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三丰

(中國道教武當派、三豐派祖師)

鎖定
張三丰(生卒年不詳 [1]  [20]  [22-24] 武當山道士 [14]  ,名通,又名彭俊、全一、思廉、玄素、玄化、三仹、三峯,字君實、鉉一、蹋仙、居寶、昆陽、剌闥、元元、玄玄、符元,號三侔、三豐子、玄玄子,世稱“隱仙” [21]  因其平時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自稱為張道陵後裔;一説陝西寶雞 [16-17]  ,一説遼東懿州(今遼寧省阜新彰武縣西南或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人、一説遼東懿州望平縣(今遼寧省錦州黑山縣姜屯鎮)人 [2]  ,祖籍江西龍虎山,道教學者、思想家、書法家、武術家。 [3-9]  [12]  [14-15]  [18] 
張三丰於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舉茂才異等,歷官至中山博陵令。其人丰姿魁偉,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歷代皇帝敕封其有“忠孝神仙”“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通微顯化真人”“韜光尚志真仙”“清虛元妙真君”“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等 [14]  [18]  [22] 
(概述圖取自明朝李文忠家藏文物第十種材料內) [9-10] 
別    名
張全一
君實
三豐
民族族羣
漢族
主要成就
開創武當派 [9]  [14] 
主要作品
大道論》《玄要篇》《無根樹》《打坐歌》《玄機直講》
本    名
張三丰

張三丰人物生平

張三丰早年經歷

宋末元初,張三丰出生。生有異質,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長七尺餘,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飾邊幅,人皆目為張邋遢 [22]  [24-25] 
張三丰五歲時,目染異疾,積久漸昏。當時有道人名張雲庵,是方外異人,住持碧落宮,自號白雲禪老。見而奇之曰: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須拜貧道為弟子,了脱塵翳,慧珠再朗,即送還。林氏許之,遂投雲庵為徒。靜居半載而目漸明,教習道經過目便曉,有暇兼讀儒、釋兩家之書,隨手披閲,會通其大意即止 [29] 
張三丰十三歲時,其母林氏想念他,張雲庵也不留,於是張三丰拜辭歸家,專究儒業 [29]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張三丰舉茂才異等 [29] 
元中統二年(1261年),張三丰文學才識,列名上聞,以備擢用,然而做官不是其向來的志向 [29] 
至元元年(1264年)秋,遊燕京。當時元朝剛剛在燕京定都,詔令舊列文學才識者待用。張三丰聲望漸起,始與平章政事廉希憲相交。廉希憲驚異他的才能,奏補為中山博陵令。 [29] 

張三丰棄官歸隱

元至元二年(1265年),張三丰父母病逝,張三丰棄官丁憂,不久斷絕仕進的想法,奉諱歸遼陽,終日哀毀 [29]  閒居數年,張三丰束裝出遊,將田產託付給族人,囑代掃墓,帶領二行童相隨。遊歷各地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幾乎三十年,均無所遇 [29-30] 
元延祐年間,張三丰六十七歲,入終南山修煉,拜火龍真人為師,得金丹之旨。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善,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立辭恩師,和光混俗者數年 [30] 

張三丰得道成真

元泰定元年(1324年)春,南至武當山,調神九載而道成。隱顯遨遊又十餘年。 [30] 
元至正初年,由楚還遼陽,省墓訖,復之燕市,公卿故交,死亡已盡矣。 [30] 
張三丰龍行書法
張三丰龍行書法(6張)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秦淮漁户沈萬山,又名萬三,好善樂施,張三丰傳道於沈萬三。沈萬三自號三山道士。臨別,先生預知萬三有徙邊之禍,囑曰:東南王氣正盛,當晤子於西南也。不久返回陝西,居寶雞金台觀。 [30] 
元至正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1366年10月30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士民楊軌山置棺殮訖,臨窆復生。

