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淡水石斑魚

鎖定
淡水石斑魚是鱸形目麗魚科麗體魚屬魚類,又名馬拉麗體魚、花老虎等。體側扁,紡錘形;口上位,上、下頜密生小齒;無咽喉齒,鰓耙短而稀疏;鱗片為圓鱗,較大;眼大;腹鰭胸位,尾鰭圓尾型。軀幹兩側各有8條黑條紋,垂直的黑條紋中央有較黑的色素塊;胸鰭淡黃色;腹鰭、背鰭、臀鰭皆具有黑色條紋,尾鰭黑色條紋與身體垂直;成魚體表略帶黃色,雄魚體色較雌魚鮮豔;幼魚眼眶紅色,成魚眼眶銀黃色。 [8] 
淡水石斑魚原產於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棲息於河流、湖泊底層。以魚類及能遊動的小型水生動物為食。 [9]  1—2齡性成熟,產黏性卵,在水温26—29攝氏度下受精卵經48小時可孵化。 [8] 
淡水石斑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原產地是極受歡迎的食用魚類和遊釣品種。中國廣東、江西等南方地區已開展人工養殖,並具一定規模。由於其體色豔麗,是受人喜愛的水族觀賞品種之一。 [9] 
別    名
石斑魚
中文學名
淡水石斑魚
拉丁學名
Cichlasoma managuens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隆頭魚亞目
慈鯛科
麗體魚屬
淡水石斑魚
分佈區域
原分佈中美洲尼加拉瓜。後引進分佈中國部分省份。
品質特點
肉質鮮美、營養豐富

淡水石斑魚生活習性

淡水石斑魚熱帶魚類,均在淡水中生長,也可在鹽度為10‰以下海水中生長。其適温範圍在25-30℃間,當水温下降至20℃時,攝食明顯減少,水温下降至15℃時身體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間池水會降至15℃以下的地區不適合淡水石斑魚生長。越冬期間淡水石斑魚生長的水温在19℃以上。淡水石斑魚為偏肉食性魚類,魚苗階段,肉食性的特性強烈,主要以浮游動物為主。 [1] 

淡水石斑魚形態特徵

淡水石斑魚圖1 淡水石斑魚圖1 [2]
淡水石斑魚體型為紡錘型,口上位。其軀幹兩側各有8條黑紋,垂直黑條紋中央有較黑的色素塊。胸鰭淡黃色,腹鰭、背鰭、臀鰭皆具有黑色條紋,尾鰭黑色條紋與身體垂直。除黑白條紋外,成魚體表略帶黃色,體色隨外界水環境及生殖期間起適應性變化。繁殖時,雄魚體色較黑,雌魚體色較淡,並帶有黃色,腹鰭胸位,尾鰭圓尾型,具生殖突。幼魚眼眶為紅色,成魚眼眶為銀黃色。鱗片為圓鱗,較大。側線鱗斷續。鱗式為:背鰭(D)XVIII-12,臀鰭(A)VII-10,腹鰭(V)I-5,胸鰭(P)1-4。 [2] 

淡水石斑魚生長體重

淡水石斑魚剛孵化的仔魚全長為0.58-0.6釐米,羣集在池底不停地運動,在水温26-28℃間,孵化後第6天卵黃囊消失,仔魚遊至中上水層,不再羣集在池底,卵黃消失後的魚苗,可投餵輪蟲、枝角類等小型浮游動物,稍大後可投餵水蚯蚓,然後再以團狀的鰻飼料馴餌,經過1個月的培育,體長達10釐米左右即可下塘養成。在台灣地區,夏季期間放養體長約10釐米的魚苗下塘,經過6-8個月的養殖即可達到500克。其最大體重可達1200克。該院名優水產養殖實驗基地1999年6月24日引進體長約10釐米魚苗進行養殖試驗,1999年12月24日測定,最大個體為375克,平均體重216克;在生長速度上,雄魚的生長速度顯著大於雌魚,在混養方式上,混養量少(20尾/畝)的生長速度顯著大於混養量多(150尾/畝);經測定,混養量少的體重平均315克,混養量多的體重平均為175克,相近1倍。 [3] 

淡水石斑魚地理分佈

國外分佈:尼加拉瓜
國內分佈:台灣廣東江西主要生長魚岷江水系,長江部分支流,以及我國西部部分省市的河流。 [1] 

