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江省秀水縣

鎖定
明清時期為嘉興府附郭縣中的首縣(另一附郭縣為嘉興縣),縣域範圍與今嘉興市秀洲區相當,還包括今嘉興環城河內老城區,以及桐鄉市濮院鎮東北部。
中文名
秀水縣
外文名
Xiushui County
別    名
繡水
今    屬
浙江嘉興

浙江省秀水縣歷史沿革

秦時置由拳縣,屬會稽郡。
東漢屬吳郡。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仍屬吳郡。
兩晉、南北朝因之,五代吳越時嘉興縣改屬杭州,後又於基地置秀州。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於嘉興置秀州府。
北宋改秀州加號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
明宣德四年未析地置縣時嘉興縣 明宣德四年未析地置縣時嘉興縣
明宣德四年(1429年),按察使胡槩(原名熊概,字元節,江西省南昌府豐城縣人,永樂九年進士)奉命巡視嘉興府。他觀察到嘉興府年繳納税糧八十五萬餘石(約合5.3萬噸),遠超一般的州府,且“課程軍需等項視他府加數倍”,而其下只領了嘉興(大)、海鹽、崇德三縣,政繁事冗不利於地方治理,於是向朝廷提出了“增設縣治、建官分理”的建議。
明宣德五年析地置縣後秀水縣與嘉興縣 明宣德五年析地置縣後秀水縣與嘉興縣
明宣德五年(1430年),嘉興府所轄三縣開始正式調整行政區劃,析嘉興縣(大)西北境置秀水縣,縣名“秀水”二字來源於名為“秀水”的河流,相傳“邑舊有秀水,世傳間歲天和景明則水漾五色,士予見多擢第,仕者美遷,常人亦獲慶也”。如此美好的寓意,不僅成為秀州之“秀”的開端,也成了秀水縣之“秀”的來源。縣治由吏部員外郎李亨卜之,知縣趙忠始建於府治子城西北一里處(宋仁壽寺址,80-90年代的衞校 [1]  所在處),與嘉興府治、嘉興縣(小)治同城而治,形成了一城三治的格局。自此,嘉興府領秀水、嘉興(小)、嘉善、海鹽、平湖崇德桐鄉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近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有大的變動。
清宣統元年(1909)始倡自治,將秀水縣劃為16個自治區,麟瑞、思賢兩鄉自此解體,原域改設澄溪(油車港)、池棲(池灣、棲真)、玉溪(馬厙匯)、渠東(上睦港)四個自治區。現楊溪村則屬廉讓自治區,現古竇涇一片屬塘匯自治區。
清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緊縮機構,凡府城所在地設兩縣者一律合為一縣。據此,秀水縣復併入嘉興縣,但自治區建置不受影響。
民國元年(1912)廢嘉興府,並嘉興、秀水2個縣為嘉禾縣,隸屬浙江省。
民國3年(1914),設置錢塘道。時因與湖南省嘉禾縣同名,複稱嘉興縣,直隸錢塘道。其建置及縣名相沿至1949年解放。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嘉興縣、嘉興市,後撤並頻繁。
1983年7月,國務院發文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地級嘉興市、湖州市。嘉興市並分設城區、郊區。1993年11月,嘉興城區更名為秀城區;1999年6月21日,嘉興郊區更名為秀洲區。2005年5月20日,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

浙江省秀水縣府城歸屬

秀水縣治與所轄嘉興府城
秀水縣治與所轄嘉興府城(2張)
由於析地置縣的調整,原來的嘉興縣(大)被分割成了三個縣:秀水縣、嘉興縣(小)、嘉善縣。嘉興府城內的治所(政府駐地)原來有嘉興府治和嘉興縣(大)治兩個治所,析地置縣後嘉興府城內則有嘉興府治、秀水縣治和嘉興縣(小)治三個治所。後世之人若不注意嘉興縣(大)和嘉興縣(小)的區分會造成很大的舛誤。根據明宣德五年(1430年)按察使胡槩在析地置縣的時“畫城中地盡隸秀水”與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兵備道湯日昭議申三院的申議“但郡城以內盡秀水轄地,而嘉興僅寄隅一縣治其間”,可知嘉興府城盡歸屬秀水縣界內,嘉興縣(小)只留縣治與縣學在府城內,秀水縣轄十五坊,包括府城內的全部十坊,還有府城外西北附郭的五坊,因此祖輩出生於此十五個坊的居民籍貫可寫“秀水縣”;而嘉興縣(小)轄的九坊,皆在府城東門外,這九個坊的居民籍貫只可填寫“嘉興縣(小)”,不可填“秀水縣”。

