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陽縣誌

鎖定
《淮陽縣誌》是淮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誌。 [1] 
中文名
淮陽縣誌
作    者
淮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1年12月
ISBN
721501472X [1] 

淮陽縣誌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該縣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1] 

淮陽縣誌作品目錄

封面
淮陽縣誌
版權頁
圖片
淮陽縣政區圖
淮陽縣城平面圖
中國紅學研究會會長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系教授 馮其庸 題字
淮陽城區俯瞰圖
縣城夜景
環城湖風光
黨政
縣委辦公樓
縣人民政府辦公樓
工業
紡機配件廠
省優質產品—刺毛輥
FA303拼條機
1布機車間
2新產品——毛巾被
3藥用紗布
酒廠產品
印刷廠產品
城關鎮造紙廠產品
化肥廠外景
魯台軸承廠產品
魯台花炮廠產品
城關塑料廠產品
農·林·牧·副·漁
黃花菜
小麥豐收
1槐山羊
2噴灌
3河道綠化
4龍路口水閘
城湖分割養魚
淮陽驢
良種豬
商業
百貨大樓
伏羲商場
龍鳳商場
宗教
城內清真寺
伊斯蘭教民禮拜
教育
淮陽師範教學樓
淮陽師範圖書館
淮陽中學教學樓
淮陽中學電教室
實驗小學《紅花少年》活動
少年武術班
衞生
人民醫院門診樓
針刺麻醉手術
1983年魯台鄉衞生院獲國家衞生部錦旗
古蹟·文物
午朝門
太極門
統天殿
統天殿內的伏羲塑像
岳飛觀內的岳飛塑像
顯仁殿
著草園
太昊伏羲氏之墓
絃歌台
白龜
畫卦台
平糧台遺址
朱立寺遺址
馬鞍冢
陶排水管道(新石器時代)
馬鞍冢1號車馬坑(楚)
圓雕玉鸚鵡(商代)
三講陶院落(西漢)
曹公銅盤(春秋)
碧玉透雕龍紋帶鈎(漢)
陳王劉崇墓出土的畫像石倉樓(東漢)
陳王劉崇墓
錯金越王劍(戰國)
青釉雙系畫像瓷罐(西漢)
四乳神獸銅鏡(東漢)
錯金銀龍首轅頭(戰國)
桃葉瑪瑙杯(戰國)
妝窯刻花三足瓷洗(宋代)
朱元璋手書拓片
王鐸書法
馮玉祥書法
文化·藝術
秋葵蝶葉桐軒畫
晨曲 陳書文 畫
民國五年版《淮陽縣誌》跋段正則書
書籍的編輯、設計 張進賢 作
毛澤東《長征》詩 何仰羲 書
《世界雕塑全集》 李學鋒等編著
雄鷹 田彥卿 畫
劉象豹 書法
康樂情 吳金銘 畫
太昊陵廟會·民間美術
廟會盛況
泥玩具
布老虎
人民公園松柏造型
《淮陽縣誌》第三屆編纂委員會成員合影
《淮陽縣誌》總編室辦公人員合影(1990年)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總述
大事記
第一卷 建置區劃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二章 區域沿革
第一節 遠古至清末
第二節 民國時期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三章 區劃
第一節 明清時期
第二節 民國時期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四章 鄉鎮簡介
第二卷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地史發展
第二節 地層巖性
第三節 構造特徵
第四節 地震
第五節 礦藏
第二章 地貌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日照與太陽輻射
第二節 熱量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風
第五節 濕度
第六節 災害性天氣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故河道
第二節 現河流
第三節 地下水
第五章 湖泊
第一節 形成與變遷
第二節 水源與利用
第六章 土壤
第一節 成土母質
第二節 土壤種類及分佈
第七章 動植物
第一節 植物
第二節 動物
第三卷 自然災害
第一章 河患
第一節 黃河
第二節 內河
第二章 澇災
第一節 周至元
第二節 明
第三節 清
第四節 民國
第五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三章 旱災
