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流坑村

(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下轄行政村)

鎖定
流坑村,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下轄行政村,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距樂安縣城38千米,村域面積3.61平方千米,始建於南唐 [1]  [16] 
流坑村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現存各類建築遺址260處,其中明代19處,重要文物321件,包括高坪別墅、武當閣、環中公祠、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三官殿等建築。 [2]  [17]  流坑村在科舉仕宦、文教學術和經商貿易等方面英才輩出,其科舉仕宦之眾、歷史名流題贈之多、僅現存的匾聯就有622塊(對)之多,為中國村落所罕見,成為了江西傳統村落的代表。 [2-3] 
流坑村古建築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  流坑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2]  和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2]  ,並先後入選“古色江西——江西十大文化古鎮(村)” [15]  和《最美古村落》 [16]  等榜單。2018年11月,獲得中國生態文化協會“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 [13]  2023年6月,入選江西省第一批“風景獨好”旅遊名鎮村。 [19] 
中文名
流坑村
別    名
千古第一村
所屬政區
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
村域面積
3.61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南唐五代
主要產業
旅遊觀光、水稻、蠶桑
主要景點
狀元樓、文館、烏江古樟林
保護級別
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流坑村歷史沿革

流坑村村落歷史

董氏大宗祠遺址 董氏大宗祠遺址
五代南唐昇元年間(937—942年),董合於臨川擴源遷至流坑白龍塘(今流坑村北江對岸)建村。該地雖背山面江,但地盤狹窄不利村莊擴展,且處於烏江河道的拱背之上犯風水之忌。後根據堪輿家楊筠松及其高足曾文遄勘測建議,徙居到現古村主體區域。 [4] 
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氏首建大宗祠,振興族村建設與管理;嘉靖四十年(1561年),鍾凌秀農民軍竄入流坑燒掠,村莊遭破壞,董氏大宗祠被焚燬;嘉靖、萬曆年間,在董燧等官紳的倡議和主持下,對流坑整個村莊,包括龍湖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和整治,大力種植並維護村周樹木及沿江的洲林,使整個村莊環境整潔、秩序井然。該時期重修的大宗祠,是董氏規模最大、也是最後一次建大宗祠。“標坊坦道,重門翼廡,幽室崇堂,疊庫層樓,肅齋淨廬,繞坦繩巷”,巍然壯觀。另外,董氏各房派還先後建祠;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董氏家族共有書院、書屋28處,其中19處位於村中,另有魁星閣、文昌閣等處,專供文人的雅會之所。村中人文紀念性建築星羅棋佈,如狀元樓、五桂坊、子男封爵坊、文武魁元坊等共33處。
清代董氏大力發展烏江木竹貿易,富商不斷湧現。富商們大多熱衷建宅和資助公益事業,使族村建設日新月異;咸豐七年(1857年),太平軍攻入流坑燒殺砸掠,村衢亦顯蕭條。
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洋軍閥孫傳芳殘部邢玉堂攻入流坑,燒燬董氏大宗祠和村中十餘座宅第。受社會形勢的影響和董氏本身實力衰退的侷限,大宗祠再末能重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史存物遭到破壞,但教育、衞生、交通等事業得到全面發展。1958年大鍊鋼鐵和大辦食堂,大砍竹木作燃料,致使木竹資源日益減少。至20世紀70年代,延續了數百年的烏江木竹運輸業方才停止。1966年至1969年間,所謂的“破舊立新”使流坑許多古建築的裝飾物被摧毀,不少珍貴古匾聯、古字畫、古傢俱、古書籍被焚燒,有名的文武狀元坊、子男封爵坊、累朝師保坊和奕世科名坊被推倒。
1997年流坑文物管理局設立,主管流坑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工作,對文物進行修繕的同時新建大量基礎設施。 [4] 

