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藏寺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海藏寺,又稱清華禪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金沙鎮李磨村,佔地面積13460平方米,始建於東晉太興四年(321年),被譽為“西北梵宮之冠”。 [1]  [7] 
海藏寺主要建築分佈在南北軸線上,前面為木牌樓,前額書“海藏禪林”四字;進山門為前後兩座大殿,前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周有圍廊,重檐歇山頂,雄偉莊嚴,再後有轉角樓,靈均台、天王殿,無量殿等;涼州乃至西北最有影響力的佛教活動場所、現存較為完整的千年寶剎,對研究甘青地區古代建築史、建築技術、建築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6]  [12] 
2013年3月5日,海藏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中文名
海藏寺
外文名
Haicang Temple
地理位置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金沙鎮李磨村
所處時代
明至民國
佔地面積
1346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00—18: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461-3-759

海藏寺歷史沿革

東晉太興四年(321年),涼州刺史張茂始建海藏寺。 [10] 
南宋淳佑九年(1247年),擴建海藏寺。 [2] 
元定宗三年(1248年),擴建海藏寺。 [2] 
元末,海藏寺毀於戰火。 [2]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太監張睿監軍涼州,募資重建海藏寺。 [2]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建有海藏寺山門。 [11]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振武將軍孫思克在牌樓題立“海藏禪林”4個大字。 [2] 
清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奉政大夫分守甘肅涼莊道、清代書法家郭朝祚為海藏寺藏經閣撰寫匾額,並撰《海藏寺藏經閣碑記》。 [2]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海藏寺僧人重修海藏寺。 [11] 
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陝甘回民暴亂,海藏寺遭到破壞。 [2] 
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重修海藏寺,恢復舊觀。 [2] 
民國十六年(1927年),甘肅武威古浪縣發生8級地震,海藏寺山門、三殿等倒塌,塔亦倒塌,只有大殿、石碑沒有倒塌。 [2]  [11] 
1952年,海藏寺藏經收交大雲寺佛教會代管。 [2] 
1956年,海藏寺藏經改由文化館收藏,現存於武威市博物館。 [2] 
“文革”期間,海藏寺遭到人為破壞。 [2] 
1973年—198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撥款對海藏寺進行了重點維修,並將境內大河廟大殿(即現在的地藏殿)、兩配殿搬遷至此。 [11] 
20世紀80年代,在海藏寺台下挖出一塊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立的《晉築靈鈞台》碑記,上書“東晉明帝太寧中涼王張茂立古台”。 [2] 
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於寺外開闢海藏公園,一併由海藏公園管理處管理。 [11] 
1984年,海藏公園籌建處捐資重修海藏寺。 [11] 
1986年10月,經武威市人民政府批准,允許開放海藏寺為佛教活動場所。 [11] 
1987年,海藏寺僧人聘請山西代縣雕塑技師對各殿重新塑像,對大雄寶殿梁、檁進行彩繪,並繪製壁畫。 [11] 
1995年,海藏寺由公園管理改由海藏寺僧人管理。 [11] 
1996年5月,海藏寺交由武威市佛教協會使用,並負責保護。 [11] 
1997年,經甘肅省文物局批准,在大雄寶殿東西兩側各修建三間廊房,供寺院使用。 [11] 
2008年,海藏寺在涼州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進行了複查。 [11] 
2009年,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申報海藏寺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 
2016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對海藏寺牌樓斗栱層進行了檢修加固,將台明地面改為水泥硬化。 [11] 
海藏寺

海藏寺建築格局

  • 綜述
海藏寺佔地面積13460平方米,現存院落以“中軸”為中心,由南向北,縱向排布多重院落空間。中軸線始於牌樓,依次佈置山門、大雄寶殿、三聖殿、地藏殿、天王殿、藏經閣,兩側配置東西配殿、廂房等輔助建築。與明代佈局平面相比,中軸線上的“七堂建築”大多存在,只有天王殿不存,寺前增加了牌樓。 [11] 
  • 一進院落
一進院落兩側廂房的中線與院落整體中軸線相交,出現十字軸,軸心點基本位於中軸線偏下三分之一處,看作一進院落的結構中心。大雄寶殿因建築等級高,室內空間較為開敞,常用以舉行大型宗教活動,可看作活動中心。 [11] 
  • 二進院落
二進院落東西廂房中線與中軸線相交,其十字軸的中心點基本與院落幾何中心點相重合,為二進院落的結構中心。西廂房作為圖書展覽室,室內長條形空間常用以寺內日常管理活動的開展,可看作二進院落的活動中心。 [11] 
  • 三進院落
三進院落的結構中心為靈鈞台的幾何中心,即在藏經閣殿內,藏經閣殿內不僅供奉神像,且室內展放壁畫及碑文,承擔部分展覽功能,一些室外法事活動也常在殿前空地處舉行。 [11] 

