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

鎖定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成立於1993年12月,是由國家文化部和深圳市文化局聯合創辦的綜合性文化研究機構,業務上接受文化部、廣東省文化廳指導。為深圳市文化局直屬的正處級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能是:“承擔文化部門委託的科研項目,開展特區文化的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開發文化信息資源、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
中文名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
成立時間
1993年12月
辦公地址
深圳市
性    質
事業單位
行政級別
正處級
創辦機構
國家文化部、深圳市文化局

目錄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機構概況

“研究中心”內設辦公室、文化政策研究室、文化產業研究室、資料室。“研究中心”主任為陳新亮同志,副主任為劉中國同志。現有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5人。“研究中心”聘請著名學者餘秋雨教授任名譽主任,並在國內聘請特約研究員25人。
近年來,“研究中心”致力於開展深圳文化的應用性研究,力爭用科學理論指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深圳文化建設,具體任務包括承擔文化部、省文化廳、社科院有關文化事業的科研項目;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下,組織研究制定深圳文化事業發展戰略規劃;將理論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為社會文化發展決策提供諮詢及論證。
“研究中心”積極參與深圳市文化發展戰略規劃研究,起草《深圳市文化發展戰略規劃(1998-2000年)三年規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為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參與“深圳市文化體制改革重點課題調研”、“深圳市常設藝術節慶調研論證”,完成了“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兩個子課題的寫作。參與《深圳市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工作方案》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國際化城市”和“文化立市”大政方略後,“中心”緊緊圍繞這一課題展開調研,參與重點課題“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課題調研、“深圳文化立市”發展戰略研製,並編輯出版了“深圳文化立市戰略叢書。”此外,還着重開展“文化權力”、“移民文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題研究,參與《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撰寫等。“中心”學術內刊《深圳文化研究》每期以專題形式推出,為市、局領導決策提供參考,深受市、局領導和業內人士好評。
1998年,由廣東省文化廳與深圳市文化局聯合創辦的“廣東省鄧小平文藝理論研究基地”在深圳成立,“基地”辦公室設在“研究中心”。
1996年,“研究中心”被評為深圳市文化系統的先進單位。
2001年,“研究中心”主任尹昌龍被廣東省作協授予新人新作獎。
2001年,“研究中心”黨支部獲得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研究中心”七次榮獲深圳讀書月優秀組織獎。2001年,由“研究中心”主辦的“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榮獲深圳市文化局“文化創新獎”。2002年由“研究中心”承擔的“文化權力研究”榮獲深圳市文化局“文化創新獎”一等獎。2006年由“研究中心”承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及“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榮獲深圳市文化局二○○六年雙十佳文化盛事獎。2001年、2002年、2005年、2006年“研究中心”分別榮獲深圳市文化局目標責任制先進單位。
2003年由“研究中心”承擔的“國際化城市文化研究系列成果”深圳市文化局“文化創新獎”二等獎。
2004年“研究中心”承擔的《深圳市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獲深圳市文化局“文化創新獎”一等獎、《深圳:嶺南文化的保護、創新與發展》獲深圳市文化局“文化創新獎”二等獎。
2005年,由國家文化部外聯局與深圳市文化局聯合創辦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在深圳成立,“基地”辦公室設在研究中心。
2005年,“研究中心”榮獲二○○五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先進單位,二○○五年度十佳文化盛事獎。
近年來,“研究中心”陸續推出《深圳文化發展戰略思考》、《文化深圳》、《中國經濟特區文化研究》、《鄧小平文藝理論與廣東文化實踐》、《打工世界》、《中國城市史》、《深圳文化研究》、《內地-香港:比較文化的視野》、《1985:延伸與轉折》、《真理是樸素的》、《重返自身的文學》、《別處的家園》、《文化情緣》、《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大家的聲音》(一、二)等一批科研成果和個人專著,在國內文化研究界產生了較好影響。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大事記

二○○八年