流坑村建置沿革

流坑自建村以來,先後隸屬兩州(吉州、撫州)四縣(廬陵、吉水、永豐、樂安)。 [4] 
南唐昇元年間(934年—942年),董氏肇基之時,流坑隸屬吉州廬陵縣;保大八年(950年),析出吉州廬陵縣水東十一鄉置吉水縣,流坑所處的雲蓋鄉劃歸吉水縣管轄。 [4]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從吉水縣析出報恩、永豐、雲蓋、龍興、興平、明德六個鄉設置永豐縣。流坑所處的雲蓋鄉再屬永豐縣管轄;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從永豐縣劃出雲蓋鄉,從崇仁縣劃出天授、樂安、忠義三鄉合置樂安縣,流坑至此隸屬撫州的樂安縣雲蓋鄉。 [4] 
清代時,流坑隸屬樂安縣雲蓋鄉望仙裏三十八都。 [4] 
民國初期,流坑隸屬樂安縣南二區三十八都;民國二十年(1931年),流坑劃入第三區(區設湖坪)三十八都;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樂安縣縮編為三個區,流坑隸屬望仙區南田鄉。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流坑村隸屬樂安縣第三區(湖坪)的牛田鄉;1952年,樂安劃為八個區,流坑為第八區(牛田)的第二鄉(流坑鄉);1958年撤區並鄉後,流坑隸屬牛田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流坑隸屬牛田人民公社。初期設立過田北、龍巷、街上三個大隊,不久後併為一個流坑大隊;1985年撤社建鄉(鎮)後,流坑一直隸屬牛田鎮。 [4] 

流坑村地理環境

流坑村位置境域

流坑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 [3]  村域面積3.61平方千米。 [1] 

流坑村地貌水文

航拍流坑村 航拍流坑村
樂安縣位於贛中南丘陵的北段,境內低山、丘陵、崗地和小盆地交錯分佈。流坑村處於其中一個盆地中央,四面環山(東有東華山,南有白石嶺,北有荷葉嶺,西有北嶺)。盆地東南角有個缺口,烏江既從東南方招攜、金竹一帶的崇山峻嶺中逶迤而來,至村邊轉繞而西。據考,明嘉靖、萬曆年間在村西邊緣人工挖掘出七口由南而北、緊密相連、綿延如龍的池塘組成的長湖——龍湖,形成了獨特的風水格局,當地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活水排形”。 [5] 

流坑村自然資源

流坑村土壤偏酸性,以紅壤土和黃壤土為主要土質,適宜於種植油茶、茶葉、果樹、杉木等。其轄區內自然植被良好,生態優良。植物共305種,主要樹種為樟、杉、柳、楓、柯、濕地松油茶林等。山林中有野豬、野兔、田雞等野生動物17種,白鷺、子規、斑鳩、白頭翁等飛禽130多種。 [6] 

流坑村村落格局

流坑村選址理念

流坑村選址於風水極佳的河灣小盆地,北靠白石嶺,東、北、西三面環水,似“金帶環抱”,整個村宅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之勢,烏江自村東南折轉西北再往西流,正合風水學的“攻位於納”(納:即水的隈曲處)、“藏風聚氣”的選址理論。 [6] 
流坑村就山川形勢而言,其東有東華山“玉屏東列”,南有白石嶺“天馬南馳”,北有荷樹嶺“雪峯北聳”,西有北嶺“金峯西峙”,形成“羅城”之勢。 [6]  就其水流而言,烏江自東南而來,朝村外北繞,一眼望去看不盡水來的源頭,可謂“天門”開敞,“門開則財旺”;而“地户”位於西邊鋰魚山與白茅洲相交之處,一眼望去看不見水流走的景象,可謂地户緊閉龍氣不泄。
流坑村選址符合《陽宅十書》所載的“前有高阜後有崗,東來流水西道長;子孫世代居官位,紫袍玉帶伴君王。”屬“二龍並落、三水夾行、雌雄交遘”的風水寶地。 [6] 

