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媽祖廟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

鎖定
媽祖廟,即“湄洲媽祖祖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是媽祖文化的起源地。 [2] 
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現存建築多為清代結構,媽祖廟建築羣以前殿為中軸線佈局,依山勢而建,形成了縱深300米、高差40餘米的主廟道,從山門、儀門到正殿由323級台階連綴兩旁的各組建築。在祖廟山頂,還建有14米高的巨型媽祖石雕像。 [1]  [3]  湄洲媽祖祖廟建築羣主要由正殿、 寢殿、 聖父母祠等組成, 經歷數次重修擴建才有瞭如今的格局。 [16] 
2006年5月25日,媽祖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8年,媽祖廟入選“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蹟”儲備遺產點名單。 [15] 
中文名
媽祖廟
外文名
Mazu Temple
佔地面積
3.8萬平方米
別    名
神女祠
別    名
娘娘宮
建築年代
清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97-Ⅲ-300

媽祖廟歷史沿革

媽祖祖廟 媽祖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歷代屢經擴建修葺。 [5] 
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衞指揮周坐重建媽祖廟。永樂元年(1403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奉旨遣官建造正殿。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閩浙總督姚啓聖獲媽祖保佑建功而擴建祖廟時,把朝天閣重修並改為正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抬梁結構建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重修。
民國年間再度在舊址重修。
“文化大革命”期間,媽祖廟受到了嚴重的毀壞。
20世紀80年代以來,媽祖祖廟陸續開始重建,隨着台灣媽祖信徒到祖廟進香日漸增多,海峽兩岸媽祖信眾同心協力,自願捐物捐資,進行大規模的修復興建。 [6] 
1987年媽祖千年祭時,數以千計的台胞湧上湄洲島參拜媽祖,形成了擋不住的“海峽潮”。
1989年5月6日,台灣宜蘭縣蘇澳南天宮組成20條漁船200多台胞信眾,從海上直航湄洲島謁祖進香,開啓兩岸隔絕以後的第一次海上組團直航。
1997年1月至5月,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巡遊台灣102天,受到寶島上千萬人次的頂禮膜拜,十里長街迎媽祖,火樹銀花不夜天。 [12] 
湄洲媽祖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
1997年,祖廟董事會邀請清華大學古建築專家規劃設計,以高度14.35米高的媽祖石雕像為起點,興建祖廟新殿建築羣。新建築羣,有靈慈殿、天后殿、祈福殿、媽祖文化展覽館、順濟殿、鐘鼓樓、宮門、大牌樓、天后廣場、天后大戲樓、媽祖故事羣雕、媽祖碑林、“天下第一印”石刻、祈安洞、摩崖題刻及歷代帝王對媽祖36次褒封的巨屏等景觀。
1998—2002年,由清華大學古建築設計院規劃設計的南軸線建築羣逐漸建成,主要殿宇包括順濟殿、天后殿、祈福殿、靈慈殿等。 [17] 
2006年9月下旬,由台灣媽祖聯誼會發起的台灣50多家媽祖廟4300多位台胞信眾與在大陸的2700多位台胞信眾,組成7000多人的特大型進香團前來湄洲進行謁祖進香之旅和民俗文化交流活動,成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盛事。 [12] 
2013年底,由兩岸工藝大師共同打造的全球最大的純金媽祖聖像安奉在順濟殿內。該聖像高3.23米,使用純金323公斤,與奉祀在宮門內高1.33米、重1.6噸的全球最大的翡翠媽祖聖像,形塑“金玉同輝”新景觀。
2015年至2016年,用巴西花梨原木雕刻的高度3.23米的紅木媽祖聖像、用323塊海底貝王組成高度3.23米的硨磲媽祖聖像又先後面世,分別安座於祖廟朝天閣、媽祖文化展覽館內。 [11] 

