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清流河

鎖定
大清流河,沱江一級支流,流經清流場,故名。該河發源於安嶽縣新民鄉廖家石壩,北向南流,經清流、天寶,入東興區經永福、揚家、蘇家、石子,入榮昌縣(現榮昌區)至吳家鎮折向西南流,復入東興區後經平坦鎮順河鎮郭北鎮等鄉鎮,於內江市國光鄉大河口匯入沱江。河流長度122km,河源高程417m,河口高程288m,天然落差129m,平均比降1.06編,彎曲係數2.25。流域面積1539平方千米,其中,安嶽縣618.6平方千米、東興區524.4平方千米、榮昌區348.8平方千米、隆昌市45.3平方千米、內江市1.9 平方千米。
大清流河河系發育,支流密佈。主要支流為小清流河,發源於安嶽縣兩板橋鄉胡家溝、東向西流至踏水、折向西南流、經李家鎮、元壩,入東興區,經互助鄉、於石子鄉松林壩匯入大清流河。其它較大的支流還有三拱橋溝和馬鞍河。 [1] 
中文名
大清流河
別    名
清流河
所屬水系
沱江
地理位置
中國西南地區
發源地
資陽市安嶽縣新民鄉唐石壩
主要支流
小清流河
三拱橋溝和馬鞍河
河    長
122 km
面    積
1539 km²

大清流河地貌

大清流河流域地處川中丘陵地區,境內地勢微向南傾,多由近於水平的自流並組紫色砂岩、頁岩及泥岩組成,經流水侵蝕切割,形成丘陵地貌,海拔350~500m。北部安丘境內為嶺脊狀深丘,中部內江縣境內多方狀淺丘.南部隆昌縣境內為渾圓狀淺丘。丘頂面積不大,耕地一般多為旱作;丘間谷底開敝,谷坡緩平,廣佈水稻。沿河有零星平壩分佈,面積甚小。流域內廣泛出露侏羅紀紅色地層,最高點在河源分水嶺,海拔485m,最低點河口海拔288m,相對高差197m。

大清流河氣候

大清流河
大清流河(4張)
該流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熱,年平均氣温17.7℃,1月均温7.1℃,7月均温27.3℃,極端最高氣温41℃,極端最低氣温一3℃,≧10℃活動積温5672℃;無霜期約310夭;年降水量北部約1000mm,南部約1100mm,5~9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熱量資源與降水一樣也比較豐富,高温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利於雙季稻和甘蔗等作物生長。乾旱是本流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冬幹、春旱、夏旱、伏旱經常發生,秋天多綿雨,不利於晚稻和紅若的收穫。
流域含內江地區的內江市、內江縣(現東興區)、安嶽縣、隆昌縣(現隆昌市)和重慶市的榮昌縣共四縣一市的51個鄉(鎮),總人口約85萬(其中農業人口約74萬),總耕地約82萬畝(其中水田47萬畝),農業人均耕地1.11畝。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次為小麥、紅若、玉米、高梁、豆類。經濟作物,安丘縣以棉花為主,是建國後發展的新棉區;內江縣(現東興區)以甘蔗以主,甘蔗已有數百年曆史,次為油菜、花生、蠶桑、柑桔等。內江還盛產錦橙,以皮薄子少、味香化渣,聞名全川,遠鋪國外。流域內林地不多,分佈零星,主要樹種為松柏、青槓、愷木等。 [1] 