流坑村空間佈局

流坑村的總體佈局,為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南京刑部郎中董燧所規劃、設計。南北向的龍湖將村落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龍湖之西,沿湖建南北向街巷一條,名曰“朝朝街”,是流坑村的圩市所在。街北端有棋盤街,南北兩側五桂坊、錦衣坊相對而建,西側高處矗立着聞名遐邇的狀元樓。 [6] 
龍湖之東,村莊呈現“七橫一豎”格局。七條橫巷均為東西走向,平行排列。從南至北依序為上巷、闖家巷、明經巷、墟上巷、賢伯巷、中巷、隆巷。南北走向的豎巷稱沙上巷,與七條橫巷的西端相連。八條巷道之間還有密如蛛網的小巷與之貫通,闤闠縱橫。巷道兩側為延綿不斷的各類建築或遺址,有民居、宗祠、寺廟等。古時流坑董氏以房派分巷道聚居的格局雖被逐漸打亂,但家族聚居所形成的多處建築宅羣至今仍清晰可辯。在每條大巷的巷頭均建有具有關啓、防禦功能的望樓;巷尾建有巷門。七條橫巷的東口直對江岸,與碼頭相呼應。河風能順暢地入巷進村,使村中空氣清新。 [6] 
流坑村的東北面和村西北水口的江對岸,各有一片風水林。村北的陌蘭洲古樟林邊,建有流坑董氏大宗祠及文館。村之東、北面,還建有一些宗教性的建築。 [6] 
流坑村的村落整體佈局,既體現了血緣村落的宗法組織關係,又反應出當時城邑建設中巷道佈局的規劃思想。同時整個村子的房屋系統,道路系統,排水系統科學合理,獨具匠心,顯示出古代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 [6] 
樂安縣流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2014—2030) 樂安縣流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2014—2030)

流坑村建築特色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佈局簡潔,樸實素雅。外看,一般為長方形平面,用空鬥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坡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有階梯形、弓形、雲形,翹-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還能擋盜防賊。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明代多前堂後廳,清代多前廳後堂,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卧堂,左右對稱。木構穿鬥式樑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木質裝修的“寶壁”、屏門、隔扇將廳堂內部自由分隔,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卧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左邊神龕內擺有先祖牌位,旁有香燭插座、長明燈、鐵鈴,下有短梯,供人家上燈祭祖之用。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供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天人合一”的意境。居宅一般都有前門後門,前門通正廳,後門連便廳或廚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門多為側入式,清中期以後大門一般開在中軸線上。門的形式各異,以一字門、八字門、牌坊式門、凸入式門和門罩式門較為普遍。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磚雕壁畫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帶庭院,庭院前有磚木結構門樓。 [7] 
流坑村內有頗多的由於數代同堂或以血緣關係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築羣組,重要的有18組,如“大賓第建築羣組”、“星第門建築羣組”、“思義堂建築羣組”和“處仁門建築羣組”,數幢建築前後相連,左右相通,合縱連橫,曲折多變,出入是門,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給人形成院內有院、門裏套門的迷宮式感覺。 [7] 
七巷之中有一“下巷”,因巷道兩邊分別矗立着明、清兩代的建築,而被人們稱作“明清巷”。“明清巷”兩牆相隔僅0.5米,從北往南看,左邊是明代建築,其特點是二塊橫磚一塊直磚,牆體古樸、厚重,修飾的屋檐較多;右邊是清代民居,其特點是一塊橫磚一塊直磚,磚相比明磚略薄,屋檐也少,但不失簡明之風。 [6] 

流坑村經濟社會

流坑村人口

截至2020年3月,流坑村總人口6000餘人,在外務工人員近2700人。 [8] 

流坑村經濟

流坑村主要產業為水稻和桑蠶。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流坑村村集體年收入1.88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950元。 [1] 
流坑村的集市位於朝朝街,成條狀分佈,規模很小,全場50米左右,周邊輻射一些固定店鋪。人流量最多的時候也就百人左右。朝朝街清晨四點半開始,六點半基本結束,剩下就是遊客的查漏補缺購買近期需要的貨品。主要包括散户和固定店鋪在這裏經營,平均月淨收入200—300左右。隨着新農村建設的衝擊,網絡購物的發達,原有的朝朝街的集市進一步縮水。流坑村店家進貨渠道主要來自於樂安縣,主要交易黴豆腐、涼粉、紅薯粉、雞蛋、牛奶、鴨蛋、豬肉、煙酒糖茶、生活百貨、副產品、雜品等。 [9] 

流坑村主要景點

流坑村自然景觀

  • 古樟林
古樟林主要分佈在流坑以下的烏江河帶,上溯南安的東岸村,下延峽圳的西務村,連綿約10千米。最壯觀的為流坑至水南烏江帶的古樟林,約5千米,故有“十里香樟”之稱。烏江帶古樟林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樟林”,入選“江西百景”。早在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寓於水南古樟林的茶園;座落在烏江之畔的水南和麻坑兩村,也因此被評定為“全國生態文化村”;電視連續劇《星火》、《窮孩子富孩子》等也先後在古樟林一帶拍攝外景。 [6] 
流坑村古樟林 流坑村古樟林

