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南三七

(姜科山柰屬植物)

鎖定
海南三七(Kaempferia rotunda L. )是姜科、山柰屬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根莖塊狀,根粗。先開花,後出葉;葉片長橢圓形,葉面淡綠色,葉背紫色;葉柄短,頭狀花序,有花,春季直接自根莖發出;苞片紫褐色,花萼管一側開裂;花冠裂片線形,白色,花時平展,唇瓣藍紫色,近圓形,裂片頂端急尖,下垂;藥隔呈魚尾狀,4月開花。
分佈於中國雲南、廣西、廣東和台灣;亞洲南部至東南部亦有分佈。生於草地陽處或栽培。
海南三七花美麗,芳香,可供觀賞;葉濃密碧綠,株形優美,葉片中脈兩側整齊有序,且均勻對稱地分佈着深綠色斑紋,酷似魚骨狀,又像塔松圖案,是園林造景的理想選材;該種花美麗,芳香,可供觀賞;亦可供藥用,能治跌打損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海南三七
拉丁學名
Kaempferia rotunda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芭蕉目
姜科
山柰屬
海南三七
亞    科
姜亞科
姜花族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海南三七形態特徵

海南三七
海南三七(10張)
多年生低矮草本, [2]  根莖塊狀,根粗。先開花,後出葉;葉片長橢圓形,長17-27釐米,寬7.5-9.5釐米,葉面淡綠色,中脈兩側深綠色,葉背紫色;葉柄短,槽狀。 [3]  [7] 
頭狀花序有花4-6朵,春季直接自根莖發出;苞片紫褐色,長4.5-7釐米;花萼管長4.5-7釐米,一側開裂;花冠管約與萼管等長,花冠裂片線形,白色,長約5釐米,花時平展,側生退化雄蕊披針形,長約5釐米,寬約1.7釐米,白色,頂端急尖,直立,稍靠疊;唇瓣藍紫色,近圓形,深2裂至中部以下成2裂片,裂片長約3.5釐米,寬約2釐米,頂端急尖,下垂;藥隔附屬體2裂,呈魚尾狀,直立於藥室的頂部,邊緣具不整齊的缺刻,頂端尖。花期:4月。 [3] 

海南三七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雲南、廣西、廣東和台灣;亞洲南部至東南部亦有分佈。生於草地陽處或栽培。 [3] 

海南三七繁殖方法

海南三七分株繁殖

一般採用根莖進行分株繁殖。繁殖時,選擇飽滿而多芽的根莖,貯藏於沙中越冬。次年3-4月栽種時取出,折取1年生的根莖,傷口用草木灰塗上,隨折隨種。在中國廣州地區可在葉凋萎休眠時,留在盆土中越冬,保持盆土微濕潤即可,翌春發芽前分植。 [4] 