媽祖廟建築格局

湄洲媽祖祖廟包括西軸線和南軸線兩大建築羣,西軸線有牌坊、長廊、山門、聖旨門、鐘鼓樓、正殿、寢殿、朝天閣、昇天樓、佛殿、觀音殿、五帝廟、中軍殿以及愛鄉亭、龍鳳亭、香客山莊、思鄉山莊等大小建築36處。南軸線建築羣有寢殿、敕封天后宮殿、廡房、獻殿、鐘鼓樓、山門、牌坊、天后廣場、天后戲台等大型建築。整個祖廟羣殿閣縱橫。 [3] 

媽祖廟主要建築

媽祖廟大牌坊和長廊

西軸線大牌坊凌空飛檐和磅礴壯麗,全貌凸顯呈“三開重檐”狀。牌坊嵌有“湄洲媽祖祖廟”廟名,兩邊有雕樑畫棟長廊,依山勢遞疊而上,與山門連成一體。 [14] 

媽祖廟宮門

西軸線第一道門稱山門,亦稱“三門”。山門造型呈皇家城闕狀,廳內祀千里眼和順風耳。清同治八年(1869),由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題奏,賜封二神將為金將軍、柳將軍。 [14] 

媽祖廟儀門

宮殿第二道門稱儀門。祖廟儀門正中懸掛“聖旨”豎匾,象徵媽祖曾受歷代帝王褒封,故儀門又稱“聖旨門”。 [14] 

媽祖廟鐘鼓樓

一般鐘鼓樓在獻殿或正殿之前左右對稱排列,為守廟人早晚做功課和進行祭祀時擊鼓鳴鐘表示禮敬。清康熙二十二年敕建湄洲天妃宮正殿,蔣維錟先生提出:據《天妃顯聖錄》等記載,康熙二十一年(1681),清廷決定發兵平台,福建總督姚啓聖曾差官到湄洲祖廟致祝許願,“懇禱陰光默佑,協順破逆”。並特委興化府知府蘇昌臣“到湄設醮致祭,隨帶各匠估置木料,擇吉起蓋鐘鼓二樓及山門一座”。 [14] 

媽祖廟朝天閣

位於中軸線最高點和正殿的左前方,1989年7月重建,閣內掛台灣鹿港天后宮的黑麪媽祖影像。如民國莆田詩人林弼 《湄嶼潮音》:“孤嶼潮音激不停,千番巨響自泫然。朝天閣上倚欄望,滾滾波濤接碧天。”劉福鑄教授《論福建媽祖詩詠的海洋文化特色》説該詩作者敍登祖廟朝天閣,倚欄遠望,孤嶼潮音,浪濤接天,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描繪出海天瑰景。 [14] 

媽祖廟寢殿

寢殿,佔地面積238平方米,建於宋雍熙四年(987年)。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衞指揮周坐重建,永樂初和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啓聖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均以重修,民國年間再度在舊址重修。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額保存民國初重修時的墨書,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礎。 [13] 
湄洲媽祖祖廟-寢殿

媽祖廟正殿

正殿,明永樂初(1403年)鄭和奉旨遣官建造,原為朝天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閩浙總督姚啓聖獲媽祖保佑建功而擴建祖廟時,把朝天閣重修並改為正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抬梁結構建築。 [13] 
湄洲媽祖祖廟-正殿
正殿分上、下殿,中間以天井相連,殿前端坐的木雕軟身媽祖像,稱為“出巡媽祖”,後有木雕硬身“鎮殿媽祖”神像。在兩邊神龕中,均為媽祖陪神,稱“十八水闕仙班”。
1.順濟殿。前殿內祀四海龍王,中間置“媽祖巡海圖”巨型屏雕。宋宣和五年(1123),路允迪出使高麗,中途遇難,得媽祖救助回奏於朝,詔賜“順濟”廟額。茲以宋徽宗御書摹勒為本殿額名。
2.天后殿。正殿主奉6米高媽祖坐像,聖威顯赫和形神兼備。左右陪侍陳靖姑、錢四娘兩位女傑;兩旁有宋朝路允迪、李富,元朝蒲師文、宋本,明朝鄭和、林堯俞,清朝姚啓聖、施琅等陪神塑像,皆為弘揚媽祖文化的歷史名臣。
3.靈慈殿。後殿內主祀便裝湄洲媽祖,兩邊二侍女手上之紅燈和黃雀,為媽祖救海難導航之主要象徵物。額名“靈慈”,本為元文宗所賜,今用以彰媽祖靈應慈濟之懿德。 [14] 