流坑村景觀建築

  • 狀元樓
狀元樓,位於流坑村西側的棋盤街旁,坐西向東。狀元樓始建於南宋年間,是為了紀念流坑村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的恩科狀元董德元而建。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重樓。樓平面為正方形,下層前、后辟拱門,形成東西通道,是流坑古時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豎旗杆的花崗岩石猶存。有檐廊、神閣。“狀元樓”設計奇特,裝修獨具韻味,外觀顯得古樸莊重、氣勢軒昂,內構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其後歷有修葺,但平面佈局仍為舊制,部分柱礎也為明代遺物。 [10] 
  • 文館
文館,又稱“桂山嚴祠”、“江都書院”。位於環境幽雅、地域開闊的流坑村北陌蘭洲,其東側緊靠大宗祠,背江面村而建。為前帶庭院,西連藏書樓,主體為三進式磚木結構的建築。 [10] 
  • 理學名家宅
理學名家宅,為明代中憲大夫、刑部正郎董燧故居,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明代後期建築,建有一前置天井的小廳堂,門楣上署有“大夫第”三字,天井照壁上刻有“共徘徊”磚額,此宅前闢大門廊,為一進三開間,其正門前兩側分立圓雕紅石獅一對,門楣上懸掛的“理學名家”大匾,為明代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曾同亨所書。 [10] 
  • 鳳凰廳
鳳凰廳為明代後期流坑儒商善士董國舉之宅。鳳凰廳是一棟磚木結構的明式宅第,為側入式,前、後兩堂天井、三開間的建築。入門的門楣上磚刻“尚義門”三字,門旁磚刻“門對九天紅日,路通萬里青雲”一聯。前堂兩側各設置正房,天井緊靠前牆,前牆建成四柱三間式結構的照壁,其正中上方嵌有磚刻“正大光明”匾,照壁的中柱上刻有一聯“百計但存陰騭好,萬般惟有善根長”。照壁的檐宇下、磚匾四周和橫坊上的人物、動物等堆塑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照壁的中、下部為一組淺浮雕圖案的磚雕壁畫羣,分左、中、右三幅,畫面上以雲日、山水、鳥獸、花卉、樹木等形體設計繪製,構成了多幅各能體現一定思想內容的畫圖。 [10] 
流坑村遊客接待中心 流坑村遊客接待中心

