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港裏祖祠

鎖定
港裏祖祠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山亭鄉港裏村。 港裏,古稱賢良港,亦名“黃螺港”,是海上女神——媽祖的誕生地,媽祖羽化後,鄉人建祠紀念。祖祠始建於宋代,祀媽祖木寶像媽祖神像。據《敕封天后志》載:“世傳祠內寶像,系異人妝塑,各處供奉之偈,皆不能及”。因祠內前殿供奉媽祖寶像,額稱“天后祠”,後殿供奉聖父母及其先代牌位,額稱“林氏祖祠”,故尊稱為“天后祖祠”。
中文名
港裏祖祠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山亭鄉港裏村
亦    名
“黃螺港”
始建於
南宋

港裏祖祠簡介

港裏祖祠 港裏祖祠
港裏祖祠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山亭鄉港裏村,在湄洲灣北岸莆禧半島南端,距莆田市區約30公里。1991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南宋媽祖像、三門石牌坊和“窺井得符”聖蹟,以及青年媽祖石雕像

港裏祖祠港裏

賢良港宋代古碼頭 賢良港宋代古碼頭
 港裏古名賢良港,又名黃螺港,南臨大海,面對湄洲,是媽祖先祖林豸、林保吉隱居之地,也是媽祖的出生地。1974年,文甲碼頭建成前,要上湄洲祖廟朝拜媽祖都是從這裏出海。

港裏祖祠歷史

港裏祖祠媽祖像 港裏祖祠媽祖像
 港裏祖祠始建於南宋,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重建。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因對付鄭成功,沿海截界清野,村人及祖祠神主、媽祖神像均內遷涵江,祠廢圯。清康熙年間重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祖祠遷至原址後山,由林默族系鄉進士、泉州府惠安儒學教諭林清標主持重建,其子台灣府鳳山縣教諭林霈與安平鎮副總兵秦宗溥為此在台灣等地募捐。清代官府春、秋二祭時,也要撥銀兩由媽祖裔孫在港裏就近代祭。1984年,村人又重新集資,按原來格局重修祖祠,至1988年建成,保留宋、明、清各代的某些建築特色。很多海外同胞以及當地民眾朝聖,都要先到港裏祖祠進香,然後再到湄洲祖廟朝拜。

港裏祖祠文物

港裏祖祠前矗立的一座用白色和青色的花崗岩雕成的三門式牌坊,高10.6米,寬13.6米,是1990年由台胞捐款興建的。牌坊兩面仿刻清代帝王御賜的“神昭海表”、“海國安瀾”等匾額題詞和幾副楹聯。祠內供奉着媽祖列宗的神主牌,還保存一尊以樟木雕成的南宋媽祖像,造型維妙維肖。《敕封天后志》記載:“世傳祠內寶像,系異人妝塑,各處供奉之像,皆不能及”,是一件珍貴文物。該祠尚存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清標的二塊碑刻,高0.76米,寬0.56米,厚0.04米,其一是歷年褒封徽號碑,上除記載宋光宗、寧宗、理宗,元世祖、文宗,明太祖、成祖及清聖祖、乾隆帝等10次封號外,還記載着春秋致祭,編入祀典的事蹟;另一塊是《重建天后祠記》,記述原天后祠為媽祖的故居,清初截界後遷祠於涵江,復界後又遷木雕媽祖神像回港裏的經歷。

港裏祖祠古蹟

港裏祖祠 港裏祖祠
港裏村有不少與媽祖有關的古蹟,其中最主要的是一口宋井。井為四方形,圍以淡灰色長石,古意盎然,傳説是媽祖“窺井得符”的聖蹟。另有一口宋井,石欄間鐫着八卦,據説是宋井特有的標誌。這裏可以看到古代碼頭的遺蹟,長達600多米,兩根宋代遺留的系船石上留下船纜磨出的深痕。

港裏祖祠石雕像

青年媽祖石雕像 青年媽祖石雕像
青年媽祖石雕像以媽祖女神林默娘為原型,手持夜明珠,眺望着前方,神態慈祥。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方文桃設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朱伯雄、朱伯欽安裝的媽祖石雕像,由96塊花崗岩石組成,底座上部為邊長960釐米的正方形,底部為邊長987釐米的正方形,寓意媽祖出生於公元960年,昇天於公元987年。石雕像高15.13米,屹立在祖祠山公園之頂,面朝興建中的媽祖城。
青青年媽祖石雕像在2010年農曆三月廿三舉行落成開光儀式,與媽祖城、媽祖閣、湄洲祖廟連成一體,成為莆田媽祖文化的新標誌性景觀。

港裏祖祠景觀

港裏祖祠位於山亭鄉港裏村,是媽祖的誕生地,是全世界媽祖信仰的發源地,有媽祖誕生地碑坊、螺港秋潮、天后祖祠、媽祖故居、媽祖受符井、石塔、三炷香等一批媽祖文化羣景點。媽祖石雕像建成後,將與媽祖城媽祖閣湄洲祖廟連成一體,成為莆田媽祖文化的標誌性新景觀。

港裏祖祠白瓷媽祖

德化白瓷媽祖 德化白瓷媽祖
白瓷媽祖,高約60公分,以坐落於祖祠山上的“媽祖———林默”雕像為原型,以素潔德化白瓷為原料製作,充分展示媽祖冰清玉潔、大愛慈悲、超凡脱俗的崇高品質和形象。
白瓷媽祖第一批共4尊,剛運抵祖祠,便博得廣大信眾的稱讚和喜愛。其中3尊當場被台灣廣東福建三地信眾分別在祖祠卜杯收藏;1尊則留在祖祠大殿,供廣大信眾瞻仰朝聖。
白瓷媽祖出自德化白瓷工藝大師毛錄寬之手,運用著名傳統工藝製作,使作品更具藝術魅力,有較高收藏價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