深港文化合作研究取得突破。圓滿完成局解放思想文化大調研重點課題《深港文化合作現狀及戰略思路》的調研工作。在全局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深港文化合作的歷史、特點、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深港文化合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目標及發展策略,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深化深港文化合作的政策建議,大部分建議已被決策部門採納。
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取得新成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研究在2007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礎上,2008年繼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理論和專題研究,出版學術著作《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論與實踐》(毛少瑩)。參與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項目的績效評估方案的研究與實施細則制定,完成研究報告《深圳市民基本文化福利指標體系研究報告》,參與深圳社科院《2009深圳文化藍皮書》相關課題的撰稿,與東莞理工學院合作編輯《城市文化評論》“2008中國城市文化論壇”的部分稿件。參與舉辦9月在北京召開的“2009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撰稿人會議,並開始籌備公共文化藍皮書的出版工作,進一步保持和發揮了深圳在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領域的領先優勢。
8月13—14日 圓滿舉辦“20O8中國城市文化論壇”。該論壇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與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發起,並由“研究中心”主辦。該論壇邀請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市文化局局長陳威以及謝冕等國內外文化界知名人士,共同回顧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城市文化的歷史變遷,特別是深圳改革開放30年文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總結了城市文化發展規律,專家的文章、講稿為各大報刊轉載,在國內和海外產生較大反響。
9月11—13日 成功完成“四城市會議”深圳方組織工作。“台北—上海—香港—深圳: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08台北年會”邀請了台北、上海、香港、深圳四城市的專家學者、文化官員、專業人士五十餘人,就社會普遍關注的“城市與自然”、“城市自然與人文”、“城市自然與藝術”、“自然、文化與城市發展策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特區文化研究中心精心開展籌備工作,組織了深圳代表團,特邀了北京觀察員,提交了《走向生態文明的城市藝術》等四份報告,探討從全球化的都市生活出發,文化與藝術在不同的時代對人、環境與生態的影響。
11月1-30日 “深圳讀書論壇”取得圓滿成功。在我國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作為深圳讀書論壇的具體承辦者,“研究中心”邀請了著名文化名人陸天明、邱震海、金耀基、龍永圖、葛劍雄、孟憲實、鄭淵潔等海內外知名專家和作家作演講嘉賓,還邀請了當紅網絡作家當年明月、“80後”代表作家張悦然等新鋭作家擔任演講嘉賓,他們分別圍繞改革開放30週年及其反思、當今形勢下中國的發展戰略等熱點問題發表看法,同時就大學在現代社會的功能、移民城市與文化、閲讀與歷史等話題進行演講或對話,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除了吸引近4000名市民現場聆聽之外,通過報紙、網絡、電視、廣播等大眾傳媒,更多的市民從中受益,使讀書論壇的社會效益進一步擴大。由於策劃周全、安排細緻,讀書論壇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獲得了廣大市民和相關領導的高度肯定。此外,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主編的讀書論壇系列叢書《大家的聲音》第四輯於2008年5月出版,為深圳構建學習型城市,積累學術文化資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深圳文化沙龍”創新形式和內容,不斷擴大影響。本年(2008年)度,“研究中心”與《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聯合舉辦的“深圳文化沙龍”,在去年(2007年)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今年(2008年)探索形式與內容創新,除了以“書寫深圳與深圳書寫”、“深港都會與文化合作”、“器物文化與城市經驗”、“從大運文化符號(吉祥物)談深圳文化價值和取向”等話題關注深圳本城的文化問題之外,還先後從“網絡時代與閲讀變革”、“災難應對與價值重建”等角度對全國性的熱點文化現象做出深入分析與精彩解讀,體現了深圳文化人的人文關懷。同時,根據話題的內容,沙龍的舉辦地點也做出相應的調整,參與沙龍的嘉賓也越來越體現多層次、多領域的特點,成為深圳文化人聚首談論相關文化話題的良好平台。一月一期的文化沙龍,嘉賓發言均由《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整版報道,在市民中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深圳文化研究》成為提供文化決策參考的理論刊物。作為特區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術刊物,《深圳文化研究》一直在思考自身的學術定位和發展方向,其中重要的方面是將它辦成國內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論刊物。為此,陸續推出“文化軟實力”、“深港文化合作”、“文化視野中的城市變遷——中國城市文化30年觀察”等4期研究專輯,針對當下的文化熱點,精選政府官員和海內外知名專家的學術論文,彙集專家學者的智慧結晶,為上級部門的文化決策提供理論參考,在國內文化研究界不斷擴展自己的學術影響。
