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尼科特

鎖定
唐納德·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英國精神分析學家
中文名
唐納德·温尼科特
外文名
Donald. W. Winnicott.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71年
職    業
心理學家
主要成就
研究父母——嬰兒關係理論,提出個體發展從依賴到獨立。
出生地
普利茅斯
代表作品
成熟過程與促進環境:情感發展理論研究,遊戲與現實
研究領域
精神分裂

温尼科特人物簡介

温尼科特 (D. W. Winnicott. 1896~1971) 是繼 梅蘭妮·克萊茵之後,較具原創性且為一般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在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創新精神和獨特的視角。他遠離了弗洛伊德對本能的強調,撰寫了大量著作,闡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滋養或阻礙孩子發展,他在英國BBC的無線廣播節目中幫助了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世界。他將克萊茵所強調母親對孩子人格發展的關鍵性影響擴散至孩子周圍的環境,若克萊茵專注的是家庭環境中,母親在孩子的意識層潛意識層中是一不可取代的客體,温尼科特則將他的關懷轉了一個大方向。在他的看法裏,母親是環境的一部份,身為兒童的照顧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進發展的環境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不同於克萊茵仍保留弗洛依德提出的本能驅力,温尼科特將兒童自我建構提升至社會化層次,乃至文化領域的影響。

温尼科特人物生平

■1896年:出生在英國普利茅斯的一個有教養的、信仰新教的家庭。
■1916年:一戰中斷了他的醫學教育,成為一名醫助人員。
■1923年:開始找詹姆斯·斯特拉奇給自己做精神分析。在女王兒童醫院和帕丁頓綠色兒童醫院分別獲得職位。在這兩家醫院,他從事了40年的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師的工作。
■1939年:開始在英國BBC電台做系列節目,一直持續到1962年。
■1941年:研究流浪和貧困對兒童的影響。
■1956~59年/1965~68年:擔任英國精神分析協會主席。
■1971年:在倫敦去世。臨終前在記事本上寫下祈禱:“噢,上帝!讓我死後如同生前!”

温尼科特關鍵概念

環境與本能
温尼科特強調自體形成時的環境重要性,他説環境,當它夠好時,會促進嬰兒的成熟過程。嬰兒依賴環境所帶來的糧食,而環境(在母親的身上)則會針對嬰兒不同的需求自行調適。隨着成長,嬰兒會慢慢地不那麼依賴環境或母親。
温尼科特並不拒斥弗洛依德關於本能以及個體內在動力的理念,他是把其觀點轉移並集中重點於孩童與環境間的互動。此一觀點是把本能的發展放在一個社會的與互動的脈絡上,其結果是把對年幼孩童的情緒發展的理解幾乎完全是以孩童和母親間的關係而非以本能的角度來看待。此一和環境間互相關聯性及其重要性的強調和弗洛依德強調本能的發展是一個很明顯的背離。成長所邁向的一個成熟指的是社會性的(以關係的角度來界定)而不僅只是本能性的。
促進發展的環境
環境的狀況,不論是好或不好,都會形塑嬰兒的發展。環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母親的照顧。温尼科特説:"最初,母親本身就是這個促進發展的環境"。此促進發展的環境其特質即是"調適"。温尼科特即使用此一名稱來描述"環境"對嬰兒需求所做的調適。嬰兒的需求及成熟的歷程才是中心重要的,而適應它們則是父母的責任。也就是説,開始是母親要全然施予到嬰兒的照顧上,然後慢慢地她要朝向"去適應",即一種重新對本身自主獨立性的主張。
換不同的話來説,促進發展的環境給予嬰兒一種全能的體驗。嬰兒開始和主觀性的客體建立關係;亦即,幻想或心理客體。然後嬰兒做了一個很困難的過渡轉移,並藉由心理上創造和再創造該客體的一項歷程來開始和"客觀所感知的客體"建立關係。一個好客體必須是由嬰兒出於需求所創造出來的。當該客體從主觀性的改變到成為客觀所感知的時,孩童乃逐漸離開全能的階段。

温尼科特人物評價

弗洛依德與克萊茵的理論曾重大影響且豐富了温尼科特他早年的生涯,但在他晚年的着作中,他講的是自己的聲音且做出對有關人的研究的原創且重大的貢獻。雖然他的想法並不構成一個體系,它們卻提供有關孩童發展的原創性識見。温尼科特在有關母親與孩童間互動是如何促成或妨礙孩童發展這方面提供了一些獨特觀點。
要把温尼科特的想法和別人的概念關聯在一起是不容易的,因為他一邊成長一邊改變,也因為他有時對理論展現出一種隨意性而使讀者不安或如大夢初醒,諸如把克萊茵認為很重要的點給忽略掉,他曾説:"但誰管它呢?"(Winnicott,1962/1965a,p.176)。哈瑞?甘翠普宣稱温尼科特用了弗洛依德的用詞並説"他不再真的相信它了,特別是"原我"(Id)一詞在他的看法是一點意義都沒有……它只是習慣罷了!"(Guntrip,1976,p.361)。温尼科特也曲解了古典弗洛依德的概念去配合他自己對精神疾病的分類,諸如當他説古典弗洛依德有關精神官能症的概念並不必然是疾患(Winnicott,1956/1958e,p.319)。
大約和温尼科特同寺期的是W.R.D.費爾貝恩,他是不列顛客體關係學派的另一大將。雖説他分享了許多費爾貝恩不滿意弗洛依德的地方,温尼科特強烈地批判了費爾貝恩欲取弗氏理論而代之的試圖(Winnicott & Khan,1953)。温尼科特更進一步發現費爾貝恩沒有整合他的理念讓它進到精神分析理論發展中的領域裏所犯的錯誤。這是很稀奇古怪的,因為温尼科特用任何標準來看都不是一位正統的弗洛依德學派,但他和精神分析主流學派的關係對他而言確是很重要的。
温尼科特在許多方式上豐富了那個主流,以其和孩童間創造性的治療工作以及其關於發展的原創理念,這些都超越了弗氏對本能的重視並預見了科胡特有關健康自戀以及自體重要性等等的理念。

温尼科特主要著作

(1931)《兒童障礙臨牀筆記》
(1980)《小豬:對一個小女孩的精神分析記錄》
(1982)《遊戲和現實》
(1984)《剝奪與不良行為》
(1986)《家是我們啓程的地方:隨筆》
(1986)《持抱和解釋》
(1987)《嬰兒和母親》
(1988)《人性》
(1988)《成熟過程和促進性環境》
(1992)《家庭和個體發展》
(1992)《兒童、家庭和外部世界》
(1994)《與病人交談》
(1997)《思考兒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