張三丰蹤跡莫測

明初入蜀,至太和山(武當山),時五龍,南巖紫霄三宮都毀於戰亂,張三丰帶領道徒除去荊榛,掃除瓦礫,創建草廬而居住,廬名遇真宮,收徒邱元靖,不久離去。入成都,勸説蜀王朱椿入道,不聽,退還襄鄧間,蹤跡莫測。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華夷賓服,詔求張三丰,不赴。 [30]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強迫沈萬三敦請張三丰,不赴 [30]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派遣三山道士沈萬三尋訪,不得 [25]  [27]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張三丰遁入雲南,恰逢明太祖徙沈萬三於海上,緣此踐約來會,同煉天元服食大藥。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藥成,張三丰至貴州平越福泉山,朝真禮斗,候詔飛昇。
明永樂五年(1407年) ,明成祖派遣給事中胡濴、指揮楊永吉等尋訪張三丰,不得 [28]  [31] 
明永樂十年(1413年),命孫碧雲武當建宮拜候,並致書相請,不得。

張三丰主要影響

張三丰把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等號,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裏,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仁義禮智信和人體五經肝肺心脾腎是一一對應的。 [11]  他在《五德篇》中説:“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所以説“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為後人習武,養性做出巨大貢獻。

張三丰歷史評價

歷史評價
敕封歷史
概述
敕封寶誥
元朝名士,天師後昆。鶴骨珊珊,龍髯拂拂。非百里之小才,得一官而勇退。出遼東而訪道,入終南而遇師。笠穿衲敝,寒暑不侵;果熟丹成,縱橫自在。託歌詞而談道,響徹雲霄;藉塵垢而隱真,人稱邋遢。玉樞宣詔,金殿飛身。玄妙無方,隱顯莫測。大忠大孝大慈大悲南極會上羣仙領袖玄玄演正武當繼武真君。 [26] 
寶誥二
始青一炁,教闡十方。積功勳於大明,度眾生於廛市。遇火龍而細參至道,入武當而調養穀神。混俗和光,經緯五載;入山面壁,考驗九年。大廷朝駕顯飛昇,名山古洞留仙蹟。方方開化,處處設壇。演金科流傳萬世,證金丹度盡後學。大悲大願大慈大仁至靈至聖至公至明羣真一元始祖廣慈普度真君通微顯化天尊 [26] 
寶誥三
中山舊令,上清律仙。廣三千之功行,證十二之圓通。擅神靈變化之奇,精符篆龍蛇之體。道高德重,煉人元而兼統地元;和光同塵,潛玩世而即行度世。尋有德之人,人人得度;種無根之樹,樹樹皆空。講先天之妙旨,為後進之梯航。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武當繼教掌法仙師靈寶真人天雷主宰玄玄演道飛龍濟世真人通微顯化天尊 [26] 
寶誥四
寶誥四
至真傳道,太清選仙。居武當而啓教,為文始之正傳。如痴如醉,混仙蹟於麗春;教孝教忠,闡玄風於華夏。度萬三於滇海,壻女同升;續龍虎之神通,道法兼備。十方寶筏,三教宗師。大悲大願大慈大仁至玄至妙至奇至神東華首相三清外臣雷霆神吏靈寶天師太和一炁始祖道通文遠真君通微顯化天尊。 [26] 
寶誥五
玉虛上相,金闕高真。德暢人神,經開井鬼。廣三千之功行,醒億萬之沈迷。昔從元嶽而成真,今繼玄天而闡化。扶正教無黨無偏,闢旁門有聲有色。誅殺乾坤之方士,挽回道德之宗風。指先天而對月,招後進以升雲。道妙無方,玄微莫測。至靈至聖至大至尊體合自然神凝般若三教真宰一氣權衡參法天師洞玄帝君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 [26] 
參禮如來宣賜佛號並贊
神光熙照,性海澄清。在塵出塵,隱世度世。現醫身而扶危拔困,偈眾而闡道傳經。果證大羅金仙,道比達磨尊者。大仁大願大慈大悲三豐真師救難天尊邋遢靜光佛菩薩摩訶薩。 [26] 
敕封仙號
敕封
仙號
明天順皇帝
敕封誥命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仙風道骨,得天地之真元,秘典靈文,集陰陽之正氣。顧長生久視之術,成超凡入聖之功。曠世一逢,奇蹤罕見。爾真人張三丰,芳姿穎異,雅志孤高。得仙籙之秘訣,餌金鼎之靈膏。去來倏忽,實得造化之機;隱顯微芒,吻合乾坤之妙。茲特贈爾為通微顯化真人,錫之誥命,以示褒崇。尚期指教,式惠來英。
元朝至正五年,朝廷
賜封張三丰為“三豐仙神”。
元惠宗
敕封忠孝神仙
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
明熹宗
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明英宗
賜號“通微顯化真人”;
明憲宗
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