浙江省秀水縣商品經濟

發達的商品經濟為蠶桑文化發展打下根基如今的秀洲區桑蠶產業發達,新塍、王店等鎮是傳統桑蠶養殖基地。追本溯源,秀洲區蠶桑文化厚度之深,早在明清時期秀水縣便已打下了根基。過去的江南,蠶桑業發達程度決定了當地的富裕程度。明清時期秀水縣經濟發達,較之同為嘉興縣更甚,正是源於其發達的蠶桑業,而這與秀水縣的圩田運作情況有着緊密關係。
圩田是杭嘉湖平原水鄉農業開發的關鍵性技術,。早在唐至五代時期,嘉興地區積極開挖以運河為骨幹的水網,並營造湖塘圩田系統與塘浦圩田系統。開挖後的圩田中,低田適宜種植稻穀,圩岸和高地適宜種桑樹,從而為後世養蠶和絲綢產業發展提供充分條件。“過去,用作種水稻的土地稱為‘田’,用作種桑樹的土地稱為‘地’。秀水縣西南方地勢較高,故曾經建設、洪合、高照一帶適宜種桑的‘地’比較多,桑園面積大,蠶桑產量高。”即使在上世紀80年代,洪合、八字、高照等地還存有數千畝高質量的桑園。
在秀水縣蠶桑與絲綢業大鎮中,較為特殊的是地處北部的王江涇鎮。由於地形多為濕地且地勢較低,當地桑樹數量少,制絲原料都從南部各鎮引進。早在宋元時,王江涇鎮便已有絲綢生產和貿易,到明代逐漸形成絲綢貿易集鎮。當時,王江涇周邊東至南匯及嘉善天凝,西至新塍桃園,方圓80平方公里內“多織絲縞之利”,產品均經王江涇鎮集散,商貿興盛,遂成“衣被天下”的絲綢貿易名鎮。據明代《秀水縣誌》載,王江涇鎮“居者可七千家”,鎮民“不務耕織”,居民以經商為業。
除王江涇外,濮院也是秀水縣絲織業發達鎮之一,它們與陡門、新塍一併稱為明萬曆年間“秀水四大鎮”。“王江涇、濮院、新塍等大鎮蓬勃生長,正是基於商品經濟的大發展。”在明清時期,秀水縣具有發達的農業和以紡織業為主的手工業,有大運河以及運河為骨幹的水網系統帶來的交通優勢,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為本地商品經濟的繁榮提供了充分條件,也使得當時的秀水縣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明清時期的新塍鎮已是秀水縣四大鎮之冠,併成為當時嘉興府西北區域內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據記載,明代時秀水縣新塍、王江涇、濮院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的人佔總人口的三至四成,可見當時秀水縣商品經濟發達程度令人驚歎。

浙江省秀水縣民俗文化

秀水縣與今秀洲區管轄範圍相仿、產業民俗活動一脈相傳,兩者有着無窮的聯繫性。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秀洲區新塍鎮都會舉行元宵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在2018年的新塍元宵燈會上,一盞大型鰲山燈首度亮相,場面蔚為壯觀,吸引了大批遊客打卡合影。這元宵燈會與鰲山燈,正是脱胎於當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新年民俗活動——鰲山燈會。據記載,鰲山燈會始於清代,時稱“水嬉”。所謂“鰲山”原系燈會燈景之一,因有五百盞花燈縛紮成一座“山”,形似傳説中的巨鰲故名。與燦爛的經濟成就相比,秀水縣的人文民俗特色同樣不遑多讓。不少民俗活動傳承成為秀水縣珍貴的人文瑰寶,研究古代秀水民眾日常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同時也為當代秀洲老百姓節日中增添了幾許樂趣滋味。
明清時期的秀水縣諸多民俗文化中,最閃亮的莫過於運河民俗文化。蘇州塘上的王江涇與杭州塘上的陡門是秀水縣運河民俗文化的兩大中心。其中,陡門在每年清明期間都會舉行划船會,又稱鬧清明,是歷史上陡門運河兩岸每年規模較大的活動。隨着陡門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如今秀水運河民俗文化的實際載體以王江涇長虹橋、一宿庵、劉王廟為代表,而國家級非遺江南網船會則是秀水運河民俗在當代的直接體現。每年清明和中秋時節,秀洲區及江浙滬周邊的船民和漁民都會一如既往駕船匯聚於東蓮泗蕩,進行祭祀、會親、娛樂、交易等活動,正如數百年前秀水縣先祖們那般樂此不疲。
除了運河民俗文化外,秀洲區各地由秀水縣時期傳承而來的民俗活動還有很多,時間大抵在春節前至清明前。其中,清明時的民俗活動一般與農業及蠶桑生產有關,例如三月初三祭蠶、清明前一夜稱清明夜、四月“蠶關門”、十二月十二蠶生日等。

浙江省秀水縣秀水縣與今秀洲區在管轄範圍上的異同

明清時期嘉興環城河內的老城區隸屬於秀水縣界內,如今屬於南湖區(原秀城區);濮院鎮東北部屬於秀水縣稱為“秀屬濮院”,如今整個濮院鎮都歸屬於桐鄉市管轄;增其三,則是增加了王店鎮等區域。歷史上王店、建設、螞橋以及洪合東南部都屬於嘉興縣,如今則歸屬於秀洲區。

浙江省秀水縣地理環境

秀水縣域為平原區,地勢低平、人工地貌多、河湖密佈,平原被縱橫交錯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錯分佈。
參考資料
  • 1.    《嘉興市志》編撰委員會.嘉興市志.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