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

鎖定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安徽樅陽縣中部偏北地區,白蕩湖畔,北距合肥120公里,南距縣城30公里,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掠境而過。
因有三面環水、如船浮渡的浮山而得名。古名浮渡山,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雲山琅琊山並列,為安徽歷史名山。
浮山風景區包括浮山、白蕩湖、白雲岩三大景區,總面積76.7平方公里,主景區浮山面積19.1平方公里。 [1] 
中文名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
安徽樅陽
氣候條件
季風濕潤氣候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佔地面積
76 km²
著名景點
九曲洞,滴珠巖,妙高峯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景區歷史

晉梁時期,智顗大師在今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創建浮山寺
宋代,仁宗趙禎敕賜大華嚴寺
明朝,神宗朱翊鈞頒聖旨、賜藏經。 [2] 
1983年列為安徽省級風景名勝區。
1987年,安徽省正式公佈浮山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申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992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國家森林公園。
2001年,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3] 
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5年,被評為全國旅遊價格信得過景區 [5]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地理環境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位置境域

浮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樅陽縣中部偏北地區,白蕩湖畔,北距合肥120公里,南距縣城30公里,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掠境而過。其主要景區面積76.6km2。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地貌

浮山地貌單元屬沿江平原區江北丘陵帶。環浮山、紗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構成一開闊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峯海拔在100米左右,屬火山岩低丘。山體大致沿南北向展布,東側略高,由最高峯妙高峯向南北依次下降,至邊緣地帶高度僅60米左右,兩側海拔40-50米,主峯長山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浮山山頂平坦,但多懸崖峭壁,溝谷縱橫,均為沿環形和放射狀斷裂形成的斷層崖和斷層谷所致。尤以東西兩側陡壁,崢嶸突兀,險要壯觀。後期形成的火山錐較小,多圍繞戧山火山口呈半環狀分佈。天池、蓮花峯、爛柯石等處,均可見後生的火山口。最大的為天池,長35米,寬24米。面積840平方米。 浮山西之戧山,為一罕見的火山鍾,巖壁可見垂直柱狀節理。兩側低丘構成火山環。其西北有一由熔岩構成的壟崗,海拔25米,長500米,崗緩5°左右。豐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後,在元古的古湖泊的衝擊溶蝕作用下,又形成了浮山36巖、72洞的火山岩洞穴,鑲嵌在浮山之腰。 [6]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氣候

浮山屬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季風氣候明顯。浮山是樅陽縣的暴雨中心之一,最大降雨量可達214.7毫米,且多發生在7月份。此時周圍的河湖皆滿,形成了“水漫浮山”的奇觀。梅雨以後,氣温升高,降雨減少,8月份時有暴雨發生,但較短暫。秋季雨量偏少,佔全年降雨量16%,多出現天高氣爽的晴朗天氣,是遊客登山觀景的美好時光。冬季降水量更少,佔全年降水量11%,12月份最少,平均僅37毫米,有時伴有降雪。每年降雪初日為12月12日前後,降雪終日為3月8日左右,年均日數138天左右。 [6]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資源狀況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植被

浮山處於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地區,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帶。由於原生植被遭受破壞,以人工營造的馬尾松、杉木、黑松等為主的針葉林佔優勢。其次還分佈有以櫟類為主、混生少量常綠闊葉樹種的天然次生落葉闊葉和針、闊混交林。在廟宇前後,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樹,如華嚴寺後冬青、金谷巖前的羅漢松和木筆樹(白玉蘭)、會聖巖前的銀杏、冬青等,生長古雅奇特,舊志中均有記載。到20世紀90年代,浮山有維管束植物586種。 [7]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森林

截至2010年,浮山風景區內有林地2386畝,森林覆蓋率為58%
據《浮山志》記載,浮山主景區森林蓄積為3775立方米,有林地平均每畝蓄積1.58立方米,林業用地平均每畝蓄積1.08立方米。森林以馬尾松為主,面積2268畝,佔優勢樹種組面積96.8%,黑松和火炬松林有小片分佈。杉木佔2.9%。硬闊以栓皮櫟麻櫟短柄枹等落葉櫟類為主,軟闊以楓香、毛白楊等為主,混生栓皮櫟、山合歡黃連木麻櫟短柄枹冬青等。 [3]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景區景觀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奇峯

