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州都市區

鎖定
温州都市區範圍包括温州市域、麗水市青田縣。根據《温州都市區建設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温州都市區核心區範圍包括温州市區、樂清市瑞安市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龍港市,逐步實現核心區範圍市域全覆蓋。 [1] 
温州都市區將構建“一主兩副三軸四帶”的總體空間格局,其中主中心以環大羅山區域為中心,北跨甌江與永嘉甌北三江、黃田片一體化發展,南跨飛雲江與瑞安一體化發展;主中心南北分別以樂清和平陽、蒼南、龍港為有力兩翼,打造支撐都市區發展的副中心;沿中部沿江發展軸、東部沿海發展軸、西部生態發展軸三條軸,聚力發展沿海先進智造產業帶、環大羅山科創產業帶、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甌江山水詩路文化產業帶四條產業帶,提升都市區產業競爭力。 [1] 
《温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一主一副兩城多點”城鎮空間結構,其中:“一主”指都市區主中心(即温州中心城區),包括温州市區、瑞安市區、樂清市區、永嘉縣城等在內的76個街鎮。“一副”指都市區副中心,包括龍港市蒼南縣城、平陽縣城等在內的鰲江流域重點城鎮。“兩城”指依託文成泰順縣城,積極培育西部重要發展極和生態經濟服務中心。“多點”指重點鎮、特色鎮構成的多個節點。 [5] 
中文名
温州都市區 [1] 
所屬地區
温州市、麗水市 [1] 
地理位置
温州市域、麗水市青田縣 [1] 
下轄地區
76個鎮街 [3]  [5] 
機    場
温州龍灣國際機場
火車站
温州火車南站青田站
軌道交通
温州軌道交通S2線 [4] 

温州都市區建設目標

對標長三角先進城市,圍繞“百萬人才、千萬人口、萬億GDP”的奮鬥目標,打造以國際時尚智造為特色的中國民營經濟之都,建設中國時尚產業智造中心、世界華商綜合發展交流中心、東南沿海醫療康養中心、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浙南閩北區域中心城市。到2022年,都市區經濟總量達到8000億元左右,形成都市區、市域、城區3個“1小時交通圈”,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南大門”和對接閩台的“橋頭堡”,温州都市區作為全省經濟增長第三極地位得到夯實。到2035年,全面建成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聞名國際的開放之城、互聯暢通的便捷之城、包容共享的宜居之城、綠色低碳的花園之城、安全高效的智慧之城、魅力幸福的人文之城和智造發達的時尚之城,躋身全國沿海城市先進行列。 [2] 

温州都市區總體格局

(一)優化都市區空間格局
1.構建“一主兩副三軸四帶”空間格局。温州都市區範圍包括温州市域、麗水市青田縣;核心區範圍包括温州市區、樂清市、瑞安市、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龍港市,逐步實現核心區範圍市域全覆蓋。都市區以“環山、跨江、面海”為主要方向,構建“一主兩副三軸四帶”的總體空間格局。主中心以環大羅山區域為中心,北跨甌江與永嘉甌北、三江、黃田片一體化發展,南跨飛雲江與瑞安一體化發展;主中心南北分別以樂清和平陽、蒼南、龍港為有力兩翼,打造支撐都市區發展的副中心;沿中部沿江發展軸、東部沿海發展軸、西部生態發展軸三條軸,聚力發展沿海先進智造產業帶、環大羅山科創產業帶、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甌江山水詩路文化產業帶四條產業帶,提升都市區產業競爭力。 [2] 
2.建設浙南閩北贛東都市圈。以温州都市區為核心,涵蓋樂清灣區域,構建與台州、麗水緊密聯動的温州都市圈。以甬台温城市羣連綿帶、金麗温城市羣連綿帶為重點,加強空港、海港、陸港、信息港“四港”聯動,推進與台州、麗水、衢州、寧德、南平、上饒等周邊地區節點城市的互聯互通。以打造温台民營經濟創新示範區為目標,以樂清灣區域統籌發展為重點,建立健全樂清、温嶺、玉環為重點的温台合作交流機制,開展温台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點。以甌江山水詩路和浙西南生態旅遊帶建設為契機,加強與麗水、衢州合作,共創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遊協作區。以推動都市圈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源頭防治為重點,強化生態網絡共建和環境聯防聯治,共建美麗都市圈。 [2] 
(二)推進都市區協同發展
1.推進主中心一體化。優先打造中心城區核心區,加快“大拆大整”後城市空間全域謀劃開發,推動功能性區塊、標誌性項目、地標性景觀建設,打造最能體現温州核心競爭力的城市核心區。加快中心城區“向東面海”發展,深化甌洞一體化,推進甌江口和浙南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優化調整東部空間和功能佈局。破除現有行政區劃分割,統籌謀劃和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公共設施建設和生產力佈局,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深化甌江兩岸和温瑞平原一體化,推動温州中心城區向南北擴展,加速都市區主中心一體化發展。 [2] 
2.加快建設南北副中心。加快建設樂清副中心,統籌推進柳市新區(柳白新城)、經濟開發區、濱海新區、樂清灣港區、雁蕩山旅遊區五大區塊,統籌推進雁楠一體化和樂清灣建設,形成輻射環樂清灣城鎮羣的門户。培育發展南部副中心,推進鰲江流域一體化發展,聚力建設平陽濱海新興產業園、龍港新城產業區等產業平台,建設美麗浙江南大門。以温州沿海產業帶建設為抓手,整合提升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動縣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轉型,推進南北副中心向心發展。 [2] 
3.打造西部重要發展極。加快永嘉、文成、泰順、青田縣城建設,推動縣城和中心鎮聯動發展,大力推進人口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差別化推進中心鎮建設,因地制宜推動小城鎮發展,有序推進邊遠村鎮整合集聚發展,建設各具特色小城鎮。以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和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為抓手,全力發展全域旅遊、休閒度假、康養體育等重大產業項目,推動都市區生態功能板塊後發崛起。 [2] 
(三)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
1.加快城市有機更新。高質量、高標準改善城市居住條件,加快市區3萬畝的重點拆改區塊“清零”,啓動老舊住宅小區改造,實施市區新一輪安置提速行動。滾動實施中心城區工業企業三年搬遷改造計劃,基本完成限制發展區範圍工業企業搬遷,實現市區工業企業向平台集聚。推進海綿城市和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突出以中央綠軸、浙南科技城、甌江口產業集聚區、浙南產業集聚區等合計79平方公里重點區域改造。綜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推進市區道路綜合整治,開展城市道路綠化亮化美化提升行動。 [2] 
2.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平台。加大“兩線三片”和17個區級重點區塊開發及有機更新力度,高水平推進七都區塊開發建設,着力打造一批經得起檢驗的傳世精品之作。集中力量推進濱江商務區、中央綠軸、高鐵新城、甌海南部新區、東部綜合交通樞紐、甌江口新區、浙南產業集聚區濱海新區、甌江北岸城市新區、温州北高鐵樞紐建設,促進城市佈局調整和功能提升。加速現代城市十五類功能要素配置的支撐性項目落地,建設20個都市區標誌性建築(街區),打響“大建大美”新名片。 [2] 
3.發展壯大城市經濟。大力培育發展“四新經濟”,實施城市經濟新業態培育行動,市區新業態增加值年均增速15%。大力實施服務業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行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制定實施中心城區樓宇經濟發展規劃,打造地標性的“樓宇羣”“樓宇圈”。推進城市開發建設與城市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城市經濟體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