張三丰人際關係

父親
張昌,字子安,或雲仲安,號白山。元太宗時進士,性素恬淡,無仕宦情,入山為隱士 [22] 
母親
林氏 [22] 

張三丰主要作品

張三丰 張三丰
張三丰著述豐富,諸如、《玄機直講》、《打坐歌》、《玄要篇》、《無根樹》,先後被清代汪錫齡和李涵虛編輯成集,這就是流傳的《張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不過,張三丰的傑作當稱二十四首《無根樹》丹詞。
千百年來道家理論玄奧,文字晦澀,不能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從而阻礙了道教的深入傳播,張三丰採用歌詞的體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奧的修真理論化為膾炙人口的曲詞無根樹》。
這篇無根樹共24首,包含了張三丰隱仙派的修真理論和先後修持次第。
只要細細領悟他的《無根樹》,就會打開通玄路步入仙道門,正如他在《自題無根樹詞》中所説的那樣“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張三丰人物爭議

關於張三丰的籍貫,諸多文獻記載不一,眾説紛紜。現存於寶雞金台觀的明代天順六年(1462年)《張三丰遺蹟記》碑載:“真仙,陝西寶雞人。”這也是最早記載張三丰籍貫的史料。碑文作者張用澣為明初朝廷高官,曾在陝西任職,其三代均與張三丰有交情。故其言可信度高,此説為後世大量引用。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姚福撰《清溪暇筆》,弘治八年(1495年)黃瑜撰《雙槐歲鈔》、陸深著《玉堂漫筆》、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亦載:“一雲寶雞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王圻纂集《稗史彙編》亦載:“寶雞人”,汪道亨馮從吾纂修《陝西通志》,談迂著《棗林雜俎》雲:“按他書一雲: 寶雞人。”順治十八年(1661年)張俊哲等纂修《陝西通志》、田文鏡等纂修《河南通志》載:“或雲寶雞人”。鄧夢琴等纂修《寶雞縣誌》及清代一些地方誌亦云:“張三丰為寶雞人。”此外,還有沙陀、義州、遼陽、南召、閩縣、羊城、天目、平陽、黃平、金陵等説法。張三丰的籍貫雖然説法眾多,但較能令人信服的只有陝西寶雞説和遼東懿州説。相比而言,陝西寶雞説歷史資料記載較多,為主流觀點,今學者大多傾向於《明史》中張三丰出生地“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説。 [19] 

