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渚口村

鎖定
渚口村在祁西,為渚口鄉原政府所在地,因其“溪水瀠洄,環映如錦;背靠成峯,障蔽如城”,故又名錦城
中文名
渚口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黃山市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方    言
徽語吳語徽州片

渚口村村莊景色

渚口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大北河由東北向西南繞村而過。村前平疇軒敞,風光無限。舊時有十四景,均秀麗如畫,清雅有致,惜歷盡滄桑,現大多已難窺全貌了。只有那倖存下來的一些古樹,高大挺拔,翠蓋如雲,三三兩兩地散落在村中。

渚口村歷史背景

據老人們説,從整體上看,渚口村形似“銅鑼”,為易出名人的風水寶地。為了使銅鑼地形免受破壞,千百年來,渚口村只挖兩口井,寓銅鑼有兩個穿繩的眼之意,決不允許再多挖井。同時,村子的“來龍”是活的,來龍山高低起伏,如同蜿蜒的巨龍。先人特地在村前種了兩棵銀杏樹,寓意龍之雙須高高豎起;村中前街相鄰兩户人家的天井中各有一個小水池,終年不涸,寓意龍之雙眸永遠明亮。祁門西鄉有“文堂的水口、渚口的來龍”之説法,足見其名聲很大。如此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了古人樸素的風水理念和創造理想居住環境的追求,實為古徽州村落風水觀的典型。

渚口村民俗文化

渚口全村主要3姓人家:倪氏、吳氏、胡氏。其中倪氏人口最多,居90%以上,是新安公認的望族。倪氏一族為了鼓勵族人上進,形成讀書之風,採取了許多褒獎制度,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村裏每當一個讀書人取得功名後,族人就為他打造一堆旗杆墩,置放於祠堂的門口,並插上旗杆,懸掛幡旗。由於考取功名的眾多,以至於如今貞一堂前石墩環列,仍有十八對之多,記錄着村子昌盛的文風。
渚口村古樸雅緻,古建築很多,一府六縣和貞一堂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村佈局嚴謹,分為前、后街,屋連着屋,牆靠着牆,前街青石路方正寬大,是舊時的主要商業街道;后街石階很多,極富情趣。街巷幽幽,縱橫交錯,沒來過的人轉來轉去,常常又回到原地。
渚口還是曲藝之鄉,祁門有名的民間舞蹈《撲蝶舞》和《姐妹看燈》都與之密切相關,村裏文藝演出風氣一直興盛,近年來,遊人紛紛前來,遊文化古村,觀古建民居,看鄉土戲曲,其樂融融。 [1] 
渚口位於祁西,距縣城30公里。因其溪水瀠洄,環映如錦;背靠成峯,障蔽如城,故別號錦城。唐乾符年間,祁門倪氏始祖康民與鄭傳集眾抗黃巢,加封檢校兵部尚書,其五世孫三六、社五約於宋中期由伊川遷居渚口。
渚口為倪姓聚居地,後發展為倪、吳、胡三姓融合共居,是徽州人聚族而居又融合發展的典型村落,現有284户1005人。“渚”為萬山叢中一小洲,村落一面靠山,三面環水,村人稱銅鑼形、腰帶水。村前平疇軒敞,古樹參天;村內粉牆黛瓦,街巷宛若迷宮。
渚口村自古文風昌盛,歷代名人輩出,舊時書塾眾多,古有舉人5人,文武科進士5人,七品以上官員16人。明代倪思輝,累官至南京户部尚書,明史有傳。清代倪望重,歷任浙江諸縣知縣,以府官致仕,其藏書樓“萬卷樓”聞名遐邇。胡士著,清康熙進士,官至翰林院詹事,他與江南諸多名士之往來,拓展了徽州的人文空間。吳書升獨窮經史,開祁門一邑文風。明清兩代,村人遠遊淮泗,經商者無數。倪本高,明萬曆業鹽兩淮,起業鉅萬;清末民初糧商倪尚榮,因修縣積穀倉而受民國總統黎元洪“澤被鄉閭”的匾額嘉獎。 [2] 
村內“貞一堂”、“一府六縣”兩處古建築,極為獨特,堪稱經典。貞一堂為倪氏宗祠,始建於明初,曾兩度遭火災重建,現存為民國建制。被譽為“徽州民國第一祠”。祠堂座北朝南,前、中、後三進,內置五開間,前後天井,面積1200餘平方米。整座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撐,空間開闊宏大。門前廣場兩側18對巨大的旗杆石鼓,規模壯觀,是倪氏宗族為子孫考取功名者而立旗杆所留。貞一堂因其歷史悠久,體量宏大,用材精良,雕刻精美,規模完備,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1998年5月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府六縣”即倪望重宅,村人稱“新屋裏”,建於光緒十年(1884)前後,佔地1600平方米。整個建築包括1個府廳,6個縣廳,恰合古徽州一府六縣建制,同時暗合宅主6任浙江5縣知縣的特殊經歷。
倪宅建築,府廳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縣廳小巧玲瓏,起居方便;花廳幽靜典雅,格調別緻。與府廳相連的為東花廳,是宅主倪望重的藏書樓,號“萬卷樓”,其藏書1950年移送國家文物部門。2004年11月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中民間文化遺存豐厚,器樂演奏《十番鑼鼓》堪稱鄉村“迎賓曲”;民間舞蹈《撲蝶舞》被譽為祁門旋律;《姐妹看燈》曾進京中南海為中央首長演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