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淩河

(河流流域)

鎖定
大淩河,位於中國東北,發源於遼寧省與河北省接壤地區,全長447公里,大小支系縱橫交錯,主脈橫貫遼西,東南匯入渤海
它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2.33萬平方公里,流域內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均徑流量17.91億立方米。大淩河流經碎屑岩火山岩和黃土地區,含沙量達57千克/立方米,水土流失嚴重。 [1] 
大淩河西源和南源匯聚地建有喀左龍源旅遊區,幹流建有閻王鼻子水庫白石水庫
中文名
大淩河
外文名
Daling River
別    名
榆水
白狼水,靈河
淩河
所屬水系
大淩河水系
地理位置
遼寧西部地區
流經地區
遼寧、河北、內蒙古
發源地
南源:建昌縣要路溝鄉吳坤杖子村水泉溝;西源:平泉市榆樹林子鎮水泉溝;北源:凌源市紅山街道熱水湯村
主要支流
老虎山河
涼水河
牤牛河及細河
河    長
447 km
流域面積
2.33 km²
平均流量
17.91億立方米
落    差
1097 m
面    積
23300 km²
含沙量
57千克/立方米
旅遊景點
龍源湖濕地公園

大淩河名稱演變

大淩河大淩河是朝陽市最大的一條河流,也是中國東北獨流入海的較大河流之一,古時稱“渝水”.又稱“白狼水”。唐朝時改稱“自狼河”.遼時稱“靈河”。金、元時改“靈”為“凌”,稱“淩河”。也有記載稱“凌江”(元至正年間《通濟橋碑記》中記載;“城京合龍山下.有水曰凌江”)。明朝時始稱“大淩河”,以與“小淩河”相區別。清朝時蒙古語稱“傲木楞河”。 [3] 