張三丰史料索引

《三豐全書 [13] 
《清雍正南召縣誌·卷二》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張三丰仙人自寫真容石刻碑》
《張三丰遺蹟記》
《南雷文案·王徵南墓誌銘》
參考資料
  • 1.    《三豐全書·蘆汀夜話》:長江月白,霜露滿汀,萬山先生子欲聞予之出處乎?予當生時,一鶴自海天飛來,鹹謂令威降世。後知丁公仍在靈墟,予思彼人也,我亦人也,予豈不得似丁公?每嗟光陰之倏忽存沒,富貴如風燈草塵,以是日夕希大道,棄功名,撇勢利,雲遊湖海,拜訪名師,所授雖多,皆旁門小法,與真道乖違,徒勞勤苦。延佑初年,已六十七,心命惶惶,幸天憐憫,初入終南,即遇火龍先生,乃圖南老祖高弟,物外風儀。予跽而問道,蒙師鑑我精誠,初指煉己功夫,次言得藥口訣,再示火候細微、温養脱胎、了當空虛之旨。一一備悉。於是知欲進道者,必須法財兩用,予素遊訪,兼頗好善,傾囊倒篋殆盡,安能以償夙願?不覺憂形於色。師怪問之,予揮淚捉膝以告。重蒙授以丹砂點化之藥,命出山修之,立辭恩師,和光混俗,將覓真鉛八兩,真汞半觔,同入造化爐中,煅煉轉制分接,九還已周,藉此貲財,以了大事。由是起蓋丹房,一身端坐,虛心養氣,虛氣養神,氣慧神清,廣覓藥材,時飲蟠桃酒,朝餐玉池液,如醉如痴,補氣補血,但得汞有半觔,可待他鉛八兩,月數將圓,金花自現,十手捉虎擒龍,來得先天一氣,徐行火候抽添,自合周天度數,知復姤進火退符,識卯酉防危慮險,十月功完,聖胎顯象,九年面壁,與道合真,所謂跨鶴青霄如大路,任教滄海變桑田也。吾之出處,大概如此。請與子鼓枻而歌,以盡今宵之樂!
  • 2.    佟寶山. 張三丰出生地考[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4):79-81.
  • 3.    《清雍正南召縣誌·卷二》: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裏有“張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菴遺址。
  • 4.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七》: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
  • 5.    林俊岸. 張三丰之道符體書法[J]. 武當, 2018(1):42-45.
  • 6.    周勇. 隱逸道士張三丰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9.
  • 7.    劉國樑. 試論張三丰的哲學思想[J]. 社會科學戰線, 1985(02):29-34.
  • 8.    孔令宏. 張三丰的隱仙理論[J]. 武當, 2007, 000(010):42-44.
  • 9.    通微顯化真人張三丰  .道教之音網[引用日期2021-01-01]
  • 10.    周津林. 福泉山《張三丰仙人自寫真容石刻碑》[J]. 電影評介, 2011, 000(007):81-82.
  • 11.    張三丰《上天梯》講解  .道教之音.2015-01-23[引用日期2015-07-01]
  • 12.    還原真實的張三丰-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3-21]
  • 13.    張三丰先生全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3-21]
  • 14.    武當武術•張三丰與武當太極拳  .武當博物館官網[引用日期2021-08-20]
  • 15.    宣德朝史料中的張三丰  .道教之音官網[引用日期2021-08-20]
  • 16.    《張三丰遺蹟記》:真仙,陝西寶雞人
  • 17.    朱玉林. 道家文化傳承在寶雞——寫在《仙道金台——張三丰第一道場金台觀》出版之際[J]. 寶雞社會科學, 2016, 000(004):61-63.
  • 18.    《太嶽太和山志》:張全一,字玄玄,號三侔。相傳留候之裔,不知何許人?丰姿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頂中作一髻。手執方尺,身披一衲,自無寒暑。或處窮山,或遊鬧市,嬉嬉自如,傍若無人。有請益者,終日不答一語,乃至議論三教經書,則絡繹不絕。但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並無虛誕禍福、欺誑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興來穿山真走石,倦時鋪雲卧雪,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峯。遍歷諸山,搜奇覽勝。