流坑村歷史文化

流坑村歷史人物

董文廣,開基祖董合之長孫。曾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明法科中選。董文廣傾其家產,創辦“桂林書院”,納賢才、請名師,大興教育,使流坑董氏躋身於吉州永豐四大世家(歐陽、曾、董、羅)之中,影響久遠。 [4] 
董儀,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董氏一門父子、兄弟5人同中進士,董儀為其中之一。他為官施政與教化並舉,以德惠民,為北宋名臣。 [4] 
董敦逸(1031年—1101年),字夢授,嘉佑八年(1063年)進士。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官拜監察御史,後以“瑤華秘獄”案不佞哲宗,衞護孟後而調知興國軍。徽宗朝復為左諫議大夫,又極言蔡京、蔡卞過惡,被名“元右黨人碑”,放江州知州。後任户部侍郎,封爵長清開國男,食邑三百户,以老病歸終。敦逸是北宋名宦,《宋史》曾列其傳。他也是流坑董氏祿位官聲最顯者之一,因而在家族歷史上極有地位。 [4] 
董藻,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解試中舉。靖康元年(1126年),宋廷為抗金特設一科以測謀略,董藻考取第一,時稱“武狀元”。當年年底,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後,董藻在南退途中不幸身亡。 [4] 
董德元(1096年—1163年),字體仁,於紹興十八年(1148年)五十三歲時中進士,並在為殿試第一,因有官在身,恩例與大魁等,故稱“恩榜狀元”。他因依附秦檜旋即驟進侍御史,至參知政事權左僕射,爵廬陵開國子,食邑五百户,成為流坑歷史上科甲和仕宦最高之人。因其地位,朝廷封贈董合司徒,妻羅氏豫章郡夫人;董禎司空,妻鄧氏南陽郡夫人;其曾祖、祖父、父親等也各有封贈,整個流坑董氏亦因此無比風光。秦檜死後,他被彈劾罷官,身後也不得入鄉賢祠受祀,並倍受士論史筆的諷貶。 [4] 
董良史,字邦直,北宋名臣董敦逸之孫。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江西類省試第一,並與其族兄董繪同登進士第。紹興十五年(1145年),選為六部監門官。其時,秦檜專權,有意陷害帥臣張宗元和張魏公圖謀不軌,並命良史究其罪。良史經核查毫無根據,並極力申明,拒不奉行,陷害遂未成。朝野欽贊其為官正直,不附權勢。 [4] 
曾豐(1142年—1224年),字幼度,號樽齋,南宋進士、理學家、文學家、鄉賢,官至知府、朝散大夫。於乾道五年(1169年)中進士,後官至朝散大夫等職。曾豐仕績不顯,而以文聲著稱,一生存詩500多首,存文160餘篇。 [4] 
董德修,字仲修,南宋學者。曾在宋代大哲學家陸九淵門下學習,整天靜坐,專心理學,治學有德,善於文章。他潛心理學並培養出大批理學人才,成為開啓流坑理學的宗師。 [4] 
董琰(1353年—1419年),字子莊,洪武四年(1371年)鄉試中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為雲南訓導,向學子講學説史7年,使“人鮮知教”的荒僻之區教化大行。永樂二年(1404年),董琰被大學士楊士奇所薦,參與《永樂大典》纂修。著有《周易訂疑》、《周易義原本》、《幼誦詩集》、《隨寓集》和《司業子莊集》等,並在《明史》有傳。 [4] 
董起潛,為流坑董氏第十四代,出自於文晃即秘閣校書公一系。董起潛本為儒生,後因與元代大儒吳澄相善,吳氏為之楊譽,更是名播四方。吳氏並作了《贈董起潛序》。在《序》中,吳澄把董起潛稱為十全之醫。 [4] 

流坑村文物古蹟

流坑村歷史格局保存完好,文物古蹟類型豐富。街道、宗祠、民居、義學、私塾、神廟、佛寺一應俱全。在此以街巷、神廟和公祠為代表詳述。 [6] 
流坑神廟
流坑村現存的大小神廟就有11處。大多位於村周、江邊,少數位於村中。所供奉的神祉彼雜,既有觀音、彌勒等佛門眾神,也有三官等道家諸仙,又有先賢聖哲和行業雜神。
仰山廟戲台是集舞台、看場、四角亭和廟宇於一體的建築。其佈局為東西縱向排列,舞台和廟宇分別建於東西兩端突出部分,戲台包括舞台和看場,磚木結構。舞台為木構,看場鵝卵石鋪地,可容納觀眾上千人,南北兩側為木構看台。四角亭位於廟堂之前,覆於看場之內。兩側山牆闢有高大寬敞的拱門,供觀眾出入。亭內頂為天花和鬥八藻井,枋下有雕花雀替,下層硬挑為鰲魚造型的木雕,四角斜撐分別為圓雕“倒疊羅漢”的雜耍人物。廟宇直對四角亭,門前麻條石鋪成三級台階。廟宇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其後拖歩間砌雙層神壇,供奉仰山、財神、紫微肖公等十餘尊神像,是古代演戲娛神之風的體現。 [6] 
流坑祠堂
明代中期後,董氏人口迅速增多,房系紛呈,因此,自大宗祠建立後,各大小房系相繼建祠,直到清末。至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建有大小祠堂26座,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增建至83座之多。各大小房祠分別代表一個房系,均系大宗祠支脈,並以大宗祠為中心組成了流坑董氏宗族管理的完整機構。 [6] 
董氏大宗祠是為祀奉開基祖董合所建,其全稱為“宋贈大司徒董公大宗祠”。從遺址和構圖可知,其場面寬廣,構架宏大,典雅壯觀。族譜對大宗祠有這樣的描述:“標坊坦道,重門翼廡,幽室崇堂,疊庫層樓,肅齋淨廬,繞垣繩巷,諸無弗稱。”可謂流坑古建之最,足以體現董氏家族往昔的輝煌。董氏大宗祠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被北洋軍閥孫傳芳殘部邢玉堂兵所焚燬。其主體建築現僅留一片殘垣斷壁,“敦睦堂”上殘留五根直徑0.7米、高8米的花崗岩石柱巍然肅立,傲視蒼穹,似乎在訴説它往昔的輝煌和不平的遭遇。後人將大宗祠遺址稱為流坑的“圓明園”。 [6] 