海藏寺主要建築

  • 牌樓
牌樓外觀 牌樓外觀
牌樓位於海藏寺最南端,寺院之外、山門之前,形制主要為四柱三間三樓廡殿式木構牌樓灰瓦歇山頂,屋面正脊兩端施以吻獸,檐下斗栱出跳十一踩,明間檐下彩繪走馬板書寫“海藏禪林”,牌匾右側提有小字“康熙壬申年春三月”;面闊三間約12.76米,明間面闊4.86米,次間面闊3.96米,共有圓柱四根,戧柱八根。 [11] 
  • 山門
山門外觀 山門外觀
山門為海藏寺的主入口,是中軸線上的第二座建築,兩側為東西耳房,與東西廂房相連,界定了寺域;山門前左右置一對石獅,石獅下置雙層須彌座,須彌座採用較為簡單的花草樣式裝飾;山門正中掛有“海藏寺”牌匾一幅,為1984年整修寺時所記;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歇山頂,通高7.63米;山門明間面闊3.93米,次間面闊2.88米,通面闊約9.69米,通進深約5.78米,二者之比為1.68;柱網平面為長方形,共有圓柱十根,前後檐設檐柱四根,山牆設有山中柱。 [11] 
  •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外觀 大雄寶殿外觀
大雄寶殿是中軸線上的第三座建築,也是海藏寺內重要的單體建築之一,坐落於高0.61米的須彌座台基之上,殿內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羅漢;面闊七間,進深八架椽,副階周匝,重檐歇山頂,通高12.23米;上層前檐下,下層正後檐下、檐均掛有牌匾,上層當心間牌匾上書“大雄寶殿”;檐下斗栱上層三踩、下層五踩,明間、稍間安裝槅扇門,次間安裝格柵窗;兩側山牆以及後牆均砌牆封閉;明間面闊約4.8米,次間與稍間基本同尺寸約4.3米,盡間最窄2.1米,通面闊約26.3米,通進深約13.7米,通面闊與通進深之比接近於2:1。 [11] 
  • 三聖殿
三聖殿外觀 三聖殿外觀
三聖殿位於大雄寶殿之後,坐落於0.58米的須彌座台基之上,殿內塑華嚴三聖及十八羅漢;為組合式殿宇,平面沿縱深方向由三座殿宇聯構而成,其中主殿為七架單檐歇山頂,前、後殿系四架捲棚歇山結構,靠主殿方向不出翼角,其中前殿為廊不施裝修,主殿前檐及後殿後檐柱間安裝隔扇門窗,兩山砌牆封閉殿身;面闊五間,前殿進深三架椽,主殿進深六架椽,後殿進深三架椽;明間、次間、稍間檐下均置有牌匾,當心間檐下牌匾上書“三聖殿”,前後檐下均施五踩斗栱;整體通面闊約21.2米,通進深共約13.99米,面闊與進深之比為3:2。 [11] 
  • 東西配殿
東西配殿位於主院第三進院落兩側,院落南端為三聖殿,北端為地藏殿;20世紀80年代由境內大河廟搬遷至此;東配殿為方丈室,西配殿為圖書閲覽室;東西配殿位於高0.25米的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前檐出廊,單檐硬山頂。前廊檐下施三踩斗栱,明間、次間檐下施槅扇門,稍間施格柵窗;柱網平面呈長方形,柱礎為覆盆型柱礎,前廊檐柱橫截面為八邊形,其餘為圓柱。明間面闊基本等於次間、稍間面闊,通面闊約20米,通進深約6.49米,通面闊與通進深之比約為3:1。 [11] 
  • 地藏殿
地藏殿外觀 地藏殿外觀
地藏殿位於三聖殿之後,靈鈞台之前,坐落於1.45米的台基之上,20世紀80年代由境內大河廟搬遷至此,殿內主祀地藏菩薩及十殿閻王像;構成方式與三聖殿相似,三座殿宇組合而成,不同之處在於地藏殿的主殿與後殿為硬山頂建築,後檐裝修由檐柱軸線向殿內返回一個步架,形成後檐出廊的建築風格;面闊三間,前殿進深三架椽,主殿進深六架椽,後殿進深三架椽;當心間檐下施牌匾,前後檐下均施五踩斗栱。台基由台明、欄杆、台階組成。台明長14.9米,寬17.42米。台明採用磚石砌築,其上部欄杆由地袱、欄板、望柱組成。石雕龍形螭首位於望柱下端,望柱柱頭雕以蓮花樣式,欄板部分則飾以花草紋樣。台階中間部分置垂帶踏跺,欄杆由台明部分延伸至踏跺後側,踏跺前端採用花草紋樣式的抱鼓。 [11] 
  • 東西垂花門
西垂花門外觀 西垂花門外觀
垂花門位於晉築靈鈞古台石階下腳,東西各一座,由20世紀80年代由境內大河廟搬遷至此;垂花門面寬、進深各一間,平面立柱四根承樑架,單檐懸山頂。其南向柱間安板門,西(東)、北兩面砌影壁牆封閉,東(西)側與登台踏跺相接。東西垂花門建築形制接近,尺寸不一。 [11] 
  • 天王殿
天王殿外觀 天王殿外觀
天王殿位於靈鈞台之上,藏經閣之前,殿面寬三間9.34米、進深兩間5.18米,單檐歇山頂,檐下不施斗栱,前後檐明間置裝修,兩山及次間砌牆封閉,門內兩側塑四大天王;明間面闊4.16米,次間面闊2.59米,通面闊與通進深之比為9:5;柱網平面由檐柱組成長方形,山牆面設有山中柱。室外台基採用截面積為0.0338平方米的長條磚鋪砌,室內採用截面積為0.0841平方米的方磚鋪砌;僅前後明間兩側檐柱下有覆盆型柱礎,其餘柱身被包在牆體內。 [11] 
  • 藏經閣
藏經閣外觀 藏經閣外觀
藏經閣位於天王殿之後,原名無量殿,是海藏寺內等級最高、時代最早的主體建築,明成化年間由太監張睿擴建寺院時主持修建,因殿內曾藏有6820卷明版藏經(現存於武威博物館),故又名藏經閣;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殿閣式重檐廡殿頂,金廂鬥底槽正;立面明間、次間、稍間施槅扇門窗,兩側山牆面及後牆為實體牆面,上下檐下均施五踩斗栱;明間次間下層檐下裝有牌匾,二層當心間檐下牌匾上書“藏經閣”;明間面闊5.3米,次間面闊4.26米,通面闊約18.14米,通進深約11.96米,面闊進深之比為3:2;台上立柱28根,柱網布局呈“金廂鬥底槽”,內外兩圈柱,將殿身劃分為兩層空間;外圍檐柱18根,柱腳施黃砂岩質覆盆礎石,礎石立面過一寸三鏨,內圍重檐金柱共10根,柱腳亦設圓形覆盆柱礎;室內順進深方向用長0.5米、寬0.5米、厚0.09米的方磚十字錯縫鋪墁;室內中間部分供奉佛像,靠近入口處的東西兩側角落分別置有石碑一座,為《乾隆五十四年重修碑刻》及《重修涼州海藏寺碑刻》。 [11] 