嘗與耆舊語云: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巖、紫霄去荊榛拾瓦礫,旦初創焉。命丘玄清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巖,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 又尋展旗峯北陲,卜地結草蘆,奉高真香火,曰: 遇真宮。 黃土城卜地立草菴,曰: 會仙館。 語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 至囑! 至囑!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長往,不知所止。 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於四方。清理道教,有 張玄玄可請來。永樂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書,累遣使臣請之不獲,後十年敕大臣,師之所言,信不虛矣。
  • 19.    張三丰在寶雞史蹟考  .道教之音官網[引用日期2022-07-11]
  • 20.    張三丰生卒年探微  .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官網[引用日期2022-12-19]
  • 21.    《三豐全書》:先生嘗自言云:吾之名號,多與古今人同,知之即改,於心乃安,以故渺渺無定也。一名通,與本支遠祖高公之子同;一名金,與別支遠祖漢大司馬同,均見《留侯世家》。一名思廉,與元玉笥生字同;一名玄素,與唐大宗時言官同;一名玄化,與葛玄弟子同。因就兩名中,各取上一字,為玄玄子。又與太上聖號同,乃更為山峯。又與樸楊子同,復易為三峯。又與採戰者同,殊可笑矣。但此三峯之字,傳呼已久,不欲再行改更,因憶幹爻之連,而有坤爻之斷,不足以還純幹也,乃從坤土之中植一根浩然之氣,補其斷而全其一焉。自今以往,當更名全一,字三豐,名號於是乎大定。
  • 22.    朱炳旭. 張三丰出生年代及名號新考[J]. 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2):3.
  • 23.    《宗教詞典》:“ 張三丰㈠‘豐’亦作‘峯’。宋代技擊家‚武當派之祖師。其法以禦敵為主‚非困不發‚純用內功‚故稱內家拳。㈡道士。有種種傳説‚《異林》説是宋時人‚常從太守入華山謁陳摶。《明史》或曰金時人‚無名氏作傳又説出自元末‚《張三丰先生全集·匯記》定為元初人。
  • 24.    《南雷文案·王徵南墓誌銘》: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峯。三峯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 25.    《三豐全書·三豐張真人源流》:真人遼東懿州人,姓張名君實,字符元,號三豐子,又號昆陽。或雲姓張名正,字君寶,號元元子。宋末時人。生有異質,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長七尺餘,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飾邊幅,人皆目為張邋遢。所啖升斗輙盡,或避谷數月自若。延祜間,年六十七,入嵩南遇呂純陽、鄭火龍,得金丹之旨,修煉成道。或雲入終南,得火龍真人之傳,修煉成道。秦淮漁户沈萬山,又名萬三,好善樂施,限於家貧,不能如願,真人傳以點石成金之術遂其願。萬三自號三山道士,其丹室有聯雲:『八百火牛耕夜月,三千美女笑春風。』世稱為聚寶盆,城西南三山街是其故居。真人於元末居寶雞金台觀,至正丙午九月二十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士民楊軌山置棺殮訖,臨窆復生,時年一百三十歲矣。從此入蜀,至太和山,結茅於玉虛庵。庵前古木五株,嘗棲其下,猛獸不傷,鷙鳥不搏,眾皆驚異。有人問仙術,絕不答;問經書,則論説不倦。嘗語武當鄉人曰:『此山當大顯』。後永樂間,皇帝勑修武當,真人隱於工人之中,勤勞行功,人皆不識,惟碧雲孫真人深知。時碧雲為武當山住持,與真人來往,多受真人益。真人名達天庭, 皇帝遣使屢召不赴,惟以詩詞託碧雲奏之。後以道授道人元靖,不知所終。