大淩河幹流情況

大淩河 大淩河
大淩河,古稱渝水、白狼水,白狼河,蒙古語“傲木楞”。發源於遼、冀交界處。有兩個源頭。北源出自遼寧省凌源市紅山街道熱水湯村,南源出自遼寧省建昌縣黑山山脈大青山東北麓。流經遼寧凌源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朝陽市、北票市、義縣、凌海市六個縣市,全長382公里,流域面積23546平方公里。老虎山河口以上,兩側為中低山丘,河道比降大,水資源豐富,義縣至老虎山河口屬於中游段,地勢平緩,河道漸寬。老虎山河口以下流經海灘沖積平原,河兩側多沙丘沙地,河面寬達1公里。 [2] 
大淩河有北、西、南3源。北源出於凌源市紅山街道熱水湯村,由此向南。流經萬元店鎮、城關街道、東城街道至凌源市城南辛杖子匯入西源。
西源出於河北省平泉市榆樹林子鎮水泉溝,古名“榆河”,今稱“南大河”,河源1097米,於宋杖子鎮段杖子村北進入凌源市境。流向東北轉東,經宋杖子鎮、大王杖子鄉、東城街道和城關街道,先後納入宋杖子河、萬元店河,至辛杖子與北源匯合,流長51公里。而後,河流折向東南,於烏蘭白鎮三家村東納入黃金帶河,再向東南流15公里,經烏蘭白鎮進八喀左縣境。再經喀左縣官大海農場、大城子街道,至山嘴子鎮匯入南源,流長為98.5公里。
南源出自建昌縣要路溝鄉吳坤杖子的水泉溝,由西南流向東北,初為潛流,到土金塔屯西陸續見有明水。繼之再東北流至張家灣.方見明顯明水、常年不斷,由張家灣經南台子、獅子溝、三灣子、陳家店至岱王山溝口,陸續有川水注入。由岱王山口到宮山嘴,河流形成回水,建有宮山嘴水庫。河水由宮山嘴再東北流9公里,到建昌縣建昌鎮北營折轉西北向流,至荊條溝北立龍山,進入喀左縣境。再西北流,經南公營子至白塔子鄉大西山村,納入白塔子河。再西北流至桃花池,左納滲津河。而後轉向正北,流經平房子、三台至三家鄉,左納四官營子河,再轉向東北流,至南哨鎮的山嘴與西、北2源(大淩河西支)匯合.流長99.5公里。
3源匯合後,呈西南——東北流向,經東哨、水泉鄉,至水泉東納入忙牛河。而後,進入朝陽縣境。仍取東北向流,經烏蘭河碩、木頭城子鎮,納入勝利河。又經台子、大平房鄉,納入老虎山河。經饅頭營子鄉,於下三家鄉嘎岔納入大三家河,於十二台鄉納入八道河水。再經朝陽市城區(包括雙塔、龍城二區境),於城北納入十家子河後.再經他拉皋、長寶營子鄉,於金溝車站東流入北票市境。此段流長80公里。河流進入北票市境後仍為東北向流,經章吉營、南八家子、大板、下府等鄉後折轉東南,於九官台門進入錦州市義縣境內,流長57公里。而後,大淩河經義縣、凌海流入渤海。在北票段中,於桃花吐鄉坤都營子納入顧洞河,於上府納入涼水河,於下府鄉納入忙牛河,又於常河營鄉納入長皋河.於九官台門納入袞齊老河。 [3] 
大淩河在朝陽市境內。流經3縣2市2區,總流長為283公里,總流域面積為14162平方公里,境內共有大淩河支流22條,主要支流有大淩河西支、老虎山河、忙牛河等。大淩河流域主要水利工程有宮山嘴水庫、菩薩廟水庫、瓦房店水庫、龍潭水庫等。 [3] 
大淩河古稱。渝水”,亦名“白狼水”。唐朝稱水為河。遼名“靈河”,是以白狼北源之神水為名。金、元易“靈”為。凌”,是取寒冷凍結冰凌之意。明稱“大凌”,以對“小凌”而言。清代或用蒙古語稱“傲穆楞”。古代大淩河流域林木葱蘢,水草豐茂。幾千年來,除漢族外,先後有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契丹、蒙古等多種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大淩河流域東鄰繞陽河流域(閭山為界),南鄰小淩河和六股河流域(松嶺為界),西南鄰青龍河流域,西北鄰老哈河和敖來河流域(努魯兒虎山為界),東北鄰柳河流域。大淩河源頭在建昌西南境要路溝.東北流經喀左、朝陽兩縣至北票市轉向東南,至九官台門進入柳邊為錦州市義縣境。右受上園河,左受亮甲山、壓兒山水,轉西南抵錦承鐵路,又轉東南,右受馬山溝水和大安河。又東dr,流在破台子東南穿過莊林公路橋,又東北左受萬佛堂河,又東流左受岔路溝水、尚姑堂河和石洞溝水,東南流穿新義鐵路橋,右受小沙河。經義州古城北門,又東穿錦阜公路橋,右受南沙河,左受義縣東沙河。又東流,右受泥河,王巨河,左受紅台子水。又東經復興堡,左受細河,轉南流,右受平坊峪水,左受官廠溝水。經石佛堡之西,左受寶林河,右受岳家屯、孫家溝水。經王民屯之西,左受松山溝河,河逼右岸,擦山而南,穿莊林公路張家堡大橋,左受劉立溝水和一家峪水,經牧場堡之西,西南流入凌海境。經三角城子,左受高峯河,右受大定河。轉南經大方堡之東,石窗子之西,左出水渠灌溉白台子、石山等鄉鎮。河又西南流,右受冷泉河(牛心河)和苑家溝河左支。又東南,右受大業河和毛家峪水,經尤家山子東北,東南流穿沈山鐵路橋和京哈公路橋。左岸金城鎮有著名造紙廠。右岸大淩河鎮是凌海人民政府駐地。右出灌渠流向新莊,閻家等鄉鎮。河又東南流經復興、靳家街西南、六段、朱坨東北。轉東流至右屯衞之西,又轉東南,左岸有東嶽、小黃、大馬等屯。經南地頭子渡口,右岸有獾子洞和亂坨子。左出水渠經東三義屯流向歡喜嶺以南的油田和葦塘。河又南流穿公路橋,經張家鋪之西、地耳屯之東,轉東流至南井子西北,再轉西南成為凌海與盤山縣界。西南流入海,全長403公里(幹流流經6縣),義縣境內段長65公里,凌海境內段長67公里,錦、盤邊界段長12公里。全流域面積為23549平方公里。是遼西第一大河。在義縣的匯水面積為1750平方公里,在凌海的匯水面積為1330平方公里。上游地區因無森林,侵蝕極重,沙土隨風入河。每遇大雨,表土大量被沖刷,河水含沙量猛增。朝陽以下淤積很重,義縣淤層厚20米,均為沙土,因而也極易被沖刷。義縣以下地勢平坦,沿河土地肥沃,河漫灘越來越寬,水面也較寬。平時河道變幅不大,但洪水期極不穩定,衝淤變化,高岸深潭時有改動。河中多沙洲,汊流發育形成辮狀水系。下游河牀開闊,水流緩慢,淤澱更重。錦縣境內沿岸耕地多為風沙所掩,水位也高,河道極不穩定,洪水則易改道,結果淤成廣闊的沖積扇。一般洪水歷時1~2天,特大洪水(1962年7月)曾持續25天之久。近海處比降不足1/2000,因受海潮影響,有大片的窪池、沼澤和葦塘,海岸不斷向前伸展,河口變遷不定,河寬水淺不能行船。河水已受污染,水中含有氨、氮、氰、酚、汞、鉻和氯化物,由於河水渾濁故不產魚蝦,但有河鱉。中下游地區尤其是沖積扇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也好。錦州在建業鄉博字屯,錦州電廠在餘積鎮馬黃旗屯,遼河油田在右衞鎮西彭屯,分別建有水源深井。
大淩河源出兩個分支:西支發源於河北省平泉市榆樹林子鎮水泉溝;南支發源於建昌縣要路溝多王杖子村北溝。兩支流在喀左縣吉利嘎營子附近匯合後,經朝陽、北票、義縣,於凌海東南的南圈河與盤山縣東郭鎮南井子之間注入渤海。總流域面積23562平方公里,河長403公里,盤錦市境內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河段長22公里;河牀比降1/9000,系常流水,感潮河。平均年徑流量22.64億立方米。為盤山縣與凌海市的界河。大淩河下游河牀曾有5次變遷:明代以前,大淩河主流偏於大窪區小三角洲的北側,經右屯衞東入海。明代後期,河身南移,從王段村東南流經大有屯至元寶坻折南人海。清代,大淩河又北移,自王段村經古龍灣、狼坨子至鴛鴦溝入海。民國時期,大淩河主流北移到右屯衞南250米,經黃屯、龍王廟北再折南人海。如今大淩河再次南移,自古龍灣以下,從明清大淩河故道之間人海。大淩河在盤錦境內的河道寬220——420米,河底高程入境處2米,注入口負0.4米。最高水位8米,最低水位2.95米。最大流量36700立方米/秒,枯午1.7立方米/秒。河水含沙量每立方米13.1公斤;結凍期約101天(11月26日——3月7日)。 [7] 
大淩河源出兩個分支:西支發源於河北省平泉市榆樹林子鎮水泉溝;南支發源於建昌縣要路溝鄉王杖子村北溝。兩支流在喀左縣吉利嘎營子附近匯合後,經朝陽、北票、義縣,於凌海東南的南罔河與盤錦市東郭葦場南井子之問注入渤海.流域總面積23562平方公里,河長403公里,盤錦市境內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河段長22公里.大淩河在北魏時期稱白狼河,遼代稱靈河,金代稱淩河,元代稱淩水,至明代始稱大淩河.大淩河曾是遼河右岸支流,其下游河牀曾有5次變遷.明代以前大淩河主流偏於三角洲的北側,經右衞屯東人海;明代後期河身南移,從王段村東南流經大有屯至元寶坻折南人海。清代,大淩河又北移,自王段村經古龍灣、狼坨子至鴛鴦溝人海。民國時期,大淩河主流北移到右衞屯南250米,經黃屯、龍王廟北再折南人海。今大淩河再次南移,自古龍灣以下,從明清大淩河故道之間人海。盤錦境內的大淩河河寬220~420米;河底高程入境處2米,注人口負0.4米;最高水位8米,最低水位2.95米;最大流量36700立方米每秒,枯年1.7立方米每秒,平均5.1立方米每秒;結凍期約101天(11月26日~3月7日);含沙量每立方米為13.11公斤. [6] 
上游西支和南支匯合於喀左縣城東 上游西支和南支匯合於喀左縣城東
大淩河義縣一段 大淩河義縣一段

