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南蘇鐵

鎖定
海南蘇鐵(Cycas hainanensis C. J. Chen),是蘇鐵科蘇鐵屬植物,別名閩粵蘇鐵。 [4]  莖粗壯,略平滑,黑褐色;羽狀葉,羽狀裂片條形,革質,基部不對稱,下延,表面中脈顯著隆起,背面中脈微隆起;葉柄兩側密生刺;雌雄異株,雄球花圓錐形,深黃色,單生於莖頂;球花扁球形;大孢子葉中部兩側着生胚珠;種子寬倒卵形,微扁;花期5-6月;種子8-9月成熟。 [5] 
海南蘇鐵產於中國台灣東部卑南大溪、清水等地,生於沿河兩岸的叢林中,廣東的羅浮山、海南島和福建的廈門亦有分佈,台灣各地庭園和福建廈門、永泰以及廣東廣州、汕頭等地有栽培, [6]  也生於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中。 [7]  海南蘇鐵性喜温潤、肥沃、通風良好的環境,喜光,稍耐半陰,不耐嚴寒,以肥沃微酸性的沙質土壤為宜。 [8]  海南蘇鐵多采用分芽、切幹扦插育苗,亦可播種育苗的繁殖方式。
海南蘇鐵葉片舒展美觀大方,適宜配置於庭院、公園、假山旁,亦可盆栽供觀賞。 [9] 
中文名
海南蘇鐵
拉丁學名
Cycas hainanensis C. J. Chen
別    名
刺柄蘇鐵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綱 [3] 
蘇鐵目
蘇鐵科
蘇鐵屬
海南蘇鐵
分佈區域
海南萬寧、海口
命名者及年代
C. J. Chen,1975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列入CITES附錄Ⅱ、瀕危(IUCN標準)

海南蘇鐵形態特徵

海南蘇鐵
海南蘇鐵(12張)
蘇鐵科蘇鐵屬植物,別名閩粵蘇鐵。 [4]  莖粗壯,略平滑,黑褐色;羽狀葉長約1米,基部不對稱,下延,羽狀裂片條形,葉柄長約20釐米、橫切面四方狀圓形,兩側密生刺,刺間距離約1釐米,刺長3-4毫米;羽狀裂片近對生,條形,革質,斜上伸展,中部的羽狀裂片與葉軸約成60度的角度,通常直或微彎,長約15釐米,寬約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縮不對稱,下側下延生長,邊緣微向下反捲,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光滑,表面中脈顯著隆起,上面的中脈顯著隆起,下面的中脈微隆起。 [10] 
大孢子葉幼時被褐色絨毛,後漸脱落幾無毛,上部的頂片斜方狀卵形,長約7釐米,寬約5釐米,邊緣羽狀分裂,每邊有裂片5-7條,裂片條狀鑽形,長2-3釐米,粗約2.5毫米,葉柄兩側密生刺,先端有刺狀尖頭,頂生裂片矩圓形,扁平,上部變堅硬,長3.5-4釐米,寬1.5-2釐米,邊緣在中下部全緣,在上部具數枚鋸齒或再分裂,先端有一長刺,長1-1.4釐米,邊緣有少數不明顯的疏鋸齒;大孢子葉的下部柄狀,長約7釐米,橫切面四方狀圓形,在大孢子葉中部兩側着生2枚胚珠;胚珠卵圓形,無毛。種子寬倒卵形,種子幼時壓千後呈紅褐色,稍扁,表面有不規則的皺紋。 [1]  雌雄異株,雄球花圓錐形,深黃色,單生於莖頂,球花扁球形,花期5-6月;種子8-9月成熟。 [5] 

海南蘇鐵生長環境

海南蘇鐵產於中國台灣東部卑南大溪、清水等地,生於沿河兩岸的叢林中。 [6]  也生於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中。 [7]  海南蘇鐵在中國南方熱帶及亞熱帶南部樹齡10年以上的樹木幾乎每年開花結實,而長江流域及北方各地栽培的蘇鐵常終生不開花,或偶爾開花結實。

海南蘇鐵分佈範圍

海南蘇鐵原產於中國海南島,分佈於廣東的羅浮山、海南島、福建的廈門、萬寧及海口等地。 [1]  台灣各地庭園和福建廈門、永泰以及廣東廣州、汕頭等地有栽培。 [6] 

海南蘇鐵生長習性

海南蘇鐵喜陽光、温潤、乾燥和通風良好環境,不耐寒,肥沃,喜沙質土壤,生長緩慢,稍耐半陰,不耐嚴寒,以肥沃微酸性的沙質土壤為宜,壽命約200年。在中國南方熱帶及亞熱帶南部樹齡10年以上的樹木幾乎每年開花結實,而長江流域及北方各地栽培的蘇鐵常終生不開花,或偶爾開花結實。 [8] 

海南蘇鐵繁殖方法

海南蘇鐵多采用分芽、切幹扦插育苗,亦可播種育苗的繁殖方式。

海南蘇鐵分櫱

分櫱時間:在早春1-2月份進行。
取櫱芽:栽培多年的生長健壯的蘇鐵常在莖基部和幹部萌生出許多櫱芽。在眾多的櫱芽中應選擇充實的3年以上的或有4片至5片葉子的櫱芽作繁殖材料。切忌選過嫩的櫱芽進行繁殖,否則易腐爛,繁殖難以成功。取芽方法是:用鋒利的小刀將櫱芽從與母株連接的根基處切割下來。切割時要儘量少傷莖皮。對切割下來的櫱芽按其是否生根進行區別對待:對已生根的,可直接栽入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透氣性強的培養土中管理;對未生根的,應放在陰涼通風處晾2天至3天,待其切口稍幹後再進行催根處理。