海藏寺文物遺存

海藏寺曾發現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部分骨器。陶器多為紅色,有泥質和夾砂兩種,紋飾以籃紋、繩紋居多,雜有刻劃紋、篦紋,並有少量的彩陶。器形有單耳、雙耳和三耳罐以及豆、鬲、盆等。石器有斧、刀、鑿、璧、珠以及少量的細石器。骨器多為錐、針。 [8] 

海藏寺歷史文化

海藏寺相關人物

主詞條:張茂
張茂(277年—325年),東晉涼州豪強。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張軌子。初為平西將軍、秦州刺史。東晉大興三年(320年),兄蹇被部下謀殺後,攝涼州事,自稱使持節、平西將軍、涼州牧。誅殺閻沙等數百人。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劉曜進犯涼州,遣使稱藩,受封太師、涼王。 [9] 
東晉元帝太興四年(321年),涼州國泰民安,經濟繁盛,人文薈萃。前涼太守張茂大興土木,築台建寺,台名靈釣台,寺為海藏寺。 [10] 

海藏寺相關詩詞

清·張澍《遊海藏寺》
虢虢清泉向北流,招提切漢慣來遊。不詢僧臘嫌饒舌,久讀碑文覺渴喉。
曲沼嘉魚跳拔刺,高松怪鳥叫鈎舟。此間消夏真佳境,況有溪邊賣酒樓。 [2] 
清·段永恩《登靈鈞台》
依舊靈鈞結構工,溪邊流水繞台東。雙峯寶塔孤城裏,一角危樓夕照中。拱翠梯山高入座,參天松柏秀凌空。登臨最是春秋日,才有風光便不同。 [2] 