大淩河水文特徵

最大徑流量為15600立方米/秒,最小徑流量0.0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為8.82億立方米,可利用水總量為6.5549億立方米。 [3] 
古代的大淩河水,波濤洶湧,氣勢磅礴,被列為朝陽八景之一。大淩河流域更是林木茂盛,水草葱蘢,除漢民族外,曾有山戎、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等民族在這裏繁衍生息,被視為。福德之地”,使朝陽成為曾稱霸北方的“三燕故都”。清朝以後,大淩河流域的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草木稀少.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導致流域內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徑流係數低。又因河源地區植被殘缺、水土侵蝕極重,加之區內風沙大,每遇大雨,大量表土被沖刷入河,使河水含沙量猛增,造成河流下游的嚴重淤積.大淩河水因渾濁,所產魚蝦、河鱉逐年減少。尤其朝陽段巳很少見.大淩河水雖混濁,水質較好,除北票涼水外,主流及其它支流河水基本處在尚清潔水平,經澄清後均可飲用。但近年來,特別是1981年以來,凌源至喀左河段、朝陽河段水質污染加重,使水中的COD、BOD5、揮發酚等均超過三級地面水標準,嚴重影響了流域內的生態平衡。 [3] 

大淩河主要支流

萬元店河,發源於凌源市紅山街道熱水湯村,流長26公里。 [3] 
宋杖子河,舊志記載謂“石塔河”,源於河北省平泉市鄭杖子。 [3] 
涼水河,又名“百里水”,有二源均出自平頂山東麓。 [3] 
四官營子河,古名“賽音河”,發源於凌源市牛營子鎮邢杖子,流長33.5公里。 [3] 
滲津河,又名“石城川水”、“狗河”,蒙古語稱“僧機圖河”。發源於凌源市三家子蒙古族鄉宣杖子。流長45公里。 [3] 
白塔子河,古名“蒿桑河”,發源於建昌縣王寶營子鄉大黑溝,流長28公里。 [3] 
忙牛河,又名“牛兒河”,上游名“深井河”。發源於建平縣深井鄉努魯兒虎山樑,流長66公里。 [3] 
老虎山河,古稱“波羅台根河”。發源於內蒙古敖漢旗大青山西麓,流長75公里。 [3] 
顧洞河,又稱“哈爾腦河”,古稱“固都河”,發源於平頂山南側,流長60公里。 [3] 
忙牛河,是大淩河一條較大的支流,又名”北土河”,古稱“濫真水”,蒙古語為“圖爾根河”。發源於內蒙古奈曼旗的黃音他拉,由台吉營鄉入北票市境,流向西南,為北票、阜新的界河。先後有固爾班和爾圖泉水及黑城子河、寶國老河、馬友營河、什巴奮河、蒙古營等河水匯入,全長136公里,流域總面積為4400平方公里,流經北票市境71公里。 [3] 
細河:古稱“候水”,明稱“清河”,清稱。細河”,近代誤稱“西河”。上游稱“伊馬圖河”(依瑪圖河,漢名“毅羊河”)。源頭在阜新縣八家子鄉烏蘭木頭山(海拔831.4米)西南谷。南流抵義縣境。轉向西南,左受稍户營子河。又南穿小小公路,左受石柱溝水。西流,左受馬家溝水。轉西南,左受瓦子峪河。又西流經孟屯北,右受清河。又西南經至曹家屯西南,右受大靖河。西阻於山,南流至石頭廟子西南,左受下洞水庫之水。又西南至常家屯之南,右受鬥家屯水和敞亮屯水。轉南流經王寶城子之東、七家子之西,至靠山屯東南,左受小榆樹堡河。又過羊坊之東、車房之西,至復興堡之東,穿過鞍羊公路大橋。又東南至破台子以南,左受大榆樹堡河,而後南流入大淩河。流域面積為3083平方公里,其中義縣部分是509平方公里。細河是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漲暴落,一般漲落過程10小時左右,特大洪水可達3天之久。幹流全長112公里,義縣境內段長23公里,左岸瓦子峪河以下建有老龍口灌渠與本河並行而南,直到石佛堡東側。細河是大淩河中、下游的最大支流,僅次於上游的牛亡牛河,是義縣的第二大河。 [9] 
大定河,原名“石河”,又名“石房河”。源頭在義縣大定堡鄉西境西大嶺(海拔226米)東麓。東北流經太平屯,左受公路溝水。轉東,左受獾子洞水。經蔡家樓至大定堡南,右受後招軍溝水。轉東北入紅旗水庫,左受宋家屯水和大青山西麓之水。出庫後東南流至牌坊屯西,右受老虎溝水。又東南經至劉温屯南,右受石廠山水。又東流左受八塔堡河。又東南經團山子屯西南、雙山子屯東北,東南流穿錦承鐵路。經洪家屯南,穿錦阜公路,右受李恆溝河。經西后屯南,轉東南,經景家堡之東,穿莊林公路,至上坎子之北,又曲流而東,左受新民屯河。又東經開州村南,曲轉東南,經樹林子、肖家屯,左受灰山河。轉南經沙河亮之西、高台堡之東,南流出義縣界,至凌海餘積鎮小方堡東南流入大淩河。河道彎曲,全長約36公里,義縣段長約34公里,凌海段長約2公里。在義縣的匯水面積是187平方公里,是義縣的第三大河。 [9] 
大業河:明稱大蛤蜊河。源頭在義縣大定堡鄉西界紅石砬子山(海拔261.6米)東麓。東南流經樹林子,右受台子溝水,左受曹家溝、狼洞溝水。經下潘莊子,左受前招軍溝水。經孟家屯,東南流入錦縣餘積鎮境,左受後營溝、前營溝水。經千軍寨,右受楊廣峪水,左受土嶺溝、石耳峪水。經蔣家墳,右受郭達溝水,左受從茶溝水。經茶山寺、半拉山、小石家堡、大興隆莊,穿錦承鐵路和錦阜公路,經錦州電廠西南八角台、魏家屯東北,至大有莊西南,右受櫻桃園水。至大業堡東南,右受遲家水。又東至潘莊子東北,左受苑家溝河。又東經峯嶺寺(海拔32.4米)之北,於自章舊址之南,東南流入大淩河。全長約31公里,義第四章水系·311·縣段長約7公里,凌海段長約24公里。 [9] 