聯合舉辦“月度好書榜”活動。為了引導市民讀書、讀好書,營造良好的城市閲讀風尚,“研究中心”聯合《深圳商報·文化廣場》等單位,共同策劃舉辦了“月度好書榜”活動,每月請相關文化人士介紹新出版的好書,並作簡單而精彩的書評,全年共推薦好書近200本,在市民中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二○○七年
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躍上新台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研究在2006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礎上,2007年繼續得到深化,並躍上了新台階。一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理論和專題研究。進一步開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原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和諧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免費或優惠提供與政府職責”、“公共文化治理結構”、“深圳文化事業投融資政策”等問題的研究,進一步保持和發揮了深圳在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領域的領先優勢。二是編輯出版了《文化藍皮書:2007年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由我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編輯的《2007中國公共文化發展報告藍皮書》於2007年11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它是我國第一本有關公共文化服務的全國性藍皮書,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做了全局的回顧和分析,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及《藍皮書》的出版被評為“2007年深圳宣傳文化建設十件大事”之一,同時榮獲深圳市文化局2007年度文化創新獎。
“深圳文化沙龍”成為新的文化活動品牌。2007年年初,特區文化研究中心與《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聯合創設“深圳文化沙龍”,“沙龍”以“關注城市文化、聚焦時尚文化、集中智者思想、體現人文關懷”為宗旨,邀請文化官員、文化專家學者就深圳的文化現象展開討論,分析文化事件、解讀文化政策、引導文化時尚。先後以“城市建築與城市記憶”、“文化與休閒”、“文化關愛與市民文化福利”、“重温經典”、“遺產保護與城市文脈”、“民間收藏與文化薪火”、“移民城市與文化多樣性”、“公共文化服務與媒體的文化擔當”等為主題,舉辦了10期文化沙龍,嘉賓的發言均由“深圳商報”整版報道,在市民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沙龍”已形成貼近深圳、貼近生活、貼近市民的特色,已逐漸成為我市的一個新的文化活動品牌。深圳文化沙龍的創設,也榮獲深圳市文化局2007年度文化創新獎。
“中國國際文化產業論壇”成為“文博會”新亮點。2007年5月,研究中心承辦文博會核心論壇之一的“2007中國國際文化產業論壇”。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荷蘭、南非、韓國的16位知名文化產業界專家和權威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領導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文化產業園區與集羣發展、國際文化行業組織與產業發展等前沿課題。本次論壇以“文化產業園區與集羣發展”為主題,共安排了16場演講。演講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既豐富了文化產業界亟需的重要專業信息,又開闊了創意無限的文化產業所需的視野;既有系統嚴謹的學術理論成果,又不失鮮活生動的現實案例。本次論壇很好地體現了理論與現實的雙重關注,注重了不同國別、行業的多重互動,首次將產業集羣這一新興研究範式引入了文化產業的研究領域,邀請到了眾多國際行業組織的參與,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國際文化產業研究、信息交流和項目合作的平台,獲得了演講嘉賓和廣大聽眾的一致肯定和好評。本屆論壇先後吸引了上千名聽眾,其中,專業聽眾約佔50%。論壇的組織工作得到參會嘉賓的高度讚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院、國際設計聯盟、國際多媒體協會聯盟、國際出版業協會和國際節慶協會等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在論壇結束後都表達了與我方長期合作的願望。新華社、人民日報等30多家海內外媒體採訪報道了本屆論壇。“論壇”演講稿結集成《文化藍皮書:國際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9月7—9日 成功完成“四城市會議”深圳方組織工作。“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07上海年會”在上海舉行,年會以“城市文化的公共性--資源·參與·共享”為主題,邀請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四城市的專家學者、文化官員、專業人士50餘人,就社會普遍關注的公共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特區文化研究中心精心開展籌備工作,組織了一行12人的代表團,提交了《完善公共文化政策 促進城市文化公共性發展》、《充分發揮政府性文化基金的公共文化功能》、《略談城市文化的公共性》、《外來工圖書館:社區文化的第三種構建方式》4份主報告;邀請了深圳市專家學者、文化官員參與了會議議題的討論;組織民間力量策劃了關於城市文化形象的海報展,參與了反映城市文化的影像演播展。
