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因小體

鎖定
海因小體(Heinz Body,海因茨小體,海因氏小體,亨氏小體),是紅細胞內變性珠蛋白包涵體,由德國物理學家Robert Heinz (1865-1924)於1890年發現並命名。
中文名
海因小體
外文名
Heinz Body
別    名
海因茨小體
發現時間
1890年

海因小體性質及表現

海因小體是紅細胞內變性珠蛋白的包涵體 [1]  。光鏡下可見紅細胞內1-2μm大小顆粒狀折光小體,分佈於胞膜上。亞甲基藍染色較吉姆薩染色更為清晰 [2]  。電鏡觀察,海因小體使紅細胞膜變形並有皺紋,原有雙層膜消失。

海因小體臨牀相關

海因小體的形成是由於氧化等因素對血紅蛋白造成的損害而變性形成的細胞內包涵體,沉積於細胞膜上並對其造成損害,受損紅細胞易被脾臟的巨噬細胞吞噬。海因小體的形成過程不可逆,並可進展為亨氏小體溶血性貧血(Heinz body anemia)。

海因小體見於何種疾病

地中海貧血,紅細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氫酶G6PD)缺乏症,苯胺或硝基類化合物中毒,慢性肝病

海因小體意義

海因小體的出現具有重要的臨牀診斷價值,尚沒有針對海因小體本身的治療。
參考資料
  • 1.    內科學,人民衞生出版社
  • 2.    Heinz bodies,Heinz-Ehrlich bodies at Dorland's Medical 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