大淩河河道治理

大淩河。清代至解放初,朝陽地區共發生洪水災害200餘次,其中多數發生在大淩河流域。1962年7月大淩河流域發生大洪水,沿河兩岸險工險段明顯增多,為了防洪保安全,省政府分別於1964、1965、1966年3次撥款10萬元,先後修建了木頭城子鎮的永來店、大平房鎮的八稜觀和東平, 房、台子鄉的東台等處護岸工程,提高了重點地段的安全防洪標準。自1979—1985年,國家共投資260萬元,羣眾自籌130萬元,在大淩河流域共修建各類護岸壩4550座,長524.5公里,動用土方191.85萬立方米,石方141.4萬立方米,使大淩河大部分地段的防洪標準達到5~10年一遇。, [3] 
建國前·大淩河堤防工程簡陋,沿城區河岸只有3座中水位的石砌丁壩。1949年汛期朝陽連續降雨·歷時15天,8月8日大淩河朝陽水文站最大洪峯流量高達1.2萬立方米/秒。大淩河流域發生了大洪水,朝陽的城鎮和農村受災嚴重。市區損失慘重。洪水過後,大淩河河道主流偏向左岸城區,南河溝口以上形成凹岸。之後,人民政府組織人力、物力,沿城區河岸修築丁壩22座,加固河堤,減輕了洪災的威脅。1959年朝陽建市以後,為了防禦大淩河洪水災害,市政府於1960年以工代賑。由舊城東北隔角起至靠山屯,沿河修建了7300米長的防洪大堤,可防6500立方米/秒的洪水。但西大營子、下河首、七道泉子(即喇嘛墳溝)3條溝系的山洪,仍然全部穿過市區流向大淩河。對市區安全構成威脅。1962年7月,朝陽地區又連降暴雨,大淩河洪水猛漲,朝陽水文站的最大流量高達1萬立方米/秒以上,將1960年所建防洪壩中的靠山屯、南馬場、五間房、蘭州衚衕等地段沖毀.洪水直奔市區,使市區低窪區遭受到嚴重損失。水災後,由市建設局組織有關人員參加,編制《大淩河防洪大堤設計任務書》上報,經省人民委員會批覆。朝陽大淩河防洪堤建設規模為防洪堤1513米,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總投資57萬元。工程於1963年汛期前完成,保證了當年的安全度汛,與此同時,動員義務工,將勝利橋河口以上衝毀的土堤進行了復修。又對原有22座護岸丁壩進行了整修和加固。為了根治朝陽市區的洪水災害,1963年新建了3座長度不同的石籠沉排丁壩,總石方工程量為1.16萬立方米,投資24萬元,於1964年1月開工,5月末基本完工。其次,對下河首截洪溝進行修築,該溝由下河首至十家子河,全長4755米,設計標準是20年一遇洪水,土方量為24.66萬立方米,佔地340畝。省計委對此工程批准投資39萬元·於1964年只勉強完成土方工程,橋樑、護坡石等附屬工程於1965年才投資完成,這條防洪溝工程,對防禦朝陽市區山洪災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72年和1974年,汛前發動城區機關、駐軍、學校和工礦企事業單位進行義務勞動,將大淩河堤防,由靠山屯至南大橋水文站的1921米段,按100年一遇洪水標準修建,土一方工程2.71萬立方米,幹砌石1.186萬立方, 米。1978年汛前,地區建委和朝陽縣城建局又組織地、縣、區等單位義務勞動,對水文站至馬場間的大堤進行修復.在原基礎上,按I00年一遇洪水標準增高補強,動用土方4萬立方米,並在東大橋下游增加兩座護岸丁壩。1980年汛前,全市區義務勞動,將馬場至勝利橋口的2880米地段進行修建,並在蘭州衚衕口下,增設11座護岸丁壩,以保護扣北水源地附近岸灘,從而基本完成了由靠山屯至扣北的7.8公里朝陽大淩河防洪堤工程。但市內的3條山洪溝山洪水威脅仍然未減輕,為了降低其對市區危害,1983—1984年連續兩個春天,駐市各單位和駐軍義務勞動,軍民共建,對北大溝、南大溝進行了清淤疏通背覆,動用土方達10萬多立方米,把朝陽有名‘的“龍鬚溝”改造成行洪標準為10年一遇1。的朝陽市區兩條新的交通道。 [4] 
大淩河水系堤防 大淩河義縣城北關護岸及堤壩工程在1949年大水時全部衝光,以後加以修復,現幹堤長1.4公里,石籠潛壩33座,洪水重現期達到20年一遇,保證流量13 500立方米/秒。錦縣兩岸的大堤及護岸,在1949年大水中被毀壞,以後加以修復.1962年由國家投資加以全面改建,到1965年全部完成,其中第七章水利建設·47·左岸北起縣界南到東三義,長44.7公里,右岸北起縣界南到姜家街長54公里,堤防斷面平均高4~5米、頂寬3~5米、邊坡1·2"--"1·2.5。同時,在左岸清水泡、右岸趙家窩堡修建長150~250米的砌石大丁壩12座,在大方、小方、六段、朱坨、三角城等險工處,修石籠潛壩264座、土丁壩67座f在向陽一北青、鐵橋一公路橋間修塊石護坡7段,共長2 170米。1978年又將兩岸大堤加長與海灘防潮堤連在一起,新修堤防4 000米,防潮小堤1 100米,防潮圍堤30公里。 [10] 