第一節 周至清
第二節 民國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四章 蝗災
第一節 漢至明
第二節 清至民國
第五章 雹雨淞霜寒災
第一節 雹災
第二節 雨淞
第三節 霜災
第四節 大寒
第六章 風災
第一節 大風
第二節 乾熱風
第四卷 人口 民族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人口普查
第三節 遷出遷入
第四節 計劃生育
第二章 民族
第一節 構成
第二節 分佈
第三節 民族團結
第四節 姓氏
第五卷 現代政事紀略
“五四”運動時期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中共地方政權受挫事件
鞏固人民政權和經濟恢復時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第六卷 政黨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建國前組織機構
第二節 建國後中共淮陽縣委組織機構
第三節 黨員代表會及黨員代表大會
第四節 建國後黨務工作
第二章 中國國民黨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基層組織
第三節 其他組織
第七卷 政權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常務委員會及其活動
第二章 人民政府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政務
第三節 基層政權
第四節 幹部隊伍建設
第三章 舊政權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漢至民國縣職人物
第四章 政法
第一節 公安
第二節 檢察
第三節 審判
第四節 複查甄別
第五節 司法
第六節 機構
第八卷 政協 羣團
第一章 政協
第一節 歷屆委員會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活動紀略
第二章 羣眾團體
第一節 工會
第二節 農民協會與貧下中農代表會
第三節 青少年組織
第四節 婦女聯合會
第五節 工商業聯合會
第九卷 軍事
第一章 軍事鬥爭
第一節 周至清末
第二節 民國
第二章 兵防
第一節 地方武裝
第二節 現代駐軍與過軍
第三章 現代兵役
第一節 民國兵役制
第二節 建國後兵役制
第四章 民兵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訓練
第三節 重大活動
第十卷 現代經濟建設紀略
民國時期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
第三、四個五年計劃時期
第五、六、七個五年計劃時期
第十一卷 農業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種植與區劃
第二節 農作物栽培
第三節 良種引進繁育與推廣
第四節 植物保護
第五節 肥料
第六節 土壤改良
第七節 養蠶
第八節 全民農業生產實體簡介
第九節 機構
第二章 林業
第一節 資源調查與病蟲害普查
第二節 林木種類與結構
第三節 育苗
第四節 植樹造林
第五節 病蟲害種類及防治
第六節 林木管護
第七節 機構
第三章 畜牧
第一節 畜禽種類
第二節 地方優良品種
第三節 疫病防治
第四節 飼養管理
第五節 機構
第四章 水利
第一節 主要河道治理
第二節 重點除澇建設
第三節 灌溉
第四節 橋樑建設
第五節 水產
第六節 機構
第五章 農業機具
第一節 農機具改革
第二節 農機管理
第三節 技術培訓
第四節 農機經營
第十二卷 鄉鎮企業
第一章 加工行業
第一節 糧油加工
第二節 機械加工
第三節 磚瓦與水泥預製件
第四節 紡織 針織
第五節 皮革加工
第六節 造紙
第七節 化工生產與塑料加工
第八節 玻璃製品
第九節 花炮 編織
第十節 印刷
第二章 運輸
第一節 客運
第二節 貨運
第三章 建築
第四章 商業服務
第一節 日用百貨
第二節 食品日雜
第三節 飲食客店
第四節 理髮照相
第五節 洗染修理
第五章 重點鄉村企業選介
第一節 重點鄉辦企業
第二節 重點村辦企業
第六章 企業管理
第一節 生產管理
第二節 財務管理
第三節 質量管理
第四節 科技管理
第十三卷 工業
第一章 電力工業
