖北釘螺(Oncomelania hupensis

湖北釘螺形態特徵

貝殼中等大小,堅厚,呈圓錐形,殼高10毫米,寬4毫米。螺層7~8層,膨脹,各層緩慢增長。殼頂略尖;螺旋部高,體螺層膨大。殼面呈黃褐色,具有粗而稀疏的縱肋,縱肋的數目變化很大,都在縫合線處折斷。縫合線較深。殼口呈長橢圓形,周緣完整,具有黑色框邊,外唇簡單,背側具有一條強的唇嵴,內唇外折,遮蓋窄小的臍孔,上方貼復於體螺層上。臍孔呈縫狀。厴為角質,呈長橢圓形,有旋紋,核位於內側下方。

湖北釘螺地理分佈

湖北釘螺主要分佈在亞洲的中國、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4個國家,其中在中國分佈最廣,面積最大,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及四川等省。 [1-2] 

湖北釘螺生活習性

湖北釘螺在是水陸兩棲動物,幼螺在水中生活,成螺則一般生活在靠近水源,潮濕而營養質豐富的陸地上。江湖洲灘、河流兩岸、灌溉溝渠、地下水或者地表水充足地區是釘螺孳生的適宜環境。

湖北釘螺生態型

根據釘螺孳生的生境和當地釘螺的形態和其他生物學特徵,生態學家又將我國大陸釘螺大體分為三種不同的生態類型:平原水網型山區丘陵型湖泊沼澤型
平原水網型:主要分佈在長江三角洲如上海、江蘇和浙江等省,螺體大小中等,高度在6.5—7.5mm之間,有縱助,釘螺的面積佔全國有螺面積的7.8%,感染人數佔全國的1/3,感染度較重。
山區丘陵型:除上海市外南方12省、市、自治區都有這一類型。體形較小,高度在5.8—5.9mm之間,螺殼光滑無肋或僅有淺密肋紋,釘螺分佈面積佔全國有螺面積的9.6%,病人佔全國總數的22.7%。
湖泊沼澤型:主要分佈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及江蘇等省的長江沿岸洲灘和湖泊。此類型釘螺體型較前兩種大,高7.50mm以上或超過10mm,殼厚肋深,分佈面積最大,佔全國釘螺總面積的82.6%,病人佔全國病人的43.7%,疫情最為嚴重。 [3] 

湖北釘螺分佈條件

釘螺的分佈一般規律是隨水系自上而下地分佈在各個不同地形的孳生環境中。影響釘螺分佈的自然因素很多,如水分、温度、植被、土壤、食物、光線、氧氣等。
水是釘螺生長、繁殖的必要條件之一,尤其是幼螺。釘螺的分佈與水質也有一定關係,多孳生於pH為中性或弱鹼、弱酸性,pH值以6.7—7.8為宜。温度也是釘螺分佈的重要影響因子,適合釘螺生活的温度是20—25℃,交配的適宜氣温為15—20℃,30℃以上或10℃以下則不適宜,最適宜釘螺產卵的温度為20—25℃。植被是釘螺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不同的植被類型中,釘螺生存有其最適宜的植被高度、蓋度和植被範圍。 [3] 

湖北釘螺遷移擴散方式

一般來説,釘螺喜固守原地,不善於遷徙。釘螺運動方式分為兩種,即以爬行和游泳為主要運動方式的主動擴散和以隨物漂流和人、畜攜帶為主要方式的被動擴散。隨着近年來經濟的發展,開發工程的增多,人、畜流動的不斷增加,通過人為攜帶方式造成的釘螺擴散的重要途徑之一 。總之,釘螺的種羣發育和遷徙、分佈受地質形成、地理環境、氣候變化、人口流動、水利工程等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共同影響。 [3] 

湖北釘螺血吸蟲病與釘螺

湖北釘螺血吸蟲生活史

血吸蟲病是一種歷史悠久、分佈面廣、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傳染病,它是由血吸蟲寄生引起的疾病。生活史成熟的雌雄血吸蟲合抱交配並在終末宿主的腸繫膜下層小靜脈末梢產卵,蟲卵在腸壁血管內發育成熟,卵內所含毛蚴釋放毒素,破壞腸壁組織,形成潰瘍,蟲卵沿腸壁損壞組織進入腸腔,隨宿主類便排出體外。排出體外的蟲卵一旦遇到有水的環境,就在水中很快孵出毛蚴,毛蚴碰到中間宿主—釘螺,即進入其體內繼續發育,形成內含子胞蚴的母胞蚴,子胞蚴發育生成數萬條尾蚴,尾蚴在水域中接觸到終末宿主——人和家畜或易感動物,即侵入其體內,經血液循環,最後在終末宿主腸繫膜靜脈發育為成蟲,侵害終末宿主。
血吸蟲在終末宿主體內可存活數年至10數年,能損傷宿主機體及器官機能,造成嚴重危害。蟲卵的寄生部位不同而致病情況也因此有別,如蟲卵會進入腦組織,堵塞小動脈,沉積於脊髓和周圍神經。造成腦組織受損出現炎症病變,組織缺血性壞死脊髓損傷和神經鞘細胞惡性病變等不良反應。
如果人畜常到感染性釘螺較多的地方活動則較易感染。此外,也有大量尾蚴隨水流擴散到無螺地區造成感染的情況。 [3] 

湖北釘螺釘螺防治

釘螺是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人們自從認識了日本血吸蟲生活史後,就採用各種方法消滅釘螺,以達到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目的。消滅釘螺是控制血吸蟲病傳播的關鍵措施之一。防治實踐也證明了控制釘螺是消滅血吸蟲病的一項重要措施,特別是消滅感染性釘螺對降低人畜感染率、減少血吸蟲病對人體的危害十分重要。
滅螺的方法很多,主要分為四種:物理滅螺、化學滅螺、生物滅螺和植物滅螺
物理滅螺:即用土埋、蓄水養殖等方法,改變釘螺的孳生環境,使其無法孳生。用這些方法可以結合農田、水利和積肥等工作進行。
化學滅螺:指採用適當的方式,利用對釘螺有毒的化學物質來達到殺滅釘螺的目的。較常用的藥物有五氯酚鈉和血防67。但化學藥物滅螺價格高,且對非靶向生物有毒性,對環境污染嚴重,需要反覆運用,所以最好以化學藥物滅螺為輔,而以環境改造為主。
生物滅螺:是利用自然界中部分生物種羣(如天敵等)或其他生物學方法,造成對釘螺生存或繁殖不利的環境,打破原有的種羣平衡,達到控制或消滅釘螺的目的。包括競爭滅螺、捕食滅螺、細菌滅螺、寄生滅螺。
植物滅螺:是指利用自然界植物資源廣泛、取材方便等特性,採用具有殺螺作用的植物根莖葉等的提取物和水浸液,來殺滅和控制釘螺。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優點在於對環境無破壞,對於血吸蟲病流行、植物資源豐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來説,可以充分利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