浮山風景名勝區奇峯眾多,主要有:妙高峯,飛來峯,縹緲峯,如來峯,文殊峯,立馬峯,翠微峯,曲盡峯,飛來峯,翠微峯,曲盡峯,回龍峯,抱龍峯,黃鵠峯,超然峯,元寶峯,石蓮峯,梯雲峯,玉龍峯,抱犢峯,名獨峯,雲霄峯、倒影峯、玉女峯、翠蓋峯、太虛峯、香爐峯、丹霞峯、承露峯、捧極峯、羅漢峯、舞雩峯、翠屏峯、紫蓋峯、恆鎮峯、屯兵峯、紫雲峯、玄元峯、獨秀峯、飛龍峯。
妙高峯
浮山妙高峯 浮山妙高峯
妙高峯位於浮山之南,海拔165米,是景區第一峯。峯左有抱龍高聳,峯右與戧山相連。兩旁若翼若拱,顯示妙高博大偉豐。峯下昔有大華嚴寺,為江左名剎,後廢於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火。1924年,改建成浮山公學,成為推行新式教育的基地雲梯,本為天然石磴,後人工加鑿而成,共有一百零八級,經五折而上。石級甚窄,僅容一人。梯盡即峯,峯不峻而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8] 
玉龍峯
玉龍峯由會聖出龍虎關,一峯突現,此峯純系石骨,高18米,長140米,蜿蜒如龍,亦名“玉龍峯”。額題“石龍峯”三字,字難辨析,相傳為“仙書”。峯半舊有石龍亭,為明桐城縣令樊仿所建,不知毀於何代。亭旁有似“仙人”足跡,長約40公分。石龍兩邊均是峽谷,東為胡麻溪,西為潛龍峽。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怪石

浮山怪石 浮山怪石
浮山風景名勝區怪石林立,主要有:靈猴迎客石,百佛朝如來石,天
珠石,金谷巖右,八戒朝聖石,龍口銜珠石,鸚鵡石,玉兔拜月石,靈猴戲熊石,指月石,美女現花石,靈芝石,夾桅石,蓮花石,雙蛙戲岸石,婆豬孕子石,爛柯石,天鵝孵蛋石,鎖雲石、羅漢石、三台石、望仙石、棋盤石、靈異石、控猴石、雙龍石、道人石、赤壁石、丹瑞石、將軍石、鳳凰石、撒珠石、探猿石、白象石、青龍石、關刀石、大鵬展翅石、槳樁石、盤龍石、飛來石、鳳儀石,鎖雲石。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巖洞