11月1—30日 “深圳讀書論壇”成為市民的文化盛宴。論壇邀請了著名文化名人余光中、于丹、楊錦麟、楊東平、錢文忠、方成、陳子善等海內外知名專家和作家作演講嘉賓,“論壇”分別在深圳圖書館報告廳、深圳音樂廳小劇場和深圳大劇院音樂廳舉行,市民反應熱烈,“深圳讀書論壇”已成為讀書月品牌中的品牌。讀書論壇被讀書月組委會評為“最佳活動項目”。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主編的讀書論壇系列叢書《大家的聲音》第三輯在2007年5月出版。
《深圳文化研究》在學術界的影響日益擴大。2007年,作為特區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術刊物,《深圳文化研究》共出版4期,分別以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中國國際文化產業論壇、和諧文化建設和“十七大”文化建設專題為主題,針對當下的文化熱點、難點,精選海內外知名專家的學術論文,彙集專家學者的智慧結晶。《深圳文化研究》廣受學術界好評,日漸成為文化研究界有影響的學術陣地。
二○○六年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學術界取得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研究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研究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一是編輯出版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一書。全書共20餘萬字,系統地闡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構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支持與保障系統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績效管理與評估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問題。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內涵,對總結深圳乃至全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經驗、指導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借鑑。該書出版後,受到學術界和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認為該書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問題研究的第一本理論專著,選題圍繞公民“文化權利”展開研究,體現了作為經濟特區應有的理論敏感和學術勇氣,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並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獲市文化局“十大文化創新獎”。二是承辦了由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局共同主辦的“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研討會”,研討會於4月26日—27日在深圳舉行。中宣部改革辦主任張小虎、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章建剛等來自中宣部、文化部、國內知名高校和學術研究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3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在研討會上介紹了深圳市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認識及總體思路,陳威局長作了《積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主題報告。研討會上,我市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關注與充分肯定。“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研討會”被評為“2006年深圳宣傳文化建設十件大事”。三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評體系”專題研究。該課題圍繞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和制度設計等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的核心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研究。
研究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引起全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主動邀請與我局合作每年編寫一本《中國公共文化發展藍皮書》,並聯合每年在深圳舉辦一屆“中國公共文化發展論壇”。