第一節 自發電
第二節 網路電發展與輸變電工程建設
第三節 羣眾辦電
第四節 農電發展與普及
第五節 電業管理
第二章 加工工業
第一節 紡織
第二節 機械
第三節 化工
第四節 建材
第五節 印刷
第六節 釀造
第七節 糧油加工
第八節 木製與金屬製品
第九節 服裝 製鞋
第三章 企業管理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生產管理
第三節 財務管理
第四節 技術管理
第五節 機構
第十四卷 交通 郵電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公路
第二節 鐵路
第三節 水運
第四節 機構
第二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話
第三節 電報
第四節 管理
第五節 機構
第十五卷 商業
第一章 民用消費品經銷
第一節 商品購銷
第二節 商品經營種類
第三節 經營形式
第四節 經營管理
第五節 機構
第二章 糧食商業
第一節 糧油徵收
第二節 糧油銷售
第三節 糧油議購議銷
第四節 糧油食品經營
第五節 飼料生產
第六節 經營管理
第七節 機構
第三章 物資經營
第一節 經營種類
第二節 經營管理
第三節 機構
第四章 飲食服務業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經營門類
第三節 經營管理
第四節 機構
第五章 農村供銷商業
第一節 農業生產資料供應
第二節 生活資料供應
第三節 農副產品收購
第四節 經營企業
第五節 經營管理
第六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出口商品
第二節 生產基地建設
第三節 機構
第十六卷 財税 金融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體制
第二節 財政收入
第三節 財政支出
第四節 預算外收支
第五節 企業財務管理
第六節 監察審計
第七節 機構
第二章 税務
第一節 税制
第二節 工商各税
第三節 農業税
第四節 扶持生產 開闢財源
第五節 税收管理
第六節 機構
第三章 金融
第一節 貨幣與流通
第二節 信貸
第三節 存款
第四節 信用合作
第五節 公債與國庫券
第六節 機構
第十七卷 經濟管理
第一章 工商管理
第一節 市場
第二節 集市貿易
第三節 登記管理
第四節 經濟合同
第五節 打擊投機倒把
第六節 商標註冊
第七節 機構
第二章 物價
第一節 市場物價
第二節 物價管理
第三節 物價檢查
第四節 機構
第三章 計量
第一節 計量器具演變
第二節 制度與管理
第三節 計量器具生產
第四節 機構
第十八卷 城鄉建設
第一章 古代城建
第一節 平糧台古城
第二節 陳楚故城
第三節 古建築羣
第二章 現代城建
第一節 民國時期縣城
第二節 舊城改造
第三節 公共設施
第四節 太昊陵人民公園
第五節 縣城總體規劃
第三章 鄉村建設
第一節 古代鄉村建築
第二節 現代鄉村居民房舍與公共設施
第三節 村鎮建設規劃實施
第四章 建築
第一節 建築隊伍
第二節 建築技術
第三節 新型建築選介
第五章 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建國前房地產狀況
第二節 建國後房地產管理
第六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污染
第二節 環境污染治理
第七章 機構
第十九卷 教育 科技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學校教育
第二節 成人教育
第三節 教師隊伍
第四節 教學科研
第五節 經費
第六節 重點學校簡介
第七節 機構
第二章 科技
第一節 科普宣傳
第二節 科技推廣與應用
第三節 科技諮詢與跟蹤服務
第四節 科技成果
第五節 科技隊伍
第六節 機構
第二十卷 文化藝術
第一章 民間藝術
第一節 泥泥狗
第二節 民間音樂
第三節 舞蹈 曲藝
第四節 工藝 雜技
第五節 文化館(站)建設
第二章 文藝創作
第一節 文學
第二節 書畫 攝影
第三節 劇本 音樂
第三章 戲劇 電影
第一節 戲劇
第二節 電影
第三節 演出場地
第四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五章 圖書檔案
第一節 圖書
第二節 檔案管理
第六章 新聞
第一節 通訊報道
第二節 報刊
第七章 機構