浮山著名巖洞共一百零八,其中大者為巖,小者為洞,習慣上稱為“三十六巖”、“七十二洞”。這些巖洞星羅棋佈,蔚為奇觀,系兩度火山爆發後形成的勝景。 [9] 
金谷巖,選佛巖,九曲洞,綠蘿巖,滴珠巖,首楞巖,簪雲洞,藏丁洞,龍湫洞,長虹洞,凌霄巖,會聖巖,棲真巖,棲隱巖,翠華巖,隱賢巖,陸子巖,枕流巖,朝陽洞,五雲巖,炮眼洞,伽藍洞,三曲洞,半窗巖,金雞洞,晚翠巖,談玄巖,碧桃洞,連理洞,穿心巖,張公巖,戛玉洞,寶蓋巖,桃花洞,總巖,丹丘巖,老虎洞,墨歷巖,一掌巖,朝天洞,龍女洞,醉翁巖,海島巖,洞賓巖,雪浪巖,野同巖,一帶巖,橫雲洞,倚天巖,摘星巖,石甕洞。
九曲洞
九曲洞 九曲洞
九曲洞又名金谷洞,鄉人誤稱“精怪洞”。洞在金谷、選佛巖之間,深邃莫測。明代文學家鍾伯敬,曾舉火入洞。據他所記,每側身過一小門,即豁然開朗,走過四彎四門後,因地中寒氣逼人而退出。該洞穿過滴珠巖,直通金雞洞,全長數里。據地理學者考察,浮山在火山活動期,因溶岩流穿,過地下,突破石壁,形成九曲長洞。 [9] 
藏丁洞
藏丁洞位於曲尺峯之巔,隔澗與北巖相對,羣石環抱,綠蔭遮蔽,鮮為人知。洞內最高處為1.7米,長8.4米,寬2.6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浮山村民湯長法躲避抓壯丁藏身於此洞,賴以脱險,故稱其洞為“藏丁洞”。 [9] 
滴珠巖
滴珠巖位於綠蘿巖之下。宋陸元鈞知理學家董仲舒之後-大通禪師曾結庵於綠蘿巖下,題此巖為“大通巖”。又因巖內“常瀉四時雨”,故又名“飛雨巖”。該巖在金谷、綠蘿之間,有鎖雲巨石如屏遮口。入口處,兩旁石壁森嚴,若斧削成。壁頂間約一米,可望浮雲如白縷,故稱此地為“一線天”。行數步,跨小橋,沿石壁而入,即是滴水洞天。洞高約26.5米,縱橫約200平方米,全形狀如海螺直立,當頂一竅見天,中銜巧石如珠,因名“龍口銜珠”。半巖上懸有石閣,面積約35平方米,可以棲身,號曰“隱洞”,又稱復巖。洞上有石刻“洗心處”,為明縣令黎道炤所題,意指飛泉可以洗心,淨化人的靈魂。洞中四時之景各異。 [9] 
會聖巖
浮山會聖巖 浮山會聖巖
在雲霄峯下,為浮渡中部勝景。昔遠祿和尚會歐陽修諸聖賢於此,故名會聖。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題“會聖巖”,三大字於其石台之上,今清晰可見。會聖巖兩旁巖洞比連,石刻薈萃;巖前古老的銀杏遮天蓋日,峽中無數的綠竹鳳尾寫天;石壁老藤垂花;聚勝景於一地,故又名“會勝12米。巖內壁刻有“杏莊枕易窩”五大字,下有飛龍洞。 [9] 
金谷巖
古名大寂巖,巖內為古剎,因金碧輝煌之殿藏於山谷而得名。宋宣和年間,陸元鈞(陸游的父親)偕黃安時、曹無忌等相聚斯巖,故題名為“勝集巖”,其石刻今保存完好。明萬曆年間,金谷巖中置有丈六銅佛像,為太史吳應賓集資鑄造。巨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故斯巖又名極樂巖。大殿之西,有石塔一座,高3米,為明代古庭禪師藏衣缽之所。 [9]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泉溪

浮山之泉皆因火山爆發而形成,泉水多含礦物質,有藥用價值。主要有浮山溪,九曲澗,桃花澗,洗心泉,翰墨泉,龍泉,一線泉,戛玉泉,懸簾泉,活生泉,抱龍泉等,
浮山溪,水隨季節更換而變化:旱季,溪澗很少泉流。雨季,則懸河倒掛,流水潺潺。
洗心泉,由龍湫池滲入滴水洞,淅淅瀝瀝,如玉墜盤。
垂虹泉,由綠蘿巖下方石縫滲出,流入垂虹井,大旱之年,泉不枯涸。
翰墨泉,由會聖巖上方巖壁中滲出,流入會聖僧廚石池內,供廟內食用。
抱龍泉,在雙瞻閣東院內。1992年4月,在管理處主持下,石工湯雙全等,在岩石上鑿井。當鑿至地下11米深處,一股清泉湧出,一晝夜可產泉水百擔,食之味美。因該泉在抱龍峯下,故名抱龍泉。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池塘