  • 26.    《三豐全書·寶誥卷》: 寶誥一   元朝名士,天師後昆。鶴骨珊珊,龍髯拂拂。非百里之小才,得一官而勇退。出遼東而訪道,入終南而遇師。笠穿衲敝,寒暑不侵;果熟丹成,縱橫自在。託歌詞而談道,響徹雲霄;藉塵垢而隱真,人稱邋遢。玉樞宣詔,金殿飛身。玄妙無方,隱顯莫測。大忠大孝大慈大悲南極會上羣仙領袖玄玄演正武當繼武真君。     寶誥二   始青一炁,教闡十方。積功勳於大明,度眾生於廛市。遇火龍而細參至道,入武當而調養穀神。混俗和光,經緯五載;入山面壁,考驗九年。大廷朝駕顯飛昇,名山古洞留仙蹟。方方開化,處處設壇。演金科流傳萬世,證金丹度盡後學。大悲大願大慈大仁至靈至聖至公至明羣真一元始祖廣慈普度真君通微顯化天尊。     寶誥三   中山舊令,上清律仙。廣三千之功行,證十二之圓通。擅神靈變化之奇,精符篆龍蛇之體。道高德重,煉人元而兼統地元;和光同塵,潛玩世而即行度世。尋有德之人,人人得度;種無根之樹,樹樹皆空。講先天之妙旨,為後進之梯航。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武當繼教掌法仙師靈寶真人天雷主宰玄玄演道飛龍濟世真人通微顯化天尊。     寶誥四   至真傳道,太清選仙。居武當而啓教,為文始之正傳。如痴如醉,混仙蹟於麗春;教孝教忠,闡玄風於華夏。度萬三於滇海,壻女同升;續龍虎之神通,道法兼備。十方寶筏,三教宗師。大悲大願大慈大仁至玄至妙至奇至神東華首相三清外臣雷霆神吏靈寶天師太和一炁始祖道通文遠真君通微顯化天尊。     寶誥五   玉虛上相,金闕高真。德暢人神,經開井鬼。廣三千之功行,醒億萬之沈迷。昔從元嶽而成真,今繼玄天而闡化。扶正教無黨無偏,闢旁門有聲有色。誅殺乾坤之方士,挽回道德之宗風。指先天而對月,招後進以升雲。道妙無方,玄微莫測。至靈至聖至大至尊體合自然神凝般若三教真宰一氣權衡參法天師洞玄帝君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     參禮如來宣賜佛號並贊   神光熙照,性海澄清。在塵出塵,隱世度世。現醫身而扶危拔困,偈眾而闡道傳經。果證大羅金仙,道比達磨尊者。大仁大願大慈大悲三豐真師救難天尊邋遢靜光佛菩薩摩訶薩。
  • 27.    《三豐全書·列傳》: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福。又號張邋遢,欣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徒去荊榛,闢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台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具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啓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濴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上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否也。
  • 28.    《三豐全書·列傳見微異錄》: 張邋遢,名君實,宇鉉一;別字玄玄。遼東懿州人,張仲安第五子也。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鬚髯如戟,頂作一髻。自號保和容忍三豐子,手執刀尺。寒暑惟衣一衲。或處窮寂,或遊市口,浩浩自如,旁若無人。有問之者,終日不答一語,及與論三教經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每遇事,輒先知。或三五日、兩三月始一食,然登山如飛。或隆冬卧雪中,齁鼾如雷。時人鹹異之,因呼為張邋遢。元末居寶雞金台觀,嘗一日辭世而逝,從者為棺殮,臨窆發視之復生。乃入蜀抵秦遊襄鄧,往來長安,歷隴岷甘肅。洪武初,入武當,登天柱蜂,徧歷名勝,使弟子邱元靖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巖,劉古泉、楊善登住紫霄,乃自結草廬於展旗峯北,曰遇真宮,築草菴於土城,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守之。洪武庚午,拂袖長往,不知所之。明年,太祖遣三山道士請造朝,了不可見。或曰住青州雲門洞。永樂初,遣給事中胡濴、指揮楊永吉等物色之,不得。十年二月,成祖為書,詔道士元虛子往武當,於玄玄舊遊處建道場,焚書,冀有聞焉,不獲,仍御製詩賜之,有『若遇真仙張有道,為言佇俟長相思』之句。天順末。或隱或現。上聞之,封『通微顯化真人』。後往來鶴鳴山半年,不知所終。