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成果豐碩,在業內外產生廣泛影響。2006年,研究中心利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平台,開展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成果豐碩。一是成功承辦了“全球文化貿易與中國論壇”。該論壇作為第二屆“文博會”主論壇,由文化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廣東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研究中心承辦。來自文化部、新聞出版署、國家廣電總局和省市領導以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的國內外著名國際文化貿易專家,以及來自美國時代華納等著名國際文化企業的決策者等14名演講嘉賓會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時代,文化如何與經濟和政治交匯融合,積極發展文化貿易,增強文化競爭力,全面提升綜合國力等問題,為中國文化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這是目前(2006年)為止我國在對外文化貿易方面最高水平的論壇,得到了有關人士的高度關注和廣泛響應,特邀外國官員、文化企業管理負責人、文化專業人士、文化投資商、媒體代表以及學習經濟、貿易、文學的在學校生等近千人出席論壇。國內的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都對論壇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在業內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二是利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平台,積累了一批學術成果。2006年,研究中心作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研究(深圳)基地”向全國的研究機構進行學術課題招標,來自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著名高校、學術研究機構和對外文化貿易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認領招標課題。招標課題已全部高質量完成,其成果彙編成《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研究》一書即將公開出版。
11月上旬 成功舉辦“全國讀書文化研討會”。由市文化局與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圖書館學會等單位主辦、研究中心與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承辦的“全國讀書文化研討會”在深圳成功舉行。來自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文化部及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有關部門及高校的專家學者及領導以及重慶、江蘇、雲南等地代表共7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圍繞“全民閲讀”與“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並就如何推進讀書文化建設達成了廣泛的共識,研討會還正式發佈了《關於倡導‘全民閲讀’的深圳宣言》,在全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研討會搭建了全國讀書文化理論與實踐交流的平台,喚起了全社會對全民閲讀的認識,來自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等中央部門的領導高度評價深圳讀書月模式。《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出版報》、鳳凰衞視等境內外媒體對研討會作了深度報道。“全國讀書文化研討會”獲第七屆讀書月“最佳創意獎”。
11月1—30日 主辦第七屆讀書月“第六屆深圳讀書論壇”。本屆論壇邀請了閻崇年、唐浩明、張家聲、南方朔、黃永玉、莫言、梁文道等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作家登壇講法,論壇氣氛熱烈,深受市民歡迎。《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對論壇作了廣泛報道,在市民中產生廣泛影響。
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擴大學術影響。“研究中心”負責同志暨有關研究人員參與了“中歐政府管理高層論壇”、“21世紀中國文化產業論壇”、“亞洲文化合作論壇”、“文化/創意空間國際會議”等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並提交會議論文,對開拓“中心”學術視野、樹立學術形象,提高與學界的對話能力發揮了積極影響。
編輯出版了第五屆讀書論壇嘉賓演講集《大家的聲音》(2005)。該書為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主編。作為讀書論壇的系列叢書,《大家的聲音》(2005)為深圳構建學習型城市、積累學術文化資源、傳承深圳文化創新的精神,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此書獲首屆“廣東省優秀出版物獎”。
編輯出版《深圳文化研究》。本年度《深圳文化研究》仍以專題的形式編輯出版,分別以“對外文化貿易”、“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讀書論壇的專輯形式捕捉熱點難點問題,如“對外文化貿易”着眼於國際文化經濟、貿易的整體態勢,有針對性地對國際文化貿易、國際文化市場進行動態跟蹤與調查研究,冀望能夠綜合專家學者們的智慧結晶,為對外文化貿易的研究者和文化企業的管理人員提供一個理論平台,充分了解我國目前(2006年)對外文化貿易的狀況和國外的差距,以便更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