大淩河水庫

宮山嘴水庫,是朝陽地區惟一的l座大型水庫。水庫坐落在建昌縣宮山嘴鄉、距縣城9公里的宮山嘴村西大淩河幹流上,壩址以上河長51.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651平方公里。宮山嘴水庫修建於1958年9月,1963年末竣工,總庫容1.27億立方米水庫設計養魚面積1:D-畝,1961—1982年累計捕魚497噸,年平均捕魚21.2噸。1982年後,年捕魚量穩定在40噸。水庫建有水力發電站4座,裝機10台,容量為3255千瓦,年發電量達773.86萬千瓦時。 [4] 
菩薩廟水庫(原名東風水庫),位於凌源縣四官營子鄉大房身村上三家子屯的大淩河西支流上。壩址以上集水面積122.2平方公里,河長23公里,是座以灌溉為主、養魚、防洪、發電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總庫容1350萬立方米。該水庫1958年動工,1960年竣工。 [4] 
龍潭水庫,位於北票市龍潭鄉、哈爾腦鄉交界處的大淩河支流上,壩址以上集水面積200平方公里,河長24.9公里。是座以灌溉為主、抗洪、養魚、發電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總庫容4163萬立米。龍潭水庫工程始建於1958年冬,繼續施工到1962年停建。1974年11月續建。1976年基本完成大壩、溢洪道、輸水洞樞紐3部分。1980年後,陸續完成了水庫大壩浸潤線觀測孔、大壩沉陷觀測點、大壩整形補坡、護坡石翻修、防浪牆照明等一些收尾工程。 [4] 
瓦房店水庫,位於喀左縣大營子鄉下灣子村、大淩河西支流的大營子河上。壩址以上集水面積120平方公里,河長18.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7.25%。該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防洪、養魚、發電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總庫容3300萬立方米。1976年11月動工,1977年4月29日導流,1979年9月合攏,1980年末大壩填築基本完成。 [4] 
義縣老龍口水庫;壩址位於西河支流之一的瓦子峪鄉東四台村。1958年初開工,1959年8月27日暴雨時因土壩臨時溢洪道淘刷而潰決,1975年末復建基本完成。主壩壩高24.4米,壩長470米,總庫容5 600萬立方米,溢洪道最大泄量1 060立方米/秒,輸水洞最大泄量19立方米/秒,電站總裝機2台250千瓦。經濟效益,保護下游耕地7 0 00畝,提供養魚水面3 8 00畝,灌水田2 500畝、旱田2.60萬畝。發電站因設計上有缺點建成後一直未運轉。 [11] 
大淩河 大淩河
白石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為主,兼顧發電、養殖、觀光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2000年9月,白石水庫主體工程竣工。水庫壩長513米,水庫總庫容16.45億立方米,可控制流域面積17649平方公里。是遼寧省第三大水庫,遼西第一大水庫。2003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水庫大壩雄偉、壯觀、由攔河壩、12個泄洪排沙底孔、11個溢流表孔、水電站和取水口組成。大壩壩型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50.3米,壩頂長513米。 [12] 

大淩河水電

宮山嘴電站 ,位於大淩河上游建昌縣建昌鎮西南8公里的宮山嘴鄉是結合溢洪道工程修建的水庫壩後電站。其電站工程由水利電力部東北勘測設計院設計,1970年9月正式開工修建。1971年10月第一台機組320千瓦安裝完畢並開始試運行,1972年正式投產發電,當年發電30萬千瓦時。1973年3月,由於外界電網突然停電·造成320千瓦機組飛車事故,水輪機飛輪飛出,支座損壞,事故原因屬機組製造質量問題,經過1年的修復,重新制造底座和軸承座,於1974年恢復生產。裝機容量為1000千瓦的第三號機組於1975年10月安裝完畢,此機組性能較好.自動調速器質量較高,自投產運行以來始終正常,經過多年運行宮山嘴電站到1985年底共發電2700萬千瓦時。 [4] 
蟒擋壩電站,位於建昌鎮東南4公里處,電站引水使用宮山嘴水庫右千渠·也就是宮山嘴水庫由輸水洞放水,經過宮山嘴壩後電站發電後的尾水,再通過9公里長的引水渠道引至蟒擋壩處,利用30多米的天然落差跨流域(由大淩河流域引入六股河流域)引水發電。電站於1971年10月破土動工,1973年4月正式投產運行,安裝320千瓦機組。1975年11月,建昌縣黑山灌渠開始動工修建,而蟒擋壩電站是宮山嘴水庫通過右乾渠向黑山灌渠放水的必經之路。黑山灌渠採用漿砌塊石矩型渠道,最大引用流量為5V,-方米/秒。蟒擋壩電站第一期工程兩台320千瓦機組,引用最大流量只有2.36立方米/秒。因此,建昌縣提出原來的蟒擋壩電站增容擴建計劃,電站增容擴建後的規模為1260千瓦。1977年10月擴建工程開始動工,1981年投產運行。 [4] 