海南蘇鐵播種

種子於秋末採集,隨採隨播,也可砂藏,於翌春季點播;因種皮厚而堅硬,生芽緩慢,一般4~6個月後發芽;温度要保證在15度以上,覆土要深些,約3釐米,在30~33℃,高温下,約2周即可發芽;幼苗生長較慢,種苗需2至4年方可移栽。

海南蘇鐵栽培技術

海南蘇鐵光照水分

在光照管理上,蘇鐵,性喜光照,特別是在發葉期間必須放在陽光下,否則新葉細長,降低其觀賞價值。但怕烈日暴曬,在水分管理上,蘇鐵忌積水,耐乾旱,因此培養土宜幹不宜濕,並按"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處理。在生長旺季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並在每天早晚向葉片噴2次至3次水。雨季或栽植地勢低窪,應注意開溝排水,防止土壤積水。

海南蘇鐵施肥

在肥力管理上,蘇鐵耐瘠薄,對肥力條件要求不高。幼苗時每一個月左右施一次薄餅肥水,在生長旺季每20天輪流進行一次0.3%的尿素液肥、0.2%的磷酸二氫鉀液肥或0.1%的硫酸亞鐵液肥的根外追肥。
成年植株在早春發也開花之前在樹幹周圍環狀開溝,施足基肥,一般以有機肥為主並適量加些過磷酸鈣與硫酸亞鐵;5-6月授粉後種子迅速發育,可追肥1-2次,用尿素或複合肥在樹冠周圍穴施或以0.1%的濃度稀釋進行根外追肥;10-11月,尤其是採種母株再重施基肥一次,以補充營養,防治樹體衰退。

海南蘇鐵除草修剪

蘇鐵生長期間,應中耕除草,以疏鬆土壤,改善土壤得通氣狀況,減少雜草的營養爭奪。一般在秋冬季應剪去一輪3-4年生枯黃老葉以及有病蟲害的枝葉,並集中燒燬,促進蘇鐵植株的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保持優美的樹形外觀。

海南蘇鐵主要價值

海南蘇鐵科研價值

蘇鐵類植物起源於3億多年前的晚石炭紀,是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是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全球蘇鐵類植物僅存3科11屬不足300種、亞種或變種。主要分佈於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產蘇鐵僅1科1屬(蘇鐵屬Cycas L.),約20餘種。雖然這羣在恐龍時代達到鼎盛後又逐步衰敗的植物羣現存的後裔已不多了,但卻在全球物種多樣性保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97年IUCN世界保育監測中心編制的《世界受威脅植物紅皮書》收錄了約佔世界82%的蘇鐵類植物;在中國,所有國產蘇鐵植物均被列入國家林業局在1999年公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2001年國家林業局提出了建設“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其中蘇鐵類植物被確定為兩大重點保護的植物類羣之一。對蘇鐵類植物的研究對探討地球上植物的演化、以及古地質和古氣候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海南蘇鐵觀賞價值

蘇鐵類植物四季常青,葉片舒展美觀大方,樹形美觀,葉酷似羽毛,常作切花用,種子大而豔麗。因其生命長久,即使數百年樹齡,仍青春常駐,開花結實,被視為長壽、吉祥的象徵。蘇鐵的樹幹蒼勁,葉叢終身濃郁翠綠堅挺,又象徵着公正與鐵面無私,適宜配置於庭院、公園、假山旁,亦可盆栽供觀賞,蘇鐵類植物因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9] 

海南蘇鐵保護現狀

海南蘇鐵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並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列為瀕危植物。生長環境的退化和大量非法盜挖等原因嚴重威脅着海南蘇鐵的生存和分佈。現存的海南蘇鐵主要都是人工培養的。 [2] 

海南蘇鐵物種區別

該種之葉的羽狀裂片疏生,基部下側下延生長,兩面光滑無毛,中脈在上面顯著隆起,胚株無毛等特徵與華南蘇鐵CycasrumphiiMiq.)相近似。惟海南蘇鐵的葉形較小,葉柄兩側之刺密生;大孢子葉的上部頂片寬大,斜方狀卵形,邊緣羽狀條裂,每邊有5-7條裂片,頂生裂片矩圓形等特徵而易於區別。 [1] 

海南蘇鐵病蟲防治

海南蘇鐵灰蝶

鱗翅目害蟲,以幼蟲取食蘇鐵幼葉、花球等為害,造成葉片缺損,嚴重時僅僅遺留葉柄,景觀破壞。該蟲易於防治,成用的殺蟲劑噴霧即可有效的殺死幼蟲。

海南蘇鐵介殼蟲

同翅目昆蟲,多以成蟲和若蟲羣集於蘇鐵羽葉的羽片背面、葉軸、及種子表面,將其刺吸式口器終生插入植物體內吮吸汁液,並在取食的同事將有害物質隨唾液注入植物體內,導致植株葉片產生黃白斑及蟲癭狀畸形突起,大部分還有絮狀分泌物和排泄蜜露,誘發煤污病,影響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長甚至導致死亡。可以人工用刷子清楚蟲體或者於若蟲期藥劑防治均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