海南三七組織培養

  • 材料
用自來水將從野外採集的海南三七根莖清洗乾淨,剪掉貯藏根和鬚根後,放入質量濃度0.1%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溶液中浸泡消毒30分鐘,然後取出晾乾表面水分;再放入經洗淨消毒的河沙中恆温發芽,洗淨後取其根莖上長出的芽。 [5] 
  • 外植體處理
將海南三七的根莖芽用自來水洗淨,以質量百分比濃度計,先用0.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根莖芽30分鐘,再用0.1%的百菌清溶液浸泡根莖30分鐘;接着在自來水下反覆沖洗根莖芽30分鐘;晾乾表面水分後,在超淨工作台上,切掉根莖芽上的葉片和莖尖,留約2-3釐米高的根莖芽基部;用棉球蘸取70%酒精擦拭芽基部,最後用0.1%昇汞溶液消毒15-18分鐘,滅菌水沖洗4-5次,切掉距離芽基部兩端各約0.3-0.5釐米之外的部分,留約1-2釐米的芽基部,並將芽基部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中。 [5] 
  • 培養條件
培養室各階段温度為25-30℃,光照強度為2000-2300勒克斯,光照時間控制為14小時/天。 [5] 
  • 初代誘導培養
試驗了3種芽誘導培養基:(A1)MS,pH5.8;(A2)MS+6-BA1.0毫克/升+NAA0.10毫克/升+3%蔗糖+卡拉膠粉10.0克/升+10%椰汁,pH5.8;(A3)MS+6-BA3.0毫克/升+NAA0.10毫克/升+3%蔗糖+卡拉膠粉10.0克/升+10%椰汁,pH5.8。 [5] 
不同的激素種類和濃度對根莖芽基部叢生芽的啓動有着明顯的影響。其中,在A3培養基上培養時,經約20天培養,能觀察到肉眼可見的綠點;至離體培養60天左右時,出芽指數達4.60,啓動率為98.50%,大部分外植體可以分化出3-5個叢生芽,長勢較好,是各處理中的最適培養基。此外,A2處理的啓動率和出芽指數也較高,次於A3;A1處理的啓動率最低,芽分化得慢,可能是因為沒有添加椰汁和外源激素。 [5] 
  • 繼代增殖培養
當初代芽基部叢生芽長至4-7釐米時,切下芽,截取芽基部1.0-1.5釐米接種到增殖培養基中誘導叢生芽。試驗了3種增殖培養基:(B1)MS+6-BA3.0毫克/升+NAA0.10毫克/升+3%蔗糖+卡拉膠粉10.0克/升+10%椰汁,pH5.8;(B2)MS+6-BA5.0毫克/升+NAA0.10毫克/升+3%蔗糖+卡拉膠粉10.0克/升+10%椰汁,pH5.8;(B3)MS+6-BA8.0毫克/升+NAA0.10毫克/升+3%蔗糖+卡拉膠粉10.0克/升+10%椰汁,pH5.8。每個處理接種20個芽基部,重複3次,25天后統計增殖係數。 [5] 
不同激素濃度對海南三七根莖芽基部增殖培養的影響不同。與B1相比,提高6-BA的濃度,可顯著增加叢生芽的增殖係數,其中,在B2培養基上經約25天培養,增殖係數為5.87,大部分叢生芽基部可分化出5-7個叢生芽,長勢好;在B3培養基上經約25天培養,增殖係數為7.56,大部分叢生芽基部可分化出6-9個叢生芽,長勢好;在B1培養基上經約25天培養,增殖係數為4.69,大部分叢生芽基部可分化出3-5個叢生芽。因此,適合海南三七根莖芽基部增殖培養的6-BA濃度範圍為3.0-8.0毫克/升,在此範圍內均有較多長勢好的叢生芽。 [5] 
  • 生根培養
選擇苗高4-6釐米的組培苗接入生根培養基中,每處理各接6瓶,每瓶接6株,重複3次。採用以下3種培養基進行海南三七組培苗的生根培養:(C1)MS+活性碳1.0克/升,pH5.8;(C2)MS+NAA0.10毫克/升+3%蔗糖+卡拉膠粉10.0克/升+活性碳1.0克/升,pH5.8;(C3)MS+NAA0.10毫克/升+3%蔗糖+卡拉膠粉10.0克/升+10%香蕉泥+活性碳1.0克/升,pH5.8。分別在20天后統計生根率和單苗平均根數。 [5] 
添加NAA可促進長根,但有黃葉;同時添加NAA和香蕉泥,根和苗均粗壯,而且葉片綠色。因此,海南三七組培苗的生根培養中,宜選用配方C3,即MS+NAA0.10毫克/升+3%蔗糖+卡拉膠粉10.0克/升+10%香蕉泥+活性碳1.0克/升,在此配方中植株粗壯,無菌苗長勢最好。 [5] 
  • 組培苗的移栽
當生根培養基上的苗長至5-7釐米時,在温室自然光照下煉苗7-10天;取出組培苗,洗淨根部培養基,用0.1%的百菌清溶液浸泡30分鐘,分別移栽至5種基質的苗牀上,經過1個月的栽培管理,其組培苗成活率高低順序依次是:進口泥炭(98%)>進口泥炭:紅壤:腐葉土=1:1:1(V:V:V)(95%)>進口泥炭:紅壤=1:1(V:V)(80%)>腐葉土:紅壤=1:1(V:V)(75%)>紅壤(65%)。5種基質中,在以進口泥炭作為栽培基質的苗牀上成活率達98%以上;其次是進口泥炭:紅壤:腐葉土=1:1:1(V:V:V)的基質,成活率達95%以上。因此,海南三七組培苗宜選用較疏鬆且營養成分含量高的基質,如將進口泥炭:紅壤:腐葉土按一定體積混合,不宜單獨選用不透氣易板結的基質,如紅壤。 [5] 

海南三七栽培技術

海南三七可採用地栽或盆栽栽培。栽培過程中要施足基肥。春至秋季施肥2-3次,冬季要停止施肥。 [4]  海南三七適宜的有機肥用量為每畝施有機肥500千克、氮肥5千克、磷肥5千克、鉀肥5千克。但是,作物生長髮育、產量與品質是產地氣候、土壤、技術水平等因素的綜合表現。因此,還需要因地制宜。 [6] 

海南三七主要價值

海南三七花美麗,芳香,可供觀賞;葉濃密碧綠,株形優美,葉片中脈兩側整齊有序,且均勻對稱地分佈着深綠色斑紋,酷似魚骨狀,又像塔松圖案,是園林造景的理想選材;根莖性味辛、温,有小毒,能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及胃痛。 [6] 
參考資料
  • 1.    海南三七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6-07-18]
  • 2.    山柰屬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海南三七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3-09-24]
  • 4.    張俊清,李友賓主編,中國藥用姜科植物,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2,第35頁
  • 5.    李冬梅,趙超藝,劉小飛.海南三七根莖芽基部的組培快繁[J].熱帶農業科學,2017,(第9期):34-37,51
  • 6.    周靜媛, 姚響, 王誇平,等. 海南三七引種施肥技術[J]. 北方園藝, 2017(14):146-149
  • 7.    海南三七|Kaempferia rotund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