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流傳村

鎖定
流傳村古稱“榴陽”,唐初郭魚開基於榴山之南,山之南為陽,系漳州台商投資區東美片區下轄村,行政區劃屬於角美鎮,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龍池大道南側、角江南路西側,滸茂島上約有一平方公里的面積屬本村所轄,名曰“郭洲”,全村總面積19.8平方公里,有25個村民小組,1206户人口4136人 [2] 
中文名
流傳村
外文名
Liuchuan Village
別    名
榴陽、劉瑞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漳州市
地理位置
漳州台商投資區東美片區
面    積
19.8 km²
下轄地區
流傳、下埕、巖後 [3]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編碼
363107
人口數量
3858人
著名景點
天一總局、龍褲禪院
機    場
漳州機場(籌)
火車站
漳州站角美站漳州東站
車牌代碼
閩E
方    言
閩南語漳州話

流傳村歷史沿革

流傳村,唐初陳政部將郭魚在此定居開發,是個千年古村落。
宋代,境地屬漳州龍溪縣永寧鄉海洋上裏二十八都。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北邊社。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劉瑞保。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境地屬龍溪縣第三(石美)區白榴鄉霞坪(埕)保、流傳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境地屬龍溪縣東美鄉流傳保。
1950年後,境地屬龍溪縣第七區東山區流傳鄉。
1958年4月,境地屬龍溪縣東美鄉,9月,境地屬龍溪縣火箭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境地屬龍溪縣角美人民公社流傳生產大隊。
1960年,境地屬龍海縣角美人民公社流傳生產大隊。
1984年,境地屬龍海縣角美鎮流傳村。
1993年5月,境地屬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
2012年境地改為漳州台商投資區,轄流傳(頭社角、中社、洲尾街、新街尾)、下埕、巖後三社 [2] 

流傳村地理環境

流傳村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東美片區,角美鎮南部,東鄰楊厝村,西接玉江村,西北連恆倉村,北至榴山南麓,南至滸茂島的北部,以“四七區港道”為界。滸茂島上約有一平方公里的面積屬本村所轄,名曰“郭洲”。流傳村歷來以耕讀為重,後來“下南洋”創業者眾,成為著名的僑鄉 [2] 

流傳村人口

流傳村共有1206户人口4136人。流傳村為榴陽郭氏發祥聚居地,現有831户3219人,佔全村總人口81.04%,蔡、陳2姓佔6.79%,周、丁、林、王等21姓佔12.17% [2] 

流傳村歷史文化

流傳村綜述

流傳,古稱“榴陽”,唐初郭魚開基於榴山之南,山之南為陽,故名。郭魚衍派遂稱“榴陽郭”。因郭氏居此又稱“郭埭”、“郭岱”,後來築溪成田,又稱“郭使洲”、“郭洲”。郭氏譜載,元至元辛卯年(1351年),風狂潮湧,岸崩水入,田變成海,祠像屋宇悉被水淹,譜籍亦蕩於流間,有裔孫天德、耳瘤輩,見皋州之南土高於潮,相率徙居其上,得始祖像,因名斯土曰“流傳”,俗以水潮到此而止,因呼“流斷”,雅稱“劉瑞”。頭社角,在流傳社之東,故名;因有一條石路自東向西貫穿“頭社角”,故又有路南、路北之分。中社,在社之中段,故名。洲尾街,民居建於洲田之末,因稱“洲尾”,洲尾有一南北向石路,兩側房屋相向,形如街道(有數間店肆),又稱“洲尾街”,雅稱“洲美街”。新街尾,在洲尾街之北,續建民居,故名。下埕社,在村之西,有大厝大埕,俗東為上、為首,西為下,故稱“下埕”,清代諧音設“霞坪保”。巖後社,民居建於供奉三元真君,社在慶豐巖之西,因名“巖後”。北邊社,位於九龍江北港北岸,故名,明嘉靖十三年曾是二十八都12轄社之一。下週社,在下埕東隅,曾居周姓,因稱“下週”。下週,北邊在下埕東西隅,與下埕連成一片,後統稱“下埕” [2] 

流傳村人文

流傳村地處九龍江北側,龍池大道路南側、角江南路西側,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天一總局”的所在地,廈漳同城大道從村中穿過,村莊地勢平坦,共同構成了一幅層次豐富的田園景觀圖。流傳村有着和江南水鄉一樣清麗幽雅的小橋流水人家,帶給人卻是不一樣的感受,從村莊穿過的村道兩側高樓林立,舒適的居民住宅區,加之面臨溪流,讓人貪婪的把眼前的風情萬種盡收眼底。 [1] 