二○○五年
配合文化體制改革,開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開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市民文化權利的基本途徑與有效方式,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立與完善,將對深圳未來的城市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心”課題組制定了課題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按時完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報告》的撰寫工作,在我國較早地全面、深入闡釋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成等基本理論問題,並就深圳如何建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政策建議,在市內外理論界產生了積極的反響。
積極籌備舉辦大型文化活動,不斷提升深圳學術文化品味。為配合紀念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5週年活動,積極策劃舉辦本年度在深圳召開的以“城市記憶”為主題的“香港-上海-台北-深圳四城市文化交流會”。陳威局長在會上作長篇報告,闡述保護城市記憶與建設國際化城市的密切關係,來自四城市的專家學者圍繞“城市記憶”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文化部領導、市領導及參會代表對會議的成功召開給予較高評價,國內和港台報刊發表有關會議大量報道,在國內和港台地區產生了較大反響。
11月1—30日 主辦第六屆深圳讀書月“第五屆深圳讀書論壇”。邀請了金庸、二月河、閻崇年、揚之水、梁從誡、餘華等各學科知名專家學者和作家登壇説法,論壇場場爆滿,深受聽眾歡迎。《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晶報》、《深圳晚報》、等市內傳媒予以跟蹤報道,發表各類報道200多篇。專家學者和聽眾認為,學術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靈魂,也是深圳文化的“軟肋”,成功舉辦“深圳讀書論壇”,整合國內外學術文化資源,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已經成為強化深圳學術氛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助推器”。
12月8日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首批(深圳)基地”在研究中心掛牌,並舉行特約研究員聘任儀式和首批研究課題招標會,舉辦了對外文化貿易專家座談會和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大部分招標課題已被特約研究員認領。
開展城市文化理論研究,出版發行學術成果。承擔重點課題《文化立市論》部分章節撰寫工作,該書已正式出版。
完成《大家的聲音——深圳讀書論壇演講集》的編輯出版工作。該書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同志作序,稱讚該書的出版“不僅為深圳積累了一筆寶貴的學術財富,相信也會最大程度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以城市形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市記憶以及四城市文化交流會為主題,編輯出版《深圳文化研究參考》四期。
二○○四年
圍繞市委市政府和局中心工作,積極開展各項決策諮詢研究,參與重大文化政策制定。參與《深圳市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的調研、草擬、修訂工作。
參與承擔與社科院合作的長篇研究報告《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推動深圳國際化城市建設,實現歷史性飛躍》的撰寫。
參與承擔市政協交辦課題《深圳:嶺南文化的保護、創新與發展》研究報告的撰寫。
參與承擔市文明辦主持的《深圳市關於改進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意見》的研製。
參與市委本年度重點調研課題《深圳市文化製作業——動漫、遊戲產業課題研究》的調研工作。
開展“兩城一都”專題研究,完成《關於建設“兩城一都”有關情況的報告》。
11月1—30日 主辦第五屆深圳讀書月“第四屆深圳讀書論壇”。本屆論壇邀請金庸、李歐梵、周國平、蔣慶、李銀河、曹文軒、夏偉東、孫雲曉和嚴凌君等九位著名專家、學者設壇論道。
積極參與文博會的籌備、組織和服務工作。文博會期間“中心”參與承擔中宣部等主辦的“文化發展戰略論壇”、“全球通·文化產業論壇”等有關文件的起草和會議的籌備與組織工作。“中心”還與華僑城集團聯合舉辦了“文化戰略時代的華僑城”研討會。會議邀請了金元浦、花建、胡惠林、謝名家、單世聯、李公明等國內知名學者。這次會議對華僑城在文化旅遊產業方面的經驗進行了總結,與會代表各抒己見,提出了華僑城未來發展的目標和對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1月3—5日 “中心”與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和深圳中國茶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了首屆“中國茶道論壇”、“中國茶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著名書畫家深圳筆會”。論壇邀請了國內外茶文化界、專家、學者及商界精英約200人。專家就中國茶道的科學價值與人文精神、中國茶道的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深圳市茶文化發展模式探討、茶葉消費的全球化趨勢與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戰略、中國茶品牌的發展戰略研究、茶企業管理的機制創新等主題進行研討。
