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淩河

(遼寧省境內河流名稱淩河)

鎖定
淩河是遼寧省境內河流,流域總面積2.8萬平方公里,其中朝陽境內1.5萬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75%,分為大、小淩河兩個水系。這兩個水系,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條。大、小淩河幹流全長352公里,流經全市7個縣(市)區、135個鄉(鎮),涉及近300萬人口。
中文名
淩河
所屬水系
水系淩河
地理位置
中國東北
發源地
北源:凌源市紅山街道熱水湯村,南源;建昌縣要路溝鄉吳坤杖子村水泉溝,西源;自河北平泉市榆樹林子鎮水泉溝
主要支流
老虎山河
牤中河
大淩河西支

淩河大淩河

淩河流域概況

朝陽境內的大淩河 朝陽境內的大淩河
大淩河沿岸有凌源、建昌、朝陽、義縣、凌海等縣市。大淩河在朝陽市境內,流經5縣1市2區,總流長為283公里,總流域面積為14162平方公里,最大徑流量為15600立方米/秒,最小徑流量0.0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為8.82億立方米,可利用水總量為6.5549億立方米。境內共有大淩河支流22條,主要支流有大淩河西支、老虎山河、牤牛河等。大淩河流域主要水利工程有宮山嘴水庫菩薩廟水庫瓦房店水庫、龍潭水庫等。

淩河形成變遷

大淩河位於遼寧省西部,全長398公里,大小支系縱橫交錯,主脈貫穿遼西,東南匯入渤海。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古稱渝水、大淩河龍川、漢唐時稱白狼水,遼稱靈河、金改淩河。
其沿流經過,山川壯麗,物產豐饒,舟輯之利,滋養之功,載在史籍。是東北最為古老和最負盛譽的水系之一,10萬年前已有“鴿子洞人”在此休養生息,與老哈河、西拉木倫河共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紅山文化、三燕文化和遼文化,清代朝陽詩人沈芝先生曾把它比作東北的“黃河”。
大淩河又是古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齊國北伐山戎、曹魏徵討烏恆、前燕入主中原、北齊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麗,均以大淩河谷為行軍主道。

淩河幹流狀況

大淩河有北、西、南3源。北源出凌源市熱水湯,南源出建昌縣要路溝,到大城子附近會合,東北流經努魯兒虎山和松嶺間縱谷,接納老虎山河、牤中河、西河等支流,到義縣轉向循醫巫閭山西側南流,在凌海東南注入遼東灣河口三角洲規模大,汊流發育。

淩河小淩河

小淩河是遼寧省西部較大河流之一,流域位於東經120°06′~121°21,北緯40°55~41°21′之間。小淩河西鄰六股河,南鄰興城河、連山河,北部和東部與大淩河毗鄰。小淩河發源於朝陽縣的助安喀喇山,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朝陽、南票、凌海、錦州等市、縣(區),於凌海市娘娘宮鄉的龍王廟附近注入遼東灣,幹流長206km,流域面積5153km2。小淩河流域呈長方形,東西長90km,南北寬60km,地勢自西向東,由南北向中部傾斜。小淩河山河營子以上,河流穿行山谷之間,河道彎曲,兩岸植被較差,河牀比降為1.27‰~1.52‰。自山河營子以下河道進入丘陵及沿海平原區,河牀比降為1.13‰左右。其左岸即為大、小淩河沖積平原,右岸除有少量沿河平地外,基本屬於丘陵地帶。

淩河治理開發

由於歷史原因。淩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十年九旱,洪旱災害頻發,河水水質惡化,水環境承載力和生態功能明顯下降。為了改善淩河流域生態環境,
2010年,省委、省政府在淩河流域設區劃局,做出了實施淩河流域綜合整治、全面改善水質、恢復生態的戰略決策。按照淩河流域生態治理“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基本完成”的目標,朝陽市委、政府舉全市之力開展了前所未有的淩河治理阻擊戰和攻堅戰,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治理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淩河水質、水量和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過去令人扼腕痛惜的“龍鬚溝”、“臭水河”已變成朝陽人民引以自豪的靚麗風景帶,朝陽“母親河”正在重現生機。淩河流域水質持續好轉,水量明顯增加。隨着淩河河道淤泥的疏浚以及水質保障機制的形成,大小淩河的水質越來越清澈,淩河干支流已達4類標準,部分河段已達到3類甚至2類。水量增加後,全市境內濕度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淩河流域生態帶、旅遊帶、城鎮帶建設紮實推進。隨着沿河綠化和各種親水景觀帶的建設,淩河幹流河灘地植被覆蓋率已達81%,兩年提高了48.9個百分點;中心城區大淩河城區段綜合整治工程、5個縣(市)防洪生態景觀工程、涼水河10裏河口濕地工程、南哨濕地工程、大淩河第一灣、小淩河第一灣等項目紛紛竣工,沿河39個濱河小城鎮也已初俱雛形。
淩河流域河道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近年來,我們對淩河沿岸34個小造紙廠、4個沿河小污染企業進行了關停整治,對沿河54個畜牧小區實施了搬遷,取締城市和企業入河排污口24處。同時對新上涉河尾礦庫嚴格實行淩河、安監、國土、環保四家聯審,並加大尾礦庫庫邊硬圍、庫上綠化、尾礦幹排造地及採砂盜砂打擊力度,過去淩河流域缺乏整體規劃和有序管理的局面得到改觀。此外,淩河治理也讓生活在兩岸的居民成為最大受益者。近百處生態親水景觀和眾多大型羣眾休閒設施,已成為廣大市民遊人生活休閒的重要去所,據統計僅淩河景區沿岸,每天都吸引近10萬餘人休閒,人民羣眾的業餘生活更加多樣化、健康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