流傳村風景名勝

流傳村內有國家級文保單位“天一總局”,該村還是新中國第一枚國際體育大賽金牌獲得者吳傳玉的祖籍地。
流傳村主要宗祠有:榴陽郭氏家廟“追遠堂”、下埕蔡氏“崇敬堂” [2] 
流傳村主要宮廟有:清寶殿、觀音亭、三元廟、龍褲禪院;村內還有祀三元真君的巖後“慶豐巖”,祀蔡媽夫人的下埕“蔡媽廟”,祀山澤尊王的頭社“聖公廟”,祀輔勝將軍的中社“將軍廟”,祀神農大帝、保生大帝、廣澤尊王的新街尾“廣濟宮”,祀天上聖母的洲尾街“廣慈宮”、“三媽廟”等 [2] 
  • 天一總局
天一總局 天一總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一總局”全稱“郭有品天一匯兑銀信局”,系由旅居菲律賓華僑郭有品於公元1880年(清光緒六年)在其家鄉(時稱龍溪縣流傳社,即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流傳村)創辦的。初辦時稱“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擴大為四個局、設總局於流傳社,外設廈門、安海(晉江)、呂宋(菲律賓)等三個分局。1896年註冊為郭有品天一信局,1902年改為郭有品“天一彙總銀信局”。天一總局的設立,專為海內外華僑和僑屬辦理書信投遞和錢幣匯兑接送,提供服務和方便。
  • 龍褲禪院紀念館
2016年春節過後,漳州角美台商投資區流傳村龍褲禪院紀念館正式開放,對外展示“龍褲祖師”之生平事蹟。
龍褲禪院坐落於漳州角美台商投資區流傳村,這裏為“龍褲祖師”出生地。龍海市佛教協會會長釋廣宗上人委派高徒普聖法師於2009年舊地重建,並設立紀念館,普聖法師為探尋祖師的歷史足跡,多次走訪漳州市文史館、薌城區檔案館等部門,收集“龍褲祖師”生平史料,以慕古德之長風。
“龍褲祖師”法名樵雲,字真常,誕生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圓寂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享年83歲,僧齡69,戒臘51,俗家姓郭名世傑。
樵雲苦行實修,弘律傳戒,培養得戒僧才千餘人,促進明末福建佛教尤其是閩南佛教的復興,厥功甚偉。萬曆末期(1614年)樵雲師入覲,帝賜紫衣以榮之,敕封“龍褲祖師”封號。
這在清乾隆《龍溪縣誌》,卷十九《仙釋》有其記載:“神宗欲索天下名僧從苦行得法者,有司以樵雲應。旋賜紫衣歸岐山,依石結室而終焉。”
但在民間,出於對樵雲的景仰,閩南民眾遂傳説樵雲屢顯神通,且進京度化神宗亡母,得賜皇帝的“龍褲”,閩南人因稱為“龍褲祖師”。傳説,明代萬曆皇帝的母后駕崩,皇上晚間夢見母親讓其超度,於是,朝廷頒詔書,廣聘福建各寺院高僧進京為皇太后薦亡超度。
剛好樵雲在萬松關八腳亭免費為過往客商供應茶水,有高僧路過休憩,告知將往京城。樵雲沒去過京城,想一起去,但高僧認為他不會念經,去那裏沒有用。樵雲説他有的是力氣,可以挑行李。畢竟京城路途遙遠,能有個人役使更好,高僧便帶他同行。
到了京城,皇上下旨,進京高僧一律從新闢的城門進入,而進城以後,即分發盤纏,又叫他們從另一城門出去,各自回去。大老遠的來到京城,什麼事都沒做就回去,弄得眾僧莫名其妙。原來,皇上故意在城門口地下埋一部金剛經,用於試探眾僧的功力。唯有樵雲到了城門前,喃喃唸誦,跪地不敢進。問他為什麼?他説:“地下有金剛經。”皇上聽到之後很是高興,説道:“得道高僧,應該就是此人了。”於是親自出來迎接。皇帝説:“那為何不倒立進來?”樵雲於是翻了一個筋斗倒立,躍身而入。
第二天,樵雲上法堂唸經超度。他宣讀三聲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念一偈:“我本不來,是汝故愛,連根拔起,超生天界。”將國母超度,皇上大喜,要金銀財寶重謝法師,但樵雲都不接受,只是盯着皇上身穿的褲子。皇帝方才明白,會意地説:“如果法師喜歡這套衣服,我可以送給。”樵雲師笑着説:“以前在山上修行時,所穿的布褲破爛,膝蓋都露了出來,於是自己安慰自己説,此時能度且暫度,等我以後,受國師禮時,讓你穿上龍褲。”皇帝深解師意,笑着説:“好!我做一套新的送給法師。”樵雲師説:“這個就可以了,不過是消個念頭還個願,哪裏是真的以穿它為快樂呢?”此時的皇帝更加欽佩法師的德行道風,並立刻換下褲子,將他所穿的龍褲送給樵雲,更為樵雲師賜名為“龍褲祖師”。
次日,皇上邀樵雲遊御花園,樵雲見園中有一石塔,上面刻有七佛名號,梵文真言,非常喜歡。皇帝知道樵雲中意此塔便説:“如果樵雲喜歡此塔,朕可以命令工匠運送過去如何?”樵雲説:“只要給我就行了,不用工匠運送。”説完,大顯神通,用手將塔變小收到袖子裏,隨後騰空而起站在空中,向皇帝告辭回去。皇帝瞧見知道樵雲是聖人非是凡夫,趕緊跪地磕頭,禮請樵雲留下來長住,但是樵雲都沒有接受,便腳踏虛空,回到了自己原來的住處。石室巖前的飛來塔,因此得名。後來皇上思念樵雲,派人來請。樵雲稱自己有病不能前往,皇上便敕命在巖洞前建道場,門額賜“閒雲石室”。從此以後,各地的出家人聞名而來尋師參道的絡繹不絕。一時間,高官權貴、百姓大眾等,來此皈依三寶的人非常多。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説,但可以肯定的是,“龍褲祖師”在閩南弘法傳戒,深受民眾愛戴,而其德澤風範,弘法功績,也得到當時高僧一致讚許。蕅益智旭稱許:“不必揮塵豎拂,已可扶宗教之衰”。隱元隆琦讚歎:“德澤潤如春膏”,“足為濁世之標準”。永覺元賢祝福:“願師住世同寶掌,長為明炬照昏衢”
參考資料