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明茶

鎖定
清明茶,是清明時節採製的茶葉嫩芽,新春的第一齣茶。春季氣温適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且春茶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藥,茶葉無污染,富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香高味醇,奇特優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中文名
清明茶
外文名
Qingming tea
定    義
福建新坑獨有的一種茶
來    歷
清代《隴蜀餘聞》

清明茶定義

清明茶是福建新坑獨有的一種茶,它生長在深山老林裏,是純野生的單樅和一些不知名的茶混合在一起而制,每到清明的時候新坑婦女就會到山上去採,因數量有限此茶一般不外賣,也有可送不賣之説。在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新圍大逕,客家居民有清明期間喝“清明茶”的習俗,“清明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而是一種客家傳統涼茶。 [1] 
清明茶,在一年四季裏,只有清明時候採的茶葉(一般叫春茶),製成的茶葉是黑色的,其他三季都是黃色的!一般一年就採一次!
清明茶 清明茶
本來種植的數量也不多,所以產量很少!清明茶藏久了,表面會出現一層白色,千萬別當是茶葉發黴,把茶葉給扔了。“發黴”的清明茶才是珍品。

清明茶來歷

清明茶來歷於:清代《隴蜀餘聞》載:“蒙頂貢茶從唐至清同千多年裏歲歲入官,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
清明茶
清明茶(5張)
”建國以來已不大聽到關於“清明茶”的提法了,也沒見有人還把茶作為清明時祭祀故去親人的做法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關於清明前上品茶的各種品牌,就本地就有“竹葉青”、“一枝春”、“劍芽”、“明前綠”等等,而更多的人習慣地統稱為“明前茶”。
每年清明時節,戴上尖尖的竹笠,到山上採茶,那便是印象中的清明採茶圖,而我就是採茶圖中的採茶女。細細的葉芽,慢慢從指尖聚到手心,從手心丟進揹簍,一個人一天採不滿一簍。而我的採茶熱情卻純粹是來源於從一本圖書上看到的美麗茶姑娘。茶之上品多出於清明前,“盡摘其嫩芽,……,及裁精細及蟲蝕,每芽只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復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繃於釜口烘乾,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這便是清代關於上品茶製作的描述,其中過程與環節均十分講究精工細作。而清明最是勾起對故人懷念的節氣。
茶葉種植基地 茶葉種植基地
看來,清明茶也富有一種人生的哲理了,似乎是要在這思故人的日子裏,記起他們曾經的教誨,提醒自己做人不可馬虎,審慎處事,方可達到上乘境界,而人的一生也猶如製茶,任何一步的疏忽大意,即可釀成錯誤,改寫一生。

清明茶得名

採集清明茶 採集清明茶
俗話説“清明茶”,清明是中國春茶採摘加工的開始,“清明茶”因此而得名,而尤溪縣地處祖國的南端,氣候温和,適宜茶葉生長,每年2月下旬開始採摘,春分前後進入採製高峯期,尤其是“末分茶”“春分茶”更為名貴,是春茶的極品。
據介紹,進入銷售旺季後,尤溪的春茶平均每公斤超過70元以上,銷往福建、山西、西安、武漢、湖南等省市,供不應求。
及至當代,醫療條件極大地改善了,各類藥品廣告無時不在地充斥人們的耳目,清明茶也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在缺醫少藥的年代,清明茶不能不説是一種既廉價又實惠的防病治病的妙法。

清明茶品質特徵

清明茶 清明茶
凡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紅茶色澤烏潤、綠茶色澤綠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毫毛;且又香氣馥郁者。
通過聞香、嘗味、看葉底作進一步判斷。沖泡時茶葉下沉較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厚;綠茶湯色綠中透黃,紅茶湯色紅豔顯金圈;茶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葉張脈絡細密,葉緣鋸齒不明顯。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做飯,故稱“寒食”,因此火前茶就是明前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觀看龍井茶採製時,曾作詩《觀採茶作歌》,有句雲:“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清明茶功效

新茶品高味佳,品茶者往往喜歡找新茶喝,每年第一批新出的龍井就叫“清明茶”,是清明時節採製的茶葉嫩芽炒制而成。除了普洱這類陳茶外,其他茶葉都比較講究新鮮,尤其是綠茶。但從健康的角度看,新上市的春茶卻不宜急飲、多飲。新綠茶中茶多酚、咖啡因等芳香物質的含量高,易使人神經系統興奮,對人體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如果腸胃功能差,或慢性腸胃病人,喝過多新茶易引起頭暈、乏力、便秘、腹脹等不良反應,稱之為“醉茶綜合徵”。
清明前後,是品嚐清明茶的季節。清明茶有養肝清目,化痰除煩渴、清腦提神的功效。現代研究證明茶葉具有抗癌、降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衰老等作用。

清明茶製作方法

清明茶殺青

茶葉炒制 茶葉炒制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温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清明茶揉捻

鍋温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着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温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清明茶搓團顯毫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温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清明茶烘乾

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温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