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蟠龍郵票

鎖定
大清蟠龍郵票,發行於1896年3月20日。這是大清郵局脱離海關,光緒皇帝御準開辦“大清郵政”以後第一次正式發行的郵票,它是中國郵票史上首次由皇帝親自御批的郵票。蟠龍郵票畫面的整體佈局採用了滿滿堂堂、中心取圓、局部透白、四角襯花的傳統技法。
中文名
清蟠龍郵票
發行時間
1896年3月20日
版    式
日本、倫敦版蟠龍郵票(無水印)
整體佈局
滿滿堂堂、中心取圓等傳統技法。
優    勢
中國史上首次由皇帝親自御批郵票

清蟠龍郵票歷史背景

清蟠龍郵票 清蟠龍郵票
1897年,清代國家郵政發行正式普通郵票。全套共12枚。圖案有三種。蟠龍圖:面值半分(紫)、1分(黃)、2分(桔黃)、4分(棕)、5分(玫紅)、1角 (深綠);鯉魚圖:2角(絳紫)、3角(玫紅)、5角(黃綠);飛雁圖:1元(深紅與玫紅)、2元(黃與桔紅)、5元(深綠與玫紅)。在郵票上橫列有英文“CHINESEIMPERIAL POST”(帝國中華郵政)字樣。
1901年,清代國家郵政發行。圖案與“二次蟠龍”相同。全套共20枚。蟠龍圖:半分(棕)、1分(桔黃)、2分(紅)、2分(綠)、3分(藍綠)、4分(棕紅)、4分(紅)、5分(玫紅)、5分(桔黃)、5分(紫)、7分(紫紅)、1角(深綠)、1角(藍);鯉魚圖:一角6分(橄綠)、2角(棗紅)、3角(玫紅)、5角(藍綠);飛雁圖:1元(紅與粉紅)、2元(棕紅與黃)、5元(深綠與粉紅)。圖幅約20x24毫米。齒輪度數為13-16。印於無水印紙上
1909年,清代國家郵政為清宣統皇帝登基發行紀念郵票。全套共3枚。面值2分(綠與桔黃)、3分(藍與桔黃)、7分(紫與桔黃)。主圖為天壇祈年殿。圖幅為31*22.5毫米。齒孔度數為14。全張郵票為100枚。凹版印刷。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承印。

清蟠龍郵票版式

日本版蟠龍郵票
【發行日期】 1897-10-1
【全 套 數】 12枚
【齒孔度數】 11-12度
【設 計 者】 費拉爾
【 版 別 】 石印版 太極圖水印
【印 刷 廠】 日本築地活版印刷所
清蟠龍郵票 清蟠龍郵票
【整套價格】 新票人民幣10000元左右,舊票人民幣9600元左右
倫敦版蟠龍郵票(有水印)
【發行日期】 1898-1-28
【全 套 數】 12枚
【齒孔度數】 12-16度
【設 計 者】 費拉爾
【 版 別 】 雕刻版 太極圖水印
【印 刷 廠】 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
【整套價格】 新票人民幣4400元左右,舊票人民幣1250元左右
倫敦版蟠龍郵票(無水印)
【發行日期】 1901-1910
【全 套 數】 20枚
【齒孔度數】 12-16度
【設 計 者】 費拉爾
【 版 別 】 雕刻版 無水印
【印 刷 廠】 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
【整套價格】 新票人民幣3600元左右,舊票人民幣1400元左右
日本版與倫敦版的區別較大,最明顯的是裏面綠圈所示的英文:
日本版郵票裏的英文是“IMPERIAL CHINESE POST”(帝國中華郵政)
倫敦版郵票裏的英文是“CHINESE IMPERIAL POST”(中華帝國郵政)
倫敦版的兩種版式就容易辨別,一種有水印,一種無水印。

清蟠龍郵票相關故事

加蓋“臨時中立”郵票
1912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當時郵政仍由外國勢力把持,郵政總辦帛黎(法國人)決定在大清郵政的蟠龍郵票上加蓋“臨時中立”字樣,有3分、1元、2元、5元四種,作為郵資憑證,運往福州郵局,於1月30日起出售使用。
這種加蓋郵票在福州一經發售,不到三天,便訾議四起,福建省交通司致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北京帛黎總辦所定加印‘臨時中立,字樣郵票,已發閩行用,經本司再三商請閩郵務卜總辦將該票設法收回,暫緩行用。”並指出郵票發行“事關民國主權,請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與帛黎交涉,今後郵票發行不必由郵務總辦經辦。”因在郵票上出現了“大清國郵政.臨時中立”字樣,極為不妥。1912年2月8日,南京臨時政府外交、交通二部電令停止使用。帛黎不得不下令,已收到“臨時中立”郵票的各處郵局,將該票暫予封存,停止發售。
加蓋“臨時中立·中華民國”郵票
清蟠龍郵票 清蟠龍郵票
辛亥革命後,中國仍籠罩着帝國主義的干涉,列強的炮艦遊弋於長江流域。革命黨人屈服帝國主義的壓力,達成南北協議:“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並迫使清帝退位,革命黨人就同意讓出政權。”1912年2月12日,無望的清帝下詔退位。次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推薦袁世凱繼位。就在孫中山提出辭職的同一天,英國、德國、日本三國駐南京領事,奉命到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施加壓力,要求維持中國郵政的現狀,制止福建等省軍政府對郵政和郵票的變革。為此,孫中山立刻電令袁世凱要在郵票上只加印“中華民國”4個字。而袁世凱表面上答應,卻又在原來橫列加蓋“臨時中立”的郵票上,又豎列補蓋了“中華民國”字樣,成了印有十字交叉的“大清國郵政·臨時中立·中華民國”字樣的郵票。由郵政總局駐上海郵政供應處負責加蓋,實際仍交由海關總税務司署造冊處承印,所蓋原票是清代倫敦版蟠龍無水印郵票和倫敦版欠資郵票,運往漢口、南京、長沙等地郵局。出售後引起老百姓的極端不滿,這是侵害中國的主權問題。孫中山得知後,十分氣憤,立即致電袁世凱,命令郵票上不準有“臨時中立”字樣,只能加蓋“中華民國”4個字。在孫中山的斥責下,3月23日,由帛黎通令各郵區,停發加蓋“臨時中立·中華民國”郵票,“將業已發出之該項郵票掃數收回”。
加蓋“中華民國”郵票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平正式就職。在袁世凱的庇護下,帛黎仍是中國郵政的當然“總辦”,他自然也就改變了對中華民國的立場,他指示駐上海郵政供應處,將庫存清代郵票都加蓋正式國名“中華民國”。除海關造冊處加蓋的以外,還有上海商務印書館和英國華德路公司所加蓋。加蓋“中華民國”郵票分三組,分別以不同的加蓋字體特徵命名,分加蓋宋體字、加蓋宋體大“國”字、加蓋楷體“中華民國”郵票。後來,銷售加蓋“中華民國”字樣的郵票,直到1914年3月31日方才停止。
由上述可見,這是中國郵票史上,出現銘記多變的加蓋郵票。歷史證明,勒令停發加蓋“臨時中立”郵票和“臨時中立·中華民國”郵票,並非僅僅因為其加蓋文字不妥,關鍵是這兩組郵票的加蓋,實屬有礙國體,是侵害中國權的鐵證。 [1] 
清蟠龍郵票 清蟠龍郵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