明鏡池,俗名清水塘,面積9804平方米,在獅子山正南。左為虎形山、右為回龍峯,隔池相望,九曲澗、獅虎澗二水流入池中。池水清澈,游魚戲逐。風起處,碧波盪漾。岸邊青山翠嶺倒影池中,歷歷在目,如海市蜃樓、水底仙境。
龍湫池,又名東天池,在滴水洞之頂,面積約800平方米。雨季,池水溢出,由龍湫洞入滴珠巖,形成懸河;旱季,水滲入滴珠巖,串成細珠,瑤光玉氣,出自天然。巖內“常泄四時雨”、“秋晴觀雨”、“雨花天”等石刻,為其真實寫照。
舞雩池,在舞雩峯南,面積約210平方米,四時不涸,為次生火山口之一。現為浮山林場職工飲水池。上天池,即大天池,為小火山口,在蓮花峯側,面積約840平方米。池周皆石岸,池內有純菜,有蠑螈,既可食用,又可觀賞。池水常滿,四時不竭。池畔昔有“洗心亭”,與“望江亭”相望,舊亭不知毀於何代,今在擬建中。
西天池,在翠屏峯頂,池在亂石之中,面積不大,呈圓形,直徑約7米,深不可測。
連理池,蓮花石東有二池相連,各有77平方米。上池水可飲用,下池水用於洗物。
洗墨池,有二:一在雷公洞前,為明代雷鯉洗墨之處;一在碧雲洞前,清人唐禮心讀書時常在此洗墨。前者小,後者大。
放生池,在大華嚴寺右側(今浮山中學校園內),面積約一畝,昔時多烏龜,龜殼上有環記,系佛家弟子所為。現池已加水泥蓋。
浴仙池,實為一井,在會聖巖寺小院中,古人鑿石而成,深約6米。印紋池,在滴水洞中,旁有題刻。池底呈深黑色,如印紋。
杵藥池,在張公巖前的杵藥台上,池呈八卦形,系張同之杵藥之處。香泉池,實為一井,在浮山中學前,井深6米。上有蓮花圖案的井圈,泉水清冽可口,從不枯涸,曾為古華嚴寺千僧飲用。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破火山口

浮山破火山口 浮山破火山口
浮山破火山口位於浮山北4公里處。平面上呈等軸狀,直徑近4公里,具有環形山脊和弧形地質體分佈,構成盆狀凹地。它的形成大致經歷3個階段:第1階段是肢火山口前階段,岩漿上侵拱起圍巖,形成環狀斷裂系統,然後發生強烈爆發,噴發產物為粗麪質角礫凝灰岩,凝灰熔岩,熔結角礫凝灰岩及流紋質凝灰岩等。隨岩漿壓力下降導致大規模塌陷,形成塌陷破火山口;第2階段主要表現為次火山岩和淺成侵入岩的微弱岩漿活動,前者為粗麪斑岩,後者為石英正長巖及正長斑岩;第3階段是破火山口後階段,由於岩漿壓力再次聚集升高,在北北東和北西西向兩組斷裂交匯部位的浮山又一次形成爆發,噴發末期由於岩漿冷凝萎縮,發生輕微的火山口塌陷,並形成新的環狀和放射狀斷裂。 [8]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白蕩湖

白蕩湖位於浮山內,因湖水清澈白皙,湖面碧波盪漾,故名曰“白蕩”,它連通長江,澇季為長江排洪,旱季又放水入江。湖十分大,即使在普通的中國地圖白蕩湖上,也能看見它大致的輪廓。秋高氣爽的時候,遠處的山峯影約可見,倒映在水中。 [8]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白雲岩

白雲岩是浮山風景名勝區景點之一。距浮山10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八巖、三洞、十一奇峯、八怪石、二泉、二池。白雲岩形勢奇偉,四圍絕壁懸崖,如同正方體,上有四峯頂立,怪石嶙峋,因古白雲禪師在此布過道場,故得名。白雲青鳥景緻一絕,生活在白雲岩的青鳥古稱神鳥,被看作倖福理想的象徵。 [8]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亭台建築

浮山古有十亭,僅存渡仙亭,後恢復御碑和望江兩亭,其餘規劃在遺址上逐步重建。
望江亭,在妙高峯頂,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之間桐城縣令樊仿建。站立亭中,可見長江上九子、皖山、龍眠諸峯。此亭早毀,1986年重建。現亭為仿古木結構。兩層六角,周有石欄和木凳,南北有石級,整個亭址佔地一畝。承建單位為江蘇高郵古典園林建築工程處。 [10] 
御碑亭,為康熙年間山足和尚建。亭在華嚴寺山門內(現浮山中學校園),亭中立有聖旨碑,早毀。現亭重建於中學西南側的葫蘆山(古名待佛嶺)上,為仿古木結構,上蓋小青瓦,下有坐凳,六角飛檐。該亭佔地面積100平方米,造價為二萬元,由江蘇高郵浮山清代古亭渡仙渡古典園林建築工程處承建,1986年底竣工。 [10] 
渡仙亭,在張公巖與觀音巖之間,過渡仙橋即達。亭為條石結構,方形,四根石柱上刻着楹聯,佔地面積7.29平方米。該亭建於清嘉慶拾陸年(1811年),高僧慧蓮募化所造。 [10]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佛塔建築