大清流河流量

據大清流河最下游站實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13.5立方米/s,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26億l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277mm,屬我省低徑流區。徑流受降水分配規律的影響,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較大,80%左右集中在汛期,形成洪水,為患於民。據洪水調查資料,幹流平坦鄉斷面洪峯流量,1938年1740立方米/s、1955年為1550立方米/s、1962年為1460立方米/s。而枯水期河流乾涸,乾旱頻繁,據內江縣36年統計資料,春早25次,夏旱24次,伏旱13次,春夏連旱18次,春夏伏皆旱4次;又據安嶽縣22年統計資料,春旱10次,夏旱10次,伏旱12次,春夏連旱4次,春夏伏皆旱1次。 [1] 
大清河流域水利開發很早,或開渠引水,或築塘蓄水,或筒車提水。據民國《內江縣誌》記載:“舊志:治東西十六里,各里有官堰數井、十數井不等。通共堰一百五十八井,所以均水利、資灌溉也。”“濱河溪者,用龍骨車踩、筒車活水。”清道光《安嶽縣誌》記曰:“乾隆二十一年(1756)前邑令江伍圖奉文諭民,量地修築塘堰··…新舊塘堰總計二千一百二十六處。”建國後,水利建設蓬教發展,水資源得到較好的開發利用,蓄水工程與提水工程並舉,已建成水庫103處,石河堰679處,山平塘6043口,有效容積1.48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8.8萬畝;電力提灌站裝機243台、1.22萬kw流動機灌2553台、2.33萬馬力,灌溉面積21.3萬畝。水庫中含中型水庫2座,即:位於幹流上安嶽縣九龍鄉的報花廳水庫,壩高30m,心牆土石壩,集雨面積20.5平方千米,總庫容1320萬立方米,有效灌面1.56萬畝;位於支流小清流河上游安嶽縣磨灘鄉的磨灘河水庫,壩高43m,粘土心牆土石混合壩,集雨面積83平方千米,總庫容3275萬立方米,有效灌面2.78萬畝。並有小(一)型水庫21座,即:安嶽縣的雙河、鴨兒石、靈官橋、觀音寺、周家廟等5座水庫;內江縣的前進、芋河溝、`堯家坡、蓮花台、鐵爐溝等5座水庫;榮昌縣的雙河口、水衝、豆腐橋、天宮堂、桂花灣、寶積寺、橋亭子、吊樓子、羅家橋、小萬福橋、傅家拱橋等11座。流域內水能資源不豐富,只有小水電斌12座,裝機20台,容量1700kw。
大清流河自古即有通航之利,河道曾作為經濟動脈而存在,但其河道狹窄,水深較淺,險灘較多,主要險灘有曬魚灘、大埂、小埂、觀音灘(現順河鎮)、頭灘、一線灘等處,均須縴夫拉船。故歷代治河,皆以治理險灘,暢通航運為主要內容。清光緒時(1880年左右),曾修建了桂林堤等船閘;民國31年(1942年)省水利局又設計修建桂林堤、筒車堰、七星橋、大響灘等四級船閘。建國後自1960年開始了大清流河的渠化建設,現已建有船閘16處,全年可通行8一20噸木駁船及20~50馬力機動船,通航里程109千米,年貨運量8~10萬噸。支流小清流河亦實現渠化,建船閘5處,通航里程26km,年貨運量2~3萬噸;支流馬鞍河也建有簡易船閘1處,通航里程skm,可通行5噸木船,年貨運量0.3一0.5萬噸。
有關部門對大清流河的開發治理曾兩度進行規劃,擬新建聯合、紅巖溝、新油房、大田角等4座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92平方千米,總有效庫容5849萬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485萬畝;擬在各梯級船閘建小水電站16座,裝機3770kw。讓大清流河更好地造福於流域人民。 [1] 

大清流河水質

據悉,大清流河東興區境內沿河涉及鄉鎮總人口22.7萬人,其中場鎮人口2.1萬人。是沿河農民、場鎮居民的主要生產、生活水源。從2006、2007、2008近三年的監測情況來看,大清流河水質不穩定,但總體水質均能達到Ⅲ類水質標準,但有個別是劣尾標準。近三年大清流河入境斷面永福Ⅲ類水質達標率分別為33.3%,出境斷面小河口磚瓦廠Ⅲ類水質達標率分別為66.67%、33.3%、66.7%,從總體上看,出境斷面的水質好於入境斷面的水質。在09年之後,環保局對三個鄉鎮分別是楊家,永福,平坦鄉做了生活污水的處理,並建立了人工生態濕地,減少了三個鄉鎮生活污水排放,不需要處理便可直接流入大清流河中。

大清流河清流河上的橋

順小河口上行,是大清流河邊第一鎮,東興區郭北鎮,老地名一緦灘,因河邊過去多浣紗洗麻者,故名,後來簡寫為“一泗灘”。
在大清流河上,還保存有不少的古代石板橋,上清橋、姑嫂橋、見龍橋、五家灘石拱橋等等,儼然古代石板橋的天然博物館。其中,最讓人無限遐想的還是姑嫂橋。
這橋又稱二仙橋。相傳,兩姑嫂實際是神仙,橫跨大清流河的石板橋剛建好,便來了兩個飄然的仙女,一姑一嫂踩橋,從此這橋就叫“二仙橋”,這渡便叫“雙女渡”,這灘便叫二仙灘。大清流河上的古石板橋,都建了一個方便過船的拱形橋洞。因姑嫂橋的拱壞了,換了兩塊鋼筋水泥預製板平鋪替代,自然少了拱形曲線的風雅。
橋旁,以前還建了祭祀兩位仙女的“二仙庵”,可惜年代久遠了,“二仙庵”已無跡可尋。
上清橋又名青雲橋。橋旁有座始建於明代的萬福寺,可供香客了願,遊客觀賞。此處古牌坊上的文字雖然被全部打掉,卻有清乾隆時期郭北鎮本土作家、書法家王果的對聯:唱罷漁歌且沽酒;跨來驢背好尋詩。幹青雲而得路;指白水以明心。