大淩河灌區

建昌灌區,系利用宮山嘴水庫為供水水源的灌區之一.為大淩河建昌宮山嘴水庫至白石水庫壩北總體規劃最上游的一個獨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99萬畝.其中水田佔24.4%.旱田佔75.6%。利用宮山嘴水庫水量2111萬立方米.渠首設在水庫壩後200米處,與壩後電站尾水渠相接。灌溉用水全部由水庫供給。灌區總長53公里.寬2~4公里之間,是地形狹長的河谷平原灌區。乾渠合計長度2.91萬米.漿砌石明榘14段,總長1.88萬米,渡槽1l座,長900米.各類閘門包括進水閘,分水閘,節制閘、退水閘等39座。排洪管洞25個.渠上橋涵25座,跌水1I處。 [5] 
黑山灌區,始建於1975年,從宮山嘴水庫第二輸水洞引水.屬跨流域調水工程。總乾渠及支幹渠合計長度5.88萬米.其中總乾渠長1.88萬米.設計流量5立方米/秒。漿砌石明渠長4.6萬米,隧洞32處、長5081米。渡槽67座、長7782米.各類閘共計138座,排洪管洞103個,渠上橋涵6座,跌水5處。黑山灌區第一期工程從1975—1981年.雖全線開工,將乾渠伸至黑山科黃土坎於,但由於渠問地質構造比較複雜及煤礦開採,渠道塌陷嚴重.渠道通水僅能到雷家店。第二期工程從1982 1985年修建,雖設計灌溉面積6.45萬畝,但實際有效灌溉面積僅0.69萬畝,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5] 
凌豐灌區 ,為宮山嘴水庫下游灌區之~。渠首樞紐工程為有壩(攔河壩)引水,分左右兩條幹渠.設計流量為7.7立方米/秒.原設計灌溉面積4.6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該灌區於1966年3月開始施工.至1968年末建成通水。渠首樞紐工程——攔河壩長165米,壩頂高程343.5米,寬2米,壩底高程341.5米,壩全高2.5米。乾渠大部分為梯形斷面土渠,一部分為矩形斷面漿砌石防滲渠道。灌區渠首樞紐工程設計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相應洪水位為345.87米;設計千渠總長45公里,實有28公里。 [5] 
白山灌區,該灌區為建平縣大平房自流引水灌區位於朝陽縣大平房鎮,渠首距老虎山河匯入大淩河入口7公里處。灌區受益村10個,受益面積3.4萬畝,是朝陽縣重點產糧、產棉區。主要糧谷作物有高粱、穀子、小麥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該灌區屬無壩引水灌區。1951年由熱河省水利局負責勘測設計施工,至1982年國家先後4次投資進行維修、改造和配套。最初設計灌溉面積2萬畝,東西乾渠全長25.5公里,修築了乾渠交叉建築物18座,其他建築物19座。1980年後,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加之渠首為無壩引水且渠系配套不完善,管理不善,引r水流量無保證,灌溉效益一直沒有達到設計標準,甚至逐年減少。 。 [5] 
菩薩廟灌區,位於凌源市四官營子鎮,是利用菩薩廟水庫水源灌溉的引水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9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52萬畝。灌區始建於1973年,1976年正式投入使用,總千渠長4000米,設計流量4.1立方米/秒。在新房子分南、北兩條支幹,其中北幹全長1.2萬米。設計流量為2.7立方米/秒I南幹全長1.38萬米,設計流量1.08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1.92萬畝中,自流灌溉面積1.57萬畝,提水灌溉面積3500畝。1980年實際灌溉面積1.1萬畝,至1985年,已完成總乾和北幹全長1.6萬米並投入使用,共架設大小渡槽16座,長940米,隧洞3處、長550米,漿砌塊石防滲渠道1470米,有30條支渠為地下管路。 [5] 
葦田渠系盤錦葦田總面積7萬公頃,實際收割面積5萬公頃。 解放前蘆葦靠潮汐自然灌溉,1954—1960年改為小面積人工灌溉和利用內燃機或電力提水灌溉,灌溉面積6700公頃。1962—1963年在東郭、羊圈子修建淤河蓋、西大灣兩座簡易抽水站,在此基礎上逐漸增建和完善水利設施,基本形成5條葦田引水渠系,至1990年各渠系基本配套。葦田灌溉,一是利用遼河、大遼河、繞陽河、大淩河等河水;二是利用農田的迴歸水;三是利用潮水。建國後,葦田灌區共修建27條引、排於渠,993座各類建築物,272.5公里防潮堤和總提水能力99.4立方米/秒的13座灌溉站。(1)紅旗渠系 渠系內分紅旗、曙光、三義、南陽4個小灌區,各有引水總幹1條,4條總幹長25公里,灌溉站共有5座,總提水能力47.5立方米/秒。葦田灌溉期間,除固定站外,還在北屁崗、南屁崗、壺嘴等地臨時設泵抽水。(2)勝利塘渠系 渠系內有引水乾渠2條,總長27公里,灌溉站3座,總提水能力25.5立方米/秒,其中以提水能力21.6立方米/秒的勝利塘站為最大。(3)趙圈河渠系 建有趙圈河、紅塔、五六合塘3座抽水站,總提水能力第三章灌溉 ·283·15.2立方米/秒。引水乾渠有4條,總長20.5公里。 ,(4)遼濱渠系 建有提水能力為5立方米/秒的刀把子灌溉站一座,總長5.2公里的引水乾渠兩條。(5)新生渠系 渠系內有長4公里的引水乾渠一條,提水能力為6.2立方。米/秒的三大隊站一座,以葦田灌溉為主,排隊內水為輔。 [8] 

大淩河西源支流

萬元店河。發源於凌源市紅山街道熱水湯村,流長26公里,在凌源市注入大淩河西源。
宋杖子河,舊志記載謂“石塔河”,源於河北平泉市鄭杖子,在凌源市注入大淩河西源。

大淩河南源支流

白塔子河。古名“蒿桑河”,發源於建昌縣王寶營子鄉大黑溝,流長28公里,在喀左縣白塔子鄉大西山村注入大淩河南源。
滲津河。又名“石城川水”、“狗河”,蒙古語稱“僧機圖河”。發源於凌源市三家子鄉宣杖子,流長45公里,在喀左縣桃花池,左岸注入大淩河南源。
四官營子河。古名“賽音河”,發源於凌源市牛營子鎮邢杖子,流長33.5公里,在喀左縣三台,左岸注入大淩河南源。