媽祖廟聖父母祠

聖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為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保存宋代天井。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13] 
湄洲媽祖祖廟-聖父母祠

媽祖廟雕像

湄洲祖廟分別有石雕、玉雕、木雕、泥塑、瓷雕與銅鑄等媽祖聖像。在廟區制高點上的媽祖石雕像,高14.35米,用365塊白色花崗岩雕拼起來。這尊石雕像展現出媽祖儀態雍容,面部慈祥,雙眼炯炯,飽含深情,遙望大海;頭戴冕疏,身着霞帔,手抱如意,腳踏波濤;被人們譽為“東方和平女神”,並接受海內外信眾瞻仰與朝拜。媽祖公園裏栩栩如生的媽祖故事羣雕講述媽祖生平傳説,人物造型生動活潑,多角度再現她涉波履險與救苦救難的動人場景,體現其大智大勇大愛的人格魅力。 [14] 

媽祖廟建築特色

1.匾聯。祖廟石柱與大門都有懸掛匾聯,以工藝精湛、內容獨特著稱。明正德三年(1508)戴大賓巧妙地運用古漢語通假字特點作楹聯:“齊齋,齊齋,齊齊齋,齊齊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又如:“齊齊齋,齊齋齋,齊齋齊齋戒;朝朝潮,朝潮潮,朝潮朝潮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賜“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聯”,上聯:“忠信涉波濤,周曆玉洲瑤島。”意指女神媽祖,憑着忠信之心,不畏艱險,故能周遊天地之間,拯溺救難。下聯:“神明昭日月,指揮水伯天吳。”匾聯集合書法、雕刻工藝在內設計元素,將抽象精神轉化成為一種可觀賞的符號形式,讓人瞻仰後肅然起敬。
2.壁畫。祖廟壁畫描繪媽祖生前神蹟,形式有連環畫、單幅畫和風俗畫等,其載體有粉牆彩繪、粉牆黑白或瓷磚貼面彩繪等,並運用了紅黃綠等色彩,顯得飽滿充實與鮮明淳樸,象徵着奔放歡慶與和諧美滿的民間文化風情,對建築物起着極強的裝飾作用,進一步提升了環境視覺美育功能。殿前石欄、柱上雕着石榴、蓮花、南瓜、大象、獅子等,其諧音寄寓同胞遠離家鄉的“留戀南國,相思親人”之情。各種吉祥圖像,既傾注了美好情感,又傳達着心靈希冀。另外,湄洲祖廟的父母祠照壁、觀音殿東西外牆墀頭,分別以白灰、麻絲等為主要原料的灰塑裝飾古代人物故事,這些“丰姿多彩”的圖像元素使其環境視覺美育獨具魅力。
3.崖刻。祖廟正殿右後角牆外的崖石上刻有“昇天古蹟”四字,為明代湄洲祖廟主持僧照乘所作,這裏是較早奉祀媽祖的地方之一。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南日寨軍門中軍秦邦錡作詩刻《丁巳仲春登湄洲山謁天妃聖宮》:“湄山清景勝蓬萊,四望滄江天際回。月滿瓊波諸島靜,潮來銀屋一帆開。”劉福鑄教授指出此詩中把湄洲清景更誇為“勝蓬萊”。當圓月當空時,清輝之下的明坡銀崖,如砌玉堆瑤,格外秀美,是為“月滿瓊波”;而當海上潮水湧來時,白浪翻滾,則如銀屋閃閃,歎為觀止,是為“潮來銀屋”的美妙意境[4]。還有莆田市人民政府曾邀請著名書法家林散之題寫 “海峽和平女神”,並鐫刻於湄洲島祖廟山上。
4.碑林。祖廟碑林將眾多石碑集中某一園落裏,供人們觀瞻欣賞與研習借鑑。媽祖碑林由牌坊、牌廊、牌亭、牌石四大部分組成,其核心為牌石,分主碑1座,輔碑99塊。主碑高3.23米,長9.9米,寓意媽祖誕辰及昇天日,兩邊為龍柱,頂部也橫卧兩條飛龍,以體現媽祖碑林的非凡氣魄。主碑文鐫刻有清代進士莊俊元的五言絕句:“宋代坤靈播,湄洲聖蹟彰;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詩中極度讚頌了媽祖信仰的深遠影響。另外99塊輔碑造型各異,碑文除了帝王御書外,大多出自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媽祖豐功峻德之詩詞或聯句,並能使信眾從中瞭解到媽祖文化的源流與書法藝術的風格,傳達着二者珠聯璧合的視覺景觀。 [14] 