12月中旬 “中心”組織參與在香港舉辦的:台北·香港·深圳·上海2004城市文化交流會議。通過準備會議,積極推動主題研究,開展城市品牌與城市形象研究。
編印《深圳文化研究參考》四期,以專輯的形式推出了“研究中心成立十週年特刊”、“兩城一都專輯”、“文化產業專輯”和“深圳讀書論壇專輯”。
完成《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一書的撰稿、統稿及編輯工作,書稿已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校,將於年底出版。如何實現公民文化權利的研究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課題,“中心”在此課題上用了近兩年多的時間,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學術成果。為了強調普及文化權利理念,“中心”對此問題作了重新梳理,在《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一書中,主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為讀者展現人類文明歷程中文化權利的實現過程,並通過歷史事件解讀文化權利理念。
二○○三年
積極配合開展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工作。全程參與文化體制改革調研和《深圳市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工作方案》的草擬與定稿工作。
4至11月 與深圳市社科院合作,聯合開展“文化立市”戰略研究。該課題系本年度市委重點調研課題之一,市委副書記李意珍,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擔任課題顧問,研究成果以長篇報告《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推動深圳國際化城市建設實現歷史性飛躍》形式,由市社科院與“中心”聯合上報市委,擬作為即將於明年(2004年)初召開的深圳市文化工作會議材料之一推出。
參與市委辦公廳組織的聯合調研組,開展“建設國際化城市課題研究”課題,完成《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文化政策建設》報告。
“中心”副主任劉中國繼撰寫出版《20世紀的人文悲歌——錢鍾書傳》後,再次推出長篇人物傳記《容閎傳》(與黃曉東合著)。該書填補了廣東近代文化名人傳記空白,從容閎生平回顧近代知識分子的成長道路,廣泛探討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等深層次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容閎傳》由珠海出版社於2003年6月出版,珠海市政協結合此書專門主辦召開了“容閎與中國教育”學術研討會。
開展“深圳文化立市叢書”(第一輯)的編輯工作。完成了《文化權利研究》(作者:王京生等)一書的撰寫及《文化是流動的》(作者:王京生)、《文化情緣》(作者:蘇偉光)、《國際化城市及其文化研究》(研究資料選編)等書編校工作。
11月1—30日 主辦第四屆讀書月“第三屆讀書論壇”。本屆論壇邀請王蒙、餘秋雨、高玉寶、胡思遠、楊爭光、熊澄宇、梁桂全、龍應台等著名專家學者。讀書論壇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此外,還承擔了《深圳人讀書狀況及讀書月品牌影響力調查》工作。
參與主辦第六屆“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03年台北年會”。作為深圳的主辦單位,“中心”組織了包括馬松林、熊源偉、胡洪俠、孫振華、蔣志、華敏和中心研究人員毛少瑩、盧朝峯、任開礙等9人組成代表團參加了會議。“中心”還負責撰寫《深圳市文化旅遊發展報告》、《深圳市2003年度文化紀事》、等報告;徵集城市海報和城市錄像,提交會議。作為年輕城市的代表,深圳與會者以敏鋭的眼光、活躍的思想和獨到的視野,與香港、上海、台北等大城市專家平等對話,自由交流,樹立了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參與撰寫《中國加入WTO給深圳文化體制暨文化產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及《CEPA對深圳文化的影響分析與對策研究報告》大型研究報告。加入WTO,深圳文化面臨全新的挑戰,CEPA協議的簽署,更為深圳文化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二○○二年
全年參與市委重點課題:“文化體制改革”調研。作為深圳市委2002年度重點調研課題,該課題由市委領導親自牽頭,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聯合攻關。“中心”作為研究機構,全面、全程參與了涉及面廣、決策難度大的文化體制改革“1+4”文件的擬訂,較好地完成了調研任務,發揮了政府決策諮詢機構的功能。
參與“深圳市常設藝術節慶”和“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調研論證工作。“常設藝術節慶”和“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論證是市委、市政府年度重要工作。中心全面參與了論證報告和方案的起草與擬定。
開展“文化權利”問題研究並取得初步成果。文化權利課題,由時任市文化局局長、“中心”特約研究員王京生先生親自牽頭,尹昌龍等“中心”成員集體參與。文化權利研究主包括“文化權利的理論來源和中國提出文化權利問題的背景”、“文化權利的內涵及其與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的辨證關係”、“文化權利的法律基礎”、“文化權利與先進文化建設”、“文化權利的實現方式”等內容。文化權利研究受到政府和學界的廣泛關注。“中心”初步研究成果榮獲市文化局文化創新獎一等獎,並即將進一步增補有關內容後正式出版。