大淩河主幹支流

(喀左)牤牛河。又名“牛兒河”,上游名“深井河”,發源於建平縣深井鎮努魯兒虎山樑,流長66公里,至水泉東注入大淩河。
北票)牤牛河。是大淩河一條較大的支流,又名“北土河”,古稱“濫真水”,蒙古語為“圖爾根河”。發源於內蒙古奈曼旗的黃音他拉,由台吉營鄉入北票市境,流向西南,為北票、阜新的界河。先後有固爾班和爾圖泉水及黑城子河、寶國老河、馬友營河、什巴奤河、蒙古營河等水匯入。全長136公里,流域總面積為4400平方公里,流經北票市境71公里,於下府鄉注入大淩河。
顧洞河。又稱“哈爾腦河”,古稱“固都河”,發源於平頂山南側,流長60公里,於雙塔區桃花吐鎮坤都營子注入大淩河。
涼水河。又名“百里水”,有二源均出自平頂山東麓,於北票市於上府注入大淩河。
老虎山河。古稱“波甸台根河”,發源於內蒙古敖漢旗大青山西麓,流長75公里,於龍城區大平房鎮注入大淩河。
細河,明代稱清河,清代始稱細河。源出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八家子鄉烏蘭木頭山。由義縣瓦子峪鄉孟家屯西北入義縣境至東高家屯東南與清河匯流,至車坊鄉石頭廟子分兩支,於常家屯東南兩支複合,再經王寶城子、靠山屯、復興堡之東穿過鞍羊公路大橋,於破台子西南流入大淩河。細河在義縣境內長約23公里,流域面積509平方公里,是義縣第二條大河。兩岸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是糧谷棉花主要產地。
清河,因河水含沙量少,水清澈故稱為清河。發源於北票市境內。流經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雙山子,至清河門區的後窯,由三道壕注入義縣境內,又經高台子鄉的清河城子、清河洞,至東高家屯東南注入細河。清河在義縣境內流經面積為19平方公里。河平均寬度約200米。
大定河,原名石河,又名石房河,發源於大定堡鄉西大嶺的東麓,流經蔡家樓、大定堡、紅旗水庫、牌坊、劉温屯、團山子西匯入一支流,再經西后台、景家堡、開州,經高台堡東南出義縣界於凌海市餘積鎮小方堡東南注入大淩河。河寬約100米,平均流量為50立方米每秒,沿河兩岸修築石壩2400延長米,設有提水站3處,有效灌溉面積1200畝。
二河,亦稱二道河,舊稱大安河,發源於地藏寺鄉東北部359高地,經馮家嶺、歪脖嶺、高家溝、小嶺子、西磚城子、英窩山、頭道河、二道河至大康堡穿過錦承鐵路後流入大淩河,最大流量為10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為0.13立方米每秒。
小七里河,又稱泥河子,發源於前楊鄉西部黃花山東南龍頭溝,流經大營子(原達子營),經前泥河子,穿過錦承鐵路轉東北,再經中泥渣子、後泥河子至小七里河屯橋,引入人工河後,注入大淩河,全長20公里。
沙河子(河北沙河子),因河多沙得名。發源於高台子鄉西境老黑山,海拔712.2米。經舊陵、桑土營子、觀音堂、大蔡家屯、廟兒溝、卧龍泉,至九道嶺鎮的西樹行子流入大淩河。全長20公里,河寬0.5公里,河岸有大量沉積河沙,是工業建築用的優質細沙。
紅台子河,因發源於羅家屯鄉的紅台子而得名。流經偏坡子、石佛寺、夏家溝、星星屯後匯入大淩河,季節河,全長10公里,河寬約0.5公里。
柳河溝河(舊稱大靖河),源出高台子鄉西北白台溝附近,流經石柱溝、高家屯、砬子山、老黑冊、北磚城子,經台子山南至馬户穿過錦阜公路和新義鐵路,再經高台子、雷家屯、前營子注入大淩河,全長約20公里。
瓦子峪河,源出冷家鄉東南南長嶺溝附近,流經刺梅花溝、二道溝、柳河梁子、上下五間房至冷家溝、龍灣、商家屯南,至瓦子峪西南,入老龍口水庫,北出老龍口,經四台子西流入細河,全長約28公里。
稍户營子河,亦稱沙河,源出北鎮市大寺鄉天仙觀,流經北五台溝王景屯、花爾樓、鐵河嘴子、銷西、樹林子、馬圈子、至孟家屯折向西南流,在冉家窩堡西匯入細河。全長約20公里,流域面積85平方公里。
老公溝河,源出劉龍台鎮境內大台子山,流經老公溝、大白廟、小白廟子、金善堡、王家屯、富家屯、六台出義縣境內,注入北票境內柳河,全長22公里。
小沙河,又稱城西沙河,源出大定堡鄉民家屯後山,流經頭道河鄉的大魏家溝、三百壟、靖家屯、樹根底下、老爺廟、拉拉屯、賈莊子,穿過五里屯西橋,經後五里屯西關,流入大淩河,全長19公里。
灰山河,源出白廟子鄉灰山子,流經吳家屯、戴家屯、白廟子、老君堡、大白台子、李家窩堡,注入大定河,全長25公里。
小嶺子河,源出留龍溝南大山(大安山),由泉水彙集成河,經由北房子、小嶺子、東霍居廟、西霍居廟、王家莊、大葉屯,流經曹家屯水量增大,經靠山屯水庫流入北小河,於許家屯西南入凌海市境內,在義縣境內全長約20公里。
地幹河,亦稱北小河,是地藏寺鄉境內僅有的河流。源出地藏寺鄉上三寶屯西溝。流經下三寶屯、燒鍋、楊樹溝、鐵匠溝、劉龍溝鄉的許家屯後入凌海境內匯入小淩河。在義縣境內全長約12公里。

大淩河文獻記載

水經注》中對今大淩河、古白狼水的記載:
大淩河(古白狼水)沿岸古城
大淩河(古白狼水)沿岸古城(7張)
遼水右會白狼水。(白狼)水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北流,西北屈,逕廣成縣故城南,王莽之平虜也,俗謂之廣都城(喀左縣南公營子鎮境內)。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
(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東流逕石城縣故城南,《地理志》:右北平有石城縣(喀左縣山嘴子鎮境內)。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喀左縣白塔子鎮大陽山)也。其水又東北入廣成縣,東注白狼水。
白狼水北逕白狼縣故城東,王莽更名伏狄。白狼水又東,方城川水注之。
方城川)水發源西南山下,東流,北屈逕一故城西,世謂之雀目城。東屈逕方城北,東入白狼水。
白狼水又東北,逕昌黎縣故城西。《地理志》曰交黎也,東部都尉治,王莽之禽虜也。應劭曰:今昌黎也。高平川水注之。
(高平川)水出西北平川,東流逕倭城北,蓋倭地人徙之。又東南逕乳樓城北,蓋逕戎鄉邑,兼夷稱也。又東南注白狼水。
白狼水又東北,自魯水注之。(自魯水)水導西北遠山,東南注白狼水。
白狼水又東北逕龍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也,使陽裕築龍城,改柳城為龍城縣。十二年,黑龍、白龍見於龍山,皝親觀龍,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悦,大赦,號新宮曰和龍宮。立龍翔佛寺于山上。
白狼水又北逕黃龍城東。《十三州志》曰:遼東屬國都尉治,昌黎道,有黃龍亭者也。魏營州刺史治。《魏土地記》曰:黃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北流,附城東北下,即是也。又東北,濫真水出西北塞外,東南歷重山,東南入白狼水。
白狼水又東北出,東流,分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巡山,逕一故城西,世以為河連城,疑是臨渝縣之故城,王莽曰憑德者矣。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世名之曰榼倫水,蓋戎方之變名耳。疑即《地理志》所謂侯水北入渝者也。《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蓋言自北而南也。又西南流注於渝。渝水又東南逕一故城東,俗曰女羅城。又南逕營丘城西。營丘在齊,而名之於遼、燕之間者,蓋燕齊遼迥,僑分所在。其水東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又東南流至房縣,注於遼。《魏土地記》曰:白狼水下入遼也。又東過安市縣西南,入於海。

