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風型驅逐艦

鎖定
海風級驅逐艦是日本海軍的第一級遠洋一等驅逐艦
中文名
海風級驅逐艦
前型/級
神風級驅逐艦
次型/級
櫻型驅逐艦
研製時間
1907年
服役時間
1911年
定型時間
1908年
國    家
日本
數    量
兩艘

海風型驅逐艦發展沿革

海風型驅逐艦建造緣由

日俄戰爭結束後,為了將水雷戰隊的作戰區域擴展到遼闊的太平洋,日本海軍需要大型遠洋驅逐艦,海風型2艘是對這種驅逐艦進行方向探索而誕生的。其模仿原型是英國的部族級驅逐艦,首次搭載了重油鍋爐,實現20500馬力和33節高航速。在研製之初,曾有意見認為全部安裝重油專燒鍋爐更有利於其性能提高,但是出於對待試驗艦的技術升級以須謹慎的考慮,還是採用 了一部分油煤混燒鍋爐 [1] 
山風依據日俄戰爭中1904年度戰時緊急計劃修正計劃建造,暫時稱為甲號大驅逐艦。海風則依據1907年艦艇補充計劃建造,暫時稱為伊號大驅逐艦。

海風型驅逐艦建造列表

本級艦兩艘,分別是海風,山風。

海風型驅逐艦時間表

海風
1號艦。明治44(1911年)年9月28日竣工。大正元年(1912年)8月28日變更為一等驅逐艦。
昭和5年6月1日變更為掃雷艇,並命名為第7號掃雷艇。昭和11年(1936年)4月1日除籍。
山風
2號艦。明治44(1911年)年10月21日竣工。大正元年8月28日變更為一等驅逐艦。
昭和5年6月1日變更為掃雷艇,並命名為第8號掃雷艇。昭和11(1936年)年4月1日除籍。

海風型驅逐艦技術特點

海風級為日本海軍遠洋驅逐艦,全長98.5m、水線幅8.6m、吃水2.7m、基準排水量1150噸。
主機為帕森斯式直接聯結汽輪機1組3軸(中央軸直接聯結高速汽輪機,兩舷軸直接聯結低速輔助推進汽輪機、高速巡航結合聯結左舷低圧汽輪機、定圧巡航結合右舷低圧汽輪機)。其輪機艙佔了全長二分之一以上。
主鍋爐伊號艦本式水管鍋爐8座(重油鍋爐2座、重油/煤混合鍋爐6座。蒸汽圧力15.8氣圧、飽和温度)、功率20500馬力、航速33節、續航力15節/2700海里。 [1] 
從任何方面來説 ,海風型的性能都遠凌駕於日本海軍最初的幾級驅逐艦 ,僅從噸位上説,它是首型突破了千噸大關的驅逐艦 ,比以往的驅逐艦翻 了不止一倍。海風型在計劃階段就被稱為 “大驅逐艦” ,而與一般驅逐艦區分開來。它是日本驅逐艦朝向大型化遠洋型發展的鼻祖。
與當時標準排水量380噸,航速29節的驅逐艦相比,此級高速大型驅逐艦出現之後,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除了特殊試驗艦外,當時世界上無其他國家有此類大型驅逐艦。(除英國部族級為大型驅逐艦,排水量超過1000噸。)

海風型驅逐艦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
1150噸
航速
33節
主火力
2門127毫米
副火力
5門76毫米
魚雷發射管
4具450毫米

海風型驅逐艦服役事件

海風型驅逐艦海風

海風,參考了英國海軍部族級,是最早搭載蒸汽輪機的日本驅逐艦 海風,參考了英國海軍部族級,是最早搭載蒸汽輪機的日本驅逐艦
1號艦。1909年11月23日在舞鶴海軍工廠動工,1910年10月10日下水,明治44(1911年)年9月28日竣工。是日本海軍最早的千噸驅逐艦。
一個月後,姊妹艦山風號竣工,兩艦一同執行任務。和多年後的長門,陸奧一樣,等級雖然不同,卻是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姊妹艦。
大正元年(1912年)8月28日變更為一等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此艦與山風號編成第十六驅逐隊,編入以裝甲巡洋艦鞍馬為旗艦的第一南遣艦隊,在南洋羣島方面執行任務。
昭和5年(1930年),此艦撤除魚雷發射管及部分備炮,6月1日變更為掃雷艇,並命名為第7號掃雷艇。昭和11年(1936年)4月1日除籍。

海風型驅逐艦山風

1918年7月31日攝於橫須賀軍港 1918年7月31日攝於橫須賀軍港
2號艦。1909年6月1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動工,1911年1月21日下水,明治44(1911年)年10月21日竣工。比姊妹艦海風晚了約一個月,是日本最早完成的遠海驅逐艦第二艘。
大正元年(1912年)8月28日變更為一等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此艦與海風號編成第十六驅逐隊,編入以裝甲巡洋艦鞍馬為旗艦的第一南遣艦隊,在南洋羣島方面執行任務。此艦隊由鞍馬,筑波,淺間,以及第十六驅逐隊海風,山風組成。
1926年攝於大湊港的山風 1926年攝於大湊港的山風
昭和5年(1930年),此艦撤除魚雷發射管及部分備炮,6月1日變更為掃雷艇,並命名為第8號掃雷艇。昭和11(1936年)年4月1日除籍。 [2] 
參考資料
  • 1.    胡敦煌.日本驅逐艦全史圖鑑:集結出版社,2004
  • 2.    唐茜.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中):從幕末至現代八百餘艘艦艇名稱由來及艦歷縱覽.中國:台海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