媽祖廟文物遺存

石雕媽祖像 石雕媽祖像
湄洲媽祖祖廟的寢殿、正殿和聖父母祠是祖廟建築羣的主要建築,是媽祖信仰在祖廟的主要載體。湄洲祖廟為長323米、寬99米的五進仿宋建築羣,由大牌坊、宮門、鐘鼓樓、順濟殿、天后廣場、正殿、靈慈殿、媽祖文化園組成。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額保存民國初重修時的墨書,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礎。其中聖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為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保存宋代天井。媽祖廟後的岩石上刻有“昇天古蹟”、“觀瀾”等石刻,在祖廟山頂有14米高的巨型媽祖石雕塑像,是用365塊花崗岩雕砌而成,石雕媽祖像頭戴冕旒,身着霞帔,手持玉如意,儀態雍容,表情莊重。 [6-7] 

媽祖廟研究價值

媽祖 媽祖
天下媽祖,祖在湄洲。千百年來,媽祖文化隨着漁民、船工、商賈的不斷傳播,遍佈世界38個國家和地區,全球信眾近3億人。湄洲媽祖祖廟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是全球媽祖信眾的朝聖中心,是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的橋樑和紐帶。 [2] 
媽祖信仰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廣為盛行,台灣民眾信仰媽祖者更是高達千萬人。隨着兩岸交流的日益增進擴大,台灣民眾前往湄洲島媽祖祖廟拜謁人數眾多,湄洲島年接待台胞達10萬多人次,截至2008年底,累計接待台胞160多萬人次。媽祖文化在兩岸交流中日益顯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連接兩岸民眾的精神紐帶。 [8] 

媽祖廟歷史文化

媽祖廟概述

媽祖畫像 媽祖畫像
媽祖,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是媽祖信俗文化的核心,包括祭典儀式、口頭傳説等文化藝術以及民間習俗,遍佈台海兩岸乃至世界各地。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這是媽祖首次獲得朝廷的褒封,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36次褒封。至清光緒元年(1875年),媽祖封號達64字。媽祖信俗是源於人們對媽祖的景仰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民間信仰習俗。媽祖信俗有一定的表現形式,並世代相傳。它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説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 [3] 

媽祖廟媽祖身世

媽祖塑像
媽祖塑像(2張)
媽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誕生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而取名“默”,暱稱“默娘”。相傳林默娘小時勇敢聰明,事親至孝。8歲從師學習,過目成誦,悉解文義。10歲時,隨母親王氏誦經禮佛。13歲時,得到一位老道士指點,授以“玄微秘法”,能識諸般要典。15歲時,能為人治病,扶貧濟困。16歲時,她照妝於井,得銅符一雙,本領更加高強。由於生於沿海都巡檢之家,她熟習水性,能駕船、挽纜,巡遊於島嶼之間,常於風浪裏救助遇險船舶。她還“為裏中巫”行醫救人,辛勤勞作,這為她最終成為海上保護神奠定了基礎。 [3] 

