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流星趕月

(民間舞蹈)

鎖定
流星趕月是安徽省明光市石壩鎮津裏村獨有的民俗舞蹈 [1] 
舞蹈每逢春節元宵節期間隨燈會出動,在田間場頭表演,是民間燈會的一種。 [1] 
中文名
流星趕月
類    別
傳統舞蹈 [1] 
起源時間
明朝 [1] 
主要榮譽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1] 

流星趕月舞蹈起源

《流星趕月》是我省明光市津裏村獨有的民間舞蹈。每逢春節至元宵期間隨燈會出動,在廣場表演,是民間燈會的一種。它是以舞《流星趕月》為特徵,變化隊形為主,賦有一定主題內涵的羣舞。 明光居江淮之間,處皖東。津裏村位於明光中部淮河下游的七里湖畔。明清期間,淮河流域水修重要,航運發達,給滋生髮展民間藝術提供了經濟、人文的條件。《流星趕月》因勢而生。 明萬曆年間,位於七里湖畔的津裏村,每逢正月鬧花燈,由數十人持"流星球"緊跟在舞隊之首——"龍燈" 之後,每到一處,各班花燈鑼鼓齊鳴,他們就舞動"流星球"為花燈表演"打場",有時打場前後也偶爾作零星的表演。因其很受百姓的歡迎,逐步演變為燈會上的固定節目,稱為"打場燈"或曰"球子燈",被當時津裏村民間燈會接納 [1] 

流星趕月發展歷史

道光年間,津裏村上的幾位文人根據二十八星宿夜保劉秀下南陽的傳説,參聞仿物,對"打場燈"的演員和道具作了改動和規範,道具增添了"紫微星""月亮"兩種,動作編排了"月亮"引路、"星宿"搭橋、"變舟""逢山開洞"燈,賦予了一定的象徵,編排了有故事情節的舞蹈表演。至此,"打場燈"從形式到內容逐步發展豐滿,稱為一個有人物、有故事、有一定主題內涵的民間舞蹈,正式定名為《流星趕月》,並沿襲至今。 [1] 

流星趕月文化價值

《流星趕月》是一部自明萬曆就出現在津裏村的民間舞蹈,生於斯,長於斯,富含津裏的民間風俗,彰顯津裏的人文精神,並因其獨特的組織形式及表演技藝,一直為津裏村所獨有。1953年以來,它多次參加省、市、縣的民間舞蹈匯演,獲得一、二等獎。1984年被滁州地區定位保留節目。1988年被匯於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安徽卷》(滁州分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