浮山在建國前有塔二十座,多以方石壘成。塔內分藏舍利、爪發、衣缽、骨灰等,留存的有:
遠祿祖師塔
在會聖巖右,棲真巖內。巖端刻有“開山和尚卯塔”字樣。宋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陳文政建,范仲淹為塔銘,後被侵佔者用亂石壘塞。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華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塔高7尺,圓形,直徑3尺,為高級白石雕刻而成。塔上聯雲:“千里瓢囊歸葉省,一屏棋局付歐公。”朗目有記事七絕—首在巖壁。明太史黃輝題“遠公塔院”四字於巖端,解放後,塔被嚴重損壞。1986年,管理處重修此塔和塔院。 [10] 
古庭禪師衣缽塔
在金谷巖內,塔高3米,直徑1.9米,石結構。明代所建,萬曆間重修;今又修復一次。三寶塔,在“阮集之讀書處”東側,明萬曆三十年(1602)朗目本智禪師建造,為眾僧藏骨之所。塔後有二小塔,左刻“卧雲禪師之塔”,右刻“方山寶”(已不存)。塔7層,高7米,中空,塔底直徑3.3米。塔體呈正六邊形,為方石結構。正面中間有一塊碑刻,上書“三寶塔”三字,字體剛勁有力,為朗目和尚所書。1989年冬,浮山管理處予以重修。 [10]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名人故居

浮山有山有水,環境幽雅,歷有高人擇居,現存名人故居三處。
方以智故居,在浮山西麓,丹丘、墨歷兩巖之下,現名陸莊,舊名在陸居,全稱在陸山莊,建於明萬曆辛亥(1611年),為方大鎮所建。 [10] 
吳芝瑛故居
吳芝瑛,清末女詩人,秋瑾的好友。秋瑾出國留學及回國辦《女報》,均得到她的支持和援助。秋瑾犧牲時,她不顧安危,為其奔喪收葬,時人為之敬佩。芝瑛故居,在浮山西3公里處,名“鞠隱山莊”,系其父吳康之所建。時值清末,外侮內憂,朝政日非。康之目不忍睹,則慕學陶潛慨然 [11]  退居田園,並以淵明愛菊之意,自號“鞠隱”(菊、鞠,古通用)以示志,故名其居為“鞠隱山莊”。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原有三進廳房和其它瓦屋40餘間;外有圍牆,南北門樓及石級台階;正廳懸掛吳芝瑛親筆書寫的“鞠隱山莊”匾額,毀於“文革”之初。 [10] 
房秩五故居
房秩五是浮山中學的創辦人。1929年在學校之東北建造了一座別具一格的小樓房,取名為“雙瞻閣”。1984年,樅陽縣人民政府作出決定,收回雙瞻閣,交浮山管理處使用。當年,管理處重修此閣,並建造了職工宿舍。1989年,縣政府將其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年,由管理處主持,再度擴建了圍牆,並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 [11]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古寨遺址

浮山水路較為方便,上行可至廬江,下行出白蕩,可達安慶、九江、蕪湖、南京;加上山勢險惡,多懸崖絕壁,內有洞穴可居,外有水可作壕障,因此歷史上常成為兵家紮寨之所。
元末陳寨
元朝末年,義軍四起,自稱漢王的陳友諒紮寨浮山,從此戰事不息。人稱浮山為“陳寨”,即由此而來。妙高峯,就是當年陳友諒的點將台;屯兵峯,就是陳友諒的屯兵處;西南三里的長山,就是徐魏公的屯兵山;山下會聖巖景區,四關俱全,古寨石牆依然可見,是為當年的陳、趙大本營-中軍帳;天池周圍的石骨上,到處可見圓孔,乃當年的插旗處。還有保存完好的朱洪武炮台。 [10] 
明末胡寨
明朝末年,張獻忠在桐城一帶活動達十年之久。據舊志載:“祟禎之季,寇亂四方,居人思所以衞難者,結堡於浮城,其四圍東西留兩門。”此次浮山紮寨,因堡長為胡其芬,故名“胡寨”。 [10] 
清末佔寨
太平軍攻下安慶,浮山羣眾在當地封建勢力的煽動下,結寨浮山,對抗太平軍。其為首者佔礱匠紮寨浮山,以戧山為小寨,成犄角之勢。 [10]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石刻遺蹟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現存483塊。主要分佈在會聖巖、張公巖和金谷巖等景點。浮山石刻,上起唐宋,下至民國,文體各異,書法萬千。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石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書法萬千。有詩詞、遊記,有庵堂碑記,有題詩留名。字體大者1米見方,小者不及1寸;楷、行、真、草、篆、隸等諸多書體;風格上,有的鐵畫銀勾,有的清瘦嚴謹,有的丰韻飽滿,有的端莊秀麗,有的龍飛鳳舞。石刻作者眾多,像唐代孟郊,宋代陸元鈞、宋用臣、楊傑,明代雷鯉、王守仁、方大鎮,清代方以智,民國方守敦、張淦等歷史名人均留下題刻。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石刻藝術寶庫之一。1981年,全部摩崖石刻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5-5 ,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是研究歷史、人物、宗教、書法的珍貴資料。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寺廟建築