媽祖廟文化活動

按傳統習俗,每年渭洲媽祖廟會一般在三個時節舉辦。第一個時節在元宵節期間,從正月初八日開始至二十九日為莆田民間歡慶元宵節時間。第二個時節是在媽祖誕辰日,即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前後3~5天,廟會以在媽祖祖廟舉行媽祖祭典為最高潮。第三個時節是在媽祖昇天日,即農曆九月初九前後3~5天,廟會以舉行秋季祭典為最高潮。 [19] 
祖廟媽祖“誕辰”和“昇天”日舉行祭祀活動,由其主持人擔任主祭,世界各地媽祖分靈廟負責人蔘加陪祭,先是迎神、上香、讀祝文,接着行三獻禮和三跪九叩禮、送神等,整個過程規模浩大和氣勢恢宏。
2017年4月17日至19日,即農曆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湄洲島開展了以“同謁媽祖共享平安”為主題的系列紀念活動。2017年湄洲媽祖下南洋、過台灣、巡潮汕等三次大型巡安活動的圓滿成功。2017年7月,以“媽祖文化·絲路精神·人文交流”為主題的“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暨中馬、中新媽祖文化活動周,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馬六甲和新加坡等海絲沿線國家重要城市隆重舉行。2017年9月,湄洲媽祖再次穿越海峽。台灣巡遊期間,舉行了接駕大典、繞境布福、大型祭典、萬人誦經、文藝會演、民俗展示等系列特色活動。2017年11月,“湄洲媽祖巡天下”首度赴廣東潮汕巡安,出現了十里長街跪迎媽祖、傾城供品敬祭媽祖的感人場面。 [14]  [18] 

媽祖廟相關詩詞

渭洲媽祖祖廟
宋壽海
默娘不語佑漁村,一瓣心香道自存。
遺鳥安瀾天后影,引燈舒難海神魂。
功垂航運潮音頌,德配冕施祖廟屯。
輪渡渭洲瞻聖像,萬方來島共推尊。
(載《渭洲日報》海外版2002年11月4日)
【作者簡介】
宋壽海(1946-):福建莆田人,高級工程師,任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甘肅省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等。 [20] 

媽祖廟保護措施

1978年,媽祖廟滿地殘磚破瓦,黃泥碎石,只剩下一祠一殿尚在。從小在媽祖的故鄉湄洲島長大的林聰治立志重建媽祖廟。沒有資金,沒有工具,沒有政府支持,林聰治帶領十多位信眾自籌資金、建材,自帶工具開始了祖廟的重建。隨着國家開放和各級政府的支持,林聰治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參與建廟的信眾從島內擴展至全省,從大陸擴展至海外。經過多年努力,媽祖祖廟建築羣又恢復甚至超過當年鼎盛時期的規模。 [18]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湄洲媽祖祖廟也被列入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媽祖信俗”的司祭、祭品、舞蹈、音樂等通過師帶徒方式傳承,已確認代表性傳承人36人,並被確認為福建莆田市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聰治已經80多歲,是首批36名傳承人之一。
2009年9月30日,以媽祖廟為重要物質載體的媽祖信俗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9] 
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在媽祖廟所在的湄洲島設立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福建省批准的首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標誌着媽祖文化將在“媽祖故鄉”湄洲島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和保護。 [10] 
2006年5月25日,媽祖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媽祖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媽祖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島。
  • 開放時間
全天:週一至週日,門票需現場諮詢或網上訂票。
  • 交通
莆田汽車站乘客運專線至(文甲碼頭),然後在文甲碼頭乘船至湄洲島。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