淡水石斑魚養殖技術

淡水石斑魚苗種培育

淡水石斑魚苗種培育池以土池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單池面積為 50-100m3,水深 l-1.5米。魚苗放養前,將池水排幹,用生石灰徹底清 塘消毒,並施足基肥培肥水質,讓魚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餌料。
魚苗放養前,應先試水。同一池內放養的規格要求整齊,大小一致。放 養密度視餌料、養殖技術水平和培育規格而定,一般放養密度為100尾/m3 左右。魚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鹽水浸泡魚體15-20分鐘。
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最易敗 壞水質,為此,應每3-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還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淨化水質和便於魚苗隱蔽、吃食。
當魚苗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因其有大吃小的習性, 因此,要及時過篩分養。同一池的魚苗,力求規格一致,以免影響魚苗成活率。
淡水石斑魚為底層魚類,耐低氧,抗病力強,在養殖過程中很少發生魚病,可與羅非魚、鯽魚混養,以清除羅非魚、鯽魚池塘中小魚苗,達到優質高效的效果。 [1] 

淡水石斑魚日常管理

主要是巡塘,觀察魚苗吃食、活動、水色變化等情況,以 便及時調整投飼量和做好預防魚病工作。 [4] 

淡水石斑魚成魚養殖

淡水石斑魚養成可採取混養,在混養中可採用兩種方法:一是在池塘中混養少量淡水石斑魚,每畝水面混養淡水石斑魚22-50尾左右,經半年時間養殖,體重平均可達300克以上,經一年時間養殖體重可達500克左右。二是主養魚為淡水石斑魚,混養種類有羅非魚、草魚、鯽魚等,每畝水面放養淡水石斑魚150-200 尾,混養魚300尾,飼養期間投餵人工配合飼料,還可投餵鮮嫩牧草,當池中浮游動物不足時,需要適量追肥,以培育浮游動物。經過半年養殖,淡水石斑魚平 均體重可達200克左右,經一年時間養殖,體重可達250克以上。

淡水石斑魚食物投餵

淡水石斑仔魚下池時,以浮游動物為食,隨着魚苗生長,攝食量增大, 而池中浮游動物逐漸減少。這時,可通過追肥培育浮游動物,可增喂豆漿。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達3釐米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這時可投餵魚糜於食台上馴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飼料拌魚糜投餵,以後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比例,減少魚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5%―40%,動物性蛋白應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餌料係數能達到0.8―1.2之間。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日投餌3次。 [4] 

淡水石斑魚繁殖狀況

淡水石斑魚圖2 淡水石斑魚圖2
淡水石斑魚一冬齡就可產卵。產卵習性與羅非魚一樣會在池塘底部挖許多產卵的巢穴。產卵一般在下午,產卵後主要由雌魚守衞受精卵。雄魚也會協同守衞,但隨着胚胎髮育,守衞行為愈來愈弱。卵為橢圓形,卵色呈黃暗綠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疊現象。體重140克的雌魚每次產卵約為3000-4000粒,在水温26-29℃下受精卵經48小時可孵化出仔魚。 [5] 

淡水石斑魚營養價值

淡水石斑魚的平均含肉率為78.8%,肌肉中的水分含量為76.00%,粗蛋白為18.90%,粗脂肪為3.00%,粗灰分為1.73%。肌肉中含有18種氨基酸,氨基酸總量為15.74%(佔鮮樣),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的含量為6.88%,佔氨基酸總量的40.60%。4種鮮味氨基酸的含量為7.08%,佔氨基酸總量的44.98%。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為74.84;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為2.22。飽和脂肪酸佔脂肪酸總含量的34.09%,不飽和脂肪酸佔脂肪酸總含量的65.91%,其中DHA含量豐富,佔脂肪酸總量的6.95%。礦物質含量豐富。綜合分析的結果表明,淡水石斑魚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的優質淡水魚類。 [6] 

淡水石斑魚安全注意

石斑魚的魚卵中含有一種無色無味的神經毒素——“雪卡毒素”,這種毒素不易被胃酸破壞,且不被高温分解,人誤食用後會引起中毒。中毒後主要為消化道症狀,易與急性胃腸炎混淆,主要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腹絞痛、腹瀉、四肢麻木、小腿肌肉刺痛、瘙癢感,有人會出現口乾、出冷汗、眩暈、心跳加快且心律不齊,胸悶,嚴重者痙攣、抽搐、昏迷,病情發展迅速可導致死亡。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