第二十一卷 文物
第一章 古建築
第一節 太昊陵
第二節 絃歌台
第三節 畫卦台
第四節 其它古建築
第二章 古遺址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遺址
第二節 周代遺址
第三節 漢唐宋遺址
第三章 古墓葬
第四章 石刻
第一節 館藏石刻
第二節 太昊陵內碑刻
第五章 館藏文物
第一節 青銅器
第二節 陶瓷器
第三節 其它
第六章 現代史蹟
第一節 紀念地
第二節 革命烈士墓地
第七章 文物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保護與修復
第三節 文物案件查處
第二十二卷 衞生 體育
第一章 衞生
第一節 醫療體制
第二節 醫療
第三節 地方病與傳染病防治
第四節 愛國衞生活動
第五節 衞生保健
第六節 藥品
第七節 重點醫院簡介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設施
第二節 體育活動
第三節 競賽
第四節 機構
第二十三卷 社會保障
第一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農民生活
第二節 職工生活
第三節 市民生活
第二章 優撫與安置
第一節 優待 撫卹
第二節 復退軍人安置
第三章 社會救濟
第一節 救災
第二節 扶貧
第三節 五保供養
第四節 其它福利設施
第四章 保險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保險種類
第三節 理賠
第五章 勞動管理
第一節 職工隊伍
第二節 管理
第三節 工資福利
第四節 知識青年下鄉與安置
第六章 機構與團體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社會團體
第二十四卷 風俗 方言 宗教
第一章 太吳陵古廟會
第一節 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現代盛況
第二章 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三章 禮儀
第一節 婚喪
第二節 祝賀
第四章 生活習俗
第一節 服飾與髮型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房舍與陳設
第四節 節日
第五節 新風尚樹立
第六節 舊弊端革除
第五章 方言
第一節 語音
第二節 詞彙
第六章 謠諺
第一節 民謠
第二節 民諺
第三節 歇後語
第七章 宗教
第一節 道教
第二節 佛教
第三節 伊斯蘭教
第四節 基督教 天主教
第二十五卷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媯滿
武臣
周文
鄭當時
徐彥卿
陳享祖
張文彬
韓繼文
趙鴻合
任虎子
薜丕渡
劉繼彬
孟憲斌
齊有榮
李松齋
葉桐杆
齊惠普
杜有忠
方楚瑞
葉長興
朱良玉
王月惠
孟繁馨
第二章 人物介紹
巫馬施
陳亢
顓孫師
公良孺
世碩
孫鮒
朱鮪
李宗易
張耒
胡閏兒
丁朝棟
崔聯奎
龐丕化
嚴汝誠
傅弼
嚴惟愷
朱撰卿
劉文蔚
段廣義
薛廣坴
唐允成
樊啓元
黎廣詩
賀文明
張衡石
薛樸若
方雲鵬
樊漢新
範好古
徐培志
葉啓猷
周磊
丁碧巖
張玉鑑
江浩
範行克
方紹周
王守德
李克弱
馬鵬程
理黎影
葉本瑞
高峯
韓紹詩
王治國
馬益三
雷淑性
袁佔琴
劉興太
何培祿
肖予
葉志強
李繁庶
張繼超
何仰羲
王澤民
杜恆榮
沙丁
張鴻鈞
丁秀松
於萍
方德彭
李治善
張進賢
潘玉琦
宋中貴
孫桂梅
於伯龍
張慶祿
方守卿
第三章 人物表
第一節 歷代人物(周至民國)
第二節 現代人物
附錄
一、舊志序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淮寧縣誌》序
清道光六年(1826年)《準寧縣誌》序
民國五年(1916年)《淮陽縣誌》序
民國22年(1933年)《淮陽縣誌》序
二、《詩經·陳風》及歷代名人在陳詩文選
三、近年文物發掘資料選
楚都陳城考
河南淮陽平糧台龍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
四、新編《淮陽縣誌》重要文件資料選
編後記
淮陽縣誌編纂委員會
淮陽縣誌總編輯室人員
本志顧問及審訂人員
其他人員
專業志鄉鎮志主要撰稿人員名單
提供資料人員名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