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渤海國記

鎖定
渤海國記》,民國黃維翰撰,凡十六章,分上、中、下三篇,約七萬餘言。該書記述自震國公乞乞仲象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參與契丹起事反天贊四年(926)十二月渤海國君主大諲撰在位時為遼國所共231年間事蹟。
中文名
渤海國記
作    者
黃維翰
缺    陷
未注重對原始資料的核對
撰修過程
初稿完成於1929年

目錄

渤海國記撰修過程

該書為作者晚年所撰,初稿完成於1929年。然修訂尚未完成,作者已經離世,後由其友人鮑奉寬編輯成書。書中“再建國”一章有目無文。按原章已寫就,後從黃氏之門生陳祗堂之言刪去,而“別系其事蹟於各篇下”,鮑奉寬輯書稿,仍存其目,並註明原委。據作者在該書自敍,有感於“東荒諸國”,“處僻陋有大國風,惟渤海耳”,乃撰《渤海國記》,“以示偏方霸國多歷年所,蓋亦有不拔之道雲”。

渤海國記評價

該書在徵引史料方面,已較唐晏《渤海國志》廣有增益,不唯中國史料,即如朝鮮史書、日本史書亦有徵引,用黃氏自己的話,那就是“網羅羣籍,旁及海外史”,故該書多有發明創見。如康王大嵩璘文王大欽茂之孫,即據日本史書得知,十四世王大瑋瑎則從《唐會要》得知,凡此種種。另外,在“下篇”九章中首立“朝貢中國”、“交聘日本”、“比鄰新羅”三章,界定並廓清了渤海國中原王朝以及日本新羅三者之間的關係,頗具見地。

渤海國記缺陷

然而作者在引用朝鮮日本史料等史料方面,卻過多的引用了第二手資料,且未注重對原始資料的核對,所以導致了許多舛誤。如稱大玄錫為景王、大為哀王,即取朝鮮黃義敦《朝鮮歷史》所附之年表。其實,“渤海滅亡之年為新羅景哀王之三年,《東國史略》卷一雲:‘渤海景哀王時,契丹攻滅之’。語欠分曉,故以景、哀二字分屬渤海之二王,非其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