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

鎖定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片用對比的手法寫趙晦之不以個人升沉為念的賢德,於頌揚中表達出蘇軾對友人的體貼和寬慰;下片寫蘇軾自己希望歸退田園,在意念上緊承上文,説明趙晦之丟官並非不幸,仍是慰勉友人。全詞采用對比、用典等手法,融入散文句法而不落痕跡,表達了蘇軾對友人體貼慰勉的情意。
作品名稱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
作品別名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昶失官歸海州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失官歸海州
出    處
全宋詞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創作時間
1075年
作品體裁
詞牌名
減字木蘭花
字    數
44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作品原文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
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愠。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
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1-2]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註釋譯文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詞句註釋

⑴減字木蘭花:詞牌名,簡稱“減蘭”。《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雙調四十四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⑵東武:這裏指密州高密縣。後魏置高密郡,治所在高密(見《一統志》)。趙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漣水人。
⑶令尹:春秋時稱楚國執政者,後世也用來稱知縣。
⑷三仕已之無喜愠(yùn):出自《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⑸玷:沾辱,自謙之詞。縉(jìn)紳:本指官員的裝束,即將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間的大帶子上,借作官員的代稱。
⑹二頃良田:典出《史記·蘇秦列傳》:“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⑺歸去來兮:歸去吧。來,語助詞。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3]  [4]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白話譯文

賢明的縣令啊,你的心情不為出仕和去職而改變,心胸如此開闊,令人敬佩。我自己憑藉着虛名居官,不免玷污士林。
不如退歸田園吧,可惜還沒有退隱的條件。我期盼着像你一樣歸隱鄉里,就是不知道要等到何時啊。 [3]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十二月,當時東武令趙昶(字晦之)罷官歸海州,蘇軾作詞以贈別。傅幹注坡詞》卷九詞題:“送東武令趙晦之失官歸海州。”孔凡禮蘇軾年譜》:“熙寧八年。” [4]  [5]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作品鑑賞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整體賞析

此詞上片重在讚揚趙晦之不以個人升沉得失縈懷的胸襟和品德。開頭一句“賢哉令尹”,讚頌之情溢於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無喜愠”來加以申述。這裏運用了出自《論語·公冶長》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趙晦之出仕與罷官兩方面的經歷,以及趙晦之的忘懷得失的主觀態度。在官位觀念極重的封建時代,趙晦之這種超脱的態度是十分難得的,所以蘇軾以“賢哉令尹”相許。蘇軾這樣措辭,表達了蘇軾對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寬慰。後兩句轉到説蘇軾自己,很有點自愧不如、自慚形穢的意思。這是蘇軾的謙虛,而蘇軾對趙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見於言外了。
下片緊承上片,寫自己歸隱田園的願望。“二頃良田”,用了《史記·蘇秦傳》中的典故,帶有幾分幽默感。“無覓處”,當初由於“良田”全無,才走到仕途上來的。可是出仕與歸田相比,蘇軾此時企圖選擇的還是歸田,“不如歸去”。然而説是歸田,卻是無田。這下,蘇軾不知道怎麼辦,在結尾處,蘇軾打趣説:還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見蘇軾歸田(實際是退隱)心情的迫切。這樣寫,表現了蘇軾在出處之間徘徊的人生態度,但主要還是為了進一層淡化趙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罷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當時情境下,這是最得體也最有效的寬慰之辭。
全詞采用對比、用典的寫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詞,引用《論語》中的語句,以及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語句,表達了蘇軾對友人體貼慰勉的情意。 [4]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名家點評

山西大學原教授靳極蒼《蘇軾官密州時所作詞介評》:這全是為安慰被罷官歸去的趙晦之而寫的詞,沒什麼深意。説自己也想歸去,也全是為安慰對方,不是實話,因為蘇軾是全心全意入世的,雖也時動歸去之念,但結果仍隱忍着待下去。 [4]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作者簡介

蘇軾像 蘇軾像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6] 
參考資料
  • 1.    傅承洲.蘇辛詞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80
  • 2.    唐圭璋.全宋詞(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312
  • 3.    夏 華等編譯.東坡集.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20:25
  • 4.    朱靖華 等.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338-340
  • 5.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02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