流坑村非遺項目

跳儺舞
流坑儺舞 流坑儺舞
儺舞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的儀式。流坑儺舞的由來,據口碑相傳,源於流坑董氏第六世祖董敦逸。流坑儺舞的主要劇目有:“鍾馗掃台”、“天官賜福”、“安廟裝香”、“書生進考”、“跳財神”、“出六將”、“出三官”、“出和合”、“出真定”還有“周公與桃花女”、“闖轅門”、“斬蔡陽”、“取經”等劇目。 [10] 
遊老爺
流坑的遊神又稱為“遊老爺”(“老爺”是流坑村民對廟中菩薩和神的總稱),遊老爺是流坑延續數百年之久的祭祀和民俗娛樂活動之一。每年正月初九,由流坑的輪值房負責組織活動。活動當天,由輪值房的一個當年結婚的男子手捧何楊神,依序走遍全村,以示遊神活動即將開始,每家要做好接神準備:每家要在門前裝燈、點燭、放米和紅蠟燭。遊神開始,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大隊青壯年抬着“老爺”,穿過村中的各個巷道。每家都要肅立門前,恭候“老爺”的到來,神像一到,鳴爆相迎,為神像點燭敬香,家人一起跪拜,祈求神靈的保佑。 [10] 

流坑村物產美食

流坑豆腐乳
流坑豆腐乳,用於做豆腐乳的豆腐在漏箱中加壓濾水的時間要較長,要到切成小立方塊用手拿得起而不爛的程度。將小立方塊的豆腐堆放在幹潔的木箱中,遮蓋,經一定時日的黴化,再用筷子一塊一塊夾入加有適量鹽的辣椒粉中,使其表面粘滿辣椒粉,並逐塊放入瓶中,中間和上端放入生薑片,靜置數日後,再加少許熟菜油或茶油、白酒,封瓶口,經一段時間後即可食用,是很好的調味性食品。一般在冬季製作,可食用到次年初夏,若有空調設備可長年製作食用。 [10] 
流坑紅魚塊
流坑紅魚塊,是流坑一帶人家普遍製作和食用的一種調味性菜,是下酒、飯的上品。多在冬季製作,有空調或冷藏設備可長年製作。多用草魚,也有用大頭魚、鯉魚等。 [10] 

流坑村榮譽稱號

2001年6月25日,流坑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 
2003年10月8日,流坑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2] 
2011年8月1日,由美景中國·中國旅遊總評榜組委會、搜狐旅遊聯合中國旅遊門票網、第一縣域旅遊網、《行遊天下》雜誌主辦的中國最美景區排行榜總榜單最新出爐,樂安縣流坑古村入選“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鎮”。 [18] 
2012年12月17日,流坑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公佈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1-2] 
2018年11月,流坑村獲得中國生態文化協會“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 [13] 

流坑村旅遊信息

流坑村交通

撫州市區乘坐撫州至樂安城際公交,票價20元。再由樂安換乘去流坑的車。客車在樂安車站等候,到點即走,上下午各一趟,票價11元。

流坑村導覽

旅遊線路:旅遊接待中心(乘電瓶車進入古村)、狀元樓、老朝朝街歷史文化街區、明齋繩武先生祠(民俗文化陳列館)、秘閣校書祠、解元第、慶見南雲宅、環山書院、屯田郎祠、花萼聯輝宅、資深居建築組羣、尚義門(“雀鹿蜂猴”照壁)、齊壽門殘架、汲古山房、益宇公祠、翰林樓、古戲台、仰山廟、四牌樓遺址、旌表節孝坊、肇修堂建築組羣、理學名家、高明廣大坊、大賓第建築組羣、董國珍宅、明清一線天、麒麟廳、朝選公祠、文館、董氏大宗祠遺址、蕃昌公祠、董蕃昌夫婦合葬墓。 [14] 

流坑村所獲榮譽

2023年8月,入選2023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公示名單。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