參與撰寫《2003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和《2003深圳文化發展藍皮書》和《2003年深圳社會藍皮書》。“中心” 獨立完成《深圳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發展》(作者:尹昌龍、毛少瑩、胡野秋)、《深圳讀書月:城市的文化品牌》(作者:尹昌龍)、《香港文化政策演變與管理現狀》(作者:毛少瑩)等文;並參與撰寫了《2003年深圳文化發展藍皮書總報告》(作者:彭立勳、烏蘭察夫、相南翔、胡野秋)。
11月,繼續參與承辦第三屆“深圳讀書月”,繼續參與主辦第二屆“讀書論壇”。邀請著名學者餘秋雨、高希均、李京文、梁慧星、卓澤淵、唐浩明等開壇設講。開展讀書月品牌影響力調查等。
廣泛開展多項學術交流,樹立“中心”學術形象。參加第五屆“香港、上海、台北、深圳城市文化交流會議”上海年會,提交《入世,深圳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發展》(作者:毛少瑩);參加“21世紀中國文化產業論壇第二屆年會”,提交《文化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作者:毛少瑩)論文;參加“創意工業與智識經濟研討會”(劉中國)、“三亞國際文化產業研討會”(胡野秋),樹立了“中心”良好的學術形象。
內刊《深圳文化研究參考》受好評。“中心”內刊《深圳文化研究參考》原名《深圳文化研究》,2002年改名擴版後,每期以專題形式推出,如“城市文化研究”專輯。內刊主要關注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研究及城市文化研究,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空白,受到廣泛好評。
二○○一年
8月 召開人文精神研討會。為配合讀書月主題,亦為推進深圳文化理論研究,“中心”於8月舉辦了為期一天,有本市專家學者10餘人參加的“人文精神研討會”。與會論文《以德治市與人文精神》(作者:王京生)、《深圳觀念文化的精神解讀》(作者:楊宏海)、《人文精神鑄造:深圳的背景與問題》(作者:尹昌龍)、《尋找制度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基點》(作者:吳予敏)等10餘篇在《特區理論與實踐》、《深圳特區報》等刊物發表,引起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10月 順利完成新老領導交接工作。由於工作需要,“中心”原主任楊宏海同志調離,由尹昌龍同志全面主持“中心”工作。新老領導的交接工作於10月順利完成。
11月 “中心” 直接參與了第二屆深圳讀書月活動的策劃、籌備工作並與“讀書月”組委會、《深圳商報》社聯合主辦首屆“深圳讀書論壇”。“中心”具體承擔讀書月主題“探索科學真理、弘揚人文精神”的論證、籌備及主辦“讀書論壇”。首屆讀書論壇邀請了國學大師饒宗頤、文化學者餘秋雨、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等6位著名學者做精彩學術報告,在深圳文化界產生了熱烈反響。此外,“中心”還獨立承辦“深圳人讀書狀況調查及分析”。
11月 參加 “第二屆大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論壇”。“大城市文化產業論壇”由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和杭州市文化局聯合主辦,是我國第一個影響較大的文化產業論壇。“中心”作為深圳唯一的代表,在論壇作了《深圳文化產業狀況》報告,引起良好反響。
12月 與深圳大學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第四屆“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會議”。“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是1997年創辦的一個旨在加深城市文化交流,促進亞洲華語城市傳統與現代文化發展的民間會議。本屆會議主題為“城市文化資源:政府與民間”。會議主要交流報告為《城市文化資源報告》、《城市文化產業》報告。本屆年還第一次增加了“城市錄像展”和“城市海報展”的內容。上述四城市代表40餘人及北京、重慶、大連等城市觀察員出席了為期3天的會議。
二○○○年
4月 尹昌龍、毛少瑩參加宣傳部“深圳市節慶文化專題調研組”,分別赴上海、昆明、香港等地作考察調研。
5月11日 “深圳市文化調研課題招標會”在五洲賓館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白天、市文化局長蘇偉光、副局長王京生以及全市宣傳文化系統、社科界人士80多人出席。會議由王京生副局長主持,數十位專家學者踴躍參與競標,共有82個課題(包括9個重點課題和73個一般課題)中標。
5月 楊宏海主編的《打工世界》一書,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5月31—6月2日 應香港大學亞洲中心邀請,楊宏海、尹昌龍、毛少瑩赴港出席“九十年代兩岸三地文學現象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提交三篇論文。
6月1日《中國文化報·廣東專刊》發表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心”特約研究員王京生的《呼喚建構深圳文化的理論形態》長篇論文。
8月 《深圳文化研究參考》創刊,她的前身是《文化信息動態》。《深圳文化研究參考》的定位是在信息性的基礎上增強研究性,旨在推出關於深圳文化研究的最新的和較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10月 尹昌龍個人專著《別處的家園》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列入《拍案文叢》叢書,叢書由尹昌龍總體策劃。叢書的作者都系深圳中青年文化學者,書中表達了對深圳文化現象及熱點文化問題的思考與見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