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四家

鎖定
在清代中期,善書的人眾多,其中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四人書法享譽大江南北,時稱“翁、劉、梁、王”。後人稱他們為清四家。
中文名
清四家
人    物
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
時    期
清代時期

清四家時代背景

清代書法是碑派的復興時期。清代中期的帖派在前碑派日益強大之時,依然固守着自己的營壘,但其間已不可避免地收到碑學的影響,其主線依然是清初趙、董書風的延續。

清四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是王鐸、八大和傅山。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待互相鼓吹,力反傳統,矯正當時競相柔媚的書風,標榜風力氣骨。其正書學鍾繇、行草學二王,又參以顏、黃、米。用筆恣肆奔放,結體奇倔險怪,章法錯綜參差,對後世影響很大。傅山論書強調人品,反對奴俗氣,痛斥趙、董書之淺俗無骨,提倡“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疆安排。”其草書成就最高,點畫糾結纏繞,筆勢淋漓酣暢,大氣磅礴,充分體現了明末清初大動盪之中的時代特徵。清朝前期書壇的主流是帖學派,康熙好董,乾隆好趙,董趙書風風靡天下,明初之“台閣體”至此演變成以黑大圓光為特徵的“館閣體”,代表書家有張照、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等。後四人被稱作“清四家”,劉有“濃墨宰相”、王有“淡墨探花”之稱。與此同期的有民間一批畫家對書法的探索,將書法各派和國畫進行融合,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以“揚州八怪”為代表,其中以鄭燮、金農成就較高。
也有一説清四家是指翁方綱劉墉成親王鐵保,稱之為“清四家”。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直隸大興(今北京大興縣)人。乾隆壬申進士,官至內閣學士。他的書法主要學習唐楷,初學顏真卿,後專學虞世南和歐陽詢,尤其用功於歐陽詢的《化度寺碑》,他的行書主要學習米芾、董其昌及顏真卿。翁氏學書強調筆筆有來歷,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了一個他與劉墉互相譏評的故事:“乾隆間,都下言書推劉諸城(指劉墉)、翁宛平(指翁方綱)兩家。戈先舟學士,宛平之婿而諸城之門人也。嘗質諸城書詣宛平,宛平曰:‘問汝師那一筆是古人’。學士以告諸城,諸城曰:‘我自成我書耳,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由此可見翁方綱的學書態度之嚴謹,從學書練基本功這個方面説,他的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夢園叢説》載“翁覃溪先生能於一粒芝麻上寫‘天下太平’四字”。但他只是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始終墨守前人成規,不求創新,終究只是以工夫見長。包世臣評翁方綱的書法“只是工匠之精細者”(《藝舟雙楫》),可謂不誣。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年間進士及第,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學書,也是從董、趙入手,轉而深入學習閣帖,最後形成了他的肥腴端厚的風格。劉墉由於官居高位,赫然有政績,故書法亦名滿海內。
劉墉的學書經歷,在時代氛圍的籠罩下,也是先從學董其昌和趙孟頫開始的。並且學得頗到家,徐珂説:“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清稗類鈔》)但劉墉的非同尋常之處,在於他中進士後,就由學董、趙轉而致力於學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等並上溯鐘王,以數十年之功,熔鑄古今,終於自成一家。這是他學習書法的第二個階段。到他70歲以後,他又開始向北朝碑版尋求書法的新意。他曾説:“自少壯作書,恆欲以拙勝,而終失之鈍,自得此魏碑版數十種,潛心默契,力追其神味,朴茂處仍乃自得。”(求古齋《經石峪金剛經》印本後)雖然從今所見劉墉的書法看,他的書法受北碑的影響並不多,但他對於書法藝術執着精神於此可見一斑。劉墉的書法,楷、行、草兼擅,且能夠不因循前人,自成面目。張維屏説:“劉文清書……超然獨出,入乎古人而出乎古人。”(《松軒隨筆》)他的書法最大特點是濃墨用拙,時人謂之“濃墨宰相”。但他的“濃墨”是能“淡”之後的“濃”,“拙”也是能“巧”以後的“拙”。他追求的是大巧若拙、味厚神藏的境界。從劉墉傳世的小楷《大學》、行書《蘇詩》、《七言詩》以及一些草書作品來看,用墨行筆的共同特點是濃中有淡,拙中含巧。雖然有些作品中有一些極肥厚的用筆,但因為他將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都拉得比較開,所以,觀之給人一種清爽疏朗之感。他的書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行筆從容,有一種靜穆之氣。一般而論,從事書法創作的人,往往為追求剛健和生動,反而導致狂躁。所以書法創作要追求到靜穆安閒的境界實非易事,這個境界劉墉達到了。劉墉的書法以濃墨取勝,自成一格,在清四家中是較有成就的一位。
成親王(1752-1823)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子,名永 ,號詒晉齋主人,封為成親王。因其為皇子,自然得以賞玩宮廷內府所藏曆代翰墨真跡,加上他自己也富於收藏,又性近筆翰,臨池之功不淺。他的書法雖涉獵廣泛,但從總的看,主要還是學習趙孟 和歐陽詢,小楷多學晉唐人筆法,行草書也寫得頗為典雅,其病在沒有自己的風格面目,且乏骨力。
鐵保(1752-1824),字冶亭,號梅庵,滿洲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及第,嘉慶時官至兩廣總督。他的楷書學習顏真卿,草書主要學習王羲之,旁及懷素及孫過庭。成就並不高,人或重其為官清廉,而寶愛其書。
所謂的“清四家”,實際上只有劉墉較有成就,其餘諸家,只是在當時的官樣書法中,或遠或近地走出了董趙的藩籬,因此被時人看重。從藝術的角度看,並沒有多少超越前人或者趕上前人的地方,而且都還有各自的缺陷,所以,啓功先生説:“有清書推四大家,而各有一眚,蓋成(親王)板,劉(墉)蹇,翁(方綱)赧,鐵(保)軟。蹇者矯姿,色厲而內荏;赧者遲疑,欲進而反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