  • 29.    《三豐全書·三豐先生本傳汪錫齡敬述》:   三豐先生姓張名通,字君實。先世為江西龍虎山人,故嘗自稱為天師後裔。父裕賢公,學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遂攜本支眷屬,徙遼陽懿州。有子名居仁,亦名昌,字子安一字仲安,號白山,即先生父也。壯負奇器,元太宗收召人才,分三科取士,子安赴試策論科入選。然性素恬淡,無仕宦情,終其身於林下。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夫人夢元鶴自海天飛來,而誕先生,時四月初九日子時也。丰神奇異,龜形鶴骨,大耳圓睛。五歲目染異疾,積久漸昏。其時有張雲庵者,方外異人也。住持碧落宮,自號白雲禪老。見先生奇之曰:『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須拜貧道為弟子,了脱塵翳,慧珠再朗』,即送還。太夫人許之,遂投雲庵為徒。靜居半載而目漸明,教習道經過目便曉,有暇兼讀儒、釋兩家之書,隨手披閲,會通其大意即止。忽忽七載,太夫人念之,雲庵亦不留,遂拜辭歸家,專究儒業。中統元年,舉茂才異等;二年,稱文學才識,列名上聞,以備擢用,然非先生素志也。因顯揚之故,欲效毛廬江捧檄意耳。至元甲子秋,遊燕京。時方定鼎於燕,詔令舊列文學才識者待用,棲遲燕市。聞望日隆,始與平章政事廉公希憲識。公異其才,奏補中山博陵令,遂之官。政暇訪葛洪山,相傳為稚川修煉處。因念一官蕭撒,頗同勾漏,予豈不能似稚川?越明年而丁艱矣,又數月而報憂矣。先生遂絕仕進意,奉諱歸遼陽,終日哀毀,覓山之高潔者,營厝甫畢,制居數載,日誦洞經。倏有邱道人者,叩門相訪,劇談玄理,滿座風清,灑然有方外之想。道人既去,因束裝出遊,田產悉付族人,囑代掃墓,挈二行童相隨。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
  • 30.    《三豐全書·三豐先生本傳汪錫齡敬述》: 如是者幾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峯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祜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自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善,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立辭恩師,和光混俗者數年。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於是湘雲巴雨之間,隱顯遨遊又十餘歲,乃於至正初,由楚還遼陽,省墓訖,復之燕市,公卿故交,死亡已盡矣。遂之西山,遇前邱道人,談心話道,促膝參同,方知為長春先生符陽子也。別後復至秦蜀,由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遇沈萬三,傳以丹道,事在至正十九年。臨別,先生預知萬三有徙邊之禍,囑曰:『東南王氣正盛,當晤子於西南也。』仍還秦,居寶雞金台觀。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士人楊軌山以先生辭世,買棺收殮。臨窆之際,柩有聲如雷,啓視復生。蓋其陽神出遊,樸厚者見之,以為宛其死矣。後乃攜軌山遁去。又二年,滄桑頓改,海水重清,元紀忽終,明運又啓,先生乃結庵於太和,故為瘋漢,人目為邋遢道人。道士邱元靖,安靜可喜,秘收為徒。他日入成都,説蜀王椿入道,不聽,退還襄鄧間,更莫測其蹤跡矣。洪武十七年甲子,太祖以華夷賓服,詔求先生,不赴。十八年,又強沈萬三敦請,亦不赴。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來方士釀禍,皆因遊仙入朝為厲之階,登聖真者,決不為唐之葉法善、宋之林靈素也,前車可鑑矣。二十五年,乃遁入雲南,適太祖徙萬三於海上,緣此踐約來會,同煉天元服食大藥。明年成,始之貴州平越福泉山,朝真禮斗,候詔飛昇。建文元年,完璞子訪先生於武當,適從平越歸來,相得甚歡。永樂四年,侍讀學士胡廣奏言先生深有道法,廣具神通。五年丁亥,即命胡濴等遍遊天下訪之。
  • 31.    《三豐全書·三豐先生本傳汪錫齡敬述》: 十年壬辰,又命孫碧雲於武當建宮拜候,並致書相請。直逮十四年,並不聞有蹤跡。帝乃怒謂胡廣曰:『卿言張三丰藴抱玄機,胡弗敢來見朕也?』斥廣尋覓之。廣大懼,星夜抵武當,焚香泣禱。是年五月朔,為南極萬壽,老君命諸仙及期大會,時先生亦在詔中,遂與玄天官屬御氣同行,適見胡廣情切,乃按雲車,許以陛見入朝後,即赴上清之命,飄然而去。明年,胡濴等還朝,終末得見先生也。吾師乎!吾師乎!其隱中之仙乎!其仙中之神乎!其神仙而天仙者乎!繼荷玉詔,高會羣真,位列兑宮,身成幹體,故能神通變化,濟世度人。四圍上下,虛空處處,皆鸞驂所至,將所謂深藏宏願,廣大法門者,呂祖之後,惟先生一身而已。錫齡風塵俗吏,幾忘去聲本原,觀察劍南,又鮮仁政,濫叨厚祿,辜負皇恩。兩年來曦天少見,水潦頻增,齡乃跣足剪甲,恭禱眉山之靈。拈香七日,晴光普照,畫景遙開,奇峯異水間幸遇先生,鑑齡微忱,招齡入道,並示《丹經秘訣》一章,及《捷要篇》二卷,照法修煉,始識玄功。因此悔入宦途。遊情山水,邇乃自出清奉,結廬凌雲,未知何年何日蟬脱塵網,採瑤花、奉桃實敬獻先生也。齡侍先生甚久,得悉先生原本又甚詳,爰洗濁懷,恭為紀傳,以付吾門嗣起者。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