大清流河張三丰與神仙井

在清流河邊,即東興區新江街道國光村7組,老地名青槓坪之處,筆者發現了張三丰曾居住之地。
清代《內江縣誌·卷八·人物誌·仙釋》載:“張三丰,永樂初(明成祖朱棣時期)至內江,明道人家詢其姓,曰‘龐’,遂以‘老龐’呼之。”張三丰來內江,就曾居住在青槓坪,並且在周圍還挖了兩口井,當地羣眾稱之為神仙井、八卦井。
其中神仙井就在國光村7組,夾在兩塊水田之間,圓形井沿,井水清澈。關於神仙井流傳有不少傳説,説喝了這水包醫百病。周圍村民説,雖然有了自來水,他們還是喜歡喝井裏的水。另一口井又名蓮花井,在東興區清流村4組。一位正在挑水的村民説,井水煮出來的米飯白花花的,很香。

大清流河河上拍電影

在東興區新江街道清流村,距大清流河河口500米處,曾是繁榮的水運碼頭,舊稱“小河口”。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曾在這裏拍攝外景。
1981年2月24日至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決定在內江選擇外景,開拍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這部電影是根據首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內江地區簡陽縣(今資陽市下轄的簡陽市)人周克芹的同名小説改編。
當時,在內江拍電影一事成為內江最轟動的文化盛事!街談巷議,見面交談,少不了“內江拍電影了”的話題!電影的重要場景拍攝地鎖定在小河口。
電影在清流村拍攝,其中還發生了許多故事。居住在清流村13組的李傳淑回憶説,拍電影那年自己33歲。開拍前,她撿到一支煙杆,煙嘴是玉石的,木質煙桿長約1尺。她看到這是飾演許茂的演員賈六用過的,趕緊送去,使正在為丟失重要道具着急的賈六轉憂為喜!飾演四姑娘的王馥荔不小心被狗咬到了,還被送到了■木鎮部隊診所治療。
電影拍攝時,村裏不少人都去當了羣眾演員。清流村人説,飾演三姑娘的斯琴高娃背上背的那個女娃娃就是村民羅福田的女兒。而在劇中為工作組組長劃漁船的,就是村民陳遠明,外號“陳大四兒”。
現年53歲的陳遠明説,電影中有一個“送行”的片段,劇情要求是下雨天氣且水霧瀰漫,為了營造場景,還借用了消防隊的消防車和部隊的快艇,進行“降雨”和“施霧”。“因為‘降雨’噴水要打爛斗篷,最後又等了一個星期,等到老天下了雨,才拍完‘送行’這齣戲。”對當時的場景,陳遠明記憶猶新。
陳遠明説拍攝過程中,凡是踩壞了莊稼,攝製組都賠了錢。“你不要不行啊!他們熱情得很!划船耽擱了打魚,攝製組按每天打幾斤魚,每斤魚能賣幾角錢計算,給了我誤工費,一分都不少。”

大清流河進士灣第一人

王果是清乾隆時期郭北鎮著名本土作家、詩人、書法家。他的故居就在郭北鎮景坡村1組。
王果是清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後人為紀念其故居所在的灣,取名“進士灣”。王果一生正直,賞罰嚴明。他親戚的兒子犯了法,他親自綁了送交法辦。他後任山東惠民縣知州,因剛直不阿得罪權貴,發誓終身不仕,辭官回家埋頭著書,父老涕泣相送百里之外。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果纂修《內江縣誌》刊印4卷本。
抵達“進士灣”,王果故居附近可見兩根石質桅杆,這就是望柱。望柱頂上雕刻稜角,看不出明顯的動物造型。每根望柱中間相隔一段距離,箍在望柱上有比望柱大的兩個石質方框。相傳望柱東為“望君出”、西為“望君歸”,有特殊的祭祀悼念作用。
王果著有《清官亭記》,這是已知中國古代唯一為清官建亭並直接題名褒獎清官的文章。文章為表彰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來內江任知縣期間懲治盜匪有功的毛俊章所寫。全文刻碑,原址在今河壩街,內江一初中對面。
參考資料
  • 1.    陳渭忠 .四川水利-沱江支流大清流河:四川水利期刊,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