海藏寺寺名來源

第一種説法十分籠統,也見諸於許多有關海藏寺的書文中,對寺名之來歷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海藏寺四周樹林茂密,泉水遍佈,寺院坐落在其中,猶如“海”中藏寺,故而得名。有人甚至撰寫了一副“海里藏寺寺藏海,林間涵湖湖涵林”的迴文對聯,以和寺名印證。如此一來,海藏寺的讀音便成為海藏(cáng)寺了。
第二種説法和第一種異曲同工,來源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立的《重修古剎海藏寺勸緣信官檀越記》碑,石碑上有這樣的記載:“相傳,靈鈞台原為水中小島,寺建於台上,故名海藏寺。”前涼時期修築的靈鈞台,因四周泉水環繞,已成為一座小島,而寺院正建在靈鈞台之上,看上去就像海中藏寺,故名海藏寺。海藏寺藏語稱為香嘉措岱,漢語意思就是北部大海寺,正是採用此説。
第三種説法來之於武威籍學者李鼎文先生的《武威歷史考辨三題》一文中。李鼎文先生經過多方考證,認為“海藏”是佛教用語,相傳佛教大乘經典藏在大海的龍宮中,故稱“海藏”。唐代文學家張説在《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中寫道:“海藏安靜,風識牽樂。不入度門,孰探玄要?”唐朝李德裕在《贈園明上人》詩中也寫道:“遠公説《易》長松下,龍樹雙經海藏中。”唐朝另一位詩人皮日休也有“取經海底開龍藏,誦咒空中散蜃樓”的詩句,都是用的這個典故。而“海藏”在漢語詞典中的基本解釋,就是傳説中大海龍宮的寶藏。 [2] 

海藏寺傳説軼事

  • 藥泉神井
藥泉神井 藥泉神井
傳説,蒙古闊端王子因經常行軍打戰,得了一種龍毒濕疹之病,就醫服藥無濟於事。薩班大師從西藏到達涼州之後,就在藥泉井旁邊不停誦經,終於降服了妖龍,並用井水治癒了闊端纏身多年的龍毒濕疹病。從此之後,這口水井名氣不脛而走,甘肅、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不辭辛苦,千里跋涉,專程來此取水敬獻神靈或醫療疾病,被視為“神水”。久而久之,四方遊客、當地民眾遊覽海藏寺時亦進行品嚐。 [2] 
  • 藏經傳説
康熙年間,海藏寺經過重修,煥然一新。寺僧明徹、實印欲赴京請回全部藏經,但中途遭兇變,第一次請經沒有成功。雍正年間,際善法師成了寺院的主持。他看着修葺一新的寺院,百感交集,欲繼承前人遺願,親自赴京請經。際善法師以唐代高僧玄奘、鑑真為楷模,拄杖託缽,沿路乞齋,艱難東行,正所謂“玄奘光大,際善步塵。”而這一路,竟然走了整整8年。經過8年的長途跋涉,際善法師終於到達北京。際善法師的行為,使許多朝廷大臣深受感動,經過一番努力,朝廷賜給海藏寺明版藏經6820卷,並施銀920兩作為資助。際善法師攜經回來後供奉在靈鈞台上的無量殿裏,並將此殿取名為“藏經閣”。 [2] 

海藏寺文物價值

海藏寺內單體建築的特徵清晰的反映出河西建築特色風格,關於建築技藝的研究,是對地方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可為武威地區傳統建築的保護性修繕提供指導及借鑑意義。 [11] 

海藏寺文物保護

1963年,海藏寺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5日,海藏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海藏寺旅遊信息

海藏寺地理位置

海藏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金沙鎮李磨村。 [7] 

海藏寺門票價格

10元/人。 [4-5] 

海藏寺開放時間

08:00—18:00 [4] 

海藏寺交通線路

涼州區內乘5路公交至海藏公園下站,再順公園圍牆向西走100米,然後向北走100米,即可到達海藏寺。 [4] 
參考資料
  • 1.    海藏寺  .絲綢之路世界遺產.2020-04-10[引用日期2022-07-29]
  • 2.    河西梵宮之冠——武威海藏寺  .涼州文化網.2019-02-12[引用日期2022-07-29]
  • 3.    羅世平,如常主編,世界佛教美術圖説大典 建築 3,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04,第1164頁.
  • 4.    張國生編繪,行走甘肅寧夏,廣東旅遊出版社,2010.07,第77頁.
  • 5.    《走遍中國》編輯部編著,甘肅 寧夏,中國旅遊出版社,2007,第80頁.
  • 6.    王仲奮編著,中國名寺志典,中國旅遊出版社,1991.08,第643頁.
  • 7.    崔乃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 第5卷,商務印書館,2002.08,第7593頁.
  • 8.    彭卿雲主編;丁希紅等編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詞典 續編 國務院公佈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2,第969頁.
  • 9.    《中華歷史大辭典》編委會,中華歷史大辭典 第4卷,延邊人民出版社,2001.08,第2560頁.
  • 10.    楊永發作,永不幹涸的大道清源 中國故事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 第3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05,第70頁.
  • 11.    史一彤. 武威海藏寺建築研究[D]. 甘肅:蘭州理工大學,2021.
  • 12.    楊永發作,永不幹涸的大道清源 中國故事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 第3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05,第69頁.
  • 13.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4-07-21[引用日期2022-07-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