敕賜大華嚴寺,古為浮山寺,南陳智者大師創建。右代重修,修繕後的浮山金谷禪寺最後毀於清末。房秩五先生在古寺的遺址處創建浮山公學,即浮山中學之前身。 [11] 
浮山風光金谷禪寺 浮山風光金谷禪寺
金谷禪寺,建於宋代前。因寺前有株木蓮樹,故俗稱“木蓮閣”。入山門,步石級,可達大殿。殿兩廂是倚巖而建的東、西樓,左側是選佛巖,巖下建有僧廚。全寺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 [11] 
會聖禪寺,位於浮山中部,為江左名剎。該寺建於晉梁,衰於五代,興於趙宋。至明萬曆年間,香火日盛。此寺為圓鑑大師遠祿給歐陽修説法處,也是遠公著書處、坐化處。會聖禪寺毀於太平天國時期的浮山之戰。清宣統二年(1910),重建瓦房三大間。1986年浮山管理處主持重修,現已初成,全寺佔地面積1080平方米。寺匾“會聖古剎”為趙樸初手書。 [11] 
壁立巖寺,初為道觀,因宋代張同之在此面壁修道,故名。明萬曆年間,改為佛寺。有老僧德空及其徒碧雲住此,曾興建“大士閣”,供奉大士像,香火漸盛。寺前原有“夕陽樓”一座,古樸典雅;寺旁建有僧房,共佔地224平方米。清嘉慶時,有高僧慧蓮在此駐錫,並於寺西建起“渡仙亭”,與“夕陽樓”相峙。寺廟毀於清末,但香客依然不絕。
觀音巖寺,古稱“嘯月岩”,位於浮山西部,佔地580平方米,寺名為明安慶知府趙壽祖題。前有僧房數楹,倚巖添瓦,就石為門。巖內設有“大士閣”,供奉白衣觀音,門外有“雲錦廊”,系明代連雲禪師所建。是寺於50年代拆毀,今已復建。 [11]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

浮山是一座文山,有“中國第一文山”的美譽。浮山孕育了明清時期以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為代表的中國最大的家族學派“方氏學派”;孕育了清代獨領風騷的文學流派桐城派;孕育了現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孕育了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黃鎮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
浮山還是一座宗教名山,古有寺廟8座,現存6座,早在晉梁時期,智顗大師創建浮山寺,“園鑑”大師與歐陽修“因棋説法”傳為美談,宋仁宗敕賜大華嚴寺,明神宗頒聖旨、賜藏經,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為浮山寺廟題字:“金谷禪寺”、“會聖古剎”、“聖旨碑”、“浮山勝境”,足以見證浮山佛教文化的久遠流長和繁榮昌盛。道教名觀張公巖是北宋進士張同之的修道福地,巖內的“浮山夕照”景觀,為古“桐城八景”之一。 [12]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地位價值

浮山風景名勝區豐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了浮山獨特的火山奇觀——三十六巖、七十二洞,龜裂紋、垂直柱狀節理、碎屑流、氣孔、火山鍾、火山碴等典型火山遺蹟,為世界罕見,亞洲唯一。它經億萬年的大自然雕琢,而最終形成了奇峯、怪石;疊嶂、峭壁;巖廊、異洞;天橋、幽谷等自然美景。被中國地層典命名為“浮山旋迴”,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其地質構造是國內中生代粗麪質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堪稱是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 [12] 

安徽浮山風景名勝區旅遊指南

旅遊路線:安慶→003縣道→228省道→樅陽——浮山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