大淩河自然災害

大淩河流域洪水災害頻繁,自1930年以來,先後於1930,1945,1949,1962,1963,1977,1984,1994年發生較大洪水8次,平均不到10年就要遭受一次較重的洪水災害,給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損失。其中以1949、1962 年洪水災害最重。
1949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遼寧大部分地區陰雨綿綿達超過40d,又受颱風襲擊,各地河水猛漲,氾濫成災,尤以遼西地區為重。據洪水調查,1949年洪水是大淩河歷史上最大的洪水,義縣站洪峯流量30400 m3/s。在義縣,洪水越過城牆,進入城內,造成縣城內洪水氾濫。
1962年遼西地區大淩河中上游普降暴雨,造成大淩河河水暴漲,發生了1962年7月26日的大淩河實測最大洪水,義縣站洪峯流量為17 300m3/s。此次洪水造成朝陽市哨口營子村左堤決口,洪水衝入市區,水深最大處達3.5m,錦承鐵路停運3d,公路多處被沖毀,交通損失達1.66億元(1962年不變價),市郊村屯大部分受災,淹沒農田2.0 hm2,直接經濟損失4 400萬元,凌海以下兩岸決堤75處,受災農田3.6 hm2,受災人口9.5萬人,倒塌房屋7 338間。隨着人口的增長和社會財富的積累以及遼寧省各地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如歷史洪水重現,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綜合社會影響將越來越大。

大淩河水利工程

大淩河流域主要水利工程有閻王鼻子水庫宮山嘴水庫菩薩廟水庫瓦房店水庫、龍潭水庫、水泉鴿子洞水利樞紐白石水庫
白石水庫坐落在遼寧北票市大淩河幹流上,地處朝陽、阜新、錦州三市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白石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為主,兼顧發電、養殖、觀光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16.45億立方米,可控制流域面積17649平方公里。規模列遼寧第三,遼西第一。
大淩河幹流上的以防洪、灌溉、城市供水為主,兼顧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並多年調節的大型水利樞紐。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境內,壩址距北票市區46千米,距義縣縣城45千米。
工程始建於1995年5月,2000年8月正式落閘蓄水,同年年底基本建成。壩址以上集水面積17649平方千米。水庫按50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庫總庫容16.45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89億立方米,興利庫容8.7億立方米,死庫容1.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調節水量5.28億立方米。水面面積約80平方千米。
宮山嘴水庫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發電、養魚、旅遊、休閒、度假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遼寧省大Ⅱ型水庫,綿延18公里,壩址以上河長51.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651平方公里。它修建於1958年9月,1963年末竣工,總庫容1.27億立方米。水庫設計養魚面積1萬畝,1961—1982年累計捕魚497噸,年平均捕魚21.2噸。1982年後,年捕魚量穩定在40噸。水庫建有水力發電站4座,裝機10台,容量為3255千瓦,年發電量達773.86萬千瓦時。水庫按10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庫為多年調節,設計洪水位75.05米。宮山嘴水庫距縣城9公里,坐落在建昌縣宮山嘴鄉的宮山嘴村西大淩河幹流上,故起名為宮山嘴水庫。
菩薩廟水庫位於遼寧省凌源四官營子鎮房申村上三家組,是大淩河西支大川河上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兼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庫。
大淩河灣 大淩河灣
瓦房店水庫位於遼寧省喀左縣大營子鄉瓦房店村,因此取名。
這座水庫於1976年11月動工,1982年11月竣工。防洪標準50年一遇設計。大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高33.3米,長389.5米,頂寬5米。庫容量3343萬立方米,正常水容量為1380萬立方米。此水庫是灌溉、防洪、發電、養殖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也是該縣最大的水庫。
水庫裏養殖着鰱、鯉、甲魚魚類,每年可捕撈5萬公斤左右。灌溉利用水量為936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3萬多畝。水面為1650畝。
老龍口水庫,位於細河支流,庫址在義縣瓦子峪鎮東四台村。1958年動工,1959年完成攔洪壩溢洪道主體工程。1975年復修大壩和澆灌乾渠。壩高程105.4米,長470米,高22.4米。水庫設計標準為20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2000年。水庫控制面積210平方公里,總庫容近60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900多萬立方米,校核5600萬立方米。
靠山屯水庫,是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養魚的綜合性水庫。位於義縣留龍溝滿族鄉靠山屯大隊。原名羣英湖水庫。1960年3月開工,同年9月竣工。設計庫容1460萬立方米,校核庫容2010萬立方米。
紅旗水庫,位於 義縣西南大定堡滿族鄉牌坊村,1970年9月形式,1972年9月竣工。設計庫容684立方米,校核庫容918.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000畝。設計標準為50年,校核標準500年。
花爾樓水庫,位於義縣城東北稍户營子鎮花爾樓村。1958年9月動工,同年11月竣工。設計庫容553.5萬立方米,校核庫容834.5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5000畝。設計標準200年一遇校核標準500年。

大淩河歷史文化

古代的大淩河,波濤洶湧,氣勢磅礴,被列為朝陽八景之一。大淩河流域更是林木茂盛,水草葱蘢,除漢民族外,曾有山戎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等民族在這裏繁衍生息,被視為“福德之地”,使朝陽成為曾稱霸北方的“三燕古都”。清朝以後,大淩河流域的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草木稀少,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導致流域內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徑流係數低。又因河源地區植被殘缺、水土侵蝕極重,加之區內風沙大,每遇大雨,大量表土被沖刷入河,使河水含沙量猛增,造成河流下游的嚴重淤積。大淩河水因渾濁,所產魚蝦、河鱉逐年減少,尤其朝陽段已很少見。
大淩河古稱渝水、龍川、漢唐時稱白狼水,遼稱靈河、金改淩河。其沿流經過,山川壯麗,物產豐饒,舟楫之利,滋養之功,載在史籍。是東北最為古老和最負盛譽的水系之一,10萬年前已有“鴿子洞人”在此休養生息,與老哈河西拉木倫河共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紅山文化三燕文化和遼文化,清代朝陽詩人沈芝先生曾把它比作東北的“黃河”。
大淩河又是古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齊國北伐山戎、曹魏徵討烏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齊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句驪,均以大淩河谷為行軍主道。明朝末年曾發生過大淩河之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