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名橋

鎖定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位於江蘇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伯瀆港交匯處,飛架運河兩岸。在清名橋南側是伯瀆河,流經梅村常熟。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3.2米,寬5.5米,高8.5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巖堆砌而成。
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的景點。1986年,清名橋被列為無錫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清名橋
地理位置
無錫市梁溪區南長街(老城南門外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 [2]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2] 
門票價格
無需門票
建議遊玩時長
建議20-30分鐘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江蘇省無錫市
官方電話
0510-82823359、4001011258、818100909

清名橋簡介

清名橋 清名橋
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3.2米,寬5.5米,高8.5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巖堆砌而成。因兩岸地勢高低關係,東西石級不等,東有石級46級,西有43級。拱圈為江南常見的分節平列式,共11節,圈洞兩面的圈石上,各有題刻。一立於清咸豐年間,介紹橋樑和更改橋名經過;一立於同治年間,介紹重建清名橋的始末。橋欄上沒有雕飾,每側立兩個望柱,顯得十分古樸。1983年在橋東西側,發現清代石碑兩方,一為鄒一桂所書,乾隆三十一年立;一為同治九年九月立。 [1] 

清名橋歷史

清名橋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古橋,始建於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曆年間。它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這座石橋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 [1] 

清名橋故事

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來錫遊覽了清名橋,回國後創作了歌曲《清名橋》、《無錫旅情》,擴大了無錫、無錫清名橋在日本乃至世界上的影響。山奇系列歌曲《印象·江南》之《古運河之戀》又名《古運河水流》。
描寫了一段發生在無錫古運河畔的動人愛情故事。
歌詞:
古運河水流 南禪鍾悠悠 從古流到今 從冬流到秋
日出江花紅 春來綠如藍 船上一位漁家女 為誰在等候
古運河水流 清名橋上走 三月桃花舟 杏花風雨後
你在舟中游 我在水邊留 美麗的好姑娘 是否向我在招手
春來春去又一回 莫讓年華付水流 人面桃花去 白了少年頭
月上柳梢好時候 人約黃昏後 在水一方的心上人 何時牽上你的手 [1] 

清名橋主要景點

清名橋東側伯瀆港有建於清末的祝大椿故居。祝大椿(1856—1926年),無錫人,著名民族工商業家。1904年又獨資創辦源昌機器繅絲廠,併發起成立上海商學會和無錫、金匱兩縣商務分會。清末民初,他創辦上海源昌軋花廠、無錫源康絲廠、蘇州振興電燈廠、揚州振明電氣公司常州振生電氣公司、溧陽振亨電氣公司、南通振通電氣公司等,人稱中國的“電氣大王”。因創業有功,曾獲清政府授予的二品頂戴銜,並被聘為農工商部顧問。
清名橋南側是伯瀆河,流經梅村常熟。伯瀆河右面是大窯路,是無錫古老的開窯燒磚的所在地,如今窯地遺蹟尚存。今建無錫羣窯遺址博物館
清名橋西側有南長街(為上塘,舊時南上塘街僅指從界涇橋弄至南水仙廟的一段路),廣場和正在建設中運河博物館,左側的街巷稱下塘。舊時下塘一帶有米市、燒窯業、絲廠、船碼頭、戲院、飯店等,有“上塘十里能興市,下塘十里能燒窯”之説。
清名橋北側有1929年建造的大公橋,大公橋西面有永泰絲廠舊址。
2009年1月1日,古運河“水上游”正式開放。 [1]  [3] 

清名橋交通信息

地鐵:乘1號線到清名橋站下車即可。
公交:乘